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正文
浏览次数:
信息名称: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常州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实施方案(2023-2025年)》的通知
索 引 号:014109429/2023-00108
法定主动公开分类:行动计划/方案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常政办发〔2023〕35号 发布机构: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生成日期:2023-09-15 公开日期:2023-09-25 废止日期:有效
内容概述: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常州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实施方案(2023-2025年)》的通知
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常州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实施方案(2023-2025年)》的通知

各辖市、区人民政府,常州经开区管委会,市各有关部门和单位:
  《常州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实施方案(2023-2025年)》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9月15日

  (此件公开发布)

常州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实施方案
(2023-2025年)

  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等23部门《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发改社会〔2021〕1380号)、省发展改革委等23部门《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实施方案》(苏发改社会发〔2022〕482号)要求,加快推进我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儿童事业纳入常州“国际化智造名城 长三角中轴枢纽”建设总体布局。贯彻“一米高度看城市”理念,完善儿童政策体系,优化儿童公共服务,加强儿童权利保障,拓展儿童成长空间,改善儿童发展环境,全面保障儿童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让儿童友好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理念、行动、责任和事业,培养广大儿童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建设“强富美高”新常州注入活力。
  二、建设目标
  让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成为常州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导向,让儿童在常州真正实现“善育常在”“优学常在”“健康常在”“宜居常在”“快乐常在”“安全常在”。到2025年,儿童友好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儿童友好城市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公共服务更加优质均衡,权利保障更加全面充分,成长空间更加合理,发展环境更加优化,目标任务全面落实,建成一批示范项目,儿童发展水平持续走在全省前列,争取列入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百家试点。到2035年,高标准建成儿童友好城市,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常州样板”,全市儿童及家庭享有更高质量的美好生活。
  三、重点任务
  (一)推进政策引领工程,构建系统完备的儿童友好政策体系
  1. 强化儿童友好发展规划引领。积极落实“十四五”规划纲要对儿童友好的部署要求,推动出台《常州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促进条例》,编制《常州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23—2035年)》,将儿童友好融入国土空间、教育、医疗、文化、体育、食品、社会福利等行业发展规划或专项规划,推进公共资源配置优先满足儿童需要,积极推进儿童友好城市、街区、社区、公共场所建设。各级政府大力实施儿童发展民生实事,在城市发展重大规划、政策、项目决策中引入儿童影响评价,探索建立儿童优先评估机制,实现儿童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市发改委、市政府妇儿工委办、市资源规划局牵头,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住建局、市文广旅局、市卫健委、市市场监管局、市体育局、市残联,各辖市、区人民政府及常州经开区管委会参与(以下均需各辖市、区人民政府及常州经开区管委会参与,不再列出)〕
