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正文
浏览次数:
信息名称:常州市城区2007年至2011年体育惠民工程专项审计调查结果
索 引 号:014109656/2012-00037
法定主动公开分类: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市审计局
生成日期:2012-12-10 公开日期:2012-12-25 废止日期:有效
内容概述:常州市城区2007年至2011年体育惠民工程专项审计调查结果
常州市城区2007年至2011年体育惠民工程专项审计调查结果

    常州市审计局审计结果公告

    2012第7号(总第22号)

    

    (2012年12月10日公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二十七条的规定,常州市审计局派出审计组,对常州城区(不含武进区)2007年至2011年度体育惠民工程实施情况进行了专项审计调查。现将审计调查结果公告如下:

    一、审计调查的基本情况

    截止2011年底,常州市级建成对外开放的场馆有:奥体中心、清潭体育中心、少体校全民健身中心;新北区、天宁区建有区级全民健身中心;城区的25个街道(乡镇)均建有街道(乡镇)全民健身活动中心,配套建设了乒乓球室、棋牌室、健身房和室外健身路径等体育健身设施,其中4个街道建有篮球馆,3个街道建有游泳馆,12个街道建有室外标准灯光篮球场或其他活动球场;城区352个社区(行政村)共建有760个全民健身活动站点,拥有乒乓室、棋牌室、篮球场、10件以上的健身路径的社区分别为265个、251个、194个、289个;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391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3个,市级7个,实现了市、区、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四级公共体育设施的全覆盖。同时,公共体育设施还逐步向居民小区(自然村)延伸,建有居民小区(自然村)全民健身工程点363个。此外,清潭全民健身中心已开工建设,新北、戚区、钟楼区的全民健身中心已完成规划设计。

    2007至2011年市级财政预算安排了体育惠民方面的专项资金465万元。体彩公益金用于全民健身计划经费1387.82万元,主要包括:健身器材购置、俱乐部健身工程扶持经费、国民体质监测、群体活动经费等;体彩公益金用于全民健身工程6447万元,包括:奥体中心网球馆、少体校全民健身中心等。经审计,有关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较为规范。

    此外,为成功举办17届省运会,多方筹集资金,共投入近14.2亿元(不含土地和减免规费),建成奥体中心“一场三馆”等一批体育比赛及训练场馆。有关场馆投资建设情况已进行了跟踪审计。省运会后,部分场馆适时调整为适合全民健身的场馆,如奥体中心、市少体校综合训练楼。开放式公园、住宅小区利用多种来源资金还配建了有关公共体育设施。

    审计调查结果表明,近年来,常州市以贯彻《全民健身条例》和承办省第十七届运动会为契机,引导市民广泛参与健身活动,初步建成了全市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取得了较好的成效。1997年起,常州连续15年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民健身活动优秀组织奖”,是江苏唯一的城市。2008年,常州与苏州、无锡一起被省体育局评为全省首批体育强市。2009年,常州市体育局被国家人社部和体育总局表彰为“全国体育系统先进集体”。

    (一)加强政策保障,坚持体育惠民。从2008年起,市委市政府连续四年把“体育惠民工程”列入全市年度重点工作,每月进行考核。同时为了大力推进体育惠民工程的实施,常州市专门成立了由分管市长牵头、37个部门分管领导组成的全民健身工作指导委员会,并在全省率先制定了《关于贯彻〈全民健身条例〉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体育设施管理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市体育局还与建设局、规划局等七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乡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有力地保障了体育惠民工程制度化、规范化的推进。

    (二)设施全面开放,服务市民需求。全市城区30多个公园、50多片绿地、近60个广场的体育设施100%向市民免费开放。除大型体育场馆、街道室内篮球馆、游泳馆对外收费开放以外,区、街道、社区、小区体育健身设施也全部免费向市民开放。全市人均公共体育用地面积达2.26平方米,有效缓解了市民对健身场地的需求。虽然大型室内体育场馆因维护运行成本需要实行收费开放,但均坚持了公益性原则。如奥体中心游泳、羽毛球、乒乓球等项目收费只为市场价的三分之二,自开放以来已有会员人数6000人,全年接待市民参与健身达30万人次。

