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正文
浏览次数:
信息名称:关于对常州市政协十五届二次会议提案第0230号的答复
索 引 号:014109315/2023-00084
法定主动公开分类:其他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常人社复函〔2023〕60号 发布机构:市人社局
生成日期:2023-05-05 公开日期:2023-05-05 废止日期:有效
内容概述:您提出的《关于构建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的建议》提案收悉,感谢您对产业工人技能提升工作的关心,针对您的提案建议,现答复如下
关于对常州市政协十五届二次会议提案第0230号的答复

刘卫国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构建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的建议》提案收悉,感谢您对产业工人技能提升工作的关心,针对您的提案建议,现答复如下:

一、工作现状

近年来,我市持续开展产业工人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敢于先行先试,主动破解产业技能人才之“渴”,培养了一大批以世界技能大赛阿尔伯特大奖获得者宋彪、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邓建军、张忠为代表的产业急需、技艺精湛的“龙城工匠”,助力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进一步彰显了常州智能制造和龙城工匠相得益彰的城市品牌。

一是注重政策引导,打好技能培训政策“组合拳”。近年来,我市逐步构建了“1+N”产业工人技能培训政策体系,重点推动合格证书培训、就业技能培训、岗前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创业培训、项目制培训等七大类培训。2019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6亿多元,实施以工代训、各类技能培训等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09.32万人次(其中“以工代训”补贴 3.58亿元,惠及76.29万人次)。2022年5月,我市研究出台新一轮《常州市职业培训补贴实施办法》,重点支持“532”发展战略中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上市企业、上市企业、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二是深化校企合作,拓宽产教融合“新平台”。2015年起我市在省内率先开展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共同培养”为主要内容的市级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企业和职业院校已累计联合培养学徒1.3万多名,发放补贴资金5000万元。2018年我市在省内率先出台高级技师研修办法,5年来组织500多名高级技师、技师研修。2022年9月,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开办智能制造技术专业高级技师班,采用校企“双元制”培养,校企互为基地,“工学一体”“双导师”共同培养,首批招收24人,技师学院试办全日制高级技师班尚属全国首例。

三是优化公共服务,助力产业工人成长“全周期”。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载体建设,全市建成各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00多家,其中国家级7家、省级28家;建成综合性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2家,省级专项公共实训基地7家,省级校企联合实训中心12家、职业技能培训机构100多家,成为培训、引导、示范青年技能人才成长的有效载体。2021年12月,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二期)项目建成投入运营,成功引进15家企业入驻,双方共建企业教学工作站、校企联合实训基地、工程中心、实验室、创新基地、学生实践基地等产教融合载体。目前,在建的三期项目已列入了教育强国推进工程,总投资8800万元。2021年2月,我市出台促进创新发展新策,对企业引进的技师、高级技师分别参照全日制本科、硕士分别享受3万、5万元购房补贴,每月300元、500元生活补贴和每月500元、600元租房补贴,补贴期限为2年,进一步促进技能人才集聚来常创新创业。2021年5月,我市创建江苏(武进)技能人才服务产业园,由一个核心园区、八个功能园区和N个实训基地构成,紧扣技能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流动、激励等关键环节,探索打造省内首家全生命周期的一体化技能人才公共服务平台。2022年产业园完成40个工种的等级申报认定,引进知名技能人才培训机构、评价机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40家以上,组织各类技能人才服务活动40场以上,服务技能人才超10万人次。2023年1月,市总工会、市人社局依托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共同成立常州市“工匠学院”,聚焦全市产业发展,突出职工“赋能成才”主题,强化资源整合协同发力,在完善现代产业工人培训体制,拓宽产业工人技能培训渠道,提高产业工人创新创造水平,推动产业工人队伍综合素质提升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四是创新评价机制,扩大产业工人评价“自主权”。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逐步建立由政府、社会、企业和劳动者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技能人才评价体系。一是推进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我市积极实施“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2019年9月,我市颁发了江苏第一批技能等级认定证书。目前,常州共有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试点企业250多家,面向社会第三方评价机构5家,面向本院校学生评价机构6家,16个行业协会考核点。2022年,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8.5万人次,最终取证8.1万人次。2022年,完成常州黑牡丹纺织有限公司、常州宝菱重工机械有限公司两家企业特级技师试点评审。贯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2013年我市在省内率先就出台市企业高技能人才职称评定试行办法,为企业高技能人才职称贯通提供了便利,目前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领域已经扩大到工程、农业、工艺美术、文物博物、实验技术、艺术、体育、技工院校教师等职称系列。推进职业技能竞赛评价,2022年全市围绕数字技能、智能制造、现代服务业、特色产业,各辖市区、行业协会举办69个市级二类赛项100多场,参赛人员14000人次。2022年第六届江苏技能状元大赛上,我市选手勇夺一等奖5个、二等奖5个、三等奖11个,金牌数量位居全省第一,获客场最佳战绩,再次彰显“龙城工匠”的风采。

