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是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系统打基础、全面确立管理职能的起步之年。面临机构改革的新形势、新要求,全市系统坚持不忘初心,认真履行“两统一”核心职责,全面落实省厅部署和全市“重大项目攻坚年”主题活动要求,围绕“建机制、促融合、谋长远”的总体工作思路,聚焦关键领域、重要环节,实施精准发力、跟踪问效,较好地完成了年度各项目标任务,为全面开创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工作新局面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全力保障高质量发展,服务发展水平提档升级
1、大力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提请市政府出台了《常州市关于促进土地资源高效优配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严格实行“重保优供、分级保障”制度,在全市范围全面推广弹性出让和先租后让的工业用地差别化供应方式,促进企业转型发展,减轻企业用地成本,优化营商环境。科学制定实施年度保障性住房和经营性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加强土地市场的有效供给和调控,全年供应保障性住房用地4317亩,实现了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应保尽保”;供应普通商品住房用地9975亩(其中溧阳、金坛为4014亩),合同总额985亿元(其中溧阳、金坛为454亿元)。全年土地出让较好地把握了工作节奏,激发了市场活力,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肯定。
2、深度挖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潜力。落实“增存挂钩”,开展批而未供、供而未用、用而不足土地的清理与处置,全市消化利用批而未供土地16632亩;盘活存量建设用地33836亩,其中低效用地再开发26463亩,均超额完成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全市节地水平与产出效益显著提升。新北区、武进区获全省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表扬激励,获奖励新增建设用地计划1000亩。
3、着力加强建设项目用地和规划保障。全年保障各类新增建设用地总量21235亩,办理各类建设项目供地750宗、面积4.65万亩、出让金总额868亿元。完成建设项目压覆重要矿产资源查询申请416宗,数量居全省设区市首位。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160件、用地面积487.85公顷,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533件、用地面积2406.17公顷,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除市政)794件、建筑面积3252.07万平方米,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市政类)144件、市政公用及绿化面积331.05万平方米、道桥长度72.60公里、管线长度942.47公里;完成规划核实651件、核实建筑面积2435.30万平方米。全力保障19项省重大项目、213项市重点产业项目,实现了全市市级以上重点项目的土地供应和规划服务需求“应保尽保”“能保即保”。
4、全面提升行政服务效能。持续落实建设项目“全程包办”“全程代办”“容缺受理”等服务举措,积极探索实践“建设用地规划许可审批一日办结”“工业建设项目快速办结”“互联网+不动产登记”“市政道路管线方案并联审批‘同步走’”“高新区重大项目‘1234’效能提升行动”“武进区工业项目窗口一站式办结”等一大批创新服务举措、典型示范案例,进一步优化了营商环境。开展不动产登记“质量提升年”活动,压缩办理时限,优化登记流程,实现了一般不动产登记3个工作日办结,市区电子印章管理和全市电子证照全面上线。市局行政服务窗口被评为2018年度优秀窗口和2019年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优秀窗口。
二、不断强化规划引领支撑,城乡发展蓝图科学前瞻
1、积极推进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有序推进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双评价”、现行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实施“双评估”,初步划定市域三线方案,开展市-区-镇三级国土空间规划试点工作。形成了《关于建立全市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意见》《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方案》草案,全面夯实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基础。按照“多规合一”要求,系统梳理现行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之间的矛盾问题,有序开展“两规”一致性协调,确保重大项目落地。
2、大力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积极落实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重大战略,全力争取将常州纳入上海大都市圈规划,参与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和融入上海大都市圈三年行动计划的制定。积极谋划争取区域性重大交通设施,完善我市“中轴”通道建议方案,形成《关于优化利用五峰山大桥通道资源的建议》报国家发改委,努力谋求提升常州区域发展优势。组织编制了自然资源与城乡发展报告、综合交通年报等一批编研成果,为促进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3、着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完成《常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加强轨道交通系统与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城市公共交通体系有序衔接,着力构建一体化绿色交通体系。落实“城市双修”理念,编制完成《中心城区城市更新规划》,引导存量空间更新利用,推进《市区工业区块线专项规划》编制。组织开展《常州市总体城市设计》及“窄马路、密路网”“精品住区”调研,着力提升城市功能和空间品质。加强中心城区规划条件管理,实行住宅地块强度、高度、宽度“三降”和住宅地块商业比例、界面、位置“三限”控制。组织研究编制《常州大运河文化带核心区先导段专项规划》《大运河常州段文化带建设研究》《锁桥湾历史地段保护规划》《杨桥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历史城区标识系统研究》《第二批保护名录数据调查及测绘更新》等一批历史文化保护规划,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
