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正文
浏览次数:
信息名称:关于对常州市十五届政协二次会议提案第0050号的答复
索 引 号:014109453/2023-00060
法定主动公开分类:其他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市工信局
生成日期:2023-06-30 公开日期:2023-06-30 废止日期:有效
内容概述:关于对常州市十五届政协二次会议提案第0050号的答复
关于对常州市十五届政协二次会议提案第0050号的答复

致公党界: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动能转化,助推高质量发展,推进制造业“智改数转”的建议》收悉,现将有关意见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关系到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局。常州市委市政府主动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先后出台《常州市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关于在全市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中推进“十链突破、百企领航、千景应用”的实施方案》,加快推动传统企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加快建设国际化智造名城。

(一)落实好减税降费政策。贯彻落实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以“减、退、缓、免”等形式,将优惠快、简、准地送达企业手中。2022年,全市新增减、免、退、缓企业税费363.7亿元。其中,制造业办理留抵退税94.07亿元,占全市退税比重为51.55%,高于全省平均达21个百分点;全市6.18万户享受小微优惠和高新技术企业优惠,减免企业所得税80.68亿元;4100多家制造业企业享受研发费加计扣除190.91亿元;4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享受购置设备加计扣除38.21亿元;6.17万户制造业减免“六税两费”6.53亿元;新增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缓缴税费达96.1亿元。

(二)狠抓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动能培育。始终坚持制造立市、产业强市、质量兴市,工业开票销售突破2万亿元,增长17.5%、增速全省第一,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2%左右。一是助推市场主体提质增量,入选中国民营企业500强9家,新增百亿工业企业8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53家,入围全球独角兽榜4家,(潜在)独角兽企业累计达44家,累计上市企业达92家。二是增强工业经济发展韧性,入选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新型碳材料产业集群入选“国家队”,实施“智改数转”免费诊断企业超3200家,新增省级智能工厂11家,省级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7家,省星级上云企业423家。三是推动新能源产业加速发展,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动力电池、光伏行业新增产值对规上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超九成,全年整车产销超34万辆,整车、动力电池产销量均占全省一半。四是抢占数字经济发展制高点,新增国家特色型工业互联网平台3家、省级平台7家,培育数字经济示范企业12家。五是重大项目招引持续发力,美敦力康辉、合全医药、理想零部件产业园、比亚迪二期、蜂巢能源总部基地等一批优质大项目落户。

(三)着眼长远深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创新主体地位,全社会研发经费占比达3.3%,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8.5%,净增高新技术企业765家,有效高企达3680家,增长26.2%,增幅苏南第一。一是加强国际化创新合作,成功举办“2022中国-以色列创新合作周”、江苏德国合作交流大会,中以常州创新园已累计引进以色列独资及中以合作企业188家,促成中以科技合作项目46个。中德、中瑞、中欧等园区特色化发展,分别在美国硅谷和奥地利等地挂牌成立离岸创新中心。二是开展“科技新长征”,组织参加首届江苏产学研合作对接大会,开展21场线上项目路演活动。加快推进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挂牌运行,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技术创新中心获批建设省技术创新中心。三是产业园区不断提档升级,常高新、武高新在国家高新区排名分别提升2个和3个位次,溧阳高新区连续四年列省级高新区综合评价第一。四是组织重大创新赛事,第十一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高端装备和新材料全国赛、首届全国先进储能技术创新挑战赛成功举办。五是依托“政策速兑平台”实现近10亿元创新发展资金“直达快享”

