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之年。全市市场监管工作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围绕“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新定位,落实“重大项目攻坚突破年”部署,坚持“干则一流、出则精品”,大力推进准入服务“品牌化”、市场监管“智慧化”、质量提升“一体化”和队伍管理“规范化”,不断提升市场监管综合效能,全力服务“五大明星城”建设,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打下坚实基础。重点推进“七项行动”。
(一)实施市场准入“品牌塑造行动”。逐步探索在市场监管准入各领域推行“四联四减”工作品牌。一是“证照分离”改革更“顺”。依托“证照分离”应用平台,对改革进展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不断推进“双闭环”基本覆盖,形成改革常州模式。二是企业开办更“快”。通过专人导办、银行帮办、全流程一站办,打造“企业开办专区2.0版”服务新标准。完善推广“全链通企业综合服务平台”,实现企业开办、变更、注销全链通网上办。加快推进“一网通办”,协调自建业务系统与“一张网”的互联互通。三是办事流程更“简”。通过数据推动、联审联办、优化流程,推出“一件事”清单。简化药械许可事项办理流程,进一步拓展企业简易注销登记适用范围。全面推进电子营业执照及电子许可证书的应用,推动企业办事“指尖办”“掌上办”。四是许可条件更“宽”。扩大工业产品许可告知承诺实施范围,放宽新兴行业企业名称登记限制,对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登记试行“一照多址”,推进平台经济相关市场主体集群注册便利化,探索商事登记制度各项改革试点工作。
(二)实施质量强市“示范争创行动”。以争创“质量强市示范城市”“质量品牌提升示范区”和“质量认证示范区”为抓手,凝聚各方力量,带动质量强市各项工作。一是选树质量品牌标杆。实施“一品一策”“一业一策”。力争2021年全市省以上质量奖总数突破20个,江苏精品企业数突破10家,市长质量奖总数突破100个。新增或主导修订各类标准突破100个。重点推进智能制造研发及产业化联盟(团体)标准制定实施。加强标准化项目培育和技术创新基地建设,争创江苏省标准创新贡献奖,推进金坛区创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辅导戚研所创建省首批技术标准创新基地。二是壮大质量提升队伍。深入实施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推广企业标准总监制度。开展首席质量官三级阶梯式培育,政府质量奖获奖企业、省AA级以上企业和“江苏精品”认证企业实现首席质量官全覆盖,规上工业企业覆盖面达50%。三是夯实质量工作基础。加强质量强市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建设,形成质量提升齐抓共管局面。优化量值传递与溯源体系,加快高端计量标准和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建设,加强民生、医疗、安全、环保等领域强检计量器具监督检查。大力推进高端品质认证、绿色产品认证和服务认证,持续开展以小微企业为主要对象的质量认证帮扶行动。力推检验检测技术平台建设,推进基于云计算的智慧管理检测与大数据监管一体化平台建设;升级改造省先进碳材料检测技术重点实验室;进一步拓展基因毒性物质方面的检测能力。四是切实加强产品质量监管。加大儿童和学生用品、危化品等重点消费品和工业品监督抽查,切实提升不合格产品后处理效能。持续强化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获证企业监督检查。完善缺陷消费品治理体系,实施更严格的缺陷消费品召回管理。
(三)实施知识产权“强链护航行动”。力争2021年全市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43件,万企有效注册商标企业数突破1350家。一是开展基于产业大数据的专利导航。对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和拟上市企业、重点外贸出口企业,择优开展关键技术专利导航,为企业技术路线选择、专利布局和经营策略提供参考。二是深化高价值知识产权培育。出台市新一轮知识产权扶持政策,突出知识产权创造的质量导向;加强知识产权宣传培训,提高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意识和能力;推进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与科技创新战略、经营发展战略有机结合、全面提升。三是深化试点示范建设。推动常州国家高新区争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江苏中关村高新区等争创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围绕我市“一核两区多园”创新布局,促进各板块特色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四是深化保护体系建设。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信息共享机制,做好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政府保护和民间保护协调对接;加强涉外知识产权风险预警防控,实施应对涉外重大知识产权纠纷策略。五是完善知识产权服务链条。高标准建设中国(常州)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打造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服务的全国标杆。推进常州科教城知识产权服务集聚发展区建设,支持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鼓励国内外高端知识产权人才落户常州,激发全市知识产权服务活力。
