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正文
浏览次数:
信息名称:市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常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8年工作总结和2019年工作计划》的通知
索 引 号:014109445/2019-00028
法定主动公开分类:本机关政策文件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常发改〔2019〕2号 发布机构:市发改委
生成日期:2019-02-27 公开日期:2019-02-28 废止日期:有效
内容概述:2018年工作总结和2019年工作计划
市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常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8年工作总结和2019年工作计划》的通知
各辖市、区发改(经发)委(局),委各处室:

现将《常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8年工作总结和2019年工作计划》印发给你们,请各单位、各处室结合自身工作,抓好贯彻落实。

常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9年2月27日

(此件公开发布)

 

常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8年工作总结和2019年工作计划

 

 

2018年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市发展改革委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大力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和“重大项目增效年”活动,始终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编规划、建项目、育产业、推创新为抓手,锐意进取、砥砺前行,为扎实推进“种好幸福树 建好明星城 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坚持党建为核,政治生态向善向好

1.强化思想政治建设。始终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切实将党建工作作为“一号工程”,主动对标“四个意识”,自觉践行“两个维护”。思想建设常抓不懈,专题召开市发展改革委党的建设大会,出台《建立“亲”“清”政商关系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切实提升全体党员的党性修养和责任意识。组织建设卓有成效,严格落实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三会一课”等学习教育制度,规范支部换届、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党务工作机制,创新开展支部共建、慈善毅行、政企交流等主题党日活动。廉政建设一着不让,通过学习法律法规、观看警示教育片、通报违规违纪案例等多种形式开展廉政教育,完成党风廉政建设建议整改、风险点排查及防控措施制定。配合做好市委巡察组对市发展改革委的政治巡察工作,60个问题已基本整改到位。

2.推动干部队伍建设。落实学习教育常态化,借助固定学习日、发改讲堂等载体,集中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邀请专家学者来委授课辅导,学习形式更加丰富,学习内容更加广泛。组织干部培训多样化,继续做好干部送培工作,组织委内干部赴中山大学珠海校区、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开展专题研修。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召开3次专题党组(扩大)会议对大讨论活动进行宣传发动、精神传达和工作部署,印发活动方案和干部联系点方案,举办“我为常州高质量发展献一计”交流活动,委领导带头赴深圳、苏州、杭州等地调研学习、对标找差,有针对性地补齐工作短板,提升业务水平。调研成果《基于全周期管理 实现高质量推进重大项目》获评市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优秀案例二等奖。

3.提升能力作风建设。召开全委作风建设大会,贯彻落实中央、省、市部署要求,深入推进作风建设自查自纠专项行动。建立健全委内规章制度,修订完善《财务管理制度》等19项内部管理制度,出台《常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作考评办法(试行)》,推动全委各项工作开展更加规范高效。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满意率达100%。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全年共形成调研文章近40篇,多篇调研材料得到市委市政府肯定,“参谋助手”作用充分彰显。

4.开展信息宣传建设。扎实做好信息宣传工作,充分运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展示发改形象、传播发改声音,全年主办新闻发布会3场,被两办录用信息超过200篇次,被解放思想大讨论简报录用近10条,市政府门户网站、省发改委门户网站录用排名位列前茅,党务、政务信息分别获得全市一等奖、二等奖,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宣传成效显著。

二、坚持战略为先,规划蓝图有声有色

1.规划引领明方向。深度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宁杭生态经济带建设等战略机遇,立足发展长远,加强战略融合。科学谋划沿江绿色转型发展、溧阳融入南京都市圈、金坛打造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等重点事项,积极争取上级支持。编制了《大运河文化带常州段总体规划》《常州市东部片区供热管网规划(2017-2020)》《常州市低碳发展规划》等一批重点规划,目标更加清晰,路径更加明确。开展“十三五”规划中期评估,全面评估各重点专项规划实施推进情况,进一步提升评估结果的决策参考作用。

2.经济分析重思路。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提出《关于设定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万亿元目标的建议》,被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采纳,同时,结合辖市区特点,及时分解下达年度主要经济预期目标任务。加强经济运行动态监测,围绕发展动能、结构性和持续性等方面,每季度向市委市政府提交高质量的分析报告。密切关注行业、企业现状和热点、难点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发展建议,《常州市动力电池产业发展建议》和《关于我市大健康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获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批示。