(四)积极发力推动全行业智改数转。围绕企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痛点难点堵点,推动链主带动、示范引领和场景推广耦合共融。一是发挥链主引领作用,加快协同转型步伐。引导十大代表性产业链链主企业结合自身发展需求和产业特征,灵活对标实施数字化协同平台建设项目,带动供应商、客户群数据上云和业务协同。二是发挥标杆示范作用,带动行业整体提升。聚焦离散制造型企业研发周期长、排产难度大、物料齐套率低等难题,发布重点问题解决方案和典型应用场景,提高转型成功率;组织30余家重点企业参与灯塔工厂建设辅导培训会,遴选江苏时代等重点培育对象,力争实现“零”的突破;加大专精特新企业辅导力度,全年免费诊断25家单项冠军、6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433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新创建省级智能工厂12家、智能车间16个;加大“智改数转”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在上市企业中的普惠面,支持上市企业加快工厂级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引导新建重大项目将数字化顶层设计纳入建设规划,实现“投产”即“生智”,常州尚德、移远通信等重大项目均应用数字孪生、智能工厂设计等仿真优化。三是积极推动“机器人+”和“人工智能+”专项行动。加快扩展“机器换人”“人机高效协同”等应用,全年新增焊接、打磨、巡检、切割等工业机器人应用8465台。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设备故障与诊断、人机协同制造、质量在线监测等场景的深度应用,全年推广AI机器视觉、缺陷机理分析等案例127个。聚焦企业成本、用工、交付、质量、物流等热点问题,梳理可复制、可推广、易操作的智能制造典型场景40个。

(五)持续增强城市引育人才能力。以就业创业和技能提升为着力点,加强我市数字技能人才培养,大力提升产业工人队伍数字素养和技能水平,全年完成职业技能等级(职业资格)认定8.5万人次,取证达8.1万人次,新增高技能人才1.63万名、数字技能人才2.5万名,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连续9年位居全省第一。一是引育高层次创新人才,组织申报省“双创计划”项目52项,新立项支持市领军型创新人才129名,开展“名城名校合作行·创新创业赢未来”等活动,优化青年人才“生活居住双资助”政策。二是强化外国人才项目实施,获省级以上外专项目立项6项,获评优秀省外专工作室1个,命名省外专工作室7个、市外专工作室20个。三是积极出台数字技能培训补贴政策,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员等数字技能职业(工种)纳入培训补贴补贴范围。四是广泛开展数字技能职业竞赛,举办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员、电子商务师、人工智能训练师等多个职业市级二类赛项,整体参赛规模达1.4万人次,举办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江苏省选拔赛工业机械等6个赛项,涉及工业机械、云计算、工业控制、工业设计技术4个数字技能领域赛项。

(六)打造智能制造服务多元生态体系。一是高标准开展免费诊断服务。向上争取3000万诊断资金,为全市3261家企业开展免费诊断服务,资金总额和诊断数量列全省第一、第二,诊断服务满意度达100%,国光、光洋轴承、金纬机械、领航电子等一批企业通过诊断服务激发改造提升需求,实现本地服务商与制造业企业的双向奔赴。二是全方位支持服务商做大做强。全市服务商数量突破90家,规模突破130亿,其中,超亿元服务商突破20家,新增省智能制造领军服务机构5家,全省第二。分类别开展市级“智改数转”服务商认定、评价工作,共认定智能装备及产线类、工业软件及平台类等五类“智改数转”服务商60家,并对其中12家服务商给予近2000万元补贴三是支持龙城精锻、中天钢铁等龙头企业剥离信息化部门,承接“智改数转”诊断业务,面向行业和上下游提供专业技术服务,加速为机械、冶金行业赋能,其中龙城明琦为溧阳34家制造业企业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二、2023年主要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市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定位,加快落实“532”发展战略,持续深化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助力我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一)优化纳税服务,严格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一是不折不扣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健全“政策找企”机制,完善优惠政策标签体系和“白名单”制度,突出抓好新能源相关企业、“智改数转”、“专精特新”以及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服务,推动税费优惠更好直达快享、免申即享。二是加强重大项目跟踪服务,以“常税先锋”“e路税风”党建和纳税服务品牌为依托,打造品牌矩阵,持续优化对重大投资项目的服务,组建团队提供事前税费政策支持服务,强化项目落地后的税费跟踪服务。三是将纳税人需求集中征集和潜在需求常态化分析相结合,解决纳税人急难愁盼问题,深入开展“税直达”试点,应用纳税信用评价动态提醒、12366咨询意图分析助手等服务产品,改善服务体验。四是将办税服务融入市政务服务一体办,加强登记业务协同,简化变更登记操作流程。

