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正文
浏览次数:
信息名称:2015年全市农业工作总结
索 引 号:014109859/2016-00017
法定主动公开分类: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市农委
生成日期:2016-03-22 公开日期:2016-03-22 废止日期:有效
内容概述:常州市农业委员会2015年全市农业工作总结
2015年全市农业工作总结

    2015年,全市农业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以“迈上新台阶,建设新常州”为指引,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工程建设,全市农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效。全市农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达271.76、155.97亿元,比2014年增长均为5.8%。

    (一)主要农产品生产稳定发展。2015年,在遭遇历史罕见冰雹和洪涝袭击的双重灾情下,全市农业系统应急抗变,主动作为、科学应对,及时出台农业救灾复产技术指导意见,迅速调度下拨农业救灾复产资金,积极协调农业生产物资,组织农民开展生产自救,同时切实加强灾后田间管理的服务指导,狠抓重点病虫害防治和高产创建,实现大灾之年、未出大乱,农业生产保持平稳。2015年,我市粮食与水稻亩产水平均为全省第一,粮食亩产505.73公斤,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67.03公斤,比2010年提高30.33公斤,其中水稻亩产达到643.5公斤,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75.5公斤,比2010年高出23.3公斤,水稻单产蝉联全省“十三连冠”。全市稻麦周年亩产达999.8公斤,基本实现“吨粮市”目标。加快建设7个永久性高标准蔬菜基地,加快现代畜牧业建设,推进规模养殖增量增效,持续提升渔业产业集群优势,大力推进国家级水产养殖综合标准化示范区建设,2015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达38.8万亩,生猪大中型规模养殖比重达62%,肉类总产量14.39万吨,水产品产量达17.8万吨,分别比“十一五”末提高16.2、12、11.1和21.9个百分点。

    (二)农业现代化工程扎实推进。根据近期发布的全省“八项工程”进程监测报告,2014年,我市农业现代化工程水平指数跃居全省第二位,比上年提升一位,现代农业发展领先优势进一步巩固。在此基础上,2015年,全市农业现代化工程建设又有了新的进展。全年新建高标准农田6.26万亩,新发展高效设施农业2.66万亩,新发展高效设施渔业面积1.6万亩。新增粮食烘干机457台,全市粮食烘干机保有量达1026台,烘干能力超过1.3万吨/天,粮食单位种植面积烘干能力全省第一,全市农机化自测水平达87%。发展认定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10个,累计建成市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区56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占耕地面积比重达36%。建设物联网智能农业示范点13个,培育认定市级农产品电子商务示范企业13家,创建省“一村一品一店”示范村、农业电子商务示范单位5家。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市级“五个一”示范创建企业10家,“一村一品”专业示范镇村10个。

    (三)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态势良好。组织召开全市创森工作推进会,分解下达全年创森重点工程目标任务书,编制出台《常州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4-2025年)》,出台一揽子工作方案和办法,建立“一月一督查、两月一例会、三月一点评”的创森推进机制,大力开展以“创建森林城市,建设美好家园”为主题的系列宣传活动。创森五大重点工程扎实推进,全市共完成春季造林5.51万亩,其中成片造林3.96万亩,分别占全年目标任务的110%、154%。全年完成环湖健康绿道建设3900亩,丘陵岗地森林植被恢复、低产林改造2.07万亩,新建、完善高标准农田林网1.32万亩,建设绿色通道、水岸生态廊道1.3万亩,建成省级绿化示范村99个。江苏天目湖国家森林公园获正式授牌,西太湖湿地公园获建省级湿地公园,对9处市级森林公园和9处市级湿地公园完成授牌。溧阳市被评为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全市初步形成“一核、双心、九极、七板块、多廊、多点”的森林城市建设格局。

    (四)农业生态文明建设迈向深入。启动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全市推广补贴商品有机肥1.13万吨,推广绿肥种植补贴面积1.25万亩,大田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约196万亩,占种植面积的89.1%。全市粮油作物全年使用施用化学农药3158.5吨、化学氮肥3.65万吨,分别比上年减施131吨和1116吨。实施秸秆机械化还田面积106.5万亩,还田率达56.4%,培育发展以秸秆为原料进行加工利用的市场主体39家,建设秸秆堆放点190多处,其中具有钢架大棚设施的规范化村级堆放点41个,基本形成了“自然村有堆放点,行政村有收储站,乡镇有收储中心和利用企业,县有规模化利用龙头企业”的收储利用体系,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8%。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强化对“二花脸猪”等地方优秀种质资源的保种利用,组织开展以“争做护渔使者,共建生态文明”为主题的白衣天使放鱼活动,全年共放流苗种2622万尾。

