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正文
浏览次数:
信息名称:关于对市政协十四届五次会议委员提案 第0091号的答复
索 引 号:014109859/2021-00188
法定主动公开分类:其他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常农复〔2021〕31号 发布机构:市农业农村局
生成日期:2021-05-14 公开日期:2021-06-04 废止日期:有效
内容概述:关于对市政协十四届五次会议委员提案 第0091号的答复
关于对市政协十四届五次会议委员提案 第0091号的答复
常农复〔2021〕31号

罗军委员:

您好!您提出的《关于多措并举,加快乡村人才集聚的建议》(政协0091号提案)已收悉,非常感谢您对常州市农业农村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对农业农村工作高度重视,特别是美丽乡村建设,市农业农村局、人社局、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等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积极培育新业态、新产业,加快集聚新型乡村人才。经研究,现就有关内容汇报答复如下:

一、农业新产业发展情况

围绕全市美丽乡村建设,拓展农业新功能、培育农业新业态、形成农业新产业。一是休闲农业蓬勃发展。常州自古农耕发达,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现有耕地225万亩、丘陵山区207万亩、水面150万亩,呈“三山二水五分田”的格局。我市休闲旅游农业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近年来随着农业一二三产融合不断升级发展,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已从“吃住行游购娱”传统要素向“商养学闲情奇”新要素扩展。截至去年,全市共建成4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4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企业,21个省级主题创意农园和28个休闲农业精品(示范)村。全市已累计建设144个规模以上休闲农业企业,211个休闲农园、农庄和13个现代农业产业园。目前,全市休闲旅游农业年均接待人次930万人次左右,营收及带动性收入30亿元左右。2020年,为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扩大休闲旅游农业消费拉动,今年4月28日,江苏省2020“苏韵乡情”乡村休闲旅游农业首场专场推介活动在金坛区仙姑村成功举办,活动既全面展示了我市乡村休闲旅游农业工作的发展成绩,又成功打响了江苏“苏韵乡情”休闲旅游农业品牌,活动成效得到了时任赵世勇副省长的高度肯定。国庆中秋假期,我市打造的以稻田艺术景观为主的5个美丽休闲农田景观点(溧阳南渡、别桥,武进雪堰,新北孟河、西夏墅)成为了新的网红打卡点。“双节”期间,全市休闲旅游农业游客接待量183万人次,实现综合经营收入3.02亿元,收入同比增长13.2%,其中农产品销售和餐饮住宿收入占综合经营收入比重达到93%,既留得住人、又卖得出货的常州休闲旅游农业正展现出越来越高的游客粘滞度和市场吸引力。成功推荐8条线、8道菜和8个园入选全省百条休闲旅游农业精品线路、百道乡土地标菜和百家主题创意农园名单。二是积极争创国字号荣誉。立华牧业获评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百强;指前镇获建国家农业产业强镇项目、雪堰镇报批“中国农业产业强镇”荣誉称号;薛埠镇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尧塘镇、天目湖镇和郑陆黄天荡村分别获评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和亿元村;溧阳富民资产合作社获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级企业(园区);江苏宁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信息素守护舌尖安全”项目摘得全国农村创新创业项目创意大赛成长组二等奖,填补常州空白;“长荡湖大闸蟹”入选全国乡村特色养殖产品名录,梨膏糖技艺传承人叶莉莉获评全国能工巧匠;常金农业徐亚红获评第四批全国农村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典型案例。

