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正文
浏览次数:
信息名称:市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常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20年工作总结和2021年工作计划》的通知
索 引 号:014109445/2021-00013
法定主动公开分类:其他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常发改〔2021〕2号 发布机构:市发改委
生成日期:2021-01-25 公开日期:2021-01-26 废止日期:有效
内容概述:市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常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20年工作总结和2021年工作计划》的通知
市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常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20年工作总结和2021年工作计划》的通知
各辖市、区发改(经发)委(局),常州经开区经发局,委各处室:

现将《常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20年工作总结和2021年工作计划》印发给你们,请各单位、各处室结合自身工作,抓好贯彻落实。

常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1年1月25日

(此件公开发布)

常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0年工作总结和2021年工作计划


2020年工作总结


202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发展改革委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牵头推进“重大项目强化攻坚年”活动,大力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扎实推进牵头专班工作,锐意进取、砥砺前行,各项工作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一、战疫情强保障,经济社会平稳有序

一是强化应急保供。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协调保障防疫物资,累计发放一次性医用口罩467.78万只、普通防护服2.16万套、一次性手套4.64万只及医用酒精、额温枪等急需物资。全省率先开展全市物资普查工作,收集数据5000余条,涉及216个单位、454个物资储备库(点),约1600种物资。强化能源调度,积极协调资源企业落实资源调配和供应计划,全力做好煤电油气保供,全市煤、天然气、成品油日保障能力远超省定要求。

二是强化稳价保市。牢牢守住“米袋子”“菜篮子”,及时将储备粮轮换计划调整为加工成品供应市场,稳定成品粮价格,累计向市场投放市级储备稻谷947吨;精准调控猪肉、蔬菜等主副食品市场价格,利用平价商店加大“农超对接”力度,蔬菜让利幅度约20.8%,粮油肉蛋让利幅度约9.1%。我委被评为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

三是强化政策保底。先后2次出台阶段性助企复工复产政策,气、电两大重点用能领域降价举措,为全市企业降低用能成本超19亿元。积极争取国家优惠信贷和税收政策支持,南方包装、常州国药控股等24家企业纳入国家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名单,累计获得授信总额44.9亿元,48家企业纳入疫情防控重点保障物资生产企业名单,获全额退还增值税增量留抵税额3000万元。积极研究疫情期间低收入群体生活保障问题,将11类低收入群体临时物价补贴标准提高到130元/人·月,共计发放补贴近5000万元,惠及近35万人次。

二、绘蓝图谋全局,发展路径更为清晰

一是精心编规划。统筹推进全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牵头起草《常州“十四五”发展规划基本思路》《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草案》等;在全社会开展“我为常州‘十四五’发展献一策”活动,搜集意见建议700余条;主动向上衔接,提出拟纳入国家、省“十四五”规划的科技创新、基础设施、民生改善、生态文明等领域重大工程项目、重大改革创新事项38项。围绕经济发展、城乡区域发展、资源环境保障、社会事业发展、重大平台载体五个方面确定了29个重点专项规划。

二是科学定政策。牵头制定《常州市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专项方案》,提出80条具体举措,排定69项年度重点任务,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研究出台《关于统筹做好稳增长促发展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大力推进美丽常州建设的实施意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常州行动方案》《关于推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一批重点政策文件,均已转化为领导决策和全市行动纲领。围绕全市稳增长和“五大明星城”建设,组织制定2020年度辖市区高质量发展考核实施办法,完善工作评价体系。

三是务实谋思路。加强经济运行动态监测,按月形成经济分析报告,全面剖析工业、投资、消费、外贸、用电、财税、信贷、物价等数据指标,有针对性地向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议对策。密切关注行业、企业现状和热点、难点问题,编印《发改专报》《常州市重大项目》等,研究提出《关于建设中轴枢纽城市的有关思考》《产业链打造:常州的破局之道》《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常州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常州数字经济发展思考探析》等一批高质量的对策建议供市委市政府决策,全年共有27项工作专报(汇报)获得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批示肯定。

