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辖市、区人民政府,市相关单位和部门:
《常州市红十字事业“十三五”(2016-2020年)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年11月22日
(此件公开发布)
常州市红十字事业“十三五”(2016-2020年)发展规划
为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全面落实国务院和省市关于促进红十字事业发展的文件精神,推进全市红十字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更好发挥党委政府人道领域的助手作用,依据《江苏省红十字事业第十三个五年发展规划》和《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年)》,结合常州红十字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和规划背景
“十二五”是我市红十字事业克难求进、开拓前行的五年,面对宏观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道需求快速增长,民间公益组织蓬勃发展,经历了网络风波对红十字会公信力的考验,全市红十字会系统始终坚持负重奋进、锐意进取、奋发作为,始终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重心,推动“三救三献”核心业务攀上新台阶,以理顺管理体制为抓手,推动基层组织建设、红十字青少年、志愿服务、应急救灾、人道救助、现场救护、造血干细胞和器官(遗体)捐献、无偿献血宣传等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初步理顺了市和辖市、区两级红十字会管理体制,实现了镇、街道红十字会组织全覆盖;累计募集救灾捐赠款物近900万元;“博爱送万家”共发放慰问金和慰问物资达545万元,共有1.32万户家庭受益;为30名0-14周岁白血病、先心病患儿争取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大病医疗救助金近24万元;全市无偿献血23.7万人次,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称号,造血干细胞累计入库5560人份,成功捐献19例,器官(角膜、遗体)捐献累计登记495人,成功捐献50例,其中器官捐献28例;共培训注册红十字救护员4万余名,普及培训25万人次,分别占我市户籍人口比例的1.07%和6.67%;在常高校全部成立红十字会,与教育部门联合开展“红十字示范校”建设,1所被评为全国模范学校,37所被评为省级示范学校;成立了两支红十字赈灾救灾救援队和一支心理救援队,一批红十字志愿者被评为“常州好人”、“最美常州人”和“江苏好人”;常州作为中国红十字会首任会长盛宣怀的故乡,红十字核心业务与市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提升,被评为“全省红十字系统先进集体”,为开创我市“十三五”红十字事业发展新局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我市红十字事业发展还面临诸多挑战,制约和瓶颈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困难群体救助实力薄弱,社会捐赠缺乏后劲,人道供给仍滞后于人道需求;义务献血、捐献造血干细胞、器官(角膜、遗体)捐献赢得社会理解和公众支持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定向、精准、有效宣传水平亟待提高;全社会对应急救护知识的知晓程度还不高,师资队伍和培训基地建设投入不足,在特殊行业和特定职业人群中拓展培训业务难度加大;人道筹资渠道不畅,社会动员办法不多;部分辖市区机构编制尚未理顺,全系统工作人员偏少和专业人才不足双重矛盾并存。
“十三五”时期是常州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种好常州幸福树的重要时期。红十字事业发展处于重要的机遇期,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红十字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指出,红十字“不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面旗帜”,为红十字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省红十字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确立了以推进“511”核心业务体系建设为主线,提高红十字各项工作专业化、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全市上下正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在更高水平持续推进“创新创业城、现代产业城、生态宜居城、和谐幸福城”建设,着力实施“五大战略”,民生共建共享战略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提出了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更加重视保障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更加重视发挥群团组织作用,为红十字会积极参与社会治理,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在更高水平上推进人道事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们必须主动作为、奋发有为,提升标杆、补齐短板,增强“四个意识”,推进改革创新,加强自身建设,真心关爱群众,围绕民生发展,开展人道救助,确保我市红十字事业继续走在前列。