4、全面加强村镇规划管理工作。编制实施《全域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协调推进第二批9个美丽乡村示范点规划编制。统筹推进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全面启动镇村布局规划的优化完善工作。探索研究“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方法,印发《常州市“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试点实施方案》,开展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试点工作。创新设立140亩乡村振兴新增建设用地专项指标,重点支持农村一二三产融合项目建设,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三、积极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生态保护修复全面加强
1、着力夯实自然资源保护利用工作基础。全力推进并阶段性完成全国第三次国土调查,有序开展2018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和全天候监测,实现变更调查和监测成果共享。全面完成全市2019年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调查评价,组织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划定,扎实推进“三调”耕地分等调查评价,制定征地区片综合地价。开展太湖和长江干流自然资源确权登记调研,积极谋划和推进我市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有序推进常州城市综合地质调查,全面梳理分析主要地质环境和资源情况。
2、大力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大力推进绿色矿山创建,促进矿山节约集约开发,全市有3家矿山成功入选国家级绿色矿山名录。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基金制度,积极探索多元化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资金运营机制,促进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全年完成治理关闭矿山宕口20个。积极推进矿地融合,有机结合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与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全年有49个工矿废弃地复垦入库项目通过验收,建设规模115.24公顷,新增耕地103.11公顷。
3、全面加强沿江地区生态保护。参与编制《长江经济带(常州沿江地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规划(2018-2035年)》。开展《常州沿江地区国土空间绿色转型1+5规划研究》,明确2019年至2021年关停腾退沿江1公里范围内化工企业28家,预计置换新增生态用地1928亩、产业功能转型用地1198亩。编制实施《常州市沿江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和修复试点实施方案》,大力推动长江干流两岸10公里范围内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工程。编制实施《常州长江大保护长江沿岸造林绿化工程设计方案》,全年完成沿江区域造林绿化219.86亩。
4、统筹推进森林和湿地保护。全年完成成片造林1.1万亩、森林抚育8.4万亩、农田林网5.2万亩、村庄绿化36个、湿地修复4000亩。天目湖、长荡湖国家湿地公园正式授牌。我局被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国家林业局等十部门联合授予“关注森林活动20周年突出贡献单位”。金坛区茅东林场荣获“全国十佳林场”荣誉称号。至2019年底,全市林木覆盖率、自然湿地保护率分别达26.5%和52.8%。
5、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有效落实耕地保护主体责任,实现年度耕地保有量294.01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191.82万亩,全面完成年度耕地保护目标任务。严格按“数量不减、质量不降、布局稳定”的要求,及时做好重大交通、水利、能源项目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的补划报批。会同市财政局联合制定《常州市耕地保护补偿激励暂行办法》,建立健全“责任+激励、行政+市场”耕地保护机制。抓好建设性保护,全年竣工验收占补平衡和增减挂钩项目820个,新增耕地面积32771.85亩。
四、全面深化自然资源和规划领域改革,改革创新红利有效释放
1、深入实施农村土地资源统筹配置“660”示范点培育行动。村庄规划示范点深入推进,基本构建了村庄规划与村域农用地整治规划、村域建设用地整治规划等专项规划有序衔接的实用型规划体系;农用地整治示范点和建设用地整治示范点新增耕地4855.6亩;生态修复整治示范点修复宕口、矿山、湿地8388.7亩;点状供地示范点出让土地132.69亩、划拨土地115.76亩;闲置集体建设用地盘活利用示范点唤醒沉睡土地资源1637.72亩。全市6种类型、60个示范点全年新增耕地4887.6亩,有效提升了农村土地资源集约高效利用水平,促进了城乡融合发展。
2、圆满完成武进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武进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在农村宅基地制度、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征地制度改革方面形成了一批可复制、能推广、利修法的制度文件,彰显了江苏特点、常州特色、武进模式,为《土地管理法》的修订出台提供了实践样本。试点成效刊登于“新华日报”等重要媒体,入选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大型成就展。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经验被写入国务院三项制度改革试点情况总结报告,被《土地管理法》吸收。
