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正文
浏览次数:
信息名称:关于对常州市政协十五届一次会议提案第0371号的答复
索 引 号:014109315/2022-00120
法定主动公开分类:劳动就业政策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常人社复函〔2022〕66号 发布机构:市人社局
生成日期:2022-06-02 公开日期:2022-06-07 废止日期:有效
内容概述:你们提出的关于《关于加强我市制造业产业工人技能培训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关于对常州市政协十五届一次会议提案第0371号的答复
常人社复函〔2022〕66号

杨美英等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关于加强我市制造业产业工人技能培训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当前常州正处于践行“532”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我们深刻认识到引进、培育、建设高素质的青年技术技能人才队伍,是常州建设全国一流智能制造名城的关键支撑。近年来,我市深化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紧紧围绕青年技能人才成长,大力实施“青春留常”行动,取得明显成效。目前,我市拥有高技能人才38.49万人,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达1270人,连续第八年位居全省第一。国务院、人社部督查组先后到常州专项督导,充分肯定了常州工作。

一、产业工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现状

1.加大培训政策力度。2019年10月,市人社部门在省内率先出台《常州市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1年)》,及时设立专账资金,推动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2019-2021年,全市三年累计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提升培训91.7万人次,使用职业技能提升专账资金5.83亿元,惠及企业2万多家。市工信部门多层次全方位开展“工信讲坛”系列讲座、省“英才名匠”系列培训,充分利用工信部线上学习平台,联合量子大学常州分院发起“助力抗疫学习强企”在线学习公益活动,每年新增培训企业各类人才6万人次以上。

2.深化技能等级认定。赋予企业更多的技能人才评价权,2019年我市颁发了全省首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目前,我市共有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试点企业190家,面向社会第三方评价机构5家,面向本院校学生评价机构4家,16个行业协会考核点,去年企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取证1.68万人。

3.拓展新型学徒培养。2015年起,我市在省内率先开展市级层面的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7年来累计招收学徒1万多人,发放专项补贴4000多万元。去年,我市新招企业学徒5379人,新招人数创历史新高。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成为我市青年实现技能就业、技能成才的新途径,成为企业加快后备技术工人队伍培养的重要渠道。

4.深化高级技师研修。2018年3月,我市在省内率先出台市高级技师研修办法,成为加快技能领军后备人才培养的有效抓手。4年来已组织金属切削、钳工、汽车维修、焊工、机电、模具等400名高级技师研修,优秀学员优先推荐高技能人才项目申报和评选。

5.广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克服疫情影响,去年继续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常州市万名技能人才岗位技能大比武活动,制定《关于开展2021年常州市万名技能人才岗位技能大比武活动的通知》,组织开展一类竞赛50多场次、1万多企业职工参赛。技能竞赛的举办为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选拔优秀人才参加省状元赛、世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6.深化校企合作培养。全面实施共同建立实习就业基地、共同参与职教办学、共同培养技能人才、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共同开展技术研发等“五个共同”校企合作模式,加强制造业领域技能人才供给。通过共建实训基地、产业学院和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建设等形式,加强校企交流、互动互联,促进校企供需对接、资源共享和双赢发展,提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坚持“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健全校企合作育人长效机制,大力实施校企“冠名班”“订单班”“入企办学”等合作办学模式。推动在常职业院校面向制造业产业工人开展技能培训,满足产业工人技能提升需求。

7.落实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持续做好职工技术创新专项集体合同提质扩面工作,积极培育先进典型,目前已有108家企业试点推行。出台我市《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引导企业建立体现技能价值导向的薪酬分配制度。将薪酬分配指引工作任务纳入年度考核,要求各辖市区每年至少选择1家重点企业提供技能人才薪酬指引服务,指导企业根据自身实际,参考运用《指引》建立健全适应企业发展需求的技能人才薪酬分配体系。目前已在全市范围内推广江苏恒立高压油缸股份有限公司等7家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案例。落实薪酬分配指引的企业,在职工薪酬设计中,突出职工技能水平,技能水平与工资直接挂钩,形成技能人才的上升通道。

二、主要困难

一是体制机制上,企业技能人才培养、使用、激励、流动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还有待破除。较多的企业对技能人才重要性认识不足,大多未建立完整的培养体系,系统性的培养制度、组织架构普遍缺失,企业技能人才培养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充分。产业工人待遇政策难以落实落细,产业工人的职业吸引力不足。职业培训主要依靠政府补贴推动,企业及社会技能培训的参与度不高,职业培训的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产教融合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校企命运共同体建设刚刚起步。