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十三五”时期,我市红十字事业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中国红十字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确立的目标任务,按照上级党委政府关于加强群团工作和推进红十字事业发展的部署要求,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以五大发展理念为主线,以“强富美高”新常州为目标,推进依法履职,努力改革创新;推进重心下沉,服务更多百姓;推进合作共赢,集聚人道资源;推进制度建设,维护公平正义;心系困难群众,当好人道助手,让红十字事业成为最阳光最暖人心的事业,为增强群众幸福感、获得感,种好常州幸福树,提供新的更大支持。
2016-2020年,我市红十字事业发展坚持的基本原则是:
——坚持党的领导,围绕中心工作。红十字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定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确立的“五大战略”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积极探索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目标任务,把红十字事业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坚持人道宗旨,着力服务民生。大力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以改善最易受损群体的境况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提升人道资源动员和人道服务能力,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聚焦特殊困难人群,提高人道服务和保障水平。
——坚持求真务实,着力开拓创新。立足党政所需、群众所盼和自身所能,坚持拉高标杆、补齐短板。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坚持以改革实践突破瓶颈制约、打造特色品牌,不断激发红十字事业发展活力。
——坚持公开透明,主动接受监督。依法建立健全内部和外部监督机制,加强红十字会系统制度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和群众监督。建立健全以捐赠款物为重点的资产资金管理制度,及时向社会公开相关信息,主动接受各界监督。
三、主要目标
人道服务品牌不断彰显。“博爱送万家”受益家庭达到2万户以上,临时救助受益者达到500人以上;每个镇、街道建成一个“博爱家园”示范社区,一个应急救护培训工作室,一支以生命急救员和养老护理员为主体的志愿者服务队。
应急救援能力进一步提升。以政务中心、机场、车站、地铁站、购物中心为重点,联合卫计等多部门在全市公共场所投放一批AED(自动体外除颤仪);成立市红十字赈济救援队和心理救援队,招募志愿者50名,辖市、区各建立一支综合救援队。
救护培训长效机制基本形成。全市应急救护师资达到500人,培训初级救护员6万人,社会普及培训35万人次,与民政、人社、卫计、教育、公安(应急办)、安监、旅游、商务、人防、消防和党校等相关部门建立联合联动培训机制,基本实现有急救技能需求的特殊行业和职业人群普及和专业培训全覆盖。
红十字救助实力明显增强。与民政救灾建设规划相衔接,共享备灾减灾中心(仓库);市级募集捐赠款物1000万元(不含重特大灾害统一募捐)。
生命关爱工作更加深入。造血干细胞捐献采样登记入库总量达到16000人份,登记人体器官(角膜、遗体)捐献志愿者达到800名,造血干细胞和人体器官成功捐献者人数均位列全省第一方阵。
志愿服务工作更具特色。按照“统一规划、分级负责、自主管理”要求,建立健全“按专业、分领域、有特色”的志愿服务队伍,把志愿服务与核心业务工作有机结合,推进队伍专业化、管理规范化和服务品牌化。把握列入中国红十字会总会14个养老服务试点城市的机遇,在举办养老服务人员培训机构、开展居家养老志愿服务和争取社会力量支持兴办公益性养老机构等方面走在全省前列,培育人道事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红十字精神传播更趋广泛。大力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巩固提升红十字青少年工作特色。推动具有常州特色的红十字宣传和传播,争取“盛宣怀故居”列入省会和总会红十字文化重点基地建设。
四、重点任务
