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公开)
张翠娥等政协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强产城融合,深化特色小镇建设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工作,是我市打造产城融合、城乡融合,推进我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两大抓手。其建设内容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也各有侧重。“特色小镇”建设侧重于小镇产业的特而强,“美丽乡村”建设侧重于乡村风貌改善。近年来,我市在开展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建设方面做了一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关于“特色小镇”建设的相关工作
特色小镇是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聚焦特色优势产业,集聚高端发展要素,不同于行政建制镇和产业园区的“非镇非区”创新创业平台,其创建工作由江苏省特色小镇培育创建工作联席会议组织实施,牵头部门是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1.特色小镇的建设要求。根据江苏省人民政府《省政府关于培育创建江苏特色小镇的指导意见》(苏政发〔2016〕176号)和《江苏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关于培育创建江苏特色小镇的实施方案〉的通知》(苏发改经改发〔2017〕201号)要求,特色小镇按照“宽进严定、动态管理、优胜劣汰、验收命名”的创建原则,通过“自愿申报、分批审核、年度考核、验收命名”的程序分步推进实施,立足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的总体要求,实行政府作引导、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的运行机制。政府做好规划、基础设施、市场运行等方面的指导监管工作,小镇组建多元化、公司化的管理运营平台具体负责功能集成、文化内涵挖掘、项目投资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效益提升等内容。
2.特色小镇的建设成果。我市自2017年开展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工作以来,已逐步发展出特色小镇创建单位10家,总数位居全省第二,仅次于苏州,与无锡并列,包括高端制造类小镇7家、创意创业类小镇1家、现代农业类小镇1家、旅游风情类小镇1家,分布于溧阳市、金坛区、武进区、新北区和钟楼区。在推动特色小镇创建的过程中,我市始终坚持以引导特色产业发展为核心,大力培育龙头企业,集聚高端要素资源,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环境优化提升,确保特色小镇能够规范、健康、高质量建设,常州特色小镇创建工作多次得到省特色小镇培育创建工作联席会议的肯定。
3.特色小镇的创建成效。各特色小镇都成立了统筹推进小镇建设的运营公司,在小镇规划编制、项目推进、文化建设、生态保护等方面承担主体作用,这些公司大部分是国有企业,但也不乏引入民营或集体资本的混合所有制公司。在运营公司的主导推动下,常州特色小镇三年创建成效显著,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常州10个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单位累计投资额达235亿元,2020年投资额达106亿元;特色产业累计投资额达193亿元,2020年投资额达92亿元。去年,创建单位共实施项目120个,其中产业类项目占比70%,入驻企业数量达988个,实现工业总产值517亿元,小镇主营业务收入553亿元,实现利润41亿元,完成税收20亿元。小镇产业蓬勃发展,面貌焕然一新,已成为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平台。
4.特色小镇的资本渠道。为进一步促进特色小镇发展,保持产业持续发展动力,我市积极打造“龙城金谷”基金集聚区,引进创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证券投资基金等各类基金及相关基金管理机构,同时汇集其他法人金融机构、地方金融企业、新兴金融机构及相关中介服务机构,为小镇聚力招引资本、技术、人才等高端要素凝聚动能,以创新资本驱动小镇产业发展。集聚区分为南区和北区,南区位于石墨烯特色小镇核心区内。202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资本市场服务(常州)基地”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常州路演中心”分别在龙城金谷南区挂牌成立。龙城金谷南区目前已集聚各类基金类机构325家,管理资产规模达140亿元,为小镇高质量建设发展提供持久驱动力。
二、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相关工作