四是主动抓争取。积极向上争取各类政策、资金、资源,全年共争取到中央、省相关资金17亿元,同比增长13.5%,获得地方政府专项债208.7亿元。保障性安居工程棚改和老旧小区改造专项中央预算内资金、工业领域专项资金、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资金争取均居全省第一。常州滨江经济开发区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成功发行全国首批注册制企业债券、全省首单直接服务长江大保护创新债券5亿元。

三、强产业促转型,发展动能不断增强

一是狠抓项目攻坚。深入推进“重大项目强化攻坚年”活动,出台“硬核十条”政策礼包,全球首发“产业地图”,启用常州市重大项目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实现一二三产全领域项目管理,切实推动资源向项目聚拢、力量向项目聚合。29个省重大实施项目全部开工,完成投资335.1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27.5%;180个市重大结转项目完成投资846亿元;新招引入库项目104个,其中总投资100亿元或10亿美元以上项目4个,总投资50亿元或5亿美元以上项目5个,总投资30亿元或3亿美元以上项目3个,竣工项目52个。

二是壮大产业集群。深化十大产业链建设,动态调整十大产业链企业库,入库企业969家,十大产业链占规上工业比重达45.3%,新医药及生物技术等产业实现两位数增长。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出台《国家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群常州试点方案》,新北区入选省政府战新产业发展督查激励名单,厚生新能源等7个项目入选省战新投资计划。

三是促进转型升级。规范钢铁产能置换和项目备案,开展钢铁行业核查自查。推进全市印染行业布局优化,《常州市印染行业发展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获省批复(全省首家)。全力推动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支持传统产业改造等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全省唯一),常州滨江经济开发区新材料产业园入选全省定位化工园区名单。优化能源结构,天宁区国家首批分布式发电市场化交易试点项目开工建设,全市可再生能源累计并网装机达121.53万千瓦,成功举办城市能源互联网产业发展论坛。加快创新步伐,常州科教城、武进高新区、常州高新区、钟楼区获评省优秀“双创”示范基地,常州三晶科技园入选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

四是推动提质增效。推动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常州科教城、恒生科技园等4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成为省级示范区,常州高新区成为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做优市场主体,永葆环保、万帮德和新能源2家企业入选省级生产性服务业“百企升级引领工程”领军企业,千家万铺、易交易、找纱科技3家企业入选省级互联网平台经济“百千万工程”重点企业。发展“三新”经济,制定《常州市“三新”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编印《政策白皮书》,积极开展示范企业申报。推动“两业”融合,8家“两业”深度融合试点获批省级优秀,试点优秀数量全省前茅。做大做强基金产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江南股权融资平台上线运营,牵头制定《常州市关于建设龙城金谷做大做强基金产业的实施意见》,“龙城金谷”一期投运,40余家投资机构正式入驻,常州市投融资企业会商备案服务系统上线内测。

四、抢机遇谋战略,区域发展成效显著

一是融入国家战略。稳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起成立长三角民营经济跨区域协同发展联盟,苏锡常三市达成信用应用、科技创新、综合交通运输等多领域战略合作,常州与铜陵签署《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扎实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全省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会议在常召开,全面完成国家、省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问题整改任务,全力破解“化工围江”,沿江1公里范围内化工生产企业签约关停31家、安全拆除19家,连片复绿面积2000亩,《常州滨江化工园加快破解“化工围江”》经验做法全省推广。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合作,全年共备案企业境外投资项目50个,投资总额2.89亿美元。

二是加强区域联动。牵头编制《常州市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实施方案》,溧阳、金坛正式加入南京都市圈,新北区与泰兴市签订《跨江融合发展战略合作协议》。苏浙皖交界地区“一地六县”长三角产业合作发展区建设加快推进,常州溧阳、宣城广德和郎溪三地建立“三级运作、统分结合、务实高效”区域合作机制。高铁新城建设全面启动,常泰大桥、苏南沿江铁路相继开工,进展顺利。

三是开展“三对口”工作。全力开展对口帮扶支援合作,工作成绩全省前茅,对口帮扶支援地区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我市“山上兴产业、山下建社区、社区办工厂”对口帮扶工作模式得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肯定和省主要领导批示表扬,常州帮扶安康3个案例入选《全国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总结汇编》全国推广,社区工厂创新做法得到刘鹤副总理批示。深化南北挂钩合作,起草上报《常州盐城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总体方案》《常州盐城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规划》,制定下发《关于推动常州盐城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有序推进常州盐城工业园区建设。常州高新区大丰工业园连续9年被江苏省表彰为“共建园区先进单位”。

