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寅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找准定位,创新举措,着力提升我市基于制造企业人才培育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育是人类传承文明和知识、培养年轻一代、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要逐步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程度,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计划用10年左右时间,形成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总体发展格局,健全和完善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解决人才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重大结构性矛盾,显著增强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贡献。产教融合承载着国家关切和教育期盼,支撑着技术技能人才质量,影响着就业创业和经济发展,是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优质发展的明智之举,也是校企双向发力、协同发展的长远之计。
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的通知》,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把职业技能培训作为保持就业稳定、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的关键举措,作为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根据国家统一部署,我省、市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引进人才,落实相关培育措施。
一、我市制造企业人才培育基本情况
我市人才工作在市委组织部、市人才办领导下,各项政策、措施、工作有序推进。创新实施“龙城英才计划”,加快引进企业紧缺人才;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合作;持续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全面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进一步优化人才教育引导服务各项举措,营造良好人才发展生态,发挥企业重要主体作用,推动常州高质量发展走在全省全国前列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1、出台系列人才政策,大力引进高端人才
近年来,市人才办牵头制定下发《关于大力助推“明星城”建设强化高质量发展人才引领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龙城英才计划”领军人才创业企业引进和培育的实施办法》、《常州市领军型创新人才引进培育资助办法》、《关于加快“龙城英才计划”企业紧缺人才引进的实施办法》和《关于贯彻落实建立健全“五坚持五提升”人才工作体系的实施方案》,落实中央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要求部署和省人才26条、省人才10条的精神,构建了重点更加突出、操作更加便捷、支持更加精准、覆盖更加广泛的“龙城英才”政策体系。
以中简科技为龙头,在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科创港上开展人才特区试点工作,打造产业链加人才链现代引才体系。人才企业中简科技在深交所创业板成功上市,成为我市第3家在国内竞价交易市场上市的人才企业。
2019年,在北京、上海、沈阳、济南及以色列、挪威等境内外人才集聚城市举办招才引智活动100多场,依托全市重大招商活动开展系列活动,举办专题路演,大力推介常州人才政策和创新创业环境,邀请上交所、省高投等方面嘉宾推动常州人才企业抢抓机遇。根据市人才地图实名制统计,2019年我市引进应届高校毕业生70094名。
2、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校企合作
(1)完善产教融合制度体系
在国家层面上,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将产教融合上升为国家教育改革和人才资源开发的基本制度安排。在省级层面上,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根据国家、省实施意见,我市积极推进产教融合工作。
在院校实施层面,产教融合工作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市科教城园区各高职院校设置或在二级学院设立了产教融合办公室,构建了统筹指导、分级管理、纵向贯通的产教融合管理体制;规范校企合作流程、绩效与财务管理,研究制订了《校企合作管理办法》《二级学院校企合作考核指标体系》《校企合作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
(2)校企协同育人格局基本形成
近年来,科研院所、企业参与市科教城学校专业建设,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为学校提供兼职教师3000余名,共同制定专业和课程标准,共同开发项目化课程1550门、实训讲义1700多部、企业案例5600多个,为学生提供了专业实践、顶岗实习、创新创业训练场所,共同指导实训实习、评价学业;教师跨界参与科研、企业群的项目开发、技术攻关和技术服务,每年联合申报科研项目超过1400项。科教城五所高职学院与科教城外1830余家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1600多个,实现校所企协同育人。
(3)产教融合实践平台不断拓展
市科教城信息学院、纺织学院、工程学院、工业学院、机电学院等5所高职院校与重点企业合作,成立相应的产教融合实践平台,将课堂搬入企业,共同培育产业人才。
