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正文
浏览次数:
信息名称:关于对常州市政协十五届二次会议提案第0189号的答复
索 引 号:014109859/2023-00078
法定主动公开分类:其他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常农复〔2023〕56号 发布机构:市农业农村局
生成日期:2023-05-05 公开日期:2023-05-25 废止日期:有效
内容概述:关于对常州市政协十五届二次会议提案第0189号的答复
关于对常州市政协十五届二次会议提案第0189号的答复
常农复〔2023〕56号

胡静委员:

您等7位委员提出的“关于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服务‘532’战略发展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为统领,以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为目标定位,抓规划引导,抓项目投入,抓政策保障,全市农业农村发展态势持续向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成效逐步凸显。

一是以产业提质、载体提优、装备提档“三大工程”为引擎,着力构建农业“强”的新优势。立华股份成为江苏本土畜禽养殖企业上市第一股,夏溪花木市场发布的苗木价格指数成为华东地区苗木价格风向标,常柴、常发、东风等农机品牌驰名全国,武进水稻研究所“小所育出大奇迹”,培育的水稻新品种累计推广应用超4.3亿亩次,溧阳庆丰村从“苏南第一方”大步迈向“江苏第一方”,常州“丰”景这边独好。

二是以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宜居农房改造“三大行动”为抓手,着力描绘农村“美”的新画卷。在全省率先推进全域美丽乡村建设,水网地区垂柳绿荷的江南韵味、平原地区稻菽飘香的田园特色、丘陵地区青砖黛瓦的山村风貌在中吴大地迤逦展现。垃圾分类设施、行政村公厕、小微水体长效管护实现全覆盖,农村人居环境愈发整洁靓丽。6080户宜居农房改造任务顺利完成,“常有安居”农村版金名片越擦越亮。

三是以农民收入、集体经济和社会保障“三大提升”为宗旨,着力打通农民“富”的新路径。2022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7852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1.81:1,是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小的地区。全市农村集体资产总额达438亿元,集体经营性收入10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达89%,村均收入位列全省第一方阵,造血功能变得更强。城乡社会保障并轨提标,优质教育文化、医疗卫生资源稳步向农村覆盖,农民兄弟获得感幸福感大幅提升。

四是以基层组织、治理载体和制度机制“三大建设”为纽带,着力塑造治理“优”的新格局。大力推进村党组织评星定级,一大批经验丰富、年富力强的村书记成为乡村振兴中坚力量。积极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5+”品牌,在全国首创“家风道德讲堂+核心价值观”模式,武进“民生茶社”等经验做法全国推广,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在全市蔚然成风。

五是以集体产权、农村土地和金融支农“三大改革”为重点,着力释放城乡“融”的新活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武进区农村土地三项改革试点在全国实现“十二个率先”,有关经验被写进新《土地法》。在全省首创粮食共同担保基金,“优粮优价”为广大粮农送上贴心保障;建立健全地方政策性农业融资担保费全额补贴长效机制,金融甘泉精准浇灌“三农”之花。

下一步,我们将瞄准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总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农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奋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着力呈现新时代鱼米之乡风貌。具体到提案建议所涉内容,我们将努力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1.建好和美乡村。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是正确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其目标任务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涉及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各个方面,涵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各个领域,既包括物的现代化,也包括人的现代化,还包括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一是强化规划引领,打造和而不同的乡村。围绕未来30年常州乡村模样,坚持规划引领、一贯到底,注重城乡融合、乡村建设的主要规划相互衔接、有机叠合,确定好城乡空间布局和区域主体功能定位,统筹布局全市农村建设各项要素,促进“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统筹,实现“空间、资源、资产”三位一体;坚持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美丽乡村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宅基地改革和现代化宜居农房改造等综合施策,促进乡村空间格局优化提升;坚持城乡基础设施、城乡公共服务、城乡社会保障和城乡社会管理的统筹推进,加快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公共产品在城乡之间公平合理配置。加快开展“两湖”创新区乡村片区全域更新规划编制研究,重点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宜居农房建设规划、村庄环境整治规划等建设规划研究。二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打造各美其美的乡村。持续推进全域美丽乡村建设,在今年申报制推行的基础上,完善美丽乡村建设标准、认定机制和奖补办法,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向广域延伸、向纵深发展。推动各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统筹培育不同层级的示范项目,以点带面,形成重点示范、梯次开花、竞相发展的美丽乡村建设生动局面。到2025年,累计建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80个左右。三是提升人居环境,打造生态和谐的乡村。聚焦厕所革命、污水治理、垃圾收集处置、黑臭水体整治、村容村貌等重点任务,系统谋划、综合整治,认真组织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继续完善农村河道、道路、绿化、保洁、公共设施“五位一体”综合管护体制机制,常态化开展以“四清一治一改”为重点的村庄清洁行动。不断完善文明城市建设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一体化测评体系,强化融合考核成果运用,确保农村人居环境持续、稳步提升。到2025年,实现行政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占比100%,行政村三类以上公厕覆盖率达到100%,农村生活污水规划发展村治理率超过90%,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27%。此外,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完善审批管理机制,创新集体建房方式,配合做好宜居农房改造工作。

