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正文
浏览次数:
信息名称:关于对常州市政协十五届二次会议提案第126号的答复
索 引 号:014109315/2023-00193
法定主动公开分类:其他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常人社复函〔2023〕62号 发布机构:市人社局
生成日期:2023-09-19 公开日期:2023-09-25 废止日期:有效
内容概述:“关于强化人才供应链建设,助力我市制造业发展的建议”提案收悉,衷心感谢对全市技能人才培养的关心指导。现针对有关建议内容答复如下。
关于对常州市政协十五届二次会议提案第126号的答复
常人社复函〔2023〕62号

市工商联:

“关于强化人才供应链建设,助力我市制造业发展的建议”提案收悉,衷心感谢对全市技能人才培养的关心指导。现针对有关建议内容答复如下:

一、我市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现状

近年来,我市进一步加大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敢于先行先试,主动破解产业技能人才之“渴”,培养了一大批以世界技能大赛阿尔伯特大奖获得者宋彪、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邓建军、张忠为代表的产业急需、技艺精湛的“龙城工匠”,助力广大技能人才建功立业,进一步彰显常州智能制造和龙城工匠相得益彰的城市品牌。

一是注重政策引导,打好技能培训政策“组合拳”。近年来,我市逐步构建了“1+N”技能培训政策体系,重点推动合格证书培训、就业技能培训、岗前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创业培训、项目制培训等七大类培训。2023年,我市研究出台新一轮《常州市职业培训补贴实施办法》,重点支持“532”发展战略中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上市企业、上市企业、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同时多年来我市始终把社会职业培训纳入全市技工院校年度“十项目标”考核管理量化指标。还在全省率先开展职业院校学生“第二技能”培训,现已累计支持5万人次学生参与,有效提升了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二是深化校企合作,拓宽产教融合“新平台”。2015年起我市在省内率先开展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共同培养”为主要内容的市级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目前已累计培养企业学徒1.3万多名,发放补贴资金5000万元。2018年我市在省内率先出台高级技师研修办法,5年内组织500名高级技师、技师研修。2022年9月,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开办智能制造技术专业高级技师班,采用校企“双元制”培养,校企互为基地,“工学一体”“双导师”共同培养,首批招收24人,技师学院试办全日制高级技师班尚属全国首例。2018年,创建常州技工教育集团,由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牵头,联合职业(技工)院校、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科研院所等单位组建常州技工教育集团,围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训基地共建共享、职业培训、课题攻关、顶岗实习等重点领域开展系列活动,推动技工院校与企业的协同发展。

三是优化公共服务,助力技能人才培养“全周期”。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载体建设,全市建成各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00多家,其中国家级7家、省级28家;建成综合性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2家,省级专项公共实训基地7家,省级校企联合实训中心12家、职业技能培训机构118家。2021年12月,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二期项目投入运营,成功引进15家企业入驻,双方共建企业教学工作站、校企联合实训基地、工程中心、实验室、创新基地、学生实践基地等产教融合载体。目前,三期项目智能制造实训楼也列入了国家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年底将竣工。2021年2月我市出台促进创新发展新策,对企业引进的技师、高级技师,分别参照全日制本科、硕士享受3万、5万元购房补贴,以及每月300元、500元的生活补贴和每月500元、600元租房补贴。2021年5月,江苏(武进)技能人才服务产业园正式开园,园区由一个核心园区、八个功能园区和N个实训基地构成,紧扣技能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流动、激励等关键环节,探索打造全国首家全生命周期的一体化技能人才公共服务平台。目前产业园已完成40个工种的等级申报认定,引进知名技能人才培训机构、评价机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40家以上,组织各类技能人才服务活动40场以上,服务技能人才超10万人次。

四是创新评价机制,扩大企业人才评价“自主权”。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逐步建立由政府、社会、企业和劳动者共同参与的多元技能人才评价体系。2019年9月,我市颁发了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制度改革后江苏第一批技能等级证书。目前全市共有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试点企业250多家,面向社会第三方评价机构5家,面向本院校学生评价机构6家,16个行业协会考核点。2022年,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8.5万人次,最终取证8.1万人次,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成为常州市智造之城技能人才培养和评价的主渠道。2022年常州黑牡丹纺织有限公司、常州宝菱重工机械有限公司两家企业试点开展特级技师评选。2013年我市在省内率先就出台企业高技能人才职称评定试行办法,目前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领域已经扩大到工程、农业、工艺美术、文物博物、实验技术、艺术、体育、技工院校教师等职称系列。2022年全市围绕数字技能、智能制造、现代服务业、特色产业,各辖市区、行业协会举办69个市级二类赛项100多场,参赛人员14000人次,技能竞赛成为职工技能提升的重要途径。第六届江苏技能状元大赛上,我市选手勇夺一等奖5个、二等奖5个、三等奖11个,金牌数量位居全省第一,获客场最佳战绩,再次彰显“龙城工匠”的风采。