二、乡村人才发展情况

(一)加快乡村人才集聚

近几年来,市人社局、农业农村局等有关部门坚决贯彻中央、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市人社局及时出台《关于高水平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方案》(常人社发〔2019〕140号),大力实施就业创业富民、乡土人才培育、农村社会保障提升、农民工劳动维权、人社精准扶贫攻坚、人社公共服务提优“六项计划”,多措施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加快人才向乡村集聚,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一是支持创业人才向乡村集聚。出台并落实“市政府稳就业实施意见”、“富民创业担保贷款管理办法”等文件精神,多形式支持大学生下乡创业、农民自主创业、返乡农民创业,并按规定落实创业培训补贴、开业补贴、创业带动就业补贴、创业租金补贴、富民创业担保贷款贴息等创业扶持政策,2020年全市扶持农民创业5200人,开展农民创业培训2900人,认定涉农创业基地2家,落实包括农民创业在内的各类创业扶持资金近1600万元。同时,编撰《常州市乡村振兴创业典型风采》宣传册,向全社会宣传涉农创业典型人物,营造良好的农村创业氛围。二是引领乡土人才向农村集聚。近几年,市人社部门积极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聚焦富民持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若干意见》(苏发〔2016〕49号)、《关于实施乡土人才“三带”行动计划的意见》(苏办发〔2017〕43号)、《关于聚力创新深化改革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发展环境的意见》(苏发〔2017〕3号)、《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计划(2017-2020年)》(苏政办发〔2017〕41号)等文件精神,于去年11月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乡土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试行)》。《若干意见》包括乡土人才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乡土人才企业新型学徒培养行动、乡土人才技能竞赛行动、乡土技能大师工作室提升行动等十四项政策措施,并充分发挥职能优势,积极发掘和培养各领域能工巧匠、民间艺人等乡土人才,加强我市乡土人才技能培训和技艺传承,推动传统产业发展,推进富民增收,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乡土人才工作初见成效。在乡土人才载体建设方面,目前我市乡土人才企业已经建有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家、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家。11家乡土人才技能大师工作室获评首批省乡土人才技能大师工作室(全省100家)。获评省首批乡土人才大师示范工作室4家;在乡土人才培养方面,我市先后获评省乡土人才“三带”行动计划培养对象名人26人、能手64人、新秀230人;两名省乡土人才“名人”荣获江苏工匠称号。2020年组织13名乡土人才参加省乡土人才高级研修班;3名乡土人才荣获“常州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2019年以来,我市先后两批累计有8人、12人获得“乡村振兴技艺师”正高、副高职称。我市乡土人才初、中级职称也进入常态化评审中。在乡土人才技能提升方面,2020年11月,我市精心组织参加首届中国江苏乡土人才“三带两助”建设成果展,荣获组织奖,常州馆系统全面展示的乡土人才新政及工作成果得到了省领导的好评;展演活动荣获特别荣誉奖1个、金奖1个、银奖3铜奖5个,彰显了我市乡土人才的实力。

(二)加快“龙城英才计划”乡土人才培养

近年来,我市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乡土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试行)》、《关于印发〈常州市“龙城英才计划”农业乡土人才选拔培养实施办法(修订)〉的通知》,进一步发展壮大我市乡土人才队伍,充分发挥了我市乡土人才带领技艺传承、带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助力脱贫攻坚、助推乡村振兴“三带两助”重要作用。一是选拔农业乡土人才。2019年,根据市农业农村局、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印发的《常州市“龙城英才计划”农业乡土人才选拔培养实施办法(试行)》(常农发〔2018〕129号)与《关于开展第一期常州市“龙城英才计划”农业乡土人才选拔工作的通知》(常农发〔2019〕18号)文件要求,在全市各地开展农业乡土人才培养工作。经申报、评审,选拔农业乡土人才104人。年龄上30岁以下的5人,30-39岁的22人,40-49岁的40人,50-59岁的37人;学历上本科及以上27人,大专学历26人,高中学历40人,中专及初中学历11人;开办各类公司或工厂的57人,经营各类合作社的32人,开办家庭农场的8人,个体户7人。二是落实人才社保补助。针对选拔的104名农业乡土人才,按照培养实施办法,积极落实人才扶持政策。2019年,对人才社保缴费情况开展全面普查,按照政策设计的对人才社保每月补贴不超过1000的标准,核算人才上轮年度缴费金额,下达补助47.33万元。2020年,进一步完善农业乡土人才政策,修订出台《常州市农业乡土人才培养实施办法》,下达补助73.4万元,较2019年增加72.4%。同时组织了春季、秋季、冬季的农业人才培训班,培训超180人次。三是落实人才融资扶持政策。会同市人才办、财政局、市政府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等,与江苏银行、江南农村商业银行、南京银行等四家银行签订了农业乡土人才融资合作协议,以常州市中小微企业信用保证基金作为增信手段,保障农业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发展中的正常生产经营所需金融支持。