(二)集聚创新资源,积极构建产业创新体系。一是推动核心技术攻关。围绕“智改数转”在先进制造工艺与技术、工业软件与智能系统等方向的技术难题开展“揭榜挂帅”科技攻关。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围绕机器人本体设计和制造技术、软件系统和控制技术、伺服驱动技术、减速器设计制造技术、机器视觉和传感技术等方向开展核心技术攻关。二是加快建设创新平台。支持固高智能装备技术研究院、常州数控技术研究所等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加快重庆大学溧阳智慧城市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培育。提升常州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智能检测控制技术与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平台、常州科教城现代工业中心三维数字化技术平台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推动常州大学过程感知与互联技术、江苏理工学院物联网新技术与应用等重点实验室开展技术研发、跨学科交叉科技服务。三是加速集聚创新资源。大力推动“双招双引”,在“智改数转”领域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层次人才来我市创新创业。举办企业家科创训练营,突出“智造新势力”主题,组织“智改数转”、新工科特色培训,助力企业培养一批专业的数字工程师人才。链接重点高校院所资源,对接企业“智改数转”技术需求,支持智能制造装备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面向中科院软件所、中科院微电子所、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德国弗劳恩霍夫光电系统技术及图像处理研究所、本·古里安大学等国内外重点院所,组织开展“智改数转”技术对接、交流研讨等产学研活动。

(三)健全保障体系,打造数字人才技能高地。一是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紧紧围绕数字经济产业园区、智能制造产业园区产业数字人才需求,积极通过高校毕业生校园现场招聘、抖音“探企直播”等云端招聘等途径,为我市引进更多匹配常州产业发展的数字精英、数字工匠。二是进一步加强培养载体建设。发挥好江苏省(武进)技能人才服务产业园和常州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培养载体作用,动员职业院校和技能培训机构参与到数字技能培训项目、职业标准和题库开发工作中来,探索打造服务技能人才全生命周期的公共服务平台。三是进一步完善人才服务体系。贯彻落实好我市促进创新发展的人才政策,对企业引进的数字技能等领域的技师、高级技师,分别参照全日制本科、硕士的条件享受生活、租房和购房补贴。通过“非申即享”形式,市及时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引进的人才审核发放生活资助。

(四)聚焦示范应用,增强智改数转内生动力。一是持续深化链主带动。加快链主(龙头)企业协同平台建设,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转型,对本地化配套率超50%的协同平台给予一次性奖励。二是持续深化示范引领。壮大标杆示范阵列,完善标杆示范梯度培育机制,推动国家级标杆实现量增,省级标杆走在前列,灯塔工厂争取实现零的突破。聚焦五类重点企业,提高标杆示范覆盖率,以数字技术赋能其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三是持续深化场景推广。分行业为3000家工业企业提供免费诊断服务,打造智能制造典型场景500以上,加力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和工业机器人场景化应用。组织同行业学习交流会、供需对接会,加快推广低成本、易实施、见效快的场景,破解不会转难题是推动服务商高质量发展。优化全市服务商地域布局,支持溧阳、金坛、经开引入优质服务商资源或与优势区建立服务合作关系。支持服务商加快“走出去”开拓市场,向苏北、省外提供优质智能产品、服务及软硬件一体化系统解决方案,增强服务商知名度和产品美誉度。

(五)聚焦要素保障,形成产业转型升级合力。一是充分发挥专项资金撬动和金融活水作用推行项目清单制和月度更新制管理,全年征集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项目4000个。持续开展技改补贴、贷款贴息、数据征信等,扩大惠企政策知晓面,加强精准滴灌,真金白银解决企业急难愁盼,破解不敢转难题着力消除数据安全和投入产出顾虑持续开展工控态势感知、安全监测、预警通报、应急演练等,扩大网络安全分类分级管理规模,开展工业信息安全诊断服务。开展上云用数安全性科普,面向重点产业链、特定生产模式企业发布转型路径案例,降低转型失败风险,破解不愿转难题。接续完善基础设施和平台建设布局。完善重点园区、重点集群承载区、重点企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加大5G网络建设投入,积极布局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加快动力电池领域首个二级节点上线。加力高能级“双跨”、特色化、专业化工业互联网平台引培,更大范围促进中小企业上云用数,加快产业链融合、供应链协同和创新生态构建,破解难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