信息学院牵头成立常州工业互联网产教创新联盟,建设工业互联网共享工厂,培训企业250家,与博世汽车部件有限公司合作共同开展现代学徒制项目,与金智教育信息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知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签署信息化建设战略合作协议和人工智能创新学院合作协议,成立阿里云大数据学院。纺织学院与五洋纺机、旭荣针织、浙江亚龙集团共同发起组建“常纺—越南丝路学院”,为“走出去”企业培养专业技能人才,与江苏方源集团共建“常纺—方源产教学院”,与创新能源汽车能源与信息创新中心(江苏)有限公司、卡尔迈耶(中国)有限公司、无锡长凯长防护用品有限公司和上海佐思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技术服务协议,共促产教融合。
(4)优化调整专业,紧跟社会发展
专业是人才培养的载体。区域产业结构是院校专业设置的基础和依据。反之,院校合理的专业设置又能极大地推动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发展。
目前,科教城园区五所高职院校开设《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中19个专业大类中的17个大类(水利、公安与司法大类除外),120个专业或方向(不重复记录);专业覆盖汽车及零部件、太阳能光伏、轨道交通、新医药、农机和工程机械、智能电网、碳材料、新光源、智能数控、机器人和通用航空等十大产业链,人才培养基本符合区域产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
近3年,园区高职院校新增设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技术、城市轨道交通供配电技术、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航空材料精密成型技术、空中乘务、生物产品检验检疫等高职高专专业。总体来说,园区高校专业优化、调整、设置与区域产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相一致。园区每年近2.5万毕业生,40%留在常州就业,其中机电、信息等专业50%毕业生留在常州。
3、全面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促进就业创业和经济社会发展
2019年,我市出台了《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常州市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1年)>的通知》(常政办发〔2019〕118号)。文件要求:把职业技能培训作为保持就业稳定、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的关键举措,作为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建立并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持续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全面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
2019至2021年,全市将计提职业技能行动专账资金5.79亿元,开展各类政府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28.8万人次以上,其中2019年培训12.4万人次以上。到2021年底,全市技能劳动者占就业人员总量的比例达到28%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32%以上。
4、开展经营管理人员培训,推动工业企业高质量发展
市工信局作为全市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的职能部门,多层次全方位开展培训活动,每年新增培训企业经营管理人才6万人次以上。既考虑整体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素质,又要加强对重点工业企业家的能力提升,采取点面结合,突出重点的培训方式,培训的形式多样化。
(1)有计划开展线下培训,提供学员交流平台
一是采取“走出去”的形式,赴985高校举办重点工业企业家专题培训班。2013年以来,我局在市委组织部的指导下,每年在清华、浙大、复旦、上海交大等985高校举办3期工业企业高质量发展培训班,7年来全市1000名重点工业企业的主要经营管理者参加了培训。
二是采取“请进来”的形式,定期举办企业“创新与发展”系列报告会。我局在重点高校举办的专题班只能满足企业高层少部分人的培训需要,为解决面上的培训需求,采取把老师请进来的培训模式,即每年在市行政中心举办6-8期“企业创新与发展报告会”,邀请知名教授、学者作专题讲座,培训对象为企业中高层经营管理人员,培训课题结合我局工作职能开展,重点安排智能制造和工业4.0、互联网+等方面内容,适当安排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相关课题。7年累计培训企业中高级经营管理人员约1.4万人次。
三是采取“送下去”的形式,开展“经信讲坛”系列讲座活动。“经信讲坛”以走进街道、园区、企业的形式开展,师资由本地高校和培训咨询服务机构组成,课题由需求方在我局提供的菜单中自主选择,结合街道、园区、企业所在行业和经营特色开展培训。7年累计培训我市各类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约1.6万人次。这种牵头走进企业的培训,有力地推动了企业自身培训活动的组织与开展。
四是“融合好”培训资源,组织企业人员参加省“英才名匠”产业人才系列培训。根据省工信厅2017、2018、2019年“英才名匠”产业人才培训计划,与常州大学、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共同推进我市的产业人才培训项目,发动组织相关企业学员参加省“英才名匠”产业人才培训班,为我市高端装备制造、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培训服务,同时为这些产业参训人员提供交流合作的平台。
(2)提供线上学习平台,推动“助力抗疫学习强企”在线学习
多年来,市委组织部主办的“常州在线学习”网站,企业经营管理课程内容丰富,与时俱进,包括宏观经济形势、热点分析、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企业竞争力、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投融资战略、财务管理、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等课题。为我市企业家及相关管理人员提供了线上学习平台。
今年上半年,因疫情的影响,线下培训无法开展,市工信局根据企业需要有选择地向企业推广免费学习平台。
