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正文
浏览次数:
信息名称:关于对常州市政协十五届二次会议提案第0023号的答复
索 引 号:014109453/2023-00058
法定主动公开分类:其他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市工信局
生成日期:2023-06-30 公开日期:2023-06-30 废止日期:有效
内容概述:关于对常州市政协十五届二次会议提案第0023号的答复
关于对常州市政协十五届二次会议提案第0023号的答复

邹莹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进制造业数字能效管理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市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按照市委市政府数字化、绿色化工作总体部署,着力推进工业企业数字化、绿色化改造,助力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跃上新台阶。

一是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十三五期间,我市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20.55%,规上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8.17%十四五前两年,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4.46%,规上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4.74%,下降幅度均列全省前列。

二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我市实施三位一体工业转型升级战略,打造低碳转型效果明显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抢抓新能源风口,构建以发电、储能、输送、应用为关键环节的产业格局,深度布局动力电池全产业链,打造全国最大的动力电池产业基地。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光伏三大产业对全市规上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达102.2%全年整车产销超34万辆,整车、动力电池产销量均占全省一半

三是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稳步推进。贯彻工信部制定的《工业绿色发展规划》,持续打造绿色制造典型,引领相关领域生产过程中的高效洁净化。截至目前,我市累计创建绿色工厂204家(其中国家级绿色工厂35家,省级绿色工厂47家),国家级绿色园区3家,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8家,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26

四是数字化水平和能力不断提高。坚持示范引领,支持初级示范升维提级,完成场景、车间、工厂、园区四个维度的层进培育路径设计,2022年全市新增国家级智能制造优秀场景2个,省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7家,星级上云企业423家。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加速成长,目前本土平台培育初具成效,全市拥有国家级特色工业互联网平台4个、省级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23个。推进分行业、分领域重点工业设备数据云端迁移,引导企业应用低成本、快部署、易运维的模块化工业互联网产品,目前全市超过1.5万家企业上云上平台,其中省星级上云企业1361家。强化数字底座建设,加快5G基站、千兆光网等基础设施部署,全市5G基站总数达14782个,双千兆网络(5G网络、千兆光网)覆盖日趋广泛,5G网络已实现镇镇通

虽然我市近年来在数字化、绿色化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确如代表所提到底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下一步,我局将积极推动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深度融合,发挥智改数转在企业绿色化转型中的核心作用,推进资源全面节约、集约、循环利用。

一是加快推进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根据国家、省相关要求,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强部门间沟通协调,建立健全工作机制,调动工业企业建设能耗在线监测系统积极性,加快推进系统建设,确保重点用能单位和两高项目单位按时按规定建成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同时加大宣传力度,鼓励用能单位本着集约建设、互联互通的原则,开展覆盖全部资源消耗的综合监测管控系统建设,最大程度整合已有信息化管理系统或控制系统,通过对用能设备能耗数据的准确计量,对企业用能进行精细分析和精准管理,进一步挖掘潜在的能源节约空间和改造机会,进而实现节能降耗与提质增效。

为本单位节能挖潜、降本增效提供支撑。

二是加快推进能源大数据中心建设。根据常州新能源之都建设要求,结合能源大数据分类分级方法,构建平台能源数据目录体系,从政府、电网。园区企业以及国内外权威机构采集和接入能源数据,为提高绿色制造的数字化水平提供数据支撑。其中双碳建设服务中心通过汇聚区域碳禀赋、碳监测、碳减排、碳咨询等相关数据,全面展示碳排放全景和碳减排成效,引导企业开展节能降碳增效举措,加快能源体系低碳化、智能化转型。针对区域、行业、园区和重点企业开展碳监测,展示区域能源碳排全貌了建立企业碳标签,为企业提供碳排放报告,推动碳减排服务;汇聚双碳最新政策、技术、市场、金融等信息,方便政府、企业和公众及时掌握相关资讯,综合展示区域双碳工作开展情况及成效。

三是加快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力建设。从人才、金融、服务商、新基建四个方面提升全市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基础能力,包括持续开展企业家和企业内部一线员工培训、扩大金融政策普惠度、推动服务商做大做强做优和优秀制造企业技术服务能力输出、完善以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提高各部门和各条线联动水平,形成攻坚合力,协同推进新落地重大项目、上市公司、专精特新的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建设;重点聚焦传统行业加快数字化转型升级,尤其是要实现数字化能源、环保管控和全流程监管;推动离散制造型企业借助数字化转型机遇激发以柔性生产、大规模个性化订制为代表的更多新模式新业态,促进产品智能化迭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