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红代表:
《关于加快规范“常州市高新能玻璃纤维、碳纤维复合材料制造业”的政策引导和产业布局的建议》(以下简称“议案”)收悉,主办意见答复如下:
议案对高性能玻璃纤维、碳纤维生产技术及其装备水平的重要性及其战略意义有清醒的认识,对我国高性能复合材料产业的整体水平和劣势分析到位,符合目前的实际情况。提出的建立政策支持、整合优势资源、布局创新平台的建议,瞄准了我市高性能复合材料制造业的薄弱点,有助于我们开展后续的工作。
多年以来,我市重点培育以石墨烯、碳纤维等先进碳材料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发展,积极支持新材料产业链创新驱动,特别是新型纤维及复合材料制备领域,在规模培育、园区建设和协同创新方面推动产业加快发展。
一、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常州市是不饱和树脂生产和消费大市,在全国有玻璃钢之乡之称,玻璃纤维及制品生产企业较多,产品齐全,主要涉及风电叶片、汽车部件、铁路客车配件、钢船快艇和环保设备等。随着航空航天、国防军工、风力发电、轨道交通、汽车工业和电子信息等产业的发展,全市高性能玻璃纤维产业初步形成玻璃纤维、玻璃纤维制品、复合材料到下游应用的产业链。2019年全市完成销售收入50亿元左右,重点企业包括长海复合、宏发纵横、天常复合和大利节能等。长海复合2011年3月29日在深交所创业板A股市场成功上市,已形成年产20万吨玻璃纤维、18万吨制品的生产能力,玻纤总量在国内玻纤行业排名前四位,制品产销量位居国内第一。宏发纵横是全球领先的高性能纤维经编增强复合材料企业,在美国、摩洛哥建有海外研发生产基地。产品广泛应用于风电叶片、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行业,在全球风电市场的占有率达到30%,各类经编材料年产能20万吨,公司建有江苏省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重点实验室、江苏省高性能纤维多轴向经编增强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新型轻量化经编材料工程中心、江苏省企业技术中心、江苏省企业院士工作站、江苏省博士后创新工作站等省级研发平台和人才培养基地。
碳纤维是江苏省先进制造业集群重点培育的前沿新材料产业链,支持发展低成本、高质量、品质稳定的碳纤维制备和碳纤维复合材料在各领域的应用技术。全市碳纤维产业集聚了10家左右企业,规模10亿元左右,主要在新北,涉及碳纤维原丝制备、碳纤维复合材料生产等,重点企业包括中简科技、神鹰碳塑、新创智能和帝威新材料等。中简科技以国家863重点项目依托建成了两条合计1600吨级的原丝生产线,国内第一条300吨/年国产T700级碳纤维生产线。中简科技T700级碳纤维于2011年实现稳定量产。碳纤维产品涵盖军民两用的T700级、T800级、T300级和高模量石墨纤维。拥有T700级碳纤维工程化生产的全部知识产权,工程化生产设备98%以上为自主研发设计和国内制造,且生产关键助剂全部自制或国产化配套。2019年5月,企业在深交所创业板成功上市。中简科技千吨级碳纤维项目基本建成,引进了三强科技等下游产业链企业,新航、科泰思等碳纤维项目加快推进,积极打造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链。
二、重点园区加快建设
十三五,常州高新区将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列为“两特三新”先进制造业中一项特色产业,于2017年设立由中简科技为龙头、其他下游碳纤维应用企业及科研、金融等配套企业为支撑的常州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园。目前,区内基本形成从碳纤维原丝碳丝、树脂预浸料到复合材料经编和产品成型较为完整产业链。2019年相关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园区初步形成了以龙头企业为发展支撑的产业核心区、以江苏集萃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应用技术研究院为创新引领的产业中试及孵化区和以复合材料下游应用为主导方向的产业加速区,已有产业相关规上企业16家,上市企业2家,高新技术企业8家。
园区创新引领江苏集萃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应用技术研究院是由行业顶尖技术人才团队、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常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和行业龙头企业共同组建的专业技术研究院,江苏集萃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应用技术研究院将链接全球碳纤维及复合材料领域的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等高端创新资源,促进科技、金融和产业融合,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创新成果,推动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研发成果中试孵化、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研究院计划近期完成组建落地,目标五年建设成为国内领先的碳纤维复合材料产业科研开发及应用机构,十年建成国际一流的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创新中心。
三、协同创新不断推进
1、举办产业高峰论坛。2017年12月,常州高新区举办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高峰论坛,常州市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创新中心揭牌成立。该中心投入建设和运营资金10亿元,其中研发投入3亿元,围绕创新链,完善产业链,及时进行技术转移。
2、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推动产业技术快速升级,2016年以来,从事玻纤复合材料生产的宏发纵横进入碳纤维复合材料领域,围绕碳纤维特种经编材料的开发,先后研发碳纤维经编机械、加热展纤装置和碳纤维经编铺层结构全规格编织生产工艺等关键技术,满足不同产品对复合材料的性能要求。截至2019年底,我市在新型纤维及复合材料制备领域共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
