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稳步深入。一是加强全局统筹。连续第三年印发市《深化“放管服”改革重点任务分工方案》,紧扣企业发展、产业升级、项目服务、民生保障四项主题,部署实施以6大行动为主线的52项具体任务,建立查、研、督、评考核责任体系,促进改革目标、内容、成果融合闭环。二是规范清单管理。调整公布全市2023版428项行政许可事项清单,配套开展事项认领和指南编制,促进“清单之外无审批”。推动行政备案规范管理试点,全量梳理比对冀、浙、鄂三省份及周边城市备案事项,形成覆盖市级31个部门的342项行政备案事项清单。扎实组织涉企经营许可管理试点,扩大市场准备和投资建设领域告知承诺应用范围,促进“清单之内依法许可、清单之外非禁即入”落实落地。三是强化综合监管。深入贯彻国家、省关于进一步提高政府监管效能的实施意见,会同39家市级部门分解细化82项具体任务,组成课题组深入7家企业展开调研,面向主场主体发放问卷957份,汇聚形成5大部分23个方面共100条措施。牵头组织中央深改办涉企监管专项督察,整体情况得到督察组充分肯定。四是深化“一件事”改革。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打造政务服务升级的实施意见》,细化5个省定精品、26个省定标准“一件事”具体内容,制定8条保障措施和4项提升举措,确保整体推进协调有序。梳理自然人、市场主体、投资项目领域“一件事”目录清单,分类制定“一老一小”和创业兴业等26项“一件事”改革方案,依托省中台、市平台强化多跨业务协同和数据支撑,统建线上线下四端服务矩阵,有力提升了全流程“一件事一网通办”质量水平。全市累计完成“一件事”线上办件超26万件。五是推进“跨省通办”。 制定全市“跨域通办”改革方案,分类梳理
“跨省”“省内”两张通办清单,巩固全程网办、多地联办、异地代收代办,创新“跨域通办+政银合作”模式,与省内外40个地区签署74份通办合作协议,累计实现“跨省通办” 事项135项、“省内通办” 事项131项、长三角“一网通办”事项110项。六是增强工改质效。编制年度《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重点任务清单》,出台重大项目“拿地即开工”和“建设项目审批服务一件事”两个方案,局部试点“分阶段办理施工许可证”和“竣备即发证”,部署推进工改3.0系统改造升级和市政公用报装模块开发,推行告知承诺完成全市首例“当日办结”环评项目,工程项目全流程审批50个工作日以内实现常态化,联合测绘经验做法得到自然资源部和省工改办充分肯定。
二、三化服务提升工程成效明显。一是持续加强“一门一窗”。加强市级大厅事项进驻和服务配套,落实事项清单化、指南系统化、窗口集成化要求,统筹两类综窗、功能专区、特色专窗资源配置,推动依法行权、高效行政、个性服务协调发展。完善国家级政务服务标准化体系,规范“前台收、网上传、后台审、一窗出”运行流程,坚持领导轮值、部门联巡、行风监督、纪检监察、月查季评常态化,推动市级大厅整体环境面貌持续改善。二是稳步推动体系强基。推动“六好五提四有”延伸覆盖,深化政银、政邮多渠道嵌入融合,累计提升改造镇村两级服务网点371个,建立“政+”便民服务点700余个,其中“政银·苏服办”镇级旗舰网点13个、村级标准网点450个,相关做法在今年省级条线现场会作专题交流。推进政务服务线上线下融合和向基层延伸试点,加快“全员全科”、受办分离、协同联办机制提档,一线“畅通办”专员队伍不断壮大。扎实推进省级政务服务地方标准试点,组建市区联合专班开展前期调研和集中作业,标准起草取得阶段成效。三是切实增强评价质效。严格落实《政务服务窗口服务规范》和《处置工作规范》,完善“好差评”责任体系和评价渠道,拓展“一次一评”“一事一评”深度广度,建立检查通报、问题复盘、差评跟踪、监督考核工作闭环,基层服务参评率、整改率、满意率显著提升。