(三)加快百名现代农业精英人才培育

近几年,为贯彻落实市委“龙城英才计划”,以及“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干部培养要求,按照“围绕农业产业培养人才,依托人才提升产业”总体思路,采取分产业、分层次、差别化的方法,实施农业产业百名精英人才培养计划。同年5月,出台《常州市百名现代农业精英人才培养计划(2018-2020年)》,提出“加强结对共进、鼓励产学研对接、组建团队、加强教育培训、加强平台建设、加强工作激励”等培养措施。会同常州市农技协,开展常州市百名农业精英人才培育实践课题研究,通过与知网联合搭建线上学习、论文发表以及线上论文查询平台,充分满足精英人才试验研究的各项需求,促进人才进步成长。通过计划,争取培养出100名左右在市内有权威、在省内有一定影响力的现代农业精英人才,部分精英人才进入市“龙城英才计划” 、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成员、省“双创”人才和乡土人才、省“333工程”、省市有突出贡献人才。一是细分团队,精准培养。依照百名精英人才专业、年龄、工种等基础情况,分行业、分领域细分归类并遵从个人意愿,组建团队,基本形成一批专业主题鲜明、人才配置合理、内部分工明确、培养路径清晰、计划落实可行的人才培养团队。以团队为基本单元,深入调查掌握人才个体成长需求,从人才自身优势或发展目标为基准,对人才团队内部分工、队员职责、成长目标进行科学设置。二是统分结合,理论培训。集中培训,邀请省农业农村厅、省农科院、扬州大学、市委党校等知名专家,从政治素养、宏观环境、知识体系以及农业精英人才的共性需求等方面,整体提升人才科学素养和共性技术、管理、经营的能力。专业培训,主要根据农时、个人和团队自身需求,今年已开展专业培训7场,团队自主提出培训需求,统筹安排培训实施计划,提升人才专业领域实务创新等能力。三是产学研推,合作共享。团队与市级农技推广单位密切结合,由市级农技推广单位、团队共同组织,从技术协同攻关、人才交流互动、农技推广合作、项目合作实施等多个层面,走出去请进来。走出去,走进知名院校、拜访高级专家、学习先进技术、管理、经营等;请进来,邀请业内高水平专家、行业龙头精英,来常州实地指导,磋商合作契机。在专家工作站建设、高新农业技术项目落地、人才素养提高等方面取得明显实效。四是基地建设,实训培养。把农业精英人才培养,纳入省、市现代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基地建设。符合条件的精英人才所在单位优先申报,支持精英人才担任基地主任或岗位专家,基地建设内容中必须要有精英人才参与、产学研对接等相关内容。利用各类项目资源,服务人才成长,鼓励承担实施科技支撑、农业三新等项目。五是沙龙论坛,集成成果。围绕基地建设、项目成果、论文、专利、技术、品牌打造以及在现代农业建设在所取得的成绩,以专题发布或是沙龙研讨等方式,让人才现身说法,通过专家指点、交流研讨,发现问题,寻求解法,为后续发展积累思路。

(四)农技人员和职业农民培训

1.农技人员培训。近两年,按照省、市关于提升农技人员知识技能的工作要求,继续开展基层农技人员轮训,完善农技人员分级分类培训制度,结合本地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情况,丰富理论教学、现场实训、案例讲解、互动交流等培训方式,确保每年50%以上的农技人员能够接受一次集中培训。

2.职业农民培训。近两年,全市完成各级农民培训17480人,其中完成省级农业职业技能培训114期8785人(包括电子商务培训),完成地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120期7925人,组织770名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参加农业院校的部级培训项目和100人的部级茶叶技工培训班。疫情期间,依托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云上智农APP“农技耘”APP等平台,整合线上专家和服务资源,推行智能高效的线上教学模式,切实助力春耕备播,常州市共开展高素质农民线上培训教学活动12期,线上培训总人数达300人次,上线在线课程16门,参与在线教学的专家共25人。同时,对部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班的学员开展了跟踪指导服务,通过座谈交流、实地观摩研讨等方式帮助解决学员培训后产业发展问题,实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到“培育”有效转化。一是注重围绕特色产业,增强培训实效。从“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出发,在农民培训工作中,注重立足区域主导产业,围绕农时季节,围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全市各地围绕全市粮油、花卉苗木、时令水果、茶叶、畜牧、水产等六大主导特色产业发展和农民实际需求,制订了一系列培训菜单,供农民选择,切实做到技术培训到村,技术资料到手,跟踪服务到田。通过培训,较好地引导农民产业调整和升级。二是加大投入,保障培训需要。在充分用好国家和省项目资金的基础上,全市专门安排专项资金600余万元加大对农民培训的资金投入,保障了培训工作的需要。同时,加强资金监管,确保专款专用。三是拓展培训机制,延展培训效应。创新农民培训工作机制,实行动态监管是实施农民培训工程的有效手段。我市在创新农民培训工作机制上,第一,实行跟踪调查服务。通过有计划的跟踪调查,切实了解农民受训之后,在思想理念、生产技术、经营能力和提高投入等方面的变化,不断调整培训内容,迎合农民需要。第二,教学模式更丰富。采用多样化教学形式,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外,增加现场操作和实地观摩的课时比例。另外,依托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和云上智农APP及江苏省农委“农技耘”APP,整合农业专家和农机推广服务等线上资源,指导农户下载并使用这个平台,完成灵活便捷、智能高校的线上教学模式。第三,培训手段的创新。按照“走出去,请进来”的思路,我市积极与省内高校联系合作,不仅多次邀请扬州职业大学、扬州大学、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和常熟理工学院等院校专家来我区给学员授课指导,还经常组织学员到学院参加培训和观摩,培训不断提档升级,形成了一批培训基地和产学研基地。如:扬州职业大学授牌海清农机专业合作社、天目湖茶叶研究所农业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扬州大学农学院授牌海清农机专业合作社、天之福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产学研创新基地。