二是有效供给上,技能人才的需求与供给匹配度不高。技能人才供给数量不足。随着人口红利逐步消失,技能人才的供给量呈下降趋势,造成新生技能人才数量短缺。职业教育社会吸引力不高,政策引导不足,导致招生数量不足,在校生数量增长缓慢。技能人才供给结构不合理。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老旧,产教脱节严重,人才供给质量不高,职业院校对技能人才供给的基础作用发挥不够。低技能劳动者仍然是城乡劳动者的主体,高端产业、新兴产业、乡土技能人才数量不足,领军技能人才稀缺,形成了高技能人才队伍“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

三是发展环境上,“重使用轻培养”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改观。重学历文凭、轻职业技能的观念仍普遍存在,产业工人的政治、经济、社会地位还不够高,产业工人在就业、医疗、就学、创业等方面政策扶持力度还不够大,产业工人还难以成为青年人向往的职业之一。产业工人的成长通道不够畅通,企业技能薪酬体系尚未普遍建立,技能入股、技能分红、年薪制等提升高技能人才的激励手段普遍缺失。

三、下一步工作举措

1.深化产改工作试点。2022年市总工会在全市选取412家企业,13个特色产业园区推进产改,构建点面结合的产改试点工作格局。开展“双进”活动,大力开展“劳模工匠进校园、思政教师进企业”活动,选取80家产改试点企业开展“双进”活动,全年计划举办示范性宣讲100场。做优普惠服务品牌,围绕“常有众扶”名片,打造“惠工服务”工会特色品牌,扎实开展“春送岗位”“夏季三送”“金秋助学”“冬暖龙城”“关爱·圆梦”等活动,新建、提升200家户外劳动者驿站,为全市12万名户外劳动者赠送意外伤害互助保障,为15万名职工提供工会大病互助保障,为5万名一线职工赠送健康体检。深入推动“互联网普惠”服务,做实做优工会服务卡专享保障工作。加强“智慧工会”平台建设,为广大职工提供就业创业、医疗互助、法律援助、政策咨询、困难帮扶等线上线下有机融合的普惠服务。

2.提升企业职工技能水平。落实今年5月新出台的新一轮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政策,将常州“532”发展战略的相关新兴职业(工种)、数字技能职业(工种)拓展纳入补贴范围,对经培训取得相关技能证书的企业职工给予800-4000元的补贴。对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试点企业,给予获证培训补贴;对企业新型学徒培训,给予企业4000-8000元/人的补贴。

3.提升职业技能竞赛成效。持续开展常州市万名技能人才岗位技能大比武活动,紧密围绕智能制造、现代服务相关职业工种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广泛动员青年技能人才参赛。以赛促训、以赛促学,不断提升带动青年人才技能水平的提升。积极做好我市世赛、江苏技能状元大赛集训备赛工作,不断培养、发现更多的优秀高技能人才。

4.深化职业技能等级评价。支持技能人才评价方式改革,加快构建完善职业资格评价、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相衔接的多元评价体系。健全市、区、行业(企业)三级技能竞赛体系,符合条件的直接取得高级工职业资格。开展高技能人才直接认定,鼓励高技能人才直接认定专业技术职称。

5.继续加强企业工资分配指引。继续推进技术创新专项集体合同扩面工作,推广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通过集体协商健全产业工人薪酬激励机制,宣传产业工人薪酬激励集体协商典型案例。加强企业工资分配指导指引,以薪酬激励职工提升能力,重点加强对技能人才、创新人才等重点群体薪酬分配指引。

6.推动健全技术工人服务体系。企业高薪技能人才、骨干企业推荐的技能人才可享受购房补贴,新引进高技能领军人才可申请租住人才公寓。推行外来技术工人子女积分入学管理办法。技术工人依法缴纳社会保险并申领居住证的均可申请落户,符合规定的技术工人配偶、未婚子女可以申请落户。

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将积极践行常州“532发展战略”,加大常州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力度,为制造业产业工人提供更好更优的职业培训服务。

签发人:嘉秀娟

经办人:孙寅松

联系电话:85682019

常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2年6月2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