    (五)农业改革创新连续破题。一是针对“项目上不来、资金下不去、基层盼支持”的实际,积极推进农业项目规范化管理机制,建立农业项目库、专家库、第三方管理中介库,科学设置并公开发布项目指南,安排5000万元财政专项资金,对8类市级现代农业项目实行“先建后补”“以奖代补”,建立了农业与财政部门政策协调、农业部门计财统筹、业务条线归口管理、第三方中介机构项目监审、纪检监察跟踪监督的管理模式。当年全市下达市级奖补资金5584万元、支持农业项目161个。二是针对农业龙头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主动担当、积极作为,会同财政部门出台《常州市农业企业贷款保证保险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设立专项资金400万元,联合银行、保险等机构试水农业企业贷款保证保险,年内推动保证保险项下放贷1960万元,一定程度缓解了农业企业融资难题。三是针对农产品质量监管“面广、点散、人手不足”的困境,探索互联网+农产品质量监管新模式,在全省率先开发运行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化监管体系,社渚试点成为全省典型,已在全市20个乡镇构建形成“纵向监管到底、横向监管到边、纵横无缝对接”的立体型、网格化监管机制。全市创建园艺作物标准园、绿色生态防控标准园20个、畜牧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场17个、水产养殖标准化示范基地13个,新增“三品”144只。全年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98.8%,实现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零发生。关闭不合格生猪屠宰场14家,金坛独创的移动式动物产地检疫模式在全省全国推广,“放心肉”工程被市综治委评为2015年度全市创新社会治理重点项目一等奖。

    (六)主动作为全面改进为农服务。一是强化农业科技服务。组织农业企业赴湖南、湖北开展产学研对接。举办农业企业家高级研修班。扎实开展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6000人。实施省市农业科技“三新”工程项目15项,示范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30多项。二是强化农产品产销服务。成功举办第三届常州年货大街,精彩呈现常州名特优农产品上海专场推介会,完美绽放首届中国家庭花卉园艺展览会暨第十五届中国花卉零售业交流会和2015中国(夏溪)花木节以及第十届中国花卉产业论坛三大全国性花事盛会。先后组织300多家次企业参加各类农产品交易会和推介活动5次,举办农产品出口业务培训班,发放农产品出口奖补资金315余万元。全市农产品出口8873万美元,比上年增26%,出口总量居全省第9位,增幅居全省第1位。三是强化农业信息服务。贴近生产,面向需求,综合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构建农业网站、12316电话语音、常州农业12316微信、“农务通”短信、“益农信息社”、“农视通”等多形式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全面、准确、及时的农业信息服务。此外,推进乡镇农资经销网点“六个一”规范化建设、农机安全监理、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取得实效,保障了农业安全生产。

    (七)队伍建设和内部管理焕发新貌。推进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和畜禽屠宰监管体制改革,提高农业执法效率和监管水平。开展权力事项清理,发布部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持续打造农委“情系三农、服务一线”服务品牌,委服务窗口创成标准化行政服务窗口。开展新时期常州农业精神大讨论大实践活动,举行“推进现代化•争作新贡献”主题教育培训活动,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与市检察院共同推进农业系统预防职务犯罪机制建设。开展涉农资金专项治理,采取“内审外请”方式,完成委属事业单位财务内审工作。完成市农委机关党委、工会换届,成立市农委妇女工作委员会。全市农业系统改革创新、勇攀高峰,统筹协调、雷厉风行,无私奉献、敢于担当的精神风貌正在加快形成。

    2015年,在复杂严峻的形势下,虽然我市农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新常态”下,农业工作面临许多新挑战、新机遇。

    一是经济下行压力对农业的影响逐步显化。一方面,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国内经济增速放缓,资本投资活力收缩,影响了社会资本对农业领域的投入。另一方面,由于经济下行,导致市场消费不旺,高端农产品市场萎缩严重,给白茶、高档花木、精品水果等高档农产品的销售带来较大影响。

    二是行政区划调整对农业行政管理带来新的压力。2015年,我市进行了新一轮区划调整,其中,武进区的奔牛镇、郑陆镇、邹区镇三个农业大镇分别划入新北区、天宁区、钟楼区。区划调整前,三区农业局机构不全、人手不足、疲于应付的现象就很突出,区划调整之后,矛盾更加凸显。

    三是气候不确定性增加对稳定农业生产带来严峻挑战。2015年我市农业生产遭受冰雹、洪涝等多次自然灾害袭击,损失惨重。而且,今后气候不确定性增多,发生极端天气的概率增多,对农业防灾减灾带来压力。

    四是生态文明建设对农业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十八大以来,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农业部相应推出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保护农业生态资源,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农业生态文明,实现农业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将是今后全市农业工作的重点内容。

    五是“互联网+”行动将为农业加快发展带来新动力。“互联网+”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将“互联网+”现代农业列为11项重点行动之一。需要加强农业领域“互联网+”的研究学习,积极培养“互联网+”思维,推动建立农业互联网生态圈,构筑农业竞争新优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