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军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动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政府统筹谋划,推进高校毕业生融入高质量发展
1.聚焦产业,优化学校专业布局。研讨制定“十四五”职业学校专业建设规划,建立职业教育专业动态调整机制,鼓励职业院校紧密贴合我市包括“专精特新”在内的优势产业设置专业。目前,高职院建成国家重点专业25个、省高水平专业群18个,本科高校建成国家一流本科专业24个,我市职业教育院校专业设置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吻合度达86%以上,有效支撑服务地区产业发展。
2.加强调研,做好就业形势研判。一是采集“人才地图”引才数据。运用“人才地图”大数据分析我市新引进人才在各辖市、区的分布情况,根据产业、行业人才集聚情况撰写《常州市人才引进白皮书》,详实提供相关引才数据。二是开展“青春留常”问卷调查。面向在常院校学生扎实开展“青春留常”问卷调查,提前摸清在常大学生留常意愿及去向,为日后留常就业创业工作提供依据。三是制定“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开展素质测评,实施“一对一”结对帮扶,制定“一人一档一策”精准服务。为有就业意愿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提供1次职业指导、3次岗位推荐、1次职业培训的“1131”服务;对有创业意向的,提供创业培训、项目推介、咨询辅导等服务。
二、校企协同发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
1.重点培育,深化产教融合。围绕国家和省重大发展战略,扩大常州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库的培育,培育范围向“专精特新”、独角兽、瞪羚、隐形冠军企业倾斜。鼓励“专精特新”、独角兽、瞪羚、隐形冠军企业申报产教融合型企业,并做好服务和指导工作。目前,在获批的89家省产教融合型企业中,同为国家级、省级、市级“专精特新”企业的数量为43家,占比48.3%。
2.供需对接,搭建校企平台。联合在常高校、相关政府部门、重点企业成立“在常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联盟”,60余家单位协同推进畅游常州线路开发、职业指导课程发布、“龙城有约 青春留常”主题活动等系列工作,为在常高校毕业生提供实习见习、职业指导、求职应聘、创业培训等“全链式”服务。联合常州机电学院、常州安徽商会分别在高校和商会行业协会建立“青春留常”工作站,将高校学生资源和商会企业资源进行链接,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人才政策咨询、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创业咨询、技能培训等立体化就业创业服务,实现校园与职场的顺畅衔接。
3.立足学校,开展促就活动。强化在常高校访企拓岗促就业工作,推动各高校领导、就业办公室、二级学院(系)领导、教师等下沉到企业,了解企业用工需求,做好专业技术服务、成转化合作与服务,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发挥校园招聘的主渠道作用。积极与各在常高校联系对接,基于在常高校毕业生求职意愿和学科专业,结合本市企业产业布局和岗位需求,联合开展校园专场招聘会,为企业精准对接毕业生铺路搭桥。充分发挥“常州人才招聘”官方抖音团队作用,走进校园招聘会、新能源企业等开展直播带岗、政策宣传等就业服务。
三、深化就业指导,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理性就业观
1.加强就业指导,理性看待就业。邀请人社系统骨干、年轻企业家、HR经理、就业创业导师等,常态走进在常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帮助毕业生提高职业规划站位、科学理性认识自我、提升求职应聘技巧等,提升就业能力。发出《致青年学子的一封信》,帮助大学生规划职业生涯、引导树立正确就业观,并以此为契机宣传推介常州青年人才环境和政策,全面助力常州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
2.推进就业见习,提前岗位适应。根据我市产业发展、行业特色和青年意愿,持续挖掘优质见习基地,开发高质量就业见习岗位,确保有意愿的高校毕业生都能及时参加就业见习。定期对上年度开展就业见习的基地进行回访,深入走访调研,重点强化就业见习等政策保障,帮助企业解决开发岗位的后顾之忧。结合当代青年兴趣和发展方向,提高数字型、智能型、技术型就业见习岗位比重。同时,开发线上运营的新兴岗位,为青年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岗位选择。
3.开展创业能力培训“五个1”工程。发动在常院校举办高质量创业能力培训班,建立培训对象多元、培训模式多样、覆盖创业不同阶段的创业培训体系。开展大学生创业培训计划书评比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引导更多的青年学生留常就业创业。
签发人:王竹林
经办人:徐 彬
联系电话:0519-85588852
常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4年6月3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