五、抓改革促融合,发展活力充分彰显

一是持续深化各项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制定《常州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告知承诺事项清单(第一批)》,创新推行信用承诺预审制度,刷新项目审批“新速度”。优化营商环境,全方位宣传贯彻《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牵头制定《常州市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实施办法》《2020年辖市区营商环境试评价方案》,开展涉及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行政规范性文件清理。牵头制定《关于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的实施意见》,全面建立信用承诺制度,我市荣获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网站观摩会城市组第6名,综合信用指数在全国261个地级市中排名第9位。大力推进行业协会商会脱钩改革,全面完成182家单位脱钩改革任务。

二是深入推进城乡融合。编制上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方案》,溧阳、金坛入选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溧阳获批国家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县,成为国家发改委县城建设直接联系点。2020年重点特色镇100项重点项目完成计划投资83亿元。深入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天目湖白茶小镇、溧阳锂享小镇、竹箦绿色铸造小镇和金坛光采小镇等4家特色小镇入选第三批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数量居全省第一。

三是积极推进产教融合。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创建工作稳步推进,牵头制定常州市建设国家产教融合型城市实施方案、深化产教融合若干政策专项方案、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办法,谋划我市产教融合城市试点“1+4”框架体系和实施路径。开展产教融合型企业培育试点,23家企业入选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培育库,试点数全省第二。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获教育部支持,获评首批省重点产业学院建设点3个。

四是加快推进军民融合。加快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园区建设,明确园区管理体制,制定建设发展方案,完成首期科创港人才专项资金兑现。引导企业踊跃“参军”,5家企业认定为省级军民融合示范企业,2家企业获批省级军民融合创新平台,7个产业化项目成为省级军民融合重大项目(示范工程),2家企业获得国家军民融合专项支持。畅通军地协同,开设常州地区综合保障中心,4家企业签约提供部队后勤物资。

六、解难题惠民生,人居环境日益改善

一是聚焦突出民生问题。围绕“八个更”要求,牵头制定《常州市深入排查解决突出民生问题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摸排梳理全市46个突出民生问题、76项年度重点任务,排定三年滚动实施重点项目87个,总投资达545亿元。

二是聚焦价格调控问题。坚决调控好房价,健全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备案管理制度,规范商品住房销售价格行为,全年完成价格备案项目281个,备案面积766万平方米。制定《常州市2020年价格调控目标责任制》,动态公布政府定价经营服务性收费目录清单,确保“目录之外无收费”。稳妥调整公办幼儿园收费标准,在全省率先出台中小学课后延时服务收费政策,运用价格调节资金为全市32所相对困难学校发放伙食补助320万元。编印发放《常州市涉企价费政策100问》《市民价格手册》,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我委被评为全国价格工作先进集体。

三是聚焦城市环境问题。加快建设美丽常州,全面完成“十三五”园区循环化改造任务,国家储能领域唯一国家示范项目金坛盐穴压缩空气储能电站主体工程开工,常州经开区入围全国首批国家级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常州滨江经济开发区列入园区污染第三方治理国家试点,天宁区成为全市第二个无煤区,天合光能被列入国家智能光伏试点示范企业(全省唯一)。全力推动城市更新,牵头制定《关于调整部分市级建设管理事权的方案》,有序下放城市道路、市直管公园、直属绿地、市直管河道建管权限,有力支撑老城厢复兴发展。积极承办八省市大运河重点项目投融资对接活动,发行全国首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地方专项债券,“常走大运”擦亮常州大运河文化品牌。

四是聚焦安全稳定问题。严格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全省率先将粮食安全责任制纳入全市综合考核体系,修订《常州市粮食应急预案》,采取政府实物储备与社会协议储备相结合方式,优化市级成品粮应急储备结构。抓好粮食收购轮换,全年累计收购粮食77.22万吨。狠抓能源安全,开展电力安全、油气管道安全专项整治,深入企业、小区排查整治安全隐患,制定《常州市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预案》,组织开展应急演练。防范金融风险,组织开展债券领域风险排查专项行动,加强对备案创业投资企业经营行为监管,确保风险预警体系各项防控措施有效落实。全年累计兑付企业债券本金318.68亿元,连续十三年保持零违约。