3.目标考核讲实效。完善评价体系,出台我市高质量发展评价考核办法,突出个性目标和要求。圆满完成“种好幸福树 建好明星城 高质量发展”评价考核、主要经济预期目标考核和全市星级企业评定工作。修订《关于开展企业“提质增效、创新争星”活动的意见》,有效激发企业争先意识,星级企业数量达到315家,比上年增加37家;星级企业入库税收总额达到408.53亿元,比上年增加93.51亿元;入库税金10亿元及以上企业达到5家,比上年增加3家。

三、坚持项目为王,投资效益稳扎稳打

1.项目推进不断加快。扎实开展“重大项目增效年”活动,着力引导重大项目向量质并举、效益引领转变,形成“以亩产论英雄、以质效配资源”的鲜明导向,不断夯实稳增长强后劲基础。全年认定重大突破项目17个,其中总投资超100亿元或10亿美元的项目2个,总投资超50亿元或5亿美元的项目5个,总投资超30亿元或3亿美元的项目10个。省市重点项目超额完成投资计划,新恒东光学薄膜一期、蒂森克虏伯汽车转向柱、精研科技电子消费品等41个项目竣工投运,博飞特汽车自动化生产线、海目星激光智能设备、创志固体制剂生产设备等90个市重点项目开工建设,苏南沿江城际铁路、常泰过江通道、苏锡常南部高速公路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

2.项目管理不断提升。制订《常州市市级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政府投资行为。改革创新重点项目全周期管理机制,分别建立市重点产业项目库和市级政府投资项目库,按照意向、签约、预备、开工、竣工、评估等6个阶段,对入库项目实行统一标准、分段推进、滚动更新、闭环管控的全过程管理模式,项目管理更加科学高效。牵头编制完成《2018年重点项目投资计划》《交通建设投资计划》《常州市级重点特色镇2018年重点建设项目计划》。积极做好对上争取工作,在保障性安居工程、生态建设、重点水利工程等方面共争取到各级各类资金超过20亿元,为项目实施推进提供坚实保障。

3.项目服务不断优化。建立市领导挂钩联系重大项目机制,通过开展日常巡查、月度点评、季度督查等方式,推动重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深化“放管服”改革,主动当好服务发展的“店小二”,制定“两集中、两到位”实施方案,梳理“不见面审批(服务)”事项,完善政府投资项目审批流程,推进企业投资项目信用承诺制试点实施,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加强项目招标投标管理工作,扎实开展“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基本实现“3550”改革目标。

四、坚持产业为基,经济结构调优调强

1.新农村建设有品质。开展乡村振兴规划编制动员部署、专题座谈和实地调研,组织编制《常州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2018-2020年)》,有序推动全市乡村的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建立健全重点特色镇工作机制,开展重点特色镇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体系研究。确定总投资为216亿元的2018年重点特色镇重点建设项目100项,有力推动重点特色镇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持续推进新沟河新孟河延伸拓浚工程、武进区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试点等一批农林水利重点项目建设。

2.产业链推进有成效。深入推进新一轮十大产业链建设,调整十大产业链企业库名单,全年十大产业链产值增长12.8%、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2%。统筹全市产业链布局,明确各辖市区主导发展和重点培育的产业链。研究谋划氢能源、磁悬浮、动力锂电池等前沿产业发展前景,引导相关产业加快提档升级和项目落地。探索产业集聚发展新模式,进一步突出重点、聚合资源,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新兴产业集群,提升特色新兴产业发展能级。

3.服务业发展有质量。科学编制《服务业创新发展常州行动计划(2019-2025)》,助力服务业企业做大做强。聚焦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常州绿色建筑产业示范区等3个集聚区获评省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制定全市三星级服务业集聚区(生产性服务业类)认定标准并完成首批认定。省市两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有序推进,常州高新区入围全省新一轮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实现零的突破。

