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正文
浏览次数:
信息名称:关于对常州市十七届人大二次会议代表建议第199号的答复
索 引 号:014109453/2023-00054
法定主动公开分类:其他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市工信局
生成日期:2023-06-30 公开日期:2023-06-30 废止日期:有效
内容概述:关于对常州市十七届人大二次会议代表建议第199号的答复
关于对常州市十七届人大二次会议代表建议第199号的答复

施轶华代表:

您提交的《关于加速打造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机制的建议》收悉,我局结合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协办意见,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将集聚人才作为推动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引进培育了一批智改数转创新创业人才。为进一步支持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人才工作将更加聚焦支持智能制造领域的创新创业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推动“532”发展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一、不断完善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机制

(一)依托高校自主培育。继续坚持校地共荣共生、互相滋养,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校所企协同育人,发挥我市首批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示范作用,围绕产业需求推动驻常高校校园和相关产业学院建设,继续开展新工科教育试点和“订单式”培养,为留常毕业生提供奖励,实现学位与岗位无缝衔接,保持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量全省第一的良好势头。

(二)依托创新载体培育。注重发挥好常州科教城“创新之核”和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集聚作用,依托我市重点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持续培育“智改数转”创新人才。继续推动天合光能、恒立液压、中创新航、中车戚研所等重点企业建设各类科研基地、实验中心、工程技术创新平台,持续推动智改数转领域实验成果的转化应用。

(三)依托国际园区培育加快推进中以常州创新园发展,建设中以产业技术研究院,做强以色列江苏创新中心,同步推进中德、中瑞、中欧等国际科技合作园区特色化发展;优化园区国际化生活配套,大力实施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一区一名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深化国际智改数转人才交流合作。

(四)依托培训平台培育。拟结合年度任务专题培训,筛选人员赴相关领域国内著名高校开展专题研修;统筹推进“企业创新与发展”系列报告会,邀请国内著名学者、教授来常,就智改数转专题举办讲座;采用“送下去”方式把“工信讲坛”系列讲座送进街道、园区和企业,稳步落实省“英才名匠”系列培训,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培训。

(五)依托企业实践培育。根据工信部、省工信厅相关指示要求,协调社会资源,指导各辖区(市)组织企业开展高标准内训;指导备案企业按照培养规划有序、梯队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和技能竞赛;积极推动企业与学校组建产教联合体,通过项目赋能人才,打破内部限制,跨工种联合攻关,通过推动企业智改数转,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探索打造智改数转人才“选育用”平台,鼓励科研院所、智改数转优秀服务商和标杆企业等参与平台建设。

二、不断提升我市人才品牌引才效果

(一)不断完善我市引才体系继续深化“双创优选计划”遴选机制,实施以“龙城英才计划”为核心的人才计划,完善上下贯通、有序衔接的智改数转专业人才引进体系。从2021年起,我市启动领军人才招引倍增计划,全市领军型人才招引任务数在过去200多名的基础上增加到400多名,2021年、2022年两年合计引进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项目997个。

(二)充分释放招才活动成效。继续推进与城市能级跃升相匹配的人才集聚行动,举办“名城名校合作行、创新创业赢未来”活动,市四套班子领导拟带队赴全国各大城市、重点高校推介政策,举办引才赛事,聘请引才专员,设立引才工作站;继续开展“云端引才”新模式,举办线上招聘活动,通过“直播带岗”形式广纳全国青年英才,不断扩大城市“朋友圈”。

)升级重磅政策撬动人才。瞄准智改数转方面战略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继续为顶尖人才量身打造特殊支持政策,通过“一人一策”直接引进、“一事一议”按需支持,2年来,引进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顶尖人才项目32个,其中院士项目4个。为高层次人才提供薪酬奖励,对境外离岸孵化器引才聚才予以支持,进一步提升企业引才积极性。

(四)创新攻关机制广纳人才。继续探索“揭榜挂帅”攻关新机制,通过采用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方式,面向海内外张榜招贤,在重大攻关任务中培养造就人才;整合产业链上下游优势企业、高校、院所资源优势,组建人才攻关联合体;发挥常州市博士后协会和省级以上博士后设站单位作用,全力引进智改数转专业硕、博研究生。逐步完善扩展“智改数转”专家库建设。

三、不断加大智能制造人才扶持力度

(一)构建科学的人才管理模式在现有政策基础上,继续将全市各级各类人才计划整合至“龙城英才计划”,持续开展唯人才“帽子”专项治理,建设以贡献为导向的智改数转人才评价体系,提高用人单位在智改数转人才项目评价、人才计划评审中的话语权,为重点企业赋予人才举荐权;赋予智改数转科研人员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持续提升人才干事创业积极性。

(二)构建尊才爱才的社会氛围。继续健全市四套班子领导和部门联系服务专家制度,拟由市领导分工联系高层次人才,定期走访慰问,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树立尊才良好导向。定期组织“爱国奋斗奉献”精神教育活动,持续开展各类人才奖项评选,并综合电视、报纸、新媒体等形式,选树人才典型,宣传先进事迹,推广人才工作经验,营造见贤思齐、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三)构建多元融合的评价体系。逐步增加围绕制造领域的数字类职业工种,推动第三方评价机构、用人单位为实施主体的职业技能登记认定,为培养智改数转技能人才提供支撑。加强我市国家计算机软件水平(资格)考试宣传组织工作,将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数控加工等智能制造领域(工种)纳入市级竞赛,积极备战江苏技能状元大赛、世界技能大赛、大力选拔智能制造优秀高技能人才参赛,着力提高智能制造就业群体规范化、专业化水平。

(四)构建精准长效的支持体系。继续对智改数转专业人才给予靶向支持、定向扶持,支持鼓励在常高校开设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制造等“智改数转”相关专业,积极研究相关培训认证补贴机制。在覆盖本硕博人才生活居住“双资助”政策基础上,2022年底开始,对我市企业引进的毕业2年内在常7所高等职业院校的全日制大专生,给予每月300元综合补助。继续完善联合扶持机制,结合智改数转专业人才不同阶段需求,推出“人才贷”等针对性金融产品,建立覆盖智改数转专业人才攻关全周期、成果转化全过程、产业发展全链条的金融扶持体系;继续通过市人才基金撬动各类社会资本,设立参股子基金,推动创业类智改数转专业人才企业上市。

(五)构建全方位全周期服务体系。一是注重提升人才公寓质量。探索常州特色“建管服”模式,精心建设中科院物理所科学家之家、金凤凰人才公寓专家楼、滨江国际人才交流中心等国际化人才公寓,营造与上海、杭州、深圳“无差别”的宜居宜业环境。二是注重做好教育医疗保障。通过增加供给、统筹资源、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将高层次人才纳入优抚优待范围,坚持组织高层次人才年度健康体检和休假疗养,解决好置房安居、子女教育、配偶就业等现实需求。三是完善“触网直达”服务模式。动态更新人才地图,持续提升数字化程度。通过“12345”尚贤人才服务热线,运用大数据方式把人才服务纳入智慧城市建设。打通影响智改数转专业人才创新创业堵点,破除影响人才安身安业难点。

综上,我局将会同市委、市政府相关部门,共同将我市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引育作为今后工作重点,持续构建针对性培训机制、加大人才招引力度、推动政策落实兑现,全力打造“天下英才汇龙城、智改数转看常州”品牌,为常州经济社会持续稳步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