2.深化农村改革。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改革的伟大实践,推动我国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对农村改革的成功实践和经验,要长期坚持、不断完善。一是持续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加强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建设,严格落实农村集体资源资产全部进场交易的规定,进一步丰富交易品种,扩大交易范围。在实现市监管平台与省交易平台全面对接的基础上,继续做好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和交易的全流程监管,提高线上交易的比例。探索推进“政经分开”改革,打造集体经济组织与村民自治组织各司其职、相互协调的新格局。二是持续深化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根据部省统一部署,适时开展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对照先行试点地区,探索具体延包路径。加强农村土地流转规范管理和服务,土地经营权规模流转必须全部进场交易。继续做好承包土地经营权入股、抵押融资、履约保证保险等改革试点。三是持续深化宅基地制度改革。大力推进溧阳、武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国家试点,出台宅基地改革八条支持政策,在农村宅基地分配、使用、流转、退出、收益等方面形成制度创新成果。完善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流程,全面推开一个窗口对外受理、多部门内部联动运行或整合相关资源力量集中办公的农村宅基地用地建房联审联办制度。深化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将宅基地以“折地入股方式”入股镇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建立成员资格在镇域流动、成员股份因村因组固化、农户建房用地要素镇域配置的分类管理体制,打通宅基地所有权上升机制,打破跨组或跨村占地建房问题的宅基地改革制度瓶颈。

3.优先发展三农。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我们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大力提升政策保障体系建设水平,推动各类资源要素有序向“三农”领域流动。一是巩固多元投入支农保障机制。健全财政支农稳定增长机制,加大一般公共预算投向农业农村力度,保持“三农”投入稳定增长。认真落实省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的政策,避免对一般公共预算支农投入产生挤出效应。进一步加大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力度,加强“先建后补、以奖代补”“大专项+任务清单”等方式的运用。发挥财政、基金、银行、保险、担保“五位一体”财政金融协同支农政策作用,建立健全“三农”领域多元化投入机制。引导保险机构开发适合地方特色和农户急需的保险产品,加快农业保险信息化建设,确保农业保险保障程度高于上年。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农业农村专属金融产品创新力度,积极推广“苏农贷”“富农易贷”等产品,推动“惠农贷”提量扩面,进一步降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成本。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乡村建设的中长期信贷支持力度。持续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引导创建农村信用示范区。二是统筹优化配置农村土地资源。统筹增量存量规划空间,保障落实县镇级国土空间规划安排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指标,专项保障乡村发展。规范使用每年单列不低于5%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序推进土地整理,鼓励镇村积极开展农村居住用地复垦,盘活存量建设用地,获得的建设用地指标优先满足现代化宜居农房建设需求。用足用好每年不低于5%的农村村民住宅建设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探索村民向符合申请条件的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转让宅基地,引导进城落户村民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三是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培育扶持一批农村经纪人队伍,带动广大农民树立市场意识、了解市场信息、增强抵御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每年培训职业农民5000人次以上。大力培育双创农民,加强双创示范园、示范基地建设,组织农村创业创新项目创意大赛,激发农民创业创新活力。深化实施“百名精英人才培养”“龙城英才乡土人才”等行动计划,开展农机作业能手、科技带头人、农产品网络营销人才等各类新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使其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开拓者和领路人;加强与重点高校、科研院所的沟通联系,争取建立院士站、博士后流动站,积极引进一批前沿科技站位高的外脑群体。统筹推动教育、医卫、文化、科技、社工等领域人才下乡,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成立农业专家顾问团,推动科技进村入户到田。

感谢你们对乡村振兴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期待提出更多、更好的建议,推动常州三农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

签 发 人:李昙云

经 办 人:郑谓勋

联系电话:85680700

常州市农业农村局

2023年5月5日

(此件公开发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