4.促转型升级有手段。强化平台载体建设,出台《市产业创新中心创建指南(试行)》《市级工程研究中心管理办法(试行)》,24家企业获批市级产业创新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积极推进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省级工程研究中心等创建工作。大力扶持优质项目,武进不锈、中车戚研所等5个项目入围省战略新兴产业专项,中科院常州遗传资源研发中心、恒立液压等6个项目入选省高技术计划(2018-2020年)。推动能源高效利用,加快热电整合提升,推进减煤节能降排,推广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一批提效升级明显的能源项目进展顺利。扎实做好钢铁去产能和严防“地条钢”工作。对印染行业、化工钢铁煤电行业转型发展进行系统谋划。

五、坚持创新为魂,发展活力提质提效

1.创新模式。开辟军民融合发展新模式,牵头制定《常州市级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及创新示范园区认定和管理办法》《常州市军民融合发展引导资金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编制完成《常州市创建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方案》,通过设立引导资金,助力项目实现裂变发展,3家企业获省军民融合发展引导资金支持。为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发展专门开辟“产业发展特区”模式,中简科技牵头建设的“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园区”成为首家市级创新示范园区,“中简科技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成功入选全国军民融合发展创新实践典型案例。

2.创新载体。持续推进产城融合综合改革试点,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工作成效显著,第一批省级特色小镇全部通过年度考核,其中石墨烯小镇获评优秀小镇,溧阳别桥无人机小镇、西夏墅工具智造小镇、武进瑞声科技小镇入围第二批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常州省级特色小镇总数位居全省第一。积极推进省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双创环境持续向优,常州高新区、溧阳市别桥无人机产业园、汇新公司获批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常州双创示范园入选国家第三批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名单。

3.创新思路。深挖金融创新潜能,切实解决企业融资难题,支持实体经济健康发展。融资方式取得突破,顺利发行融资规模为4.5亿元的“18伟驰”二期企业债券,常州第一只绿色企业债券“18先行绿色债”成功获批,建信资产与龙城旅游控股集团的2.5亿元市场化债转股项目正式签约。创投持续健康发展,成功举办第十二届“创洽会”并联合《新财富》首次发布常州优秀创投企业和优秀投资并购案例榜单,截至目前累计备案创投企业34家,资本规模共计62.7亿元。利用外资规模稳增,获批境外债5只,发行规模达35亿美元,位居全省第一。

六、坚持以人为本,社会环境和谐和

1.聚力社会事业发展。积极申报应用型本科、实训基地建设等产教融合项目,代表全省参加全国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座谈会,常州产教融合工作获得国家发改委充分肯定,产教融合重大试点争取力度不断加大。扎实开展富民增收工作,进一步完善“常州富民”微信公众号功能并及时发布动态信息。建立人口数据共享机制,完成人口发展应用服务平台建设并试运行,通过数据资源整合有效提升平台服务功能。持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社会事业项目建设进度,协调做好立项审批等项目前期工作。

2.完善环境治理体系。全面落实节能管理要求,出台《关于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工作的意见》,严控新建项目能耗,指导企业开展节能量交易,坚决杜绝“两高一低”项目。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举办2018中德静脉产业发展论坛,提前启动新一轮园区循环化改造工作,新北资源循环利用基地成功入选国家级。多措并举建设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完成全市首批低碳示范单位认定和城市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全国碳市场能力建设培训基地成功落户。系统推动太湖流域治理,编制《常州市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强化与地区、部门间的协同配合,共同推动国家流域试点建设。常州争取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资金数额连续三年居全省第一。

3.深化对外合作协作。中外交流、苏陕扶贫协作、援疆援青、三峡库区支援、苏辽对口合作、南北挂钩共建等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绩。加强对外交流,专题组织开展中德创新园区建设推进工作,促进园区加快发展。深化常安协作,助力毛绒玩具产业发展和残疾人转移就业成为全国东西部扶贫协作典型案例,常州对口帮扶安康工作组被表彰为“苏陕扶贫协作先进单位”。打造合作标杆,通过“资本+管理+军民融合+市场化运作”的组合拳,推动航锦科技成为葫芦岛市明星企业和东北振兴的现实样板。开展阳光扶贫,每季度扎实做好帮扶工作,通过项目带动,从源头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2019年工作计划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冲刺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关键一年,扎实做好明年各项工作,意义十分重大。2019年,全市发改系统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扎实推进“种好幸福树 建好明星城 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和“重大项目攻坚年”各项工作。