(五)不断深化“双创”活动

按照省厅部署,从2017年开始我市已连续四年开展返乡人才、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活动,择优推荐选手参加全省大赛,2017年我市推荐参赛的江苏一号农场姜方俊获得全省一等奖。2020年,我市推荐参赛的江苏宁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信息素守护舌尖安全”项目获得全国农村创新创业项目创意大赛成长组二等奖,填补了常州市全国性荣誉空白。通过“创新创业”大赛活动,积极引导大学生、返乡务工人员、退役军人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全面提升自身能力和水平。

三、十四五乡村产业发展思路

(一)导入新产业

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紧紧立足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关键基础的总体定位,紧扣常州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工作总要求,紧密围绕“产业结构优、质量效益高、经营主体强、技术装备精、路径模式新”的发展总路线,聚力创新驱动,聚集资源要素,聚焦特色产业,协同发力、勇争一流,着力推动产业融合和城乡融合发展,努力促进产业兴旺和农民增收,为常州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1.着力做强现代种养业。巩固提升重要农产品产能,严格落实“米袋子”省长责任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压紧压实重要农产品生产保供责任;建好水稻、小麦生产功能区和大豆、油菜生产保护区;稳定蔬菜播种面积,确保城市蔬菜自给率达70%以上;加强生猪等畜禽产能建设,猪肉自给率保持在30%以上;稳定水产养殖面积,确保水产品产能14万吨左右。着力提高农产品品质,大力推广优质品种,普及绿色高效种养技术,建设生态种养示范区(场),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推动种养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绿色化方向发展,确保全市地产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99%以上。培育做优特色产业集群,立足常州优良生态环境和特色产业基础,围绕优质稻米、精品茶叶、特色花木、应时鲜果、畜禽水产、休闲农业等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多元市场主体,强化科技、资金、人才等要素投入,着力打造“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和农业产业强镇。

2.着力提升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完善产业结构,统筹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推进农产品多元化开发、多层次利用、多环节增值。优化空间布局,推动加工业向产地下沉,建设加工专用原料基地,把更多增值效益留在农村;推进加工业与销区对接,布局中央厨房、主食加工、休闲食品、方便食品、净菜加工和餐饮外卖等加工形态,满足多样化、便捷化需求;建强农产品加工园区,完善仓储物流、供能供热、废污处理等设施,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聚集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引导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加强与科研院所深度合作,鼓励建设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台,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订单生产,让农民更好分享增值收益。

3.着力拓展乡村特色产业。注重传承弘扬乡土产业,建立乡村传统工坊、乡村手工业、乡村文化、乡村能工巧匠等乡土产业名录,推进乡土产业进入农业园区、集中居住小区、创新创业园区,促使乡土产业传承焕发新的生机。注重推进聚集发展,聚焦1-2个特色主导产业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统筹布局生产、加工、物流、研发、示范、服务等功能,集聚资源、集中力量建设富有特色、规模适中、带动力强的特色产业集群。注重构建全产业链,通过特色产品资源开发增强竞争力,通过加工流通能力提升延伸产业链,通过文化民俗、康养休闲等业态植入提升价值链,从而促进农业多环节增效、农民多渠道增收。