  2. 城市规划建设体现儿童视角。从城市、街区、社区、公共场所入手,在新城建设、城市新建项目、既有城区更新和公共空间改造上,在规划布局和公共设施设计中融入儿童视角。探索建立儿童友好公共服务标准化体系,研究制定学校、医院、图书馆、公园、社区、交通出行等领域儿童友好建设指引和标准,不断深化儿童友好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市资源规划局、市住建局、市发改委、市政府妇儿工委办、市市场监管局牵头,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城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文广旅局、市卫健委、市体育局、市妇联、市残联参与)
  3. 推动儿童积极参与城市生活。将儿童参与纳入有关儿童事务的决策过程,对涉及儿童的重大事项,吸收儿童代表参加,听取儿童意见。畅通儿童表达渠道,成立各级儿童议事会和儿童观察员队伍,倡导儿童参与学校管理,全面保障儿童及监护人在社会生活、社区发展、日常学习、家庭事务中的知情权、表达权和参与权。开展“龙城小小讲解员”“行走的博物馆”“寻访历史文化遗迹”“龙城小小规划师”等社会实践,引导儿童争做“常州优秀小公民”,充分发挥儿童参与城市建设积极性。(市政府妇儿工委办、市妇联牵头,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资源规划局、市文广旅局、团市委参与)
  (二)推进服务提升工程,完善优质均衡的儿童友好服务网络
  4. 推进婴幼儿托育服务体系建设。坚持普惠导向,统筹推进全市托育服务设施规划布局,推动市级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区级托育服务指导中心建设。优先发展托幼一体服务模式,加快推进幼儿园招收2—3岁幼儿。鼓励支持社区、厂区、园区提供普惠性、福利性托育服务。扩大规范化、品牌化、集团化托育机构发展。提高普惠性托位使用率,使用率达60%以上。健全托育机构管理制度,完善托育服务标准规范,依法逐步实行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到2025年,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增加至4.8个,创建省级普惠托育机构30家、示范性托育机构10家,普惠托育机构镇(街道)覆盖率达到100%,社区普惠托育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60%,幼儿园举办托班托位数占全市总托位数50%以上。(市卫健委牵头,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市资源规划局、市公安局、市住建局、市财政局参与)
  5. 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进学前教育综合改革,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加大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扶持管理,推进以集团化管理为主的名园办园机制,确保学前教育资源覆盖所有适龄儿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深入实施“新优质学校”建设项目,优化实施集团化办学,新建学校纳入集团化办学管理,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全省领先。加快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实验乡镇和实验学校建设,落实“双减”政策,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全面推广中小学作业管理“三四三”以及课后服务“5+2+1”模式,加强校外培训机构治理。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稳步实施高品质示范高中建设。推进特殊教育融合发展,加快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建设,“一人一案”做好适龄残疾儿童入学安置。到2025年,分别新增义务教育和高中学位5.5万个和0.8万个,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4%,建成6个以上国家级或省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市教育局牵头,市发改委、市资源规划局、市住建局、市财政局、市残联参与)
  6. 打造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全国样板。全力推进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打造高质量发展样板,积极实施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任务。重点打造常州科教城和殷村职教小镇,支持创建国家优质中职校、国家级“三全育人”典型学校。借助职业教育发展优势,鼓励职业教育学校设置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早期教育、婴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等专业和课程,开展实训基地建设,为创建儿童友好城市提供人才保障。(市教育局牵头,市发改委、市人社局参与)