五是服务产业发展,提升技工教育“满意度”。技工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产业工人、技术工人的主阵地。我市现有技工院校9所,其中公办4所、民办5所;其中国家级重点技校4所、省级重点技校3所,在校学生2.96万人。多年来,我市注重技工教育发展与地方产业发展的契合度、匹配度和支撑度,目前拥有机电、汽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现代服务业等五大主干专业群,基本形成了布局合理、专业齐全、特色明显的现代技工教育体系。各校毕业生就业率普遍在98%以上,平均留常就业率达55%左右。2018年,我市创建常州技工教育集团,由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牵头,联合职业(技工)院校、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科研院所等独立法人单位组建常州技工教育集团,围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训基地共建共享、职业培训、课题攻关、顶岗实习等重点领域开展系列活动,推动技工院校与企业的协同发展。十多年来,我市始终把社会职业培训纳入全市技工院校年度“十项目标”考核管理量化指标。2020年以来,连续三年开展职业院校学生“第二技能”培训,累计支持5.4万人次学生参训,有效提升了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二、主要问题

1. 职业院校服务企业职工培训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较多院校在人才培养、技术技能培训方面实力不足,能够提供的培训项目大多是学生培训项目、考证项目移植过来,普遍内容大而全、培非所需,对具体企业技能岗位培训需求缺乏针对性。一些学校对技能培训工作不够重视,没有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存在社会培训工种少、规模小、层次低等问题。具有丰富企业实践经验的市级以上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因为事业单位招聘学历、年龄等要求而难以进编市属公办职业院校,民办技工院校较低的教师待遇也难以吸引企业技师、高级技师前来兼职、入职,导致长期以来较多职业院校教师普遍缺乏行业企业的背景和实战经验。 

2. 企业主动培养技能人才的积极性普遍缺乏。较多企业对技能人才重要性认识不足,大多未建立完整的培养体系、系统性的培养制度,组织架构普遍缺失。产业工人参加技能培训之后,众多中小企业害怕职工跳槽或提出涨工资的要求。企业人才观念普遍偏重“使用”忽视“培养”,我市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试点企业目前有252家,都拥有组织企业职工技能培训、组织技能评价发证的权限,参训获证的企业职工还可以享受职业培训补贴。即使该企业某个工种缺乏国家职业标准或题库,该企业也可以直接申报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或组建题库,但是现实情况下因为人手问题、兑现技能薪酬等问题,即使是试点企业组织职工培训的积极性也不高。职业培训主要依靠政府补贴推动,企业及社会技能培训的参与度不高。产业工人的成长通道不够畅通,企业技能薪酬体系尚未普遍建立,技能入股、技能分红、年薪制等提升高产业工人的激励手段普遍缺失。

3. 技能人才评价技术资源开发有待进一步加快。新版的国家职业大典中有2967个职业工种,但是其中至少90%以上的职业工种因为缺乏对应的职业技能等级题库等原因,除了部分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试点企业之外,其他企业的产业工人在我省、我市都无法通过社会化培训、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后取得技能证书。  

