各辖市、区人民政府,常州经开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加快推进“水运常州”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常州市人民政府
2023年12月25日
(此件公开发布)
加快推进“水运常州”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交通运输、水运发展的重要论述和对江苏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发挥常州水运优势,加快建设长三角现代物流中心,更好地服务保障“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建设和“532”发展战略实施,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常州新实践走在前列,制定本实施意见。本实施意见基础年为2023年,实施期限为2023—2035年,近期为2025年,中期为2030年,远期为2035年。
一、总体目标
充分发挥常州河网密集的水运优势,进一步推动运输结构优化调整,紧紧围绕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水运体系建设,以覆盖更广、标准更高、联动更畅、效益更好的内河航道网络和“1+5”港口枢纽集群,推动江海水运特色发展,内河水运能级提升,打造更高质量的“水运常州”,全力支撑常州经济社会发展。
近期目标:常州“通江成网”的内河骨干航道格局基本成型,对重点产业园区的服务保障水平明显提升。打造功能更加完善的区域性港口群,常州港口与新能源等主导产业协同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形成江海河联运特色鲜明的水运服务体系,集装箱近洋直达、河海直达运输水平明显提高。水运绿色化、智慧化、安全化等综合保障能力显著提升,现代化综合治理能力显著增强。
中期目标:“两横三纵”的干线航道网全面建成,干线航道二级通航水平明显提升。通港达园短支航道加快建设,形成水运主通道支撑产业发展的良好格局。港口枢纽形成集群效应,“1+5”港口枢纽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江海河联运、河海直达形成规模优势和品牌效应,对新能源产业的保障能力全面凸显。水路运输优势持续放大,水路运输量占社会总运输量的比例提升至40%。水运高质量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基本建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水运体系。
远期目标:建成更高能级的干线航道网,形成以二级航道为主体的区域衔接更顺畅、产业支撑更有力、江海河联动更高效的高等级航道网。形成以五级及以上为主体的更加充分保障产业园区物资运输需求的支线航道网。港口枢纽积极融入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形成具有鲜明的新能源产业特色的常州港枢纽。水运服务范围进一步延伸,全面建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水运体系。
二、重点任务
以常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指引,通过航道网络提质扩能、港口枢纽集约高效,打造更加先进的港航基础设施,通过运输服务畅通便捷、智慧绿色转型发展,构建更加健全的水运服务保障体系,为常州工业经济发展贡献港航力量。
(一)打造更加先进的港航基础设施
1. 加快推进干线航道提质增效。推动苏南运河、锡溧漕河、芜申线、德胜河等干线航道“三改二”纳入新一轮干线航道网修编,并适时启动相关项目建设的前期工作。魏村枢纽扩容改建工程2023年底建成投入运营。积极推进芜申线溧阳城区段航道整治工程,2024年畅通芜申线省际通道。加快推动苏南运河“三改二”整治工程,按照二级航道标准,对苏南运河常州段进行达标整治,2025年实现2000吨级船舶全天候畅行。全力推进德胜河航道整治工程前期工作,2024年开工建设,常州内河至长江的水运主干道加快实现贯通。到2025年,三级及以上的高等级“口”字型航道网实现贯通。到2030年,京杭运河、德胜河实现二级达标,启动锡溧漕河“三改二”项目建设。到2035年,建成通江达海、衔接顺畅的高等级航道网,二级航道里程占干线航道超过70%。
2. 推进支线航道与产业园区协同发展。加快构建干支联动的发展格局,积极推进新一轮支线航道定级,形成以五级及以上为主体的支线航道网布局,充分保障产业园区物资运输需求。严格执行支线航道规划控制标准,落实临跨河设施建设管理要求,为支线航道长远发展预留空间。紧密结合产业发展需求,重点提升常宜线、采菱河等支线航道等级,加强支线航道与产业布局的联动发展。积极推动与干线航道连通的通港达园短支航道建设,重点提升京杭运河、芜申线、德胜河等沿线短支航道等级,服务周边重点产业园区、工业集中区和物流园区,实现门到门水运服务。
3. 加快沿江港口转型提升。以“一体化运营、专业化分工”为方向,依托省港集团平台资源,积极推进沿江港口资源整合和转型升级,形成各港区、各码头错位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提升沿江港口竞合能力和话语权。全力服务“新能源之都”发展战略,重点建设5-10万吨级专业化码头,提升沿江港口集装箱、滚装运输保障能力。加快推进录安洲港区扩容,重点拓展录安洲港区危险货物集装箱直装直取功能,建成危险货物集装箱堆场。积极推进圩塘港区功能优化提升,2025年建成国能常州码头卸煤能力提升工程。做好德胜河(长江口门段)多式联运港区规划预控,为沿江港口未来发展预留空间。
4. 加快内河港口规模化发展。坚持沿江和内河联动发展,积极推进常州内河港总体规划修编,形成与产业布局相适应、港产城协调融合的“1+5”港口枢纽体系布局。整合提升内河码头,优先采用挖入式港池布置,加快千吨级码头建设。启动武进港规划研究,积极推进新北港规划建设,加快实施溧阳港(二期)扩容工程,建设溧阳港、金坛港锂电池集装箱运输通道,支撑新能源产业发展。策应京杭运河“三改二”项目实施,加快推进运河东港二期堆场和码头等级提升工程。优化内河港口集疏运体系,结合重点作业区开发建设时序,同步配套建设高标准疏港公路和支线航道。近期重点完善运河东港东升路、运港路等公路疏港通道,支撑运河东港集装箱运输发展。加快溧阳港疏港通道淦西路与G104连接线研究和前期工作,完善溧阳港进出通道,支撑港口大件运输发展。
