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正文
浏览次数:
信息名称:关于对常州市十七届人大三次会议代表建议第019号的答复
索 引 号:MB1531591/2024-00054
法定主动公开分类:其他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常文广旅复〔2024〕48号 发布机构:市文广旅局
生成日期:2024-06-07 公开日期:2024-06-24 废止日期:有效
内容概述:关于对常州市十七届人大三次会议代表建议第019号的答复
关于对常州市十七届人大三次会议代表建议第019号的答复

吴静、耿春霞代表:

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扬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系统化保护夯实非遗传承力

加强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建设,2023年新评定市级非遗项目16个,同时有39个市级项目晋升为江苏省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进一步丰富全市各级非遗项目名录,夯实系统性保护基础。目前,全市共有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90个,其中人类非遗项目1个、国家级项目13个、省级项目78个、市级项目98个。

加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队伍建设,2022年评定常州市第四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99名,2023年完成第五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评定,即将进行公示,从而进一步优化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梯队结构,增强传承实践活力。目前,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57人,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5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4人。扎实做好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2021年起,开展常州小热昏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叶莉莉记录工作,其成果即将接受上级部门验收。积极组织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参加各类培训、研修班,提升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知识素养,提高传承人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传承能力。强化各级各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传承活动评估工作,确保非遗传承活动有效有力开展,促进非遗良好存续。

二、多渠道传播提升非遗影响力

在全市范围内,大力开展常州非遗“八进”活动,即非遗进校园、进景区、进乡村、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军营、进商区,提高社会各界的非遗保护意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结合端午、中秋、元宵等传统文化节日,连续举办“食美常州——舌尖上的非遗”、江南非遗嘉年华、非遗购物节等活动,常州非遗展览展示缤纷多彩,提升了常州非遗的能见度和聚焦度。

为适应新时代文化传承与发展要求,我局组织举办了“非遗新媒体技能专题培训班”,提升非遗传承人新媒体传播理念和传播技能。同时,发挥主流媒体和新媒体传播优势,世界级非遗金坛刻纸、国家级非遗常州梳篦、直溪巨龙等非遗项目亮相央视《非遗里的中国》等栏目。龙泉印泥、常州锡剧、乱针绣、常州吟诵等项目拍摄成系列创意短视频,在微信视频号平台多号联动、矩阵式传播,赢得网络高流量关注。

围绕“非遗+节庆”,结合元宵、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以及黄金周游客高峰期,组织开展贯穿全年的非遗体验主题活动。组织举办“常州非遗造物节”“常州非遗生活节”等形式新颖尤其受广大青年青睐的节庆、节事活动。通过以融合创新的方式集结传统老手艺、老味道、潮流新文创、新手作,现场体验非遗民俗等交互体验环节,打造“新鲜感”“仪式感”“氛围感”“参与感”“满足感”的非遗体验场景。“YI见倾心”常州非遗盲盒活动,打造线上与线下非遗体验潮流矩阵,非遗文创、非遗美食等商品在“常享游”平台销售火热。

三、多元化融合增强非遗创新发展力

坚持以载体建设为抓手、以丰富产品供给为重点,加快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双向赋能,使非遗与旅游“融”出新生机,“合”成新活力,促进非遗高水平保护利用、文旅行业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需求。完善非遗传承体验设施体系,推动非遗进景区、街区、乡村,培育一批非遗创意基地、非遗工坊、非遗特色乡村旅游重点村等。“非遗进东方盐湖城项目”“非遗进南山竹海项目”分别入选江苏省“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示范项目。金坛古籍、金坛刻纸、溧阳玉枝天目湖白茶、常州银丝面、玉蝶萝卜干等5个非遗工坊获评省级非遗工坊。依托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常州青果巷、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桂林村等客流高集聚旅游空间,以沉浸式、体验式、嵌入式方式融入常州特色非遗,让市民和游客在可触、可感、可见、可参与中感受常州非遗魅力。

紧扣我市“文商旅体”融合发展总体要求,多元化整合资源,实现双向赋能、共同发展。挖掘文化精粹,打造非遗文创,为非遗“新生”赋能,实现非遗和商业的破圈融合,以“非遗+”多元方式展现非遗在新时代应用的无限可能。依托常州全域马拉松、音乐节(会)等大型赛事、节事活动,举办非遗展示展销、互动体验活动,提升常州非遗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拓展非遗消费体验新场景,注入文旅消费新动能。

下阶段,按照“保护为本、传承为要、创新为先”原则,进一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市场对接,将市场机制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激发多元市场主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中的活力,吸引各电商平台、商户、消费者等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形成“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传承传播的良好局面。

一是加强载体建设。持续推进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工作,不断提升非遗项目融入性、增强非遗展示互动性、渲染非遗活动代入感,让游客在景区内全程感受、全程共享非遗活态魅力,充分满足游客“求新、求奇、求知、求乐”的旅游愿望。建立起非遗传承空间与旅游空间互融互通的有效路径,打造主客共享、有质感有意趣的非遗体验场景。

二是拓展应用场景。采用“非遗+文创”“非遗+研学”“非遗+节庆”等方式,推动非遗项目与旅游项目相容相促,将非遗富含的生活理念、民俗韵味、社会风尚融入旅游产品供给、旅游线路设计、旅游服务配套之中,实现传统文化与时代需求的紧密对接,使非遗与旅游相得益彰、共同发展。

三是赋能城乡发展。将非遗保护传承和产业化与乡村振兴、城市更新结合起来,积极打造集文化传承、旅游休闲、特色商业等于一体的特色村镇、城市街区。培育建设一批具有烟火气、草根味的乡村非遗传习所,打造非遗主题乡村民宿,推动非遗项目抱团发展,形成良好的集聚效应。

四是加强跨界合作。非遗技艺与商业品牌合作,共同推出融合非遗元素的产品,通过商业渠道将非遗产品推向更广泛的消费者群体。同时,通过跨界合作为非遗技艺传承人提供经济支持,促进非遗可持续发展。如老字号与非遗技艺的融合,进一步加大对非遗美食的产业化力度,在存真的基础上实现品种、口味、外观等的创新,积极打造常州“江南美食之都”。


签 发 人:严 俊

经 办 人:夏李萍

联系电话:85682509

常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2024年6月7日

(此件公开发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