    (三)产业发展助推,反哺群众体育。2007至2011年,全市体育彩票销售累计达32亿,贡献了2.8亿元的公益金,大力推动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2007年,在全省率先成立体育产业发展公司,整合市级体育场馆资源,健全产业体系,以体育本体产业为基础,兼营会展、演艺、房地产等相关产业。目前注册资本由公司成立之初的3000万元增加到5亿元;年营业收入由2009年的1166万元增至2011年的4938万元;2011年末总资产已近10亿元。产业公司将奥体中心打造成市民健身主题乐园,外围公共场地免费开放,室内健身项目低价开放,成本弥补不足部分由非体育项目经营收入弥补,并积极参与清潭、新北、戚区全民健身中心建设、实现体育产业“反哺”全民健身。成立体育发展基金会用于群众体育事业,截至2011年末,已募集体育发展基金1200余万元。

    (四)拓宽公共服务,提升幸福指数。2008年以来,常州市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全民健身品牌活动和健身知识的宣传,不断增强了市民的健身意识。全民健身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城区拥有志愿性社会体育指导员4642名,不计报酬为市民开展健身指导,普及健身知识。城区794个晨晚练点,平均每个点就有3名指导员,为有健身需求的市民提供健身知识宣传、健身技能指导等服务。

    同时,完善了国民体质监测网络,指导市民科学健身。现有市、区两级国民体质监测中心5个、国民体质测试点26个,常年对市民进行体质测试,并开具健身处方。2008至2011年累计测试了8万多人次,初步实现了国民体质测试常态化。测试结果显示市民体质状况稳步提高,国民体质合格率全省领先。

    二、审计调查发现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公共体育设施的现状与体育现代化目标相比有差距

    根据市委、市政府印发的《常州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的要求,到2015年,全市人均拥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面积要达到2.8平方米。常州市现有人均公共体育用地面积2.26平方米,距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尚有一定距离。

    为此,常州市启动了城市“10分钟体育健身圈”三年行动计划(2012-2014年)。通过三年努力,建成“五级网络”、“六大平台”。“五级网络”为市、辖区、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居民小区(自然村)五级健身设施网络;“六大平台”为科学宣教平台、健身指导平台、信息服务平台、体育社团平台、品牌活动平台、体质测试平台。实现城市居民步行约800米左右,有健身活动的设施,能享受全民健身服务的目标,逐步实现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均等化。

    目前,新北区、天宁区虽建有全民健身中心,但未配建体育馆、游泳馆,新北、戚区、钟楼区的全民健身中心已列入规划,2012年内将开工建设;在城区25个街道中,对照“三室一场一路径”的标准,未达标率为40%,其中有13个街道无标准灯光篮球场或其他球场;城区352家社区(行政村)中,对照“两室一场一路径”的标准,未达标率为73.58%,缺乒乓球室、棋牌室、篮球场或其他球场、10件以上的健身路经的社区分别占到24.72%、28.69%、44.89%、17.9%;住宅小区配建公共体育设施的工程点有363个,但仍有空白。本次审计对市区居民小区进行了抽查,发现吟枫苑、体育花苑(补建)等小区未按规定配建体育设施。

    调查还发现,天宁、钟楼老城区因土地紧张,部分设施与文化教育共用,部分设施在城市拆迁后未新建。而老城区人口又较为集中,因此场馆设施的改造和新建任务更为迫切。

    (二)群众体育的投入与省评价标准相比有不足

    2011年,省体育局出台了《全省群众体育工作评价标准》,明确了苏南地区年度群众体育经费投入的标准,其中全民健身设施人均建设经费12元、群众体育人均事业经费3元(按户籍人口计算),体育社团发展专项经费不少于100万元,并要求体彩公益金的60%以上用于群众体育。