一、一以贯之抓党建、夯基础

加强政治建设。充分发挥党组在全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制定党建责任清单,压紧压实管党治党责任。坚持党务、业务同谋划、同部署,严格落实中心组学习、“固定学习日”等制度,常态化开展“四个意识”教育,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让每个党员干部自觉践行“两个维护”,切实守好意识形态阵地。

加强组织建设。严格按照中央、省、市部署,落实机构改革任务,配齐配优干部,修订完善“三定方案”,实现平稳过渡。扎实做好机关党委换届工作,同步完善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夯实组织体系根基,深入贯彻《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加强“三会一课”、谈心谈话等制度落实,推动组织生活制度化、规范化、严肃化。

加强廉政建设。把党风廉政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深入细致排查廉政风险点,进一步强化风险防控。自觉接受纪检监察组的全程参与、全程监督。科学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做到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充分体现严管厚爱。修订完善并严格执行一系列内部管理制度,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确保在“常”“长”二字上步步深化、久久为功。

二、科学统筹抓宏观、拓局面

抢抓宏观战略。全力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注重长江生态保护和修复,助力产业绿色化转型升级。完善《大运河文化带常州段总体规划》,加快大运河文化带核心区精华段及重点项目建设,努力将其打造为走在全省前列的先导段、示范段、样板段。牢牢把握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精准把握常州的定位和路径,努力在基础设施、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领域加速一体化。

科学宏观调控。全面加强形势分析研判,通过优化监测指标、健全监测体系等手段,强化对经济运行的调节,及时为市委市政府提供更高质量的决策参考。优化完善考核办法及相关指标体系,充分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及早谋划“十四五”规划工作,深入开展全局性、前瞻性、关键性研究,努力以优质的战略思考助力我市“十四五”发展开好头、起好步

注重宏观研究。运用系统化思维,自觉站在全省、全市的高度谋篇布局。结合工作实情和发展所需,由委领导带头到基层、到企业、到先进地区实地调查,形成一批有针对性的调研成果。注重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进一步提升调研成果的科学性、准确性

三、持之以恒抓项目、强动能

强化项目推进。坚定不移抓牢重大项目这个“牛鼻子”,扎实开展“重大项目攻坚年”活动,按照“扩总量、提质量、做存量”原则,紧密结合我市产业特色和发展趋势,着力在重点领域实现高水平重大项目招引的更大突破,力争全年招引30亿元或3亿美元以上重大突破项目17个。

优化项目管理。管好用好产业项目库和政府投资项目库,突出对重大项目建设的全周期管理,建立重大项目建设层层推进体系,健全重大项目建设领导挂钩制,每季度组织“一巡查、一协调、一督查”活动,推动资源、资本向重大项目集聚,进一步提升重大项目达产见效水平。

深化项目服务。牢固树立“店小二”意识,落实好“首问负责制”,不遗余力为项目跑资源、跑资金、跑政策,从而为项目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推动政务服务“一张网”、“双随机、一公开”平台、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企业投资发展提供更优环境。

四、精益求精抓产业、增后劲

转型提升“昨天产业”。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淘汰钢铁行业落后产能,精准实施钢铁布局调整规划和印染行业发展规划,推动一批传统行业加快提升、焕发青春。高度关注民营企业转型发展所需,千方百计为企业解决好融资、审批等现实难题,真正为企业松绑减压、助力铺路。

壮大发展“今天产业”。按照“成链——闭环——集群”的总体思路,科学规划产业布局,打通产业链上下游,整合产业内松散布局,着力在高端装备、先进碳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打造若干具有地方标志、领跑全国的产业标杆。深入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分类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推动服务业发展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

超前布局“明天产业”。勇于摒弃传统禁锢,密切关注产业迭代的新趋势新变化,积极培育“四新经济”的种子,精心布局一批人无我有的“黑科技”“超现代”产业,着力在区块链、空间信息综合应用、大健康、互联网平台等领域夯实基础。高度关注清洁能源技术开发和利用,全面推动全社会活动绿色低碳化,统筹推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五、解放思想抓创新、添活力

加快模式创新。将军民融合、产教融合等跨界融合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崭新模式,通过政策引领、产业带动、项目支撑,实现新旧动能加速转换。在军民融合方面,进一步深化军地协作,拓展技术交流,通过成熟案例带动,推动相关产业做大规模、形成集群。在产教融合方面,坚持以实训基地建设为重要抓手,深入挖掘、申报一批优质项目,补齐产业向中高端转型升级的短板,力争我市尽快列入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