3、加快产学研合作。宏发纵横多家科研院所合作共建交通运输装备轻量化平台,将建立轻量化复合材料汽车及零部件设计方法、数据库、标准及其检测体系,复合材料零部件自动化量产与连接技术体系,及碳纤维复合材料整车、零件及其原材料标准与检测服务体系。三强复合与南工大开展碳纤维技术合作,研发了包括复合材料先进液态成型整体化制造技术、轻质结构热防护一体化复合材料和抗超高加速度冲击复合材料技术等核心技术,并将成果成功应用在多型航天飞行器复合材料结构件制造上,已顺利通过客户多项严酷的验证试验,进入小批量生产阶段。新航复合依托哈工大,研制的碳纤维复合材料产品用于航天、航空、航海和交通领域,技术国内领先。
四、下阶段工作思路
目前,全市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的产业整体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产业链及产业结构仍不完善,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偏弱,制备技术自主创新研发能力不足。下阶段,我市将坚持需求牵引和战略导向,加快传统产业转型,着力构建以园区为平台,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机构为支撑,军民深度融合、产学研用协同促进的新型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体系。
1、完善产业链条,推动产业集聚
一是加强重点企业培育。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短板,提高新材料制备性能的稳定性,拓展中高端应用领域,做大做强一批龙头骨干企业,支持中简科技进一步拓展在军工领域的应用,宏发纵横加快碳纤维织物的生产,长海复合推进汽车船舶用玻纤及制品制备。聚焦碳纤维材料产业化应用关键技术创新,寻求产业规模化应用上实现突破,培育一批有特色的创新型应用企业,支持新材料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提高中小企业对大企业、大项目的配套能力。加快实现碳纤维原丝、碳丝、碳布、预浸料、复合材料及结构件和关键性生产装备自主研发及产业发展应用。二是加快特色园区建设。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开发、高强度投入、高密度产出”的要求,鼓励产业集聚区优化产业整体规划布局。打造“东方碳谷”地标品牌,常州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园是常州国家高新区全力建设“东方碳谷”特色产业地标品牌的核心承载区,园区规划总面积约2000亩,园区将聚焦碳纤维制备及复合材料轻量化两大重点,发挥“源头型”技术创新和对下游产业链的牵引优势,进一步搭建研发、应用、智造、资本、营运于一体的产业创新发展平台,打通产业链,做强创新链,提升价值链,打造形成引领全国、特色鲜明的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创新发展集群。三是拓展产业下游应用。鼓励特色园区优化产业整体规划布局,围绕要素互补、生产营销环节共用、上下游产业配套的要求,整合玻璃纤维、碳纤维、树脂加工、成型加工等产业优质资源,加速提高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化水平,突出向军工、航空航天、交通轻量化等关键领域产业化渗透。
2、加大技术改造,培育重点项目
一是加快重点项目培育,宏发纵横的“年产3.6万吨大丝束碳纤维”项目,一期规划投资30亿元,建设大丝束碳纤维生产线12条。项目完成后,预计新增年产值100亿元,利税20亿元。通过产业链招商,吸引世界知名叶片厂商、轨道交通以及汽车等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相关企业在常投资建厂,通过打造“碳纤维-织物/预浸料/树脂-复材成型加工-下游应用”产业链产业集聚。二是在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关键核心技术)项目组织申报工作中,重点关注新型纤维及复合材料制备领域,以高性能玻璃纤维、碳纤维复合材料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为主攻方向。三是加大产业扶持力度,用足用好“三位一体”转型升级专项资金,不断优化投资结构,充分利用好现行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有效拓展高性能玻璃纤维、碳纤维企业的融资渠道,围绕政府采购、风险补偿、保险补贴、市场拓展和产业链对接等方面制订相关政策,加大重点新产品推广应用。
3、加快技术创新,加大人才培养
一是加快创新平台建设,鼓励企业建立细分领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开发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不断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强自身创新能力建设,加大创新成果产业化和应用投入,形成持续创新能力。二是抓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启动实施我市高新技术企业三年倍增计划,一方面加强对新型纤维及复合材料制备领域现有高新技术企业服务,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获得关键技术专利,加强成果转化;另一方面全面组织新型纤维及复合材料制备领域成长性企业,对标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核心条件,强化入库培育,弥补弱项指标,加快申报培育。三是增强创业孵化能力。促进全市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等科技创业载体建设量质并举,加强创业服务功能建设,强化创业导师队伍建设,着力提升创业载体集聚企业、项目、人才等创新创业资源的能力,加强与投融资等社会化服务机构的对接力度,推进“苏科贷”进孵化器,将新型纤维及复合材料制备领域列为重点扶持方向,促进高性能玻璃纤维、碳纤维复合材料制造业创新能力的提升。
常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