(四)实施安全治理“攻坚提质行动”。全面落实全市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和争创省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各项要求。一是加强食品安全综合治理。推动落实属地和主体责任,完善市食安委工作机制和议事规则,加强基层食安办规范化建设。严格落实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自查报告制度。深入落实食用农产品“一票通”制度,构建来源可查、去向可追的食用农产品全过程、全链条监管体系。强化进口冷链食品集中监管,加大力度推进“江苏冷链”系统推广应用。深入推进食品小作坊整治提优工程、校园食品安全守护、餐饮质量提升、农村食品安全、保健食品行业清理等专项整治,切实加强乳制品、食品添加剂、特殊医学用途食品、食盐等重点食品监管,进一步加大畜禽水产品、婴幼儿配方乳粉等高风险食品抽检监测力度。二是强化药品安全全程监管。推动落实《常州市改革和完善疫苗管理体制实施方案》,加强疫苗,特别是新冠疫苗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全过程、全链条疫苗管控标准规范。升级药械监管信息化平台,建立“一企一档”,完善信息化统计和预警功能。加强集中采购中标药品、无菌和植入性医疗器械、特殊用途化妆品等高风险产品监管,持续推进药品网络销售、高值医用耗材、化妆品“线上净网、线下清源”等专项治理。三是高质量转入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大灶”。巩固“一年小灶”成果,组织开展整改情况“回头看”。统筹推进市局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气瓶安全监管模式延伸到工业气瓶、车用气瓶;在电梯监管上试点区块链技术;升级并完善特种设备大数据平台,全面督促企业履行主体责任;高质量起草好《常州市起重机械安全管理办法》;突出做好重点类别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确保全市特种设备安全形势平稳向好。
(五)实施智慧监管“提档升级行动”。一是深入推进智慧市场监管项目建设。建设“慧”决策中心,形成“全领域、全周期、全覆盖”的市场监管大数据中心,创建统一的主体库、产品库、人员库、事项库等专题库。建设“慧”服务中心,为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提供统一的常州市市场监管在线业务入口。建设“慧”指挥中心,形成含指挥调度、应急研判、视频会议、日常监管等功能的常州市场监管应急指挥中心。二是深入推进信用监管。完善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公示机制,落实市场监管部门严重违法失信主体认定规则,实施企业信用分类分级管理。完善信用修复机制,鼓励企业自我纠错。三是深入推进年报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将年报工作纳入市对区高质量考核,并占有一定权重。进一步加大通报督查力度,定期将年报进度通报至区主要负责人,推动今年全市企业年报率不低于全省平均值。开展双随机抽查规范化建设,出台各部门抽查指引、双随机抽查实施细则和部门联合抽查事项清单,适时推进市场监管领域联合抽查的部门扩面。在市场监管系统内部,探索随机抽查事项全覆盖。四是深入推进执法稽查工作。支持地方稳妥有序推进综合执法改革,开展执法稽查标准化建设。深入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探索引入第三方审查评估机制。密切关注平台经济发展动向,规范电商平台竞争行为,加强对直播带货等新兴业态的监管。开展政策约谈、提醒告诫、检查督查活动,规范市场价格秩序。推进热点领域反不正当竞争执法,查办一批大要案件。推动各类执法职能的“打通、融通、贯通”,加快构建全市“一盘棋”的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体系。
(六)实施消费环境“协同共治行动”。一是推进新型消费市场监管。运用“红盾云桥”系统,及时在线提供相关违法经营者的主体信息、交易记录;利用智慧市场监管一期项目中“电子商务监测功能”模块,督促电商平台落实主体责任。进一步打造数据可比对、过程可溯源、问题可监测的网络市场监管平台。二是推进消费环境建设制度创新。推进放心消费创建制度创新,培育放心消费创建示范单位,探索发布重点行业消费指引,构建全领域大格局放心消费创建网;开展消费体验、比较试验和消费者满意度调查;积极落实消费环节经营者主体责任首问制和先行赔付制,全面推进线下实体店七天无理由退货制度。三是推进消费维权社会共治。建立消费维权专业人才库,推进消费维权公益诉讼工作,对侵害消费者权益的经营者进行信用约束,进一步发挥好行业协会和基层站点作用,推进ODR企业发展,稳妥做好12315和12345双号并行及数据对接工作。
(七)实施基层基础“规范建设行动”。一是强化文化建设。以落实《综合行政执法制式服装和标志管理办法》为契机,讨论提出具有常州特色的市场监管文化口号、符号,开展系列文体活动,深入推进系统化学融合。二是强化规划引领。高质量编制市场监管、知识产权发展等“十四五”规划和特种设备安全、食品安全专项规划。三是强化日常管理。加强“记实式”电子日志管理,健全全周期考核闭环;形成科学有效的干部考核评价制度,完善职务职级晋升体系。四是强化业务规范。加快第一批综合类制度落地生效,持续推进业务制度建设,形成支撑全局工作的制度体系。五是强化宣教引导。把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宣传作为贯穿全年的主线,讲好市场监管故事。统筹干部培训,创新培训形式,提升干部综合素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