加快产业创新。以天合光能等一批企业为主体,着力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产业创新中心,推进人才、资本、创新、产业一体发展,有效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广泛凝聚市场主体万众创新的力量,加快双创平台、双创示范基地、双创团队建设,高水平举办好2019“创响中国”“创响江苏”活动。

加快金融创新。牢牢抓住“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条主线,积极搭建论坛、峰会等各类平台,鼓励民营企业、中小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设立基金、股权并购等方式实现更大发展。持续推动企业债券品种创新,力争打造2~3AAA级平台企业。大力支持企业合理有序开展境外投融资,实现与目的国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六、久久为功抓统筹、促协调

统筹区域发展。紧扣三个高质量明星城市建设目标,花大力气推动产城融合综合改革试点,更加突出“产”的引领力和“城”的承载力,推进各板块形成区域发展特色,着力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高质量推动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加速项目建设进度,确保做到建一个成一个。加快推进一批重点开放合作园区建设。

统筹城乡一体。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高质量推动乡村布局优化、农村产业发展、优质粮食保障、美丽乡村建设等工程,加快重点特色镇建设步伐,推进城乡可持续发展。优化完善乡村基本公共服务功能配置,通过补短板、促均衡,努力缩小城乡差距。

统筹人与自然。严格落实“263”专项实施方案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意见,保质保量完成年度减煤任务。跟踪推进东部燃煤热电整合工作,大力推广光伏发电、天然气、风能等清洁能源利用,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加快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建设,尝试通过低碳基金助力绿色低碳企业发展。科学谋划一批系统治水工程,创新投融资机制,努力在太湖流域治理中实现“精准治水”。

七、不遗余力抓共享、惠民生

大力推动社会事业。深入研究分析社会事业项目推进模式和资金来源,根据项目紧迫性和成熟度,推动医院、学校等一批项目尽快开工建设。打造“治价惠民”升级版,扎实推动富民增收各项任务落地见效,进一步丰富公众号应用。有效放大人口发展平台服务功能,推动平台在出台政策、编制规划、布局设施等方面提供决策支持和参考

深入推动经济协作。紧扣东西部扶贫协作考核要求,严格落实组织领导、人才支援、资金支持、产业合作等方面要求,确保刚性考核不失分、得高分。有序推动与葫芦岛创新创业合作,充分放大两地比较优势。高质量做好2019年“丝博会”参会布展工作,继续推进南北挂钩合作和共建园区工作。

精心推动扶贫帮困。与结对社区常态化开展共建活动,主动帮助社区贫困居民做实事、解难题。积极推进茅山老区“百千万”帮扶工程,指导老区经济薄弱村因地制宜发展产业项目,努力走出特色发展之路。实施好“阳光扶贫”,确保走访率、定位率、采集率等100%达标。

八、驰而不息抓作风、树形象

始终保持自信的底气。通过持续深入的学习研究增强底气,自信接受新闻媒体采访,积极展现“发改人”的时代风采。敢于并善于做“牵头抓总”的工作,在“牵头”中融入发改部门自己的思考,发挥好统筹、协调、督促等作用。进一步提高信息宣传工作质量,敏锐捕捉信息点,更加注重实效性、精准性。

始终保持拼搏的勇气。大力弘扬“勇争一流,耻为第二”的常州精神,对于上级交办的各项任务,创新思路出真招,雷厉风行抓落实,自觉在机关部门中走在前列、当好表率。充分激发干事创业激情,以务实举措推动“三项机制”落到实处、形成共识,切实解决干部内动力不足和外压力不够的问题。力戒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自觉按照“十带头、十严禁”、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禁酒令”、严禁违规吃喝、严禁违规收送烟(卡)等要求规范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做到八小时内外一个样

始终保持团结的士气。牢固树立全委上下一盘棋思想,自觉维护集体形象,有序推进新一轮机构改革,严格按要求落实人员转隶、职能划转等工作,确保相关工作不断不乱、规范有序。积极组织好各类集体活动,不断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向心力,努力营造“一家人”的浓厚氛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