3、全面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拟订立项用地规划许可并联审批管理办法等相关配套制度,加强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对接,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深入对接“一张网”建设,持续深化“3550”改革。积极推进“多审合一、多证合一”改革,合并规划选址和用地预审,合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和用地批准,全面实行“一次申请、内部流转、同步审批”。制定《常州市工程建设项目联合测绘管理办法》,积极推进“多测整合、多验合一”。
五、从严维护自然资源和规划管理秩序,依法行政环境持续向好
1、坚持严字当头、实效长效,持续强化自然资源综合执法监管。实施全市违法用地综合整治三年行动,围绕“去存量、控增量”目标,全面整治历史违法用地,坚决遏制新增违法用地,严格控制过程性违法用地,构建土地执法长效机制。印发实施《土地矿产卫片执法操作暂行办法》,扎实推进土地矿产卫片执法监察,切实执行违法行为实时监管和日常执法监管,全面落实共同责任机制,努力构建科学长效的执法监管格局。
2、坚持政治引领、问题导向,扎实开展各类专项整治行动。扎实开展自然资源领域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全市系统排查出13个涉黑涉恶线索,报送地方扫黑办;完成违建别墅问题清查整治专项行动四轮排查,上报违建别墅问题21个70栋73套,并全部完成处置;开展“大棚房”问题专项清理整治行动,排查设施农业问题项目112个,并已全部整改到位;积极开展2019年耕地保护督查、宗教场所违法用地排查、高尔夫球场排查整治、殡葬领域突出问题整治、“263”系列专项行动、群租房专项整治等工作,均取得了积极成效。
3、重视制度建设、依法行政,深入推进系统法治建设。制定年度依法行政工作要点,指导全市系统依法行政工作开展。出台《建设工程规划验线和核实管理规定》《信用体系管理办法》,组织开展局规范性文件和政策措施类文件清理工作。积极推进《常州市湿地保护条例》《常州市城市设计管理办法》立法调研。认真落实“双随机”“双公示”及“互联网+监管”要求。加强行政执法案卷抽查,认真抓好行政执法案件规范化建设。
六、认真抓好自然资源和规划领域民生实事,惠民利民举措落地生效
1、切实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提请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市区征地补偿安置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的通知》,进一步落实征地主体责任,规范实施征地报批和土地征收工作,推动省政府“93号令”关于“即征即保”“应保尽保”政策的落地,确保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得到有效落实。
2、着力改善城乡居民的生活环境。以优化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为出发点,组织编制《社区生活圈规划》,创新社区治理,促进社区微更新。积极转化“窄马路、密路网”和“精品住区”等调研成果,提高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实施水平,推动幸福宜居城市建设。出台《全市既有住宅加装电梯规划审查技术规程》,保障全市加装电梯工程有序实施。
3、切实抓好地灾防治和森林防火工作。落实地灾防治任务,严格实施汛期“三查”,排查出地质灾害隐患点83个、受灾害威胁人数649人、财产7317万元。建立地灾防治监管体系,筹集投入地灾隐患点治理资金5000余万元,一批重要隐患点得到有效治理。组织防灾避险演练,有效提高基层应对突发灾险情能力。认真抓好森林火灾预防,层层签订森林防火责任状,加强森林防火监测和巡查,森林防火工作总体保持平稳态势。
4、重视做好农村不动产权籍调查。形成合力抓落实,强力推进补短板,高质量推进农村不动产权籍调查,按期完成年内50%以上乡镇的目标任务。
七、着力强化自然资源和规划事业发展保障,开拓创新格局更趋稳固
1、新时代党建工作水平实现全面提升。紧紧围绕“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精心组织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全面提升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整改落实成效。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切实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积极组织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习教育和谈心谈话活动,切实强化理论武装。出台《基层党组织建设指导意见》,建立“基层党建示范点”联系制度,大力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打造“党建红、自然绿”品牌。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完善《党组议事规则》《党组民主生活会制度》《党员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实施细则》《党内定期谈心谈话制度实施细则》《全面落实党建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等一系列党内管理制度,规范支部“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一整套党内生活制度,提高党建工作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水平。突出党建引领,全面推进党建与业务工作融合发展,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
2、深化全面从严治党持续向纵深推进。落实“一岗双责”,实行“两个清单”,层层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注重抓早抓小,主动接受监督,加强分析研判,严格执纪监督,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加强警示教育,强化廉洁提醒,培育廉洁文化,原创动漫《温水煮青蛙》先后被学习强国“江苏平台”和省纪委、中纪委网站录用播出。健全内控制度,出台《局党组落实监督执纪“第一种形态”的实施细则》《局作风建设督查方案》,完善《关于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实施方案》《关于规范系统权力运行的实施方案》,制度的“笼子”越扎越牢。修订《局财务收支管理办法》《市局内部审计暂行办法》,加强财务内控和审计监督管理。积极构建自然资源和规划工作督查体系,建立了覆盖全领域、贯穿全过程的检查、督促、考核机制。