5. 推动岸线资源集约高效利用。制定全市港口岸线集约高效利用实施方案,出台岸线利用评价实施细则,建立涵盖效率、效益、绿色、智慧、安全等5个方面的评价体系。定期开展全市港口岸线利用年度核查,建立岸线集约高效利用整改提升项目库,有序、分类、分步实施整合或腾退,加快推动效益低下港口岸线整合,依法清退制约港口高质量发展的市场主体。优化提升存量岸线质效,加快实施码头改扩建。严控增量岸线使用,新增岸线优先用于深水化、大型化、公共化码头建设。开展夹江专用航道等级研究,深入挖掘沿江港口岸线资源。
(二)构建更加健全的水运保障体系
6. 优化水路口岸集装箱运输网络。深化与国内外知名航运公司合作,强化与东亚、南亚等国家的近洋航线衔接,增强常州港集装箱近洋航线直达运输水平。新增加密常州港—上海港支线班轮,提升水水中转运输能力,常州港至上海洋山港外贸支线实现天天班,全力支持长江陆改水业务发展,打造“沪常通”外贸支线通道品牌。支持录安洲港区新增指定口岸功能,推进沿江集装箱ICT场站建设,推动服务功能向内河港口枢纽延伸,做大做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集装箱喂给港。到2025年,全市沿江集装箱吞吐量力争40万标箱,开通集装箱江海河联运示范线路,外贸集装箱水路运输承担比例达到50%。
7. 大力发展内河集装箱运输。加强常州内河港与上海港、太仓港联动发展,新增加密常州内河港至上海港的内河集装箱航线,做强运河东港、金坛港至上海港河海直达业务,打造内河集装箱河海直达精品航线。依托省港集团,开辟溧阳港至安徽、太仓、上海港等内河集装箱航线,提升水路运输枢纽功能。支持在运河东港、金坛港设立海关监管点,赋能内河水运对外开放。到2025年,培育形成不少于6条定港口、定航线、定班期、定运时、定船舶的“五定”班轮航线,全市内河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0万标箱以上。
8. 培育壮大运输市场主体。做大做强本土物流企业,充分发挥常州物流集团作用,加强政策引导,整合沿江与内河集装箱航线资源,打造综合性物流服务运营平台;推动与大型航运企业签约合作,争取上海港长江干线航运资源向常州倾斜,加强航线运营自主权。鼓励内河集装箱航运企业规模化发展,提高内河箱源集聚能力,吸引高附加值适箱货种向内河集装箱转移。探索研究“公转水”鼓励政策。支持航运企业加快船舶运力调整,加强新能源、高新技术船舶研发,加大投运适用不同货种的专业化船型,推广应用120标箱、200标箱河海直达新型集装箱船舶。
9. 着力打造绿色智慧港航。积极创建近零碳港口、船闸和水上服务区省级示范项目,加快录安洲码头分布式气膜光伏技术推广,深入推进常州“美丽港航”品牌建设。加快智慧航道建设,建成干线航道运行调度与监测系统,实现干线航道可视、可测、可控、可调度。提升养护装备专业化水平,开展智能化施工船舶装备、水下多波束扫测、船闸全生命周期健康监测和数字孪生、航标遥测遥控物联网等技术应用。加快推进运河东港、溧阳港智慧港口建设,积极探索纯电力等新能源船舶应用,到2025年,全市港口枢纽实现“生产智能化、管理数字化、服务一体化、技术先进化”,内河纯电动集装箱船舶应用场景取得突破。
10. 强化安全监管和应急救助。认真贯彻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工作机制,做好安全生产标准化常态化管理。从严落实港口危险货物安全管理,定期开展港口危险货物作业集中区域安全风险评估。开展基层安全监管人员能力提升行动,全面夯实行业安全生产工作基础。强化港口船舶超载源头监管,组织开展多部门联合巡航检查,完成内河水上搜救一体化应急指挥体系建设和应急指挥分中心设置。健全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防范机制,推进港口码头环境应急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内河航道船闸应急处置体系,推进内河航道应急保障基地建设。完善应急管理机制与各类应急预案,加强水上应急救援实战演练,强化专业救助和应急管理等人才队伍建设。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对“水运常州”高质量发展的组织领导和综合协调,统筹协调重大事项推进,督促检查重大任务落实情况。建立工作机制,根据本实施方案细化分解目标任务,健全责任体系,认真组织落实。市各有关部门强化协作联动,增强工作合力。各辖市、区政府和常州经开区管委会积极配合、主动支持,确保各项重点任务落地见效。
(二)加强要素保障。做好与省级相关规划的对接,在充分用好上级资金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以政府投入为主、引入社会资本的多元化投融资模式,拓展筹资渠道。积极探索形成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管理体制,市财政统筹相关资金,加强水运建设资金保障,各辖市、区政府和常州经开区管委会要积极安排财政性资金用于水运发展,并根据建设养护需要逐步扩大资金规模。对干线航道和重点港口建设涉及到的用地、用林、空间规模指标给予优先保障。加强人才保障,多渠道、多途径引进港航建设、水运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三)加强督查推进。加大督查力度,推动相关责任部门落实各项工作。制定重大事项、重点项目路线图、时间表,细化目标任务,全力推行工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明确部门责任,定期对重大项目实施督促检查,完善季度通报、年度考评制度,建立健全监管、督查和问责机制,层层压实责任。
附件:近期重点建设项目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