近年来,我市以全域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常州高质量发展。提出了“1+8+3”乡村振兴工作框架体系,成立了市美丽乡村建设指挥部,统筹推进全市美丽乡村建设。以“村强民富、景美人和”为总要求,以“江南水乡地区都市休闲型美丽乡村集聚区、江苏省高水平小康社会建设的乡村标杆区”为总体定位,以首批“两区十点”、第二批“三区十四点”市级美丽乡村示范项目建设为抓手,引导推进全域美丽乡村建设。目前,首批市级示范项目已基本完成主体核心区建设,第二批市级示范项目建设加速推进,13个示范点举办了揭牌仪式,3个村庄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7个村庄被评为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建成美丽宜居乡村642个,建设成果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1.高起点编制规划。在全省率先编制完成《常州市全域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研究制定《常州市美丽乡村示范区(点)规划指导意见》,各地结合示范区(点)资源特色现状与村庄发展导向,按照人文特色型、自然生态型、现代社区型、整治改善型打造示范乡村。聘请同济大学、省城乡院等国内高水平规划设计团队,高水平编制示范项目建设规划,因地制宜确定示范区(点)的发展方向、功能定位,确保项目建设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为美丽乡村示范项目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2.高效率推动治理。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多元投入机制不断健全,激发了乡村的活力和动力,吸引了大批乡贤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比如,金坛区谢桥片区立足花木产业发展特色,鼓励号召本村花木经济人等经济能人、乡贤广泛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积极打造“花溪憩园,水梦乡村”;天宁区查家湾村在一期示范项目建设的基础上,依靠国资先行先试,成功引进江苏九州投资集团实施深度开发,用1个亿的国资投入撬动了30亿的民资,启动实施舜山小镇项目,形成“国资先行做环境,民资跟进唱大戏”的可复制建设模式。一大批有实力、有情怀的企业、商会、乡贤等社会力量的加入,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持续动力,实现了企业与乡村共建共赢共享。
3.高标准推进建设。按照规划设计总体要求,围绕和突出布局优化、空间绿化、卫生洁化、水体净化、道路亮化、庭院美化、农田景观化和整体生态化等,全面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工程、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河道水体清淤工程、绿化景观工程、农舍修缮工程、田园精品工程等系列重点建设项目。尽量保留村庄的原有肌理和景观风貌,体现乡村原味,达到了既保持乡土风貌,又突出本地特色的效果。比如,钟楼区安基村围绕“灯”文化和“运河”文化两大主题,定位“城市郊野,运河慢村”主基调,打造龙城西部“夜未央”,开启常州美丽乡村“夜时代”,造就“景美、水美、灯美、人美”的常州近郊都市后花园。
4.高质量发展产业。将产业发展作为重点,注重培育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切实找准产业发展突破口,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从整体上带动乡村的综合实力。如武进的新康村依托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科技优势,积极发展绿色稻米、农业观光产业,成功探索“种养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走出了“生态兴业、生态强村、生态富民”的新康之路;新北的梅林村在草地上种出了“富民梦”,全村从事草坪主导产业的农户占总农户数量的70%,亩均纯收入超万元,东南村大力发展有机稻米产业,2000亩水稻通过了绿色食品和有机产品认证,“夏墅”牌大米被评为省名优产品,实现了农民生活新提高、村容村貌新变化。乡村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新主体层出不穷、竞相发展,数字乡村崭露头角。
5.高水平塑造文化。开展对本地乡土文化资源的普查,建立乡土文化名录和民间文化艺人名录,系统整理乡土文化资料,并探索建立相应的传承基地,深入发掘反映村庄个性的耕读文化、茶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姓氏文化、历史传说等,提炼具有地域特色的产业文化、地方餐饮、民间技艺,并有机融入村庄规划和建设。编制《吾村吾民》系列书籍,建设乡愁馆、村史馆,展现美丽乡村建设的个性化特质,增加了群众对美丽乡村示范建设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具有代表性的有塘马村的红色文化、牛马塘的中华薯文化、礼诗圩的荷文化、陡门塘村的回汉交融文化、梅林-东南村的孔家农耕文化、查家湾村的舜山文化和安基的运河文化等。结合乡村旅游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民俗节会活动,进一步弘扬乡土传统文化。通过这些文化符号的保留和创新,使乡民真切体会到“根脉”,真正寻找到乡愁,促进新时代乡村社会生态和乡村文明秩序的重塑和再造。
下一步,常州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将在国家和省的政策框架下,加大改革创新的步伐,提升国际化视角,引进专业人才,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手段,进一步提升运营主体的管理能力和建设水平,探索建立第三方机构导入渠道,尝试引进专业第三方机构参与建设,进一步促进民间资本与产业、文化、基建的深度融合,助力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提升整体品质,保障发展活力,打造成为产城融合、城乡融合的改革新样板。
感谢政协委员对我市特色小镇和乡村振兴工作的关心,希望你们能一如既往支持我们的工作!
特此答复。
签
发
人:沈 莉
经
办
人:王 艳
联系电话:85681100
常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1年5月18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