3、机构改革和干部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圆满完成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组建、职能职责转移和人员转隶,有力有序推进“三定”方案落地实施,促进全市系统按新的职责积极有效作为。全面梳理局直属事业单位和市国土资源服务中心职责,系统谋划布局,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完善落实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扎实抓好机构改革后干部队伍配置。切实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开办2期干部综合能力提升培训班,组织各类专题培训和业务培训,开展我市第二届不动产登记业务技能竞赛,提升党员干部适应新时代、实现新目标、落实新部署的能力。强化干部日常管理监督,加强对党员干部日常管理和“八小时以外”活动的监管,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
4、科技创新与基础业务支撑体系得到不断完善。大力推进科技协同创新:全面加强与高校科研单位合作,邀请东南大学王建国院士、同济大学唐子来教授开展城市设计、研究城市更新,邀请中科院大学董祚继教授举办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专题讲座。与常州大学、常州工学院等本地高校密切开展交流合作,积极培育科技创新平台。积极组织科技项目申报,“基于地理实体的自然资源空间信息公共服务体系研究与建设”“国土空间视角下苏南乡村地区空间布局规划研究”等2个项目被列为省厅指导性项目,我局被省厅推荐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多规数据融合与动态认知平台研发与应用示范”子课题建设。全面强化信息化建设保障:统一全市空间数据坐标体系,整合完善各类数据库,初步形成自然资源和规划一张图。整合形成自然资源和规划一体化平台,统一全市系统互联网门户网站和业务主干网,改造电子公文等应用系统,促进全市系统业务全程在线,在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系统、全市不动产系统推广应用电子图章。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融合,高效整合中心机房资源。制定《网络安全保障规定》《网络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开展网络安全培训,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创新开展测绘地理信息工作:组织完成“智慧常州基础地理信息现势更新测绘”和地下空间、地形图、正射影像图、城市三维数据库等年度基础测绘项目,为自然资源和规划工作顺利开展提供测绘技术保障。统筹开展全市2000坐标体系转换工作,创新开展常州空间地理信息基础平台建设,率先形成常州政务空间信息大数据。加强测绘地理信息管理和服务,推进联合测绘,草拟《常州市测绘地理信息管理办法》。去年,我局获全国“2019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2019中国地理信息产业优秀工程”铜奖3项,“江苏省优秀测绘地理信息工程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
2019年,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系统团结一心,开拓进取,牢牢把握新要求、新机遇,积极应对新问题、新挑战,取得的成绩令人鼓舞。机构改革任务圆满完成,全市系统机构、职责运行和工作任务推进有序高效;推动高质量发展成效明显,土地资源保障和重大项目服务精准到位;规划引领作用显著增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区域发展战略研究不断深入;全域资源保护全面加强,第三次国土调查和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取得良好成效;自然资源领域改革亮点纷呈,农村土地资源统筹配置“660”示范点和武进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取得丰硕成果;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执法督查机制建设和各类专项整治行动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深入,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实现深度融合;基础支撑体系不断完善,信息化建设和测绘地理信息工作新格局全面形成。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系统干部职工积极进取、不懈努力的结果,是做好新时期自然资源和规划工作的重要基础和保证。
虽然全市2019年度自然资源和规划工作实现了良好开局,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对照切实履行好“两统一”核心职责、高效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工作还只是刚刚起步,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亟待克服的困难和问题,主要包括:规划空间余量不足,重大项目用地保障压力不断增大,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还须全面加强,建设用地存量盘活、流量挖潜力度亟待进一步加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任务艰巨,现行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在今年到期,法定规划体系亟待完善,依法行政、科学管理将面临新的考验;现行自然资源管理数据与“三调”数据有待全面融合,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评价体系需要完善,生态保护和修复机制有待建立,耕地、林地、湿地等资源的保护政策衔接亟待进一步加强;改革创新之路依然任重道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任务繁重,自然资源和规划体制机制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入,全新的自然资源和规划管理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建立等等。上述困难、问题和任务,是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系统下阶段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点,要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实干精神,突出问题导向、系统思维和改革创新,着力加以解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