七、讲政治强作风,党的建设全面加强

一是旗帜鲜明讲政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委党员干部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加强意识形态工作,认真落实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三会一课”等学习教育制度,通过开展集中宣讲、主题研讨、读书交流和征文等活动,持续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完成6个支部支委改选增补,价格认定党支部争创“打造‘五型’支部,锤炼‘五星’党员”特色党支部。

二是建强队伍正言行。注重教育培训与典型激励相结合,全面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借助固定学习日、发改讲堂等载体,组织开展“十四五”规划等专业培训,创新开展“奋发争一流 勇当排头兵”“向姚文萍同志学习”等主题活动,引导机关干部自觉担使命、强落实、走在前、作表率。张锡贤荣获全国粮食系统劳动模范称号、姚文萍被评为全省抗疫先进个人、徐恺被评为市第二届最美机关青年。积极推进法治机关建设,我委在全市行政执法案卷评查中获评优秀单位。贯彻落实全市作风建设大会精神,重点围绕“一学习两整治”开展“四风”整治,修订完善《市发改委廉政风险点及防控措施》,全面落实《常州市机关工作人员“十带头、十严禁”规定》等各项纪律要求,进一步端正思想、严明作风、规范行为。

三是多措并举展形象。扎实做好信息宣传,充分运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展示发改形象、传播发改声音。《以奋斗的姿态决胜项目攻坚》被《群众》刊用,实现零的突破;《用奋发实干回答好“时代之问”》等5篇文章在《开创》发表;《常州做好“六稳”落实“六保” 夏粮丰收在即 粮库腾仓正在进行》央视专题报道;市委、市政府信息采用排名进入全市前五,较去年同期名次及总分均有大幅提升;播出“发改新声”6期,栏目影响力不断加强。认真办理人大建议25件、政协提案69件,办理满意率达100%。

2021年工作计划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年,扎实做好明年工作,意义十分重大。2021年,全市发改系统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紧扣“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新要求,大力弘扬“勇争一流、耻为二手”常州精神,保持定力、抢抓机遇、奋发实干,全力以赴为“十四五”发展开好局、起好步奠定坚实基础。

一、以创新为核,构筑产业强市新高地

推动迭代升级。持续培育壮大“253”十大先进制造业集群,重点推进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集群建设迈向国际先进水平。重点打造机器人、新能源汽车、工业和能源互联网、生物医药、碳基材料、集成电路、空间信息、5G通信八大高成长性产业链。建立每个产业链“一个挂钩市领导、一个工作专班、一个规划、一套政策”推进机制以及“一批龙头企业、一群隐形冠军、一个研究院、一个产业联盟、一批服务平台”发展模式,实现“建链、补链、长链、强链、固链”。

聚焦“五型经济”。深化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依托5G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和工业企业上云行动,加快建设一批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推动生产要素高效流动增值。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争取国家级“两业”深度融合发展试点,形成一批集“智能制造+增值服务”功能为一体的“两业”深度融合标杆企业,打造一批生产性服务业和“两业”融合集聚区。培育壮大跨境电子商务、城市配送物流、航运金融、数字会展等新兴产业,加快引进、培育一批应用前景广、产业带动强、数字技术嵌入的智能服务型企业。提升产业金融服务,依托龙城金谷基金管理、股权投资、债权融资“三轮驱动”,支持重大研发和产业化项目建设,2021年计划集聚资本机构超300家、管理资产规模超1000亿元、投资项目超200个。

提升创新实力。深入谋划新能源领域技术创新,推动储能研究中心争创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加快形成“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接力式孵化体系,深化武进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支持钟楼区创建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积极组织创建国地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省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做好市级工程研究中心申报评审,不断丰富创新平台载体。加快数据要素市场改革,引导现有区域性交易平台发展数据服务,成为兼具技术信息安全和法律保障等功能的数据交易服务专业机构。