  7. 优先保障儿童健康。科学防治出生缺陷,构建覆盖婚前、孕前、孕产期、新生儿出生缺陷防治体系,建设常州市胎儿医学中心。倡导关注生命早期1000天理念,开展儿童早期发展基地标准化建设。规范疫苗接种服务、强化疫苗管理,建立健全疫苗异常反应补偿保险机制。以初一在校女学生为重点推广接种HPV疫苗。实施儿童均衡营养改善行动,预防儿童超重、肥胖和营养不良。降低儿童新发近视率,辖市(区)儿童近视监测实现全覆盖。提高儿童身体素质,完善儿童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建设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大数据智能平台,全面建立儿童心理健康电子档案。做优“110心理疏导”专席,打造心理危机转介“绿色通道”。探索联合家访制度和学校全员“导师制”,建设儿童心理专家智库,提高教师、家长预防和识别儿童心理问题能力。到2025年,产前筛查率和新生儿疾病筛查率均达到98%以上,新生儿、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控制在2‰、3‰、4‰以下,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以镇(街道)为单位达到95%以上,中小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优良率达到50%以上。(市卫健委牵头,市文明办、市教育局、市体育局、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参与)
  8. 扩大儿童优质医疗资源供给。完善以儿童医院、妇幼保健机构和综合医院儿科为重点的儿童三级诊疗服务网络,加强新生儿科、儿科、儿童保健科、中医儿科与儿童重症医学科等多学科建设,合理设置产儿科床位,建设常州市儿科质量控制中心,提高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加强市、辖市(区)妇幼保健院标准化建设。辖市(区)及涉农区选择至少1所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或妇幼保健院重点加强儿科服务能力建设。加快儿童医学人才培养,农村区域医疗中心、社区医院至少配备1名提供规范儿童基本医疗服务的全科医生。提高儿童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强化儿童基本医保、大病保险与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功能。将儿童优质医疗服务纳入分级诊疗体系,充分发挥家庭医生作用,提高上门服务率。到2025年,每千名儿童拥有儿科执业(助理)医生1名、床位增至2.2张,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儿童保健医生配备率达到100%。(市卫健委牵头,市财政局、市医保局参与)
  9. 丰富儿童文体服务供给。推动全市更多文体场所向儿童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推进“书香常州”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儿童主题阅读和创作活动,引导儿童每天阅读时间不少于1小时。增加儿童文化活动供给,鼓励支持美术馆、博物馆、科技馆、音乐厅等为儿童提供更多文化活动。打造“爸爸妈妈跟我去运动”等市级精品儿童体育赛事和校外体育活动。鼓励支持儿童体育俱乐部建设,引进足球专业人才进校园。依托全市体育场馆“31166工程”,为儿童提供更多体育健身服务。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到2025年,90%以上的社区图书室设立亲子阅读区,新增市体育传统特色学校20所,全市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达到100所。(市文广旅局、市体育局、市教育局牵头,市委宣传部参与)
  (三)推进权利保障工程,健全精准有力的儿童友好福利制度
  10. 加强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完善困境儿童主动发现机制,强化部门联动,借助信息化手段,综合运用入户走访、部门信息对比、大数据监测等方式,建立健全困境儿童信息台账。深入推进完善“3+4+N”模式,实现困境儿童应保尽保。落实重病重残儿童保障,按照散居孤儿保障标准的50%发放生活费。探索建立儿童流浪早期预防干预机制,实现城市街面儿童流浪救助保护率达到100%。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服务体系,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委托照护制度。加强各级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儿童“关爱之家”“梦想小屋”等儿童福利服务阵地建设,为困境儿童、特殊儿童及其照顾者提供有效服务。关注困境特殊儿童的家庭、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问题,研究落实有针对性的举措。到2025年,建成未成年人保护站(儿童“关爱之家”)38个,改造“梦想小屋”1000间。(市民政局牵头,市财政局、市卫健委、市医保局、团市委参与)
  11. 关爱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以上年度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情况为依据,制定孤儿与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的年度调整机制。督促落实监护责任,优化散居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家庭走访、监护评估、家庭培训和监护保护制度。持续实施“福彩圆梦·孤儿助学工程”“明天计划”,探索扩大孤儿医疗救助和教育资助范围,确保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帮扶全覆盖。推进儿童福利院提质转型,提升“新和家园”模拟家庭宣传力度和养育水平,支持儿童福利院建造家庭式居所,将市级儿童福利院建成区域性养育机构。加强收养登记信息化建设,落实收养评估制度,建立收养状况跟踪回访制度。(市民政局牵头,市教育局、市卫健委、市财政局、市医保局、团市委、市妇联参与)