4.着力做活乡村休闲旅游业。注重品质提升,坚持个性化、特色化发展方向,以农耕文化为魂、美丽田园为韵、生态农业为基、古朴村落为形、创新创意为径,开发形式多样、独具特色、个性突出的休闲农业旅游业态和产品。打造精品工程,继续推进休闲农业精品建设行动,用足用好资源优势,加大投入,建设一批美丽休闲乡村和休闲农业示范园区、星级企业、精品线路。提升服务能力,加强休闲农业旅游集聚区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完善餐饮住宿、休闲购物、停车厕所等配套设施条件,加强从业人员培训,规范服务流程,提升常州休闲农业旅游美誉度和吸引力。

5.着力发展乡村服务业。提升生产性服务水平,支持各类主体开展农技推广、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烘干收储等生产服务,以及市场信息、农资供应、废弃物利用、农机调配、农产品营销等信息服务,鼓励大中型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开展专项服务、连锁服务、个性化服务等综合配套服务,支持建设“一站式”区域性综合农事服务中心。拓展生活性服务内容,完善提升餐饮住宿、商超零售、美容美发、洗浴照相、电器维修等生活服务业,积极发展养老护幼、卫生保洁、文化演出、体育健身、法律咨询、信息中介、典礼司仪等服务内容,积极探索订制服务、体验服务、智慧服务、共享服务、绿色服务等新形态,为乡村居民提供多样化高效便捷服务。

6.着力发展乡村信息产业。完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农村光纤宽带、移动互联网发展,提升5G网络覆盖水平,探索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推进农村智慧水利、智慧交通、智能电网、智慧农业、智慧物流建设。发展乡村数字经济新业态,推进农业生产环境自动监测、生产过程智能管理,探索农业农村大数据管理应用,积极打造精准农业、智慧农业。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引导各类电子商务主体到乡村布局,建设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加强农村电商人才培养,鼓励发展线上服务、线下体验以及现代物流融合的农业新零售模式。探索乡村数字治理新模式,探索“互联网+党建”“互联网+政务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促进信息化与乡村治理深度融合。

(二)乡村人才培育

为适应乡村产业发展的需要,十四五将大力度推进人才优先发展,构建乡村人才振兴的政策框架和政策体系,创新引才、用才、育才体制机制,形成上下贯通、协同配合的良好工作格局。将乡土人才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常州市人才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年度全市人才工作要点。力争到2025年,全市引进和培育30名以上高端领军人才、300名以上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重点抓好以下五支人才队伍建设:产业领军人才。建设一支善于利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渠道开发乡村资源,引领带动现代农业、乡村旅游、乡村服务业、农村电子商务等产业发展的紧缺领军人才队伍。经营管理人才。建设一支善于推进规模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服务业发展,以致富带头人、新型职业农民、农村生产能手、农业职业经理人、旅游从业人员、电商发展人才为主体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专业技术人才。建设一支善于推进乡村现代化建设,在技术推广、产业规划建设、生态环保等领域具有专业技能素养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乡土文化人才。建设一支善于传承发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以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手工艺人等为主体的乡土文化人才队伍。乡村治理人才。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以村(社区)两委班子、大学生村官、村务工作者、驻村工作队为主体,村民小组长、新乡贤、老党员、老干部等广泛参与的乡村治理人才队伍。

1.加大“龙城英才计划”农业乡土人才选拔培养力度。通过政策激励机制,加强对“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的选拔、培养和使用,支持乡村工匠、文化能人、手工艺人等能工巧匠创办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创响“乡字号”“土字号”乡土特色产品,造就一批带领技艺传承、带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的“三带”乡土人才。

2.积极开展“乡贤回归”行动。充分调动乡贤情牵故土、反哺桑梓的积极性,通过搭建联络平台、组织宣传引导,促进在外乡贤返乡创业,形成“引回一个、带动一批、辐射一片”的磁场效应。完善乡贤回乡创业财政、金融、用地等一揽子扶持政策体系,形成有利于乡贤回归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为乡村产业振兴凝聚最广泛的乡贤力量。注重从回乡创业乡贤中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现代农业龙头企业家,助力乡贤更好地反哺家乡,使其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领头雁”。

3.探索乡村人才“订单式”校地联合培养。学习借鉴成功经验,委托相关高等院校,采取“定点招生、定向培养、协议就业”的方式,采用“三双两段制”(双课堂制、双导师制、双论文制及“学校科研系统训练和乡土适应性实习”两个阶段)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切合常州市乡村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