二、以融合为先,建设区域发展新枢纽

加快区域融合。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局,重点支持新北区以高铁新城建设为载体与上海黄浦区开展全方位对接合作、与泰兴共建常泰跨江联动“先导区”,武进区深度参与上海杨浦区等长三角双创示范基地联盟合作。加快推动跨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高效推进常州国际机场航站区改扩建项目,加快轨道交通5号线、6号线一期报批。编制完成常州市“十四五”物流发展规划,扎实开展物流降本增效综合改革试点,探索“互联网+”物流发展模式,加快建设长三角现代化物流中心。精心筹办第三届苏锡常一体化发展合作峰会,推动更多务实合作,进一步放大苏锡常城市圈辐射带动力。深入开展南北共建园区高质量发展创新试点,积极发展“飞地经济”。

推动城乡融合。编制《常州市“十四五”城乡融合发展规划》,纵深推进常金同城化、常溧一体化,加快溧阳、金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选取部分辖市区打造省级城乡融合发展试点。探索加强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的有效路径,积极打造常州老工业城市2.0升级版,争创国家“生活秀带”。深化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体制改革,启动天宁区改革试点工作。根据《江苏省级特色小镇验收命名办法》要求,高质量抓好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充分激发发展活力。

深化产教融合。抓牢产教融合建设试点机遇,加快推进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建立健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规划、联动实施机制,完成《常州市产教融合创新机制研究》课题,统筹协调全市产教融合资源,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建设,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主体作用,高质量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2021年培育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10家,市级产教融合型企业20家以上。

提升军民融合。大力发展军民融合主导优势产业,发挥高端装备、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发展优势,加快推进相关技术及产品在军事领域的应用。组织创建省级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加快新北区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园、天宁军民融合产业园等园区建设,推动军民融合特色产业集聚发展。推动军民融合创新平台建设,建设一批军工试验室。强化军地需求对接,积极与军工集团、科研机构对接,开展军民两用技术展示、信息发布等活动。加强军地协调,提升经济(装备)动员和物资保障能力。

三、以供需为要,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

扩大有效投资。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精心制定2021年市级政府投资计划,开展投融资方式研究,探索REITs等相关试点,争取上级政府专项债券支持,切实发挥好政府投资撬动作用。牵头开展“重大项目攻坚突破年”活动,提高项目招引精度,用好“产业地图”等工具,探索建立招商项目跨区域落地合作机制;拓展项目覆盖广度,将符合未来发展方向的新能源项目、单体投入不多但事关全局的科技项目、新业态项目、能够提升城市能级的引领项目等一体化纳入重大项目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健全入库项目动态管理、即时监督、结果评价、考核奖励等机制;加大项目支撑力度,精准匹配资源要素,强化用地选地、上下游对接和人才配备等智能化服务和动态跟踪管理,复制推广“标准地”改革试点经验,完善重大项目预审批流程管理,加快制定联合竣工验收实施办法。

提振消费市场。深入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加快服务业集聚区提档升级。推动新型消费扩容提质,抢抓网络消费、绿色消费、智能消费、时尚消费等热点,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在线教育、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在线文娱、智慧旅游、智能体育等业态,积极培育体验经济、首店经济、网红经济、到家经济等新模式。改善消费环境,统筹布局高端商圈、智慧商圈和社区便民消费设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消费需求。

提升开放水平。紧扣“一带一路”倡议,制定2021年“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工作要点和工作目标,搭建“一带一路”交流服务平台,积极推进国际产能合作,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中欧、中德、中瑞等合作园区建设,着力在技术研发、资本运作、教育、旅游等方面深化合作,重点支持中以创新园加快建成和提升江苏省中以产业研究院、以色列江苏创新中心、固立高端数控精密制造创新中心等平台,争取列入省“一带一路”建设综合试验区。

四、以生态为重,谱写美丽常州新篇章

推动长江大保护。坚决贯彻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充分发挥统筹协调、督促检查职能,紧盯环境问题整改不放松,坚持追根溯源、举一反三、标本兼治,适时开展“回头看”,确保问题整改不回潮、不反弹。继续推进新北区开展破解“化工围江”实践,推动化工园区高质量发展,实现沿江生态环境本质性修复。支持溧阳市争创国家长江经济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新北区争创国家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