  12. 提升残疾儿童康复服务水平。完善以专业康复机构为骨干、社区康复为基础、家庭为依托的残疾儿童康复服务体系,建立残疾儿童数据信息报告和信息共享机制,强化残疾儿童筛查、诊断、治疗、康复一体化工作机制。制定完善全市残疾儿童康复服务标准清单,不断扩大残疾儿童救助范围,提高救助标准,符合条件的残疾儿童基本康复服务率达到100%。加强残疾人康复机构建设,支持儿童福利机构面向社会残疾儿童开展替代照料、养育辅导、康复训练等服务。开展多层次职业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增强残疾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到2025年,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年龄扩大到17岁。(市残联牵头,市民政局、市卫健委、市教育局参与)
  13. 完善流动儿童关爱服务机制。推进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随迁儿童平等享有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完善流动儿童信息登记制度,建立以社区为依托的流动儿童家庭管理和服务网络,促进流动儿童及其家庭的社区融入。到2025年,儿童常住人口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更加优质均衡。(市民政局牵头,市公安局、市教育局、市卫健委、市医保局、市妇联参与)
  (四)推进成长空间拓展工程,建设开放共享的儿童友好空间
  14. 加快推进公共场所适儿化改造。加强学校、医院、图书馆、公园、体育场所、绿地等公共场所的适儿化改造,建设适合儿童的服务设施和标识标牌系统,鼓励有条件的公共场所提供可供儿童互动的设施与场景。推动公共场所建设母婴室、儿童厕位及洗手池、儿童休息活动区等设施,推进“爱心母婴室”标准化建设,在“便捷驿站”建设更多适儿化设施。到2025年,常州市大型公共场所、大型景区景点全部建立母婴室或婴儿护理台;全市建成儿童友好学校60所、儿童友好医院20家、儿童友好图书馆200个。(市发改委、市资源规划局、市住建局、市政府妇儿工委办牵头,市财政局、市教育局、市文广旅局、市城管局、市卫健委、市交通运输局参与)
  15. 推进儿童友好街区及社区建设。街区整体规划建设主动融入适儿化设计理念,选取儿童相关场所较多的街区开展儿童友好街区建设,推动“美丽街区”与儿童友好街区建设有机结合。加强社区儿童室内外生活环境、活动空间和公共服务空间建设提升,鼓励社区积极营造儿童“游戏角落”“文化角”等儿童活动“微空间”,提供适龄儿童步行路径和探索空间。打造具有常州特色的儿童友好“书香社区”“亲子社区”“安全社区”等。到2025年,建成儿童友好街区10个、儿童友好社区50个。(市政府妇儿工委办、市妇联、市民政局、市城管局、市住建局牵头,市资源规划局、市财政局参与)
  16. 推进老旧小区适儿化改造。结合老旧小区改造计划,统筹加强社区嵌入儿童服务站和普惠托育服务设施建设,研究将儿童室内外活动场地的配建规模、建设指引等融入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在老旧小区改造中,因地制宜增加儿童体育活动场地、游戏设施和小型绿地空间。研究配套奖励政策措施,调动市场主体改造积极性。(市住建局牵头,市城管局、市卫健委、市民政局、市体育局、市财政局参与)
  17. 改善儿童安全出行体验。进一步优化全市慢行交通系统,对部分符合条件的道路、公交场站等进行适儿化改造。科学优化学校周边公交线网,适当扩展停车位,合理匹配学校上下学时间班次。建设龙城校园公交体系,定制一批安全、便捷的校园公交线路。推广“步行巴士”上下学模式,推行学校人车分流、地下接送系统,城区有条件的新建和改扩建学校建设地下接送中心,在中心城区学校周边人行横道线增设地面警示标识、人行灯光投影等设施。到2025年,完成交通适儿化微改造项目45个。(市公安局、市教育局、市交通运输局牵头,市住建局参与)
  18. 推动儿童友好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加强儿童劳动教育、体育教育、课外实践、科技体验、素质拓展等校外活动场所和设施建设。优化“基地+学校”共建模式,分批建设并挂牌100个左右市级中小学劳动实践基地。鼓励学校与美术馆、博物馆、音乐厅等共建校外美育基地,提高儿童美育能力。到2025年,建成儿童友好校外活动基地30个。(市教育局牵头,市城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广旅局、市科技局、团市委参与)
  19. 优化儿童健康成长的自然生态环境。发挥常州自然基底优势,推动城市绿地、各类公园、城市广场等建设儿童友好的绿色开敞空间,打造儿童“半小时山水体验圈”,推动更多绿地向儿童开放。利用市内湿地公园、科普植物园等资源,建设具备科普、体验等多功能的儿童友好自然生态教育基地。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持续提高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和绿化覆盖率,开展城市儿童活动空间生态环境风险识别与评估评价。打造生态学校“常州典范”,持续开展创建绿色学校、争做环保小卫士等活动,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学校积极创建国际生态学校。到2025年,完成公园适儿化改造40个,全市各级绿色学校建成率达到95%,建成国际生态学校12家。(市生态环境局、市城管局、市教育局牵头,市住建局、市财政局参与)