    1.体彩公益金的使用结构需进一步优化。2007年至2011年度,市区体彩公益金总支出为1.25亿元,用于群众体育的经费为7834.82万元,占全部支出的62.68%,符合体彩公益金管理办法的规定。但从支出结构来看,群众体育事业经费支出相对偏少。年均277.56万元,如按城区户籍人口126.61万计算,每年缺口102万元。

    2.区级财政预算安排不足。调查发现,四个城区财政对于体育方面的专项投入较少。以2011年为例,不足600万元,其中新北448万元、天宁27万元、钟楼40万元、戚区10万元。资金不足影响了基层群众体育工作的开展。

    (三)住宅小区体育设施管理体制不顺,维护工作不到位

    调查发现,由开发商配建健身器材的住宅小区存在器材陈旧老化的问题,四个城区303个住宅小区中有184个已超过六年使用寿命,其他的也将逐步到期,这些设施亟待更新。同时,市民调查问卷表明,只有27.2%的受访者认为健身器材的管理工作做的很好或比较好。调查发现,新建小区体育设施大都由开发商配建,健身器材的选择、安装的数量、以及安装地点,不尽合理;健身器材的产权未及时移交业主委员会或社区,后续维护也未跟上。目前,市体育局已着手解决该问题,与房管局联合出台了《常州市市区住宅小区自建公共体育器材更新办法》。

    (四)学校体育场馆的社会化开放程度不高,补贴未到位

    问卷调查表明,78%的受访者需要周边学校的体育健身设施对外开放,但是市区124所各类学校中以各种形式对外开放的活动场地仅有24所,占19.35%。尽管市政府出台了《常州市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的实施意见》来推进此项工作的开展,但是实施效果并不理想。调查结果表明,列入第一批、第二批承诺对社会开放的市区35所学校中,有11家未能对外开放(市属1家,区属10家)。而且所有开放学校均未对体育设施办理相关责任保险。

    调查反映,制约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安全隐患。对外开放会给学校带来校园财产安全,学生、外来锻炼人员人身安全诸多方面的隐患,特别是在一些教学区、宿舍区与运动区没有分开的学校,安全问题尤为明显。二是经费短缺。对外开放使得场地的使用率大大增加,无形中增加了体育设施维护和管理费用的开支,加大了体育设施维护成本,给学校造成了一定的负担。而政府的扶持经费也未能全部兑现。市区对外开放的学校可以享受3万元的补贴,但实际只有市属学校享受到补贴,而区属学校均未获得补贴。

    (五)体育公共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管理需要加强

    城区群众体育工作存在体育指导员一线指导率不高,国民体质监测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公共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城区社会体育指导员共有4642名,调查显示在健身点一线挂牌上岗,开展经常性指导的有1639名,占35.3%,社会体育指导员一线指导率不高,还缺乏相关制度措施对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有效的激励制约。

    在国民体质测试方面,还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目前参加测试的人员较为集中在一些单位和体育场所,未能惠及普通市民,而市民调查问卷显示高达96.88%的受访者表示希望参加国民体质监测。

    此外,一些特殊人群也需要运动指导。经调查,目前市区46.8万城镇医保参保人群中,有二三期高血压患者达7.5万人。按每人每年享受500元医疗补助(标准为每人800元、退休1000元)测算,全年支出高达3750万元。政府从运动方式、运动量、运动指标等方面给予具体指导、帮助高血压病人有效降压,不仅有利于市民科学健身,而且有利于节约医疗资源、财政资源。目前苏州、南通、连云港等市均开通医保卡结余可购买健身卡业务,但常州至今没有开展。

    (六)体育产业发展有待升级,引导民间资本力度尚需加大

    体育彩票是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体育惠民工程的重要支撑。2008至2011年度常州市体育彩票销售年平均增长率为36.7%,与苏州、无锡相比存在一定差距。据统计,苏州、无锡市同期体育彩票销售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49.83%、40.45%。

    目前,产业公司尚处于起步阶段,开发经营的体育产业项目规模不大,2011年体育项目对外开放营业收入774.58万元,赛事票务收入50.94万元,仅占全部收入的14.64%。产业公司还应研究发展战略,在经营方向、业务拓展、经营方式等方面进一步推进相关工作。