二、下一步主要举措

近年来,虽然提高技能人才政治、经济、社会待遇的政策举措不断落地,但是技能就业、技能成才尚未成为广大青年的普遍共识和价值追求,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任重道远。我市将紧紧围绕“532”发展战略、建设两湖创新区、打造新能源之都等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点产业发展需求,进一步营造适宜技能人才的氛围和土壤,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激励、培养更多的青年技能人才。

一是坚持“服务发展,提质增效”。进一步深化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产业发展带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支持产业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重点围绕智能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全面实施新一轮“技能龙城建设计划”,进一步健全技能人才队策体系、培养体系、引育体系、评价体系、竞赛体系、载体体系、待遇体系、荣誉体系等“八大体系”。今年1月,依托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市总工会和市人社局共建常州工匠学院,致力于建设常州首家集“技能培训、技能评价、技能竞赛、技能交流、工匠精神传播”于一体的综合型“工匠学院”。“十四五”期间,全市新增技能人才15万人以上,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30万人以上;新增高技能人才5万人,高技能人才总量达40万人以上,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1400人以上,进一步促进全市技能人才队伍量质齐升。

二是坚持“内涵建设,产教融合”。不断提升技工教育内涵品质,健全质量评价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快教育教学改革,在校生规模持续保持在3万人以上。聚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面向全社会开展职业培训,不断提高专业建设与地方产业发展适配度,增强技工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指导骨干企业和优质技工院校紧密合作,努力提升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规模和质量。推进常州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创新“校企共建共享”运营方式,引入与我市主导产业方向、学院专业设置高度契合的先进制造研发类企业,力争建成“产教协同育人新标杆、产教融合创新实践新高地、技能人才培养大平台”。到2025年全市建成各级各类公共实训基地100家以上,逐步形成门类齐全、定位明确、技术先进、功能协调,具有常州产业特色的专项公共实训基地网络体系。加快形成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社会力量协同推进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工作格局。

三是坚持“改革创新,健全机制”。深化技能人才评价制度改革,全面推进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努力实现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职业工种全覆盖、产业园区全覆盖。积极引导培育职业技工院校、上市企业、龙头企业、大型国企、行业协会成为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单位,到2025年全市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单位1000家以上。着力破除制约技能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壮大技能领军人才队伍,“十四五”期间组织500名以上技师、高级技师赴海内外研修,各级首席技师等高技能领军人才达350人以上,各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达120家以上。进一步提高技能人才政治、经济、社会待遇,实现更多的技能人才享受到政策红利,加快落实省职业技能等级直接认定试点工作,推动我市一批先进制造业集群重点企业开展技能人才企业自主评价。

四是坚持“创建品牌,树立标杆”。进一步加快江苏(武进)技能人才服务产业园建设,积极形成“一核驱动、八园联动、N基地推动”的矩阵发展模式。深化与高职院校合作共建,优势互补,与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合力打造省级“AI+智慧康养”高技能人才专项公共实训基地,与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建设电工、数字技能公共实训基地。探索新业态、新产业与职业技能培训深度融合,开展互联网营销师、人工智能训练师、数字化管理师、电子竞技运营师等新职业技术资源标准研发。实施品牌化服务战略,引进知名机构,以技能人才培训、职业技能评价、新职业技能标准研发等业态为重点,全力打造有特色、有亮点的技能人才服务产业链、生态链和成长链。努力建成长三角有地位的技能人才服务中心和全国有影响的技能人才服务基地。

展望未来,我们将紧紧围绕“532”发展战略,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市区联动、产教融合、多措并举,加快制造业为重点的技能人才培养,全力助推新能源之都建设,为常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强大的技能人才支撑。

签发人:刘晓东

经办人:孙寅松

联系电话:85682019

常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3年9月19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