一是向广大企业推送工信部线上学习平台。根据工信部中小企业局发布《关于组织开展“企业微课”线上培训的通知》(工企业函﹝2020﹞30号)要求,认真组织、引导本市中小企业参加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平台线上学习,切实做好疫情期间中小企业培训工作,为中小企业送政策、送技术、送管理。
二是联合量子大学推送在线学习公益活动。今年2月份,市工信局联合量子大学常州分院一起发起“助力抗疫学习强企”在线学习公益活动,为常州市企业管理者量身定制在线学习课程,推动常州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疫情复工后的高质量发展助力。据统计,本次公益活动共为64家企业开通了量见•云大学,助力3000余名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开通了在线学习账号,免费提供在线学习服务,深受企业好评。学员人均学时478分钟,全员学时超过125万分钟。如果换算成现场课程,相当于做了70天50人/班的培训。
二、制造企业人才培育方面存在的制约
从人才引进方面来看,就目前而言,常州与苏州、无锡相比,上海的辐射效应相对较低,城市规模、经济实力相对较小,对人才的吸引力也相对较低。大多数领军人才都十分关注城市的教育、医疗、文化等资源,对这些领域的诉求也比较多。目前,我们引进人才的制度在灵活性、规范程度等方面还做得不够,这些方面有时比多给一些优惠政策更为重要。
从人才培育情况来看,政府各部门由于财政资金的限制,对企业人才的培育数量和科目有限。另一方面,高校专业调整周期较长,因为这些最新的机器设备、新的岗位,在传统的职业教育与义务教育体系中没有对应的课程和老师。比如随着工业机器人数量的增加,机器人操作和维修等工种就需要企业自己培养。由于中国工人存在积累技术经验后频繁跳槽或者单干的特点,很多企业也不敢全力培养工人,以免成为竞争对手或者为竞争对手服务。高端人才可以引进,但基础性人才必须自己培养。
三、制造企业人才培育建设的设想和建议
针对委员的建议和我市产业人才培育实际情况,制定《常州市工业智造明星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将人才培育作为行动计划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校企共同育人,打造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智能制造企业服务平台。全面落实《常州市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1年)》,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下一步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聚焦多层次人才培育,促进人才保障水平提升。强化职教产业支撑作用。发挥职教名城优势,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经验,大力推进职业技能教育,新建或整合建设中国(或江苏、常州)应用技术大学,率先构建贯通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及以上层次的现代职教体系,打造国内顶尖、国际有影响力的高职院校品牌。鼓励各行各业大规模培养高级技师、技术工人,加快“企业首席技师”队伍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构建与产业需求和企业需要相匹配的技能人才圈层,持续提升高技能人才品牌影响力。到2022年,每年新增就业参保大学生6万人以上,全市高技能人才总数达36.8万人,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达1260人。
2、精准引进产业领军人才。围绕主导产业,绘制重点领域人才地图,为精准引才提供“定向导航”。聚焦产业链布局人才链,以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为方向,加强产业领军人才的精准引进工作,鼓励本土企业与诺贝尔奖获得者、海内外院士、世界顶尖水平科学家及行业顶尖人才开展对接合作。着力推进“龙城英才计划”提档升级扩面增效,加强高层次人才的有效集聚和优化配置,大力吸引一批精英人才、领军型人才落户常州。三年引进领军型创业人才项目500个以上。
3、加强企业人才培训。继续强化企业人才培训,组织部、统战部、人社局、教育局、科技局、工信局、总工会、工商联等部门继续发挥企业人才培训的阵地作用,组织推进企业家素质、企业员工素质提升计划。实施新一轮民营企业家建设“百千万工程”,精细化培训100名以上领军型企业家、1000名以上成长型企业家和10000名以上企业高级管理人才。
4、依托科教城实训基地,促进产学研合作。成立工业互联网产教联盟,以常州大学、常州机电、常州信息等园区高校智能制造专业建设和科教城大型共享实训基地建设为抓手,为常州智能制造业企业提供充足的高技能人才。以智能制造企业发展为“用”,深化科教城园区智能院、先进所、国创创新中心等30多个研发平台与常州行业骨干企业和领军企业展开智能制造、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研发合作,促进更多的成果在企业应用转化,努力构建“创新研发在科教城,成果转化在开发区”的合作共赢机制。
5、推进新型职业技能培训活动。根据省人社厅的要求,逐步开展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工业机器人、物联网等新职业新技能培训。日前,市工信部门牵头开展的新职业新技能培训有:工业机器人应用工程师、物联网应用工程师、嵌入式软件开发工程师、大数据分析师、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评估师、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咨询师等项目。争取将新职业新技能培训项目纳入政策享受范围,引导培训更多的智能制造企业新型人才。
6、发挥企业培训主体作用。在政府层面组织企业家、企业中高层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能人员培训的基础上,积极引导企业自身做好员工的内部培训工作。通过组织企业高层参加培训活动,使他们有所收获,转变观念,重视企业内部员工培训工作,为企业内部培训提供师资支持,推动企业内部培训工作开展。企业是职业技能培训的主体,要在职工技能培训中发挥主导作用。加强职业技能、职业素质和求职能力等综合性培训,并将爱国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规范、工匠精神、质量意识、法律意识和相关法律法规、安全环保和健康卫生、就业指导等内容贯穿培训全过程。
常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