加快绿色发展。编制美丽常州发展规划,强化与全市“十四五”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的有效衔接。坚决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和压减低端低效产能,严控新增高耗煤项目。提升发展静脉产业,联合苏州、无锡、湖州、嘉兴四市协同建设环太湖地区城乡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示范区,加快推进武进循环经济产业园、新北静脉产业园和天宁静脉产业园建设。组织实施绿色技术研发重大项目和示范工程,支持绿建区打造长三角建筑科技创新中心,创成1-2家国家级绿色产业示范基地。

提升运河魅力。扎实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贯彻落实《大运河文化带常州段总体规划》,精心打造大运河文化带常州段,协调推进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二期、夏家大院、盛宣怀故居等重点项目,加强对上争取,摸排梳理一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重点项目纳入上级规划。强化对运河文化、名人文化、红色文化的多维宣传,进一步提升“常走大运”等精品活动影响力。

五、以民生为本,绘就和谐幸福新画卷

推进解决突出问题。聚焦“八个更”目标,系统推进76项重点任务。严格落实“深入排查解决突出民生问题”专项民主监督要求,加强与民主党派对接协调、主动沟通。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创新投融资机制,拓宽资金筹措渠道,着力破解项目推进中的体制性障碍和政策性问题。协调推进2021年民生实事项目,完成《常州市促进人口发展研究》《常州市推进基本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研究》课题研究,努力解难题、惠民生。

营造宜居宜业环境。坚持“房住不炒”总定位,切实做好房地产价格备案工作。聚焦居民日常生活,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价格信息监测发布,修订全市物业收费、停车收费管理办法,完善学校代办费、伙食费、校服费等政策,制定出台《加快新建居住小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通知》,全力保障基本民生。保障能源供应,大力推进中天燃煤背压热电联产项目、金坛天然气储气库等能源工程建设,持续推进精准减煤,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有序调整能源结构,抓好油气管道和电力安全生产各项工作。清理、编制重大项目、重点工程、重要企业“三重”价费目录清单,推进制造业降电价减负、5G基站建设高电价转供电等工作,促进企业减本增效。

保障粮食物资供应。持续做好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加强粮食物资储备建设管理,积极筹备建设常州市粮食和应急物资储备库,健全多元主体互为补充的物资储备制度,修订储备粮管理办法,确保关键时刻各类应急物资调得出、供得上、保障好。以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为抓手,夯实各级政府主体责任,全力抓好粮食收购轮换,加强粮油市场监测预警,坚决扛稳粮安重任。持续做好猪肉储备、军粮供应等工作,落实成品粮应急储备计划,高效完成1250吨大米政府实物储备任务。

六、以党建为魂,凝聚共谋发展新力量

坚定不移强政治。切实提高政治站位,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聚焦聚力推动中央和省市委决策部署落地落实,通过履责记实、发改讲堂等形式,推动机关全体人员树牢“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用好意识形态主阵地,结合建党100周年等重要节点,在党员干部中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抓好支部建设,用好“三会一课”制度,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制度化要求不折不扣落到实处,提升支部战斗堡垒作用。

久久为功抓作风。始终把党风廉政建设摆在突出位置,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十项规定”。始终保持“永远在路上”的政治自觉,持之以恒推进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扎实开展党的纪律教育活动,定期组织党员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强化党员干部的纪律意识、规矩意识。重点围绕“一学习两整治”工作,开展“四风”整治,持续改进机关作风,优化政务服务,强化问责问效,激励担当作为,为当好市委市政府的参谋助手提供优良作风保障。

打造文化强队伍。加强干部能力建设,制定年度干部教育培训计划,通过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固定学习日”等途径加强理论学习,坚持以学促干,着力提升干部队伍的政治能力、学思能力、统筹能力、创新能力、攻坚能力和服务能力。强化干部日常管理监督,做好公务员平时考核和年度考评工作。注重典型示范、表彰激励,调动工作积极性,激发聪明才智,增强干部职工的凝聚力、战斗力和执行力。坚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关心关爱干部职工,帮助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难题,多渠道丰富文化生活,打造机关文化环境,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团结和睦的融洽氛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