  20. 提升灾害事故防范应对能力。落实儿童密集场所安全主体责任和行业监管责任,制定突发事件预案时充分考虑儿童特殊需求,优化儿童防护用品标准,丰富儿童食品、药品、用品应急储备目录,优先保障儿童供给。在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中提高儿童应急演练参与率。强化防灾减灾安全教育,依托公共安全体验馆,积极与学校、科技馆、青少年宫、文化馆等联合举办各类宣教活动。开展应对灾难教育主题活动,推动全市学校建立形式多样、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机制健全的灾难教育体系。(市应急局牵头,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红十字会、市气象局、市地震局、市卫健委、市消防支队参与)
  (五)推进环境优化工程,营造健康向上的儿童友好发展环境
  21. 动员全社会力量推动儿童发展。聚焦托育、教育、医疗、儿童福利等领域,鼓励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家庭和个人等参与,整合全社会资源增进儿童福祉。开展面向决策者、儿童工作者等相关人员的宣传培训,传播儿童友好理念。积极培育为儿童服务的社会组织、专业社会工作者、少先队校外辅导员、儿童主任和志愿者队伍。发展儿童公益慈善事业,将儿童公益服务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大力孵化培育儿童服务类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和志愿服务组织。2025年,每个社区至少有1名儿童主任,全市儿童专业社会工作者达到1500人,少先队校外辅导员达到400人。(市民政局、市教育局牵头,市财政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参与)
  22. 推进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好家庭建设,培育一批书香家庭、廉洁家庭、绿色家庭,打造最美家庭工作室。优化好家教指导服务,大力推进“三全”社区家庭教育支持行动,建设学校、社区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站)。发挥溧阳市博物馆等省级亲子研学基地示范效应,精选发布一批亲子研学经典线路,组织开展“科学家教进万家”巡讲、“小书虫的幸福剧场”亲子绘本剧大赛等活动,编印《常州市社区家庭教育课程》。利用重要的传统节日和时间节点,开展好家风宣讲等家庭文明建设活动,在全市学校逐步推广校园家风馆建设。到2025年,社区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实现全覆盖;建成校园家风馆20个,累计打造亲子研学经典线路25条。(市妇联、市教育局牵头,市文广旅局参与)
  23. 引导儿童参与常州传统文化建设。鼓励制作和传播符合儿童特点、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鲜明特色的精神文化产品。依托国家影视动画产业基地等资源优势,每年创作1部以上高质量的原创影视动画、网络视听产品或儿童舞台艺术文化精品。积极引导儿童参与文化艺术创作活动,支持儿童艺术团体建设。在全市特色活动中注重增加儿童演出作品,支持儿童参与常州梳篦、泓口丝弦、金坛刻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艺术向儿童传播,每年举办戏曲进校园活动30场、非遗进校园活动10场以上。(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旅局牵头,市教育局、市交通运输局参与)
  24. 打造“常州三杰”儿童红色教育样板。放大“全国首家”效应,建设推广“常州三杰”青少年主题学习空间,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整合全市资源,设置“课堂讲授”“现场实训”课程,打造团干部培训、青少年研学、青年创新创业、国内青年文化交流平台,开发革命教育、国情研判、道德养成、素质提升、作风锤炼主题培训和活动产品,营造致敬楷模、学习先进、弘扬美德的浓厚氛围。做优公交红色专线T100路,推动儿童利用碎片化时间强化红色教育。(团市委牵头,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旅局、市教育局、市交通运输局、市财政局参与)
  25. 筑牢校园安全屏障。全面实施学生安全教育增效工程,持续推进全国安全教育实验区建设,加快本土化、系统化的学生安全教育读本试点。推广“互联网+安全教育”模式,依托常州市学校安全教育平台,加强儿童安全教育。落实全市校园安全专业委员会职责。深入开展校园周边售烟情况专项整治、校园周边禁设禁入场所专项整治。推进中小学幼儿园“护校安园”专项行动,持续优化完善“警校家”护学联盟,构建“公安巡防点面结合、群防群治辅助护学”的校园周边防控体系。建设常州儿童失踪预警平台。(市教育局、市公安局牵头,市法院、市检察院、市民政局参与)
  26. 保障儿童食品用品安全。实施校园食品安全守护行动,落实学校食品安全校长(园长)责任制,实施校园食品与营养健康专项监测,在学校食堂试点开展“阳光餐饮”AI非现场监管。深入实施婴幼儿配方食品专项整治行动。结合化妆品“线上净网线下清源”专项行动,强化对儿童护肤品监督检查。始终将儿童用品列入重点产品监管目录,进一步强化儿童用品专项监督抽查。(市市场监管局牵头,市公安局、市教育局参与)