三、政务服务数字转型推进有力。一是聚焦 “三端”提级。改版“畅通办”PC端总门户,重构高频热点、日常办事、个性定制、效能监督、热线保障五大服务板块,延伸“主体全生命周期”服务链条,“房产交易一网通办”等一批高频应用陆续上线。加强移动端旗舰店功能拓展,调整优化住房公积金、户政办理、公证服务等现有热点应用,补充新增 “入学一件事”“二手房转移登记及水电气联动过户一件事”等60个标准应用,健全日常监测、抽查检查、通报纠错、下架退出机制,切实增强各类移动应用的普惠性和稳定性。深化自助一体机功能集成和应用推广,全域部署自助终端155台套,集成高频民生自助服务场景400余个。推进“农商•苏服办”政银合作自助端融合对接,在省定清单基础上分两批接入市级应用61项,线上服务的覆盖面和可及度稳步拓宽。二是深化平台赋能。依托省政务中台推出教师资格认定管理、户外广告秒批秒办、免证办个人签名等多项应用,其中,教师资格认定“一键申请、证书到家”入选国办“双十百千”典型案例。推进政务服务码利企便民应用试点,完成一体化平台、线下叫号系统、自助机终端应用对接,全市30个大厅升级完成“扫码取号”,自助端全面实现“扫码登录”。着力破解业务数据“二次录入”难题,选取部分地区开展“个体工商户设立、公司登记、食品经营许可”等业务RPA技术试点,累计录入办件2.5万件、关联证照1.6万件,为进一步实现跨系统数据迁移、电子证照验证积累了宝贵经验。三是构建惠业平台。坚持“苏企通”“政企通”融合发展,设计开发全市“1+4+5+N”企业服务平台,建立惠企政策发布、指引、辅导、申报、兑付线上服务链路,构建政策、事项、企业、标签、办件五大资源库,打造网页、移动、自助、窗口四端一体服务矩阵,有效实现减税降费“非申即享”助企纾困“直达快享”和扩大内需“高效可享”。 自平台上线以来,汇聚奖补数据61.48万条,涉及资金52.15亿元,受益企业8.59万余家,受益个人7.12万人。
四、稳步提升交易管理综合质效。一是大力提升交易效能。推动市区一体化交易管理平台提档升级,完善四大板块线上交易功能,上线“评定分离”“招标计划”“档案归集”应用模块,推出电子证照“一键获取”、工程交易移动CA证书等改革举措,公共资源线上交易综合水平稳步提升。2023年,市级平台政府采购、工程交易项目“不见面”率分别达到100%和99.8%。二是全面规范交易管理。建成开评标智能管理系统,修订各类人员《行为规范指引》,依托交易平台嵌入风险预警模块,实现从“看”向“用”、由“管”向“防”的提升。深入开展全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突出问题专项整治,集中排查问题89个,制定整改措施96项,清退历史遗留保证金4171.71万元,有效净化了交易秩序和市场环境。三是聚焦推动交易创新。大力推行智能辅助评标,充实在线询标、行为分析、专家评价、效能评估功能,累计完成智评标段1398个。深化电子投标保函提升应用,加强本领域数字人民币推广应用,上线应用场景24个。
五、持续提升便民热线服务品质。一是强化服务联动。加强关键领域和重点工作部门热线协同,优化110非警情类诉求、 “12345青年” “双创”、12340联合社情民调、12350安全生产热线服务联动,建立市政府督查室、市检察院、12345三方协同机制,促进重点件、疑难件、不满意件有效解决。拓展“热线百科”信息网络,累计吸纳成员单位386家,归集热线政务信息7923条,问答4451条,答题集102套。二是融合城市治理。探索政务热线、“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协同路径,推动12345热线与常州城市运行管理中枢深度融合,健全工作简报、运行通报、特情专报制度,聚焦环保督察、民生实事、纪检监察加强信息研判支撑,为市域社会治理提供有效决策参考。三是优化涉企服务。推动热线“一企来”品牌建设,加强平台专席、网上专栏、大厅专窗、后台专员“四专”配套,建立12366、12333、12393涉企热线协同服务体系,打造“企事无忧” “尚贤人才”助企绿色通道。自上线以来,“一企来”累计受理企业诉求12.4万余件,派发工单8325件,回复满意率100%;“尚贤人才”受理诉求8531件。四是助推社会监督。持续放大“政风热线”社会监督功能,巩固形成热点搜集、主题遴选、工单督办、跟踪反馈、线索移交工作闭环,2023年共上线直播34期,转办工单219件,有力维护了政府清正为民的良好形象。12345平台共受理群众诉求169.02万件,其中,平台直接答复处理132.30万件,派发成员单位工单36.72万件;受理省工单1.12万件,满意率93.26%。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