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正文
浏览次数:
信息名称:关于对常州市政协十五届三次会议提案第271号的答复
索 引 号:014109488/2024-00116
法定主动公开分类:其他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常教办〔2024〕85号 发布机构:市教育局
生成日期:2024-05-21 公开日期:2024-05-21 废止日期:有效
内容概述:常州市政协十五届三次会议提案第271号
关于对常州市政协十五届三次会议提案第271号的答复
毛钧等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建立幼小互通衔接制度,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收悉,现答复如下:
  2021年3月,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的通知》颁发后,常州市教育局高度重视,迅速作出回应,成立以教育行政部门、教科研单位、校(园)所、市级家庭教育成长指导站为核心的幼小衔接工作专班,重点推进五项工作:
  一、部署顶层架构。市教育局出台《常州市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攻坚实施方案》,通过“全面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幼儿园做好入学准备教育”“小学实施入学适应教育”“建立幼小联合教研机制”“推动教师专业提升”“开展家园校协同育人”“加大综合治理力度”七项具体举措推进科学幼小衔接工作。同时,严格落实市、区两级挂牌责任督学制度,将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小学入学适应教育纳入学前和义务教育质量评估的重要内容,加强日常教学工作检查与指导,确保这项工作的有效落实。
  二、开展试点研究。市教育局确立了“从试点研究到区域推进”的思路,2021年上半年分别确立了2个省级幼小衔接实验区,5个市级实验区,9对省级实验校和12对市级实验校,以实验区和实验校为“尖刀班”,形成覆盖全市的幼小衔接实验研究网络。经过3年的先行研究,目前这批试点校大都已成为“常州市幼小衔接优质校”,积累了丰富的幼小衔接实践经验。
  三、强化双向联动。在这项工作推进之初,各部门就在理念上达成了高度统一,即幼小衔接必须打破学段之间长期存在的壁垒,扭转以往幼儿园“一头热”的局面,变“单向衔接”为“双向联动”。市、区两级教研部门建立了幼小学段互通、内容互融的四项联合教研机制:
  1.互补学习机制。幼儿园教师走进一年级的课堂、研读一年级学科课程标准,了解小学对孩子发展的要求,明确入学后孩子即将面临的挑战。小学教师走进幼儿园的游戏场域,观摩幼儿游戏现场,了解大班末期幼儿的发展水平,研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和课程组织形式。双向互动的学习打破幼儿园与小学间的认知壁垒,为双向衔接奠定了良好基础。
  2.一体化教研机制。幼儿园和小学联合制定幼小衔接专题教研计划,规定每学期不少于3次联合教研,围绕幼小衔接中出现的问题开展系列化教研。如开展了“图形认识”“幼儿一日生活”等主题教研活动,借助同题异构等活动,进行儿童行为观察、课程一体化研究等,以集中破解幼小衔接中的难题。
  3.常态指导机制。启动了“幼小衔接项目研究”,搭建“幼小衔接研究共同体”“幼小衔接名师工作室”等平台,广泛邀请高校、教科研人员、一线资深校园长等担任幼小衔接工作的指导专家,定期组织幼小衔接专题培训,帮助教师转变衔接理念,同时,定期开展现场观摩、研讨等活动,邀请专家进入现场把脉诊断,提升幼小衔接的实践水平。
  4.经验共享机制。定期召开全市幼小衔接经验交流会,总结推广好做法、好经验;组织幼小衔接优秀案例评比,积累典型经验;评选常州市“幼小科学衔接”优质校(园),强化辐射引领;定期编印幼小衔接工作月报,积累过程性资料。
  四、课程变革创新。近3年来,各小学、幼儿园在深入领会《幼儿园入学准备指导要点》和《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的基础上开展课程改革。幼儿园变“短期衔接”为“长程衔接”,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将自我服务、良好习惯、学习品质、社交能力等衔接准备融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在大班下学期为幼儿量身定制衔接方案。小学严格实行零起点教学,精心设计开学第一周课程,采用柔性时空管理;创设接纳性环境,鼓励学生参与教室区域的设计与布置;拓展多元化、游戏化、生活化的活动方式,设计综合性衔接课程,创设游戏化教学情境;转变学业评价方式,以“闯关游戏”“游园会”等形式,多样化呈现学生一年来的收获和成长。
  五、引导家长理念。市教育局架构了“家、园、校”互学共育体系,组织专家力量研发幼小衔接家长系列课程,通过小型体验式“父母学堂”“给家长的5封信”、抖音平台直播、专家讲座等多元化的方式进行幼小衔接指导,帮助家长积极转变衔接理念、进行自我心理调适。
  通过3年的推进,常州幼小衔接工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成功承办“幼小协同,科学衔接”江苏省学前教育学术年会,在会上分享常州经验,线上线下参会人数达6.8万人;市教科院先后在线发布《入学准备教育家园共育指导要点》《入学适应教育家校共育指导要点》,研制《一年级“幼小衔接”适应教育课程教学建议》《幼小衔接环境创设量表》,出版专著《幼小衔接66天》;常州幼小衔接经验被《人民日报》刊登报道。
  2024年1月,课程教材研究所组织11位高校教授和教科研人员对常州幼小衔接工作进行专项调研,经过座谈、现场走访、课堂观摩等全方位深入调研,专家组对常州幼小衔接的先行研究以及取得的成效给予了肯定,提出了进一步推进的建议。市教育局也将进一步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化幼小衔接工作:
  1.完善顶层设计,加大财政投入。引导各区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进一步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科学规划、指导与支持。加大对小学和幼儿园的财政支持,调整小学班级容量标准,为幼小衔接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
  2.深入开展联合教研,提高教研质量。一方面,建立幼儿园和小学的教研共同体,建立双向互动的协作关系,形成纵向幼儿园和小学联合教研、横向小学各学科教师联合教研双模式。另一方面,加强行政和教研部门的双轮驱动,需要深入思考如何协同创新,因地制宜地整体设计区域行动方案,保障区域幼小衔接课程一体化工作的持续强力推进。
  3.加大宣传力度,夯实成果意识。持续扩大社会影响力,通过公众号推送、专家培训等方式来广泛宣传科学衔接教育的重要性以及课程教学中的创新实践,营造幼小衔接的良好氛围。同时,教师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为家长进行科学化的幼小衔接指导,有效缓解家长焦虑。
  幼小衔接是一项系统性、持久性的工作,需要协同多方合力、持续跟进方能取得成效。常州作为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将勇当“探路者”,用积极的态度和扎实的举措努力助推每一位儿童的自然衔接。
  感谢您对常州幼小衔接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