  27. 防止儿童意外和人身伤害。健全儿童交通、溺水、跌落、烧烫伤、中毒等重点易发意外事故预防和处置机制。制定实施儿童道路交通伤害、儿童溺水等预防措施,定期开展亲水之旅等活动。推广应用窗户护栏、窗口限位器等防护产品,引导家庭分隔热源、安全使用电子电气产品及烟花爆竹,加大儿童安全包装推广力度。持续优化家庭矛盾纠纷风险预警模型,严格落实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将学生欺凌专项治理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完善学生欺凌综合治理多部门合作工作机制。推广武进区“同心护蕾”专项行动,有效防范性侵事件。完善拐卖儿童案件盯案盯办机制。(市教育局、市公安局牵头,市卫健委、市司法局、市检察院、市法院、市妇联参与)
  28. 持续净化网络环境。综合运用网上智能监测平台,聚焦网络直播、网络游戏等儿童用网重点环节和应用,深入开展儿童网上专题信息监测。严格网络文化市场管理与执法,推进儿童清朗网络专项整治行动,全面排查危害儿童身心健康的网络风险隐患,及时清理处置网上有害信息和账号,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实施儿童网络普法教育,每年举办幼儿、中小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宣传活动,培育提升儿童网络法律常识和网络道德素养,引导儿童健康上网。(市委网信办牵头,市教育局、市文广旅局、市公安局、市检察院参与)
  29. 有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打造共建共享的未成年人普法精品课程平台,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充分发挥法治副校长作用,持续开展法治教育和法治实践活动。及时制止、处理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和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未成年人严重危害他人及社会行为,加强建设专门学校和未成年人观护教育基地,增强教育矫治和社区矫正效果。实施罪错未成年人分级处遇工程,落实《常州市罪错未成年人分级处遇工作办法(试行)》。进一步创新“三色评估”机制等举措,完善亲职教育“常州样本”。保障涉罪未成年人免受歧视,依法实现在复学、升学、就业等方面的同等权利。(市公安局、市法院、市检察院、市司法局牵头,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团市委、市妇联参与)
  30. 探索儿童友好大数据智慧服务。制定儿童发展规划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完善儿童分性别统计指标,并纳入市和各有关部门常规统计。创新建立儿童友好城市数据库,每年度收集整理并统计分析监测数据,为方案实施发挥实时监测预警作用。建立儿童视力健康监测数据库、心理健康大数据智能平台等,实时监控儿童成长情况。(市统计局、市政府妇儿工委办、市大数据管理中心牵头,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卫健委、市民政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法院、市检察院、团市委、市妇联、市残联参与)
  四、组织实施
  1. 加强组织领导。常州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领导小组牵头推进全市儿童友好城市规划建设,建立多领域、多部门工作协作机制,及时跟踪各项建设任务进展和成效。各部门要各司其职,把儿童友好与各自职能有机结合,加强政策支持和推进落实。各辖市(区)、常州经开区要结合实际,落实属地责任,建立工作机制,制定建设方案或行动计划,研究出台配套政策措施,认真抓好落实。
  2. 强化投入保障。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力水平,将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相关经费列入年度预算。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专项资金、项目资金支持。探索发放儿童服务消费券,鼓励各级政府通过房租水电减免、运营补贴等方式支持儿童服务机构发展,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强化儿童服务、特别是公益普惠类儿童服务项目规划用地保障,鼓励利用闲置商业办公、宾馆酒店、工业仓储等用房开办儿童服务机构或改建儿童活动空间。
  3. 突出示范带动。聚焦儿童友好设施建设、公共空间适儿化改造、家庭教育服务、儿童心理健康、普惠托育服务等内容,打造一批儿童友好示范项目,以点带面,不断夯实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基础。支持有建设意愿、基础较好的辖市(区)、镇(街道)先行开展探索和创新,为全市积累经验,推广具有重大示范效应的建设模式。
  4. 强化宣传倡导。将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列入文明城市创建的特色内容,将儿童友好理念、建设成效纳入全市宣传重点。创新宣传载体,开展全方位、立体化宣传,广泛动员全社会参与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工作,营造浓厚氛围。深入挖掘全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先进典型和经验做法,通过组织现场会、儿童友好论坛等,及时总结宣传推广,扩大常州市儿童友好城市的影响力。
  附件:2023-2025年儿童友好城市建设重点项目(工作)清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