三、下阶段举措

近年来,虽然提高产业工人政治、经济、社会待遇的政策举措不断落地,但是技能就业、技能成才尚未成为广大青年的普遍共识和价值追求,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任重道远。我市将紧紧围绕实施“532”发展战略、建设两湖创新区、打造新能源之都等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点产业发展需求,进一步营造适宜技能人才的氛围和土壤,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激励、培养更多的青年技能人才,继续唱响“龙城工匠”和“常州智造”相得益彰的城市品牌。

一是坚持“服务发展,提质增效”。围绕常州打造长三角产业中轴和文旅中轴发展目标,进一步深化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产业发展带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支持产业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重点围绕智能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全面实施新一轮“技能龙城建设计划”,进一步健全技能人才队策体系、培养体系、引育体系、评价体系、竞赛体系、载体体系、待遇体系、荣誉体系等“八大体系”。未来三年,全市高技能人才总量将达44万人以上,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达1400人以上,进一步促进全市技能人才队伍量质齐升。

二是坚持“内涵建设,产教融合”。不断提升技工教育内涵品质,健全质量评价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快教育教学改革,在校生规模保持在3万人左右。聚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面向全社会开展职业培训,不断提高专业建设与地方产业发展适配度,增强技工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指导骨干企业和优质技工院校紧密合作,努力提升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规模和质量。推进常州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创新“校企共建共享”运营方式,引入与我市主导产业方向、院校专业设置高度契合的先进制造研发类企业,力争建成“产教协同育人新标杆、产教融合创新实践新高地、技能人才培养大平台”。到2025年全市建成各级各类公共实训基地100家以上,逐步形成门类齐全、定位明确、技术先进、功能协调,具有常州产业特色的专项公共实训基地网络体系。加快形成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社会力量协同推进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工作格局。

三是坚持“改革创新,健全机制”。深化技能人才评价制度改革,全面推进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努力实现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职业工种全覆盖、产业园区全覆盖。积极引导培育职业技工院校、上市企业、龙头企业、大型国企、行业协会成为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单位,到2025年全市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单位400家以上。着力破除制约技能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壮大技能领军人才队伍,“十四五”期间组织500名以上技师、高级技师赴海内外研修,各级首席技师等高技能领军人才达350人以上,各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达120家以上。进一步提高技能人才政治、经济、社会待遇,推动更多的技能人才享受政策红利,为常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强大、源源不断的技能人才支撑。 

四是坚持“创建品牌,树立标杆”。进一步加快江苏(武进)技能人才服务产业园建设,积极形成“一核驱动、八园联动、N基地推动”的矩阵发展模式。深化与高职院校合作共建,优势互补,与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合力打造省级“AI+智慧康养”高技能人才专项公共实训基地,与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建设电工、数字技能公共实训基地。探索新业态、新产业与职业技能培训深度融合,开展互联网营销师、人工智能训练师、数字化管理师、电子竞技运营师等新职业技术资源标准研发。实施品牌化服务战略,引进知名机构,以技能人才培训、职业技能评价、新职业技能标准研发等业态为重点,全力打造有特色、有亮点的技能人才服务产业链、生态链和成长链。努力建成长三角有地位的技能人才服务中心和全国有影响的技能人才服务基地。

五是坚持“提升匠能,铸就匠魂”。重点探索推进“常州工匠学院”建设,逐步在各辖市区建立常州工匠学院分院。常州工匠学院设在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以学院为日常运行主体。充分发挥省常技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独特优势,大力开展职工职业技能培训,提升职工技术技能水平,重点聚焦培养高精尖人才和高技能人才,聚焦职工技术改革创新,努力把常州工匠学院建设成为常州全市职工技能素质提升、职业技能竞赛和技术改革创新的基地,职工技术改革创新成果展示交流和孵化转化的平台和载体。

展望未来,我们要紧紧围绕“532”发展战略,加快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制造业人才培养,有力助推全市智能制造业发展。坚持面向国内外、线上线下相结合,市区联动、产教融合、多措并举,进一步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激励、保障体系,打造一支特色鲜明、发展畅通、贡献突出的常州产业工人队伍。

签发人:刘晓东

经办人:孙寅松

联系电话:85682019

常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3年5月5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