4.创新乡村产业人才引进机制。积极搭建各类乡村人才引进的平台,积极推动在外乡贤、返乡大学生、退伍转业军人、本地企业家等各类人才投身乡村产业发展,夯实乡村振兴的人才基础。进一步完善农村引进人才的政策,以更优惠的政策让乡村产业人才扎根乡村。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机制,吸引支持专家学者、技能人才、企业家等通过下乡担任志愿者、投资兴业、挂职兼职等灵活多样的机制,到乡村施展才华。

5.加强乡村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依托现有服务机构,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招投标等方式健全服务功能,整合社会资源,为创新提供综合性服务。充分发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和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开展研发设计、检验检测、技术推广、市场拓展等行业服务以及政策、资金、法律、知识产权、财务、技术等专业化服务。充分利用电话、网络、微信、微博等,开通服务热线,开展信息引导。鼓励举办农民创业创新大赛、论坛、沙龙、大讲堂、训练营等各类公益活动。

6.加强创业培训指导。建设乡村创业创新导师队伍,为乡村创业创新提供创业项目、技术要点、政策运用、市场营销、品牌培育等指导服务。依托创新创业园区(基地)、孵化实训基地和网络平台等,通过集中授课、案例教学、现场指导等方式,创立“平台+导师+学员”服务模式。根据需要,开展“一带一”“师带徒”“一带多”等精准服务。开展创业能力提升培训,让有意愿的乡村创业创新人员均能享受免费创业培训。

7.优化乡村人才培育机制。坚持把能力、业绩和品德作为评价乡村人才的主要依据,不断完善乡村产业人才评价机制。推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全员聘用的选拔任用机制,把各类乡村产业人才配置到最容易发挥才干的岗位。对做出贡献的农业人才,进行物质或精神奖励。同时,在健全养老、医疗、住房等社会保障制度过程中,要针对乡村产业的特殊性,对乡村产业人才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以增强乡村产业发展事业的吸引力、凝聚力。

四、2021年工作打算

下一步,市农业农村局、人社局、文旅局等部门将多措并举,通过培育新产业,加快各类乡村人才集聚,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积极支持乡村人才创新创业,为我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一)抓好乡村特色产业发展

1.坚持创新驱动。大力宣传、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30条实施意见,用足用好促进创新发展20条政策措施,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充分激发农业企业创新发展活力。支持农业企业、农业园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等建设农村创业创新孵化实训基地(园区),积极培育农村双创带头人和双创主体,遴选推介全国农村创业创新示范园区(基地)、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典型县和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典型案例。组织全市农业农村创新创业项目创意大赛,推荐优质项目参加国家级和省级比赛,力争再创佳绩。

2.发展特色产业。指导县域和镇村依托资源禀赋,做强主导产业,做大特色产业,争创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和十亿元乡镇。持续推进现有中央农业产业强镇项目实施,争创“国家农业产业强镇” 荣誉授牌,继续争取国家农业产业强镇项目落地,培育壮大产业强镇后备队伍。注重乡土特色产业挖掘提升,梳理乡村传统工坊、乡村手工业、乡村文化、乡村能工巧匠等特色产业名录,争创全国乡村特色产品和能工巧匠。引导加工集中区、各类园区、镇村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争创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

3.做美乡村旅游。在产业基础扎实、景观基础好的地区,探索推进休闲农业精品示范点建设,突出产业设计、工程设计、美学设计和技术设计理念,打造一批以农业产业为主体、农业景观为呈现内容的休闲农业精品点。推进休闲农业创意产品开发,着力培育一批创意食品、创意景观、创意节庆、文创产品等,努力探索多类型差异化休闲农业发展道路。持续打造农田观光景观点,进一步加强创意设计,丰富景观内容,拓展景观视野,建设网红打卡地。继续开展“苏韵乡情”乡村休闲旅游农业系列推介活动,组织参与全省100个主题创意农园、100个休闲旅游农业研学基地、100个休闲旅游农业康美基地等“三个100”推介活动,推荐优质资源入驻“乡村休闲游”APP平台。积极争创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和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推介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星级示范企业(园区)。组织实施农业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项目,强化项目审核和推进督查。扎实做好休闲农业主体经营情况动态监测,高质量完成休闲农业综合收入年增10%考核目标。