    体育产业的发展还需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市体育产业引导资金还未设立,民营资本逐利的特点造成其参与体育产业的积极性不高。目前,市区由民间资本投资和运营的已有飞龙体育公园、佳得利保龄球俱乐部、红梅社区体育俱乐部等几家,还处于起步阶段。

    此外,街道全民健身活动中心、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运营模式有待改革。目前大都是采用政府主导型经营模式,即政府投资、街道社区经营。虽然向居民免费开放,但在管理、经营、服务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无法实现持续的惠民服务功能。

    三、审计建议

    (一)多方筹措资金,为群众体育发展提供财力保障

    逐步加大群众体育投入力度,优化体彩公益金支出结构,紧紧围绕城市“10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按照省级标准合理安排配套资金,做到事业经费与设施建设经费兼顾。注重财政资金对体育惠民工程的引导和倾斜,形成预算安排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完善彩票公益金管理办法,加强对体彩公益金预算的管理,形成规范的项目评审机制。体彩公益金的支出要兼顾市、区两级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加强对有关体育惠民资金的监督管理,促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加强布局规划,实现“10分钟体育健身圈”目标

    做好公共体育资源普查工作,摸清全民健身中心、社区健身点、健身俱乐部等各类健身场馆以及体育设施的配建情况,全面掌握现状,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积极推进新建全民健身场馆建设,加强对体育资源的管理,加强对新、改、扩建居民小区体育设施的布点及管理,积极开展专项检查进行“查漏补缺”和“提档升级”。对未按照规划同步建设公共体育健身设施的,应责令建设单位限期补建。加大体育设施管理工作的考核力度,定期公布结果,同时与设施管理经费拨付挂钩。

    (三)整合教育资源,提高学校体育场馆的开放程度

    政府应采取多项措施,促进具备开放条件的学校的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在安全方面,为学校设置隔离围栏,将教学区、宿舍区与运动区分开,以消除安全隐患;在经济方面,承诺给学校发放的日常维护补贴经费要及时兑现,减轻学校部分场地免费开放带来的负担。经济许可的条件下,还可为学校体育设施办理社会公共责任保险,保障学校与锻炼居民的利益。此外,鼓励学校引入社会资源,对室内场馆进行专业化管理,满足居民不同层次的锻炼需求。

    (四)制度措施并举,进一步提升体育公共服务水平

    创新体育惠民工作宣传形式,积极宣传居民小区周边公共体育设施、晨晚练点与健身项目以及社会体育指导员机制。加快建设全市全民健身服务信息平台,完善全民健身数字地图,开设专家在线咨询服务,定期公布健身信息,为市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加强全民健身信息平台与国民体质监测网络的有效对接,方便市民在线预约与查询体质测试数据。

    建立健全体育惠民工作的监督检查、考核激励制度。加强体育场馆、全民健身站点的管理考核以及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工作,促进提高体育公共服务水平。

    (五)发展体育产业,带动社会资本投入

    在社区健身点免费开放,政府购买服务的同时,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积极发挥产业引导作用,带动更多民间资本投入全民健身事业。产业公司应继续拓展体育产业项目,发展壮大体育产业,实现公司发展与体育惠民的双赢。

    四 、审计调查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

    常州市相关部门认真落实审计建议,市体育局联合市教育局、财政局专门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教体结合、加强学校体育和运动员文化教育保障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的补充实施办法》,明确措施推进学校体育设施对社会开放,真正做到惠民、利民、便民;联合房管局制订出台《常州市市区住宅小区自建公共体育健身器材更新办法》,对市区住宅小区自建公共健身器材使用年限的或损坏严重存在安全隐患的实施更新,以更好地满足市民参加健身活动。市财政局专门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常州市彩票公益金使用管理的通知》,加强对体育彩票公益金的收、支预算管理及监督管理。今后,市体育局将结合全市体育工作实际,创新思路,优先发展涉及民生幸福的体育工作,把更多优质体育资源向公共服务领域配置,提高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水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