(二)抓好乡村人才建设

1.农业农村系统人才。一是完善农业农村人才扶持政策。每两年开展一次市突出贡献农业乡土人才选拔评选,每次不少于3人,分别给予2万元资助,特别优秀的给予5万元资助。对认定为常州市“龙城英才计划”农业乡土人才并缴纳社保的,按照其当年个人实际缴纳金额,给予7200-12000元补助。对未缴纳社保但年满45周岁的男性农业乡土人才、年满35周岁的女性农业乡土人才,给予每年6000元补助。农业乡土人才可申请由江南农村商业银行提供的无担保无抵押基准利率的纯信用贷款,具体贷款额度由银行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最高贷款额度不超过30万元。对农业乡土人才承担的市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项目给予不超过20万元的资助。二是提升人才队伍建设水平。人才管理和培养、评价、流动、激励、引进、使用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培养好农业乡土人才、精英人才两类人才对象,选育20个农业科研团队,培育培训3000名职业农民。加强领军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健全以农业乡土人才、精英人才、高素质农民为主体的人才培育机制,大力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育。落实好人才社保补助,金融扶持等相关扶持政策。加大农业精英人才、乡土人才培育力度,以技术体系、科技支撑等项目实施为抓手,鼓励农业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围绕农业发展需要和农民技术需求,培养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

2.文化创意人才。根据《常州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计划在乡村构建“绝色江南、闲逸三水”“吴风水韵、悠然古镇”“四季如画、乡愁田园”“清新自然、康体颐养”四大生态度假旅游产品体系,在项目打造、产品营销、运营服务等方面,都需要专业团队和高素质人才。为此,2020年将制定出台《常州市文化旅游人才引育实施方案》,方案明确:一是加强与国内著名景区、旅游院校、旅游企业、文化旅游策划研究机构等联系,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二是实施文化旅游人才“5111”培训行动计划,建立分层分级培训机制,其中,每年组织培训50名市、辖市(区)两级文化旅游部门负责人、旅游重点乡镇负责人,100名文化旅游企业负责人,100名智慧旅游、市场营销、旅游策划、旅游规划等创新人才,100名乡村旅游人才。将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纳入全市旅游行业技能培训计划。三是组织推荐申报国家、省、市各类人才项目,鼓励乡村文化旅游企业和国内旅游院校联合培养文化旅游创意策划、旅游电子商务、智慧旅游等新业态人才。

3.推动乡村人才集聚。一是在支持农民创业上发力。进一步完善并落实农民创业扶持政策,开展创业培训进乡村活动,帮助返乡农民工、大学生等群体提升创业能力。加强对镇、村比较集中地区的创业指导和服务、支持培育农民返乡创业项目,选树一批农民创业典型。二是在培训乡土人才上发力。实施乡土人才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研究围绕常州乱针绣、常州梳篦、留青竹刻、金坛刻纸、象牙浅刻等专项培训及炒茶工、花卉工、绿化工等职业工种,开展技能培训。尽快推动相关骨干企业申报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试点企业,加快实施炒茶工、花卉工、绿化工等农林、园艺职业(工种)技能培训。每年开展乡土人才创业培训1500人次以上。实施乡土人才企业新型学徒培养行动。加强青年乡土人才队伍建设,重点选择园林绿化、古建筑等相关工种创新开展“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形式的乡土人才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每年开班2个以上,新招学徒100人以上。实施乡土领军人才选育行动。把乡土领军人才纳入各级党委联系服务专家范围,纳入各级人才培养计划予以重点支持,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乡土人才优先给予表彰和奖励。每两年开展一次市突出贡献乡土人才选拔评选,每次不少于3人,分别给予2万元资助,特别优秀的给予5万元资助。实施乡土人才职称评审行动。组织“乡村振兴技艺师”乡土人才专业技术职称初、中级职称。组织“乡村振兴技艺师”乡土人才专业技术职称申报副高、正高级职称。实施乡土人才技能竞赛行动。每年举办10个以上职业(工种)乡土人才传统技艺技能大赛。积极争取我市乡土人才传统技艺技能竞赛项目列入进入省赛项目。实施乡土人才传承(示范)基地创建行动。探索开展乡土人才传承(示范)基地建设,制定传承(示范)基地评选规则,完善激励机制。每年评选设立乡土人才传承基地5家以上;择优评选乡土人才传承示范基地2家以上,每家给予5万元资助。

签发人:李昙云

经办人:王  程

联系电话:85682225

常州市农业农村局

2021年5月14日

//www.www9599116.com/upfiles/admininfo/20211116/20211116110018_10800.pdf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