(一)着力提升应急救援体系。一是提升应急救灾应急响应体系建设。发挥好在市减灾、应急、防汛体系中成员单位作用,重点突出赈灾物资发放和心理干预,落实县级以上各级红十字会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建立和完善救援信息畅通、灾害判断准确、分级救援高效、救灾物资快速筹集和有序发放的联动反应机制。推动人道物流体系建设,与大型超市、人道物资生产企业和物流公司签订救灾备灾战略协议,提高紧急情况下调拨和配送救灾物资的能力。二是提升红十字救援队建设。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加大对红十字赈济救援队的资金投入,同时以红十字民间救援队为基础,选拔优秀志愿者参加跨区域赈济救灾集训和演练,市赈灾救援队每年集中演练不少于一次,全面提高红十字赈济救援队专业人才储备、装备更新、快速反应和应急保障能力。三是提升救护培训的层次和水平。发挥红十字会在公众参与应急救护培训中的主体作用,持续推动应急救护知识公益性普及培训和社会化培训,大力推行“嵌入式培训”,与人社等承担行政管理、执法和公共服务等重点部门协作,在特殊工种岗前培训及在职培训中嵌入急救课程,与民政部门、卫计部门协作,实现红十字救护员与救灾救援员、院前急救员培训课程共享、师资互通、联合认证,共同提高全社会生命急救、灾害救援知识和技能的普及水平。四是提升救护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发挥师资交流管理委员会作用,每年至少开展师资应急救护大赛和救护员大赛各一次,积极组队参加省会、中国总会急救竞赛。拓展应急救护培训知识和技能的领域,在心理干预、紧急避险、灾害逃生、自救互救、水域救护等方面有重点的培养一批品牌课程师资。五是提升救护基地建设和高校急救培训工作。每年新增2个市级重点培训基地,积极申报省级重点基地项目,率先构筑辖市、区为基础支撑、省市为重点导向的培训基地体系。推动高校建立培训基地,每半年举行一次基地和高校联合团队应急救护演练科目比赛,提升共建水平。
(二)着力提升人道救助实力。一是坚持推进红十字“博爱送万家”活动。把握“博爱送万家”品牌的精神内涵,根据人道需求创新模式和内容,与街道红十字会和社区干部一道,把那些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家庭建档入库,给予重点关心和及时救助,全系统既要在元旦春节期间集中入户送温暖,又要动态跟踪,了解诉求,在他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使“博爱送万家”活动常态化。二是坚持聚焦特殊人群,实施精准救助。重点聚焦“双癌家庭”、白血病儿童家庭和失独老人、单亲困难家庭,与民政部门联合开展好低保和低保边缘大病患者家庭的医疗补充救助,发挥红十字人道救助基金的积极作用,依法公平精准地帮助那些生活无着和上门求助的人。加大“小天使基金”和“天使阳光基金”申报力度,积极开展与有关部门和医院的对接合作,尽可能多的让符合条件的对象得到救助。三是坚持在养老事业发展中发挥辅助作用。积极开展红十字养老照护师资培训和志愿服务工作,关注规模庞大的老龄群体的所盼所需,为居家养老特别是“空巢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保健、文体娱乐、精神慰藉、安全援助等志愿服务。争取社会力量支持,办好公益性红十字养老机构,积极创造条件,获得养老护理员培训机构资质。四是坚持开展定向募捐、推动筹资创新。依法响应重大灾害社会募捐倡议,汇集社会爱心,支援灾害救援和灾区重建。广泛动员爱心企业和社会各界捐赠人道基金和定向公益基金,携手社会力量共赴人道事业,拓展社会救助资金来源和筹资渠道。
(三)着力提升生命关爱水平。一是积极宣传推动无偿献血。加强与市中心血站和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的紧密合作,推动红十字会团体会员向献血团体会员单位发展,利用高校、公益组织等红十字阵地,组织集中献血和宣传,增强协同反应和应急保障能力。二是积极扩大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队伍。造血干细胞捐献采样年新增入库确保完成省定目标,完善造血干细胞数据库系统,逐步将系统延伸至县级红十字会。三是积极走在人体器官(角膜、遗体)捐献工作前列。加强与市卫计委、重点医院的信息联动和协同,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器官捐献信息员和协调员队伍。加强与民政部门的沟通与合作,规范使用捐献救助基金。建立多学科专家咨询委员会,加强业务指导和专业人员培训。每年在栖凤山捐献志愿者纪念园,开展集体缅怀纪念活动,走访慰问捐献者家属。四是积极为“健康常州”做出应有贡献。贯彻《“健康常州2030”规划纲要》,围绕共建共享、促进健康公平,广泛开展红十字专家义诊、普及宣传、健康知识讲座等公益活动,与有关部门一道推动全民健康事业发展向社区、向农村延伸。
(四)着力拓展博爱精神传播路径。一是依法发展和管理红十字志愿者队伍,积极招募与红十字核心业务相关的专业志愿者,扩大基层社区志愿者人员比重,推动重心下沉。二是建立高校红十字联合会,合力推动“博爱青春”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壮大高校人道志愿者群体。三是借助公益组织力量,联合开展人道活动,把全社会助学、助困、助老、助孤、助残行动与红十字人道事业共同前行。四是加强与宣传部门、文明办、慈善总会和报社、广电传媒的合作,建立一支延伸到基层的红十字宣传通讯员队伍,办好《关爱》期刊和“公益摄影大赛”,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宣传先进典型和事迹,传播社会正能量,促进文明城市建设。五是加强与研究机构合作,结合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常州研究基地建设,深化红十字理论研究,推出一批具有常州特色的红十字文化产品,扩大社会影响力。六是按照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十三五期间,在部分地区建立红十字文化博物馆或展示中心的规划目标,依托常州盛宣怀故居,突出盛宣怀中国红十字会首任会长的主题,争取创建国家级红十字文化传播教育基地,通过“文化搭台,名人撑台”,搭建全景展示中国红十字会百年历史的文化平台,以红十字独特文化,打造宣传常州新的特色名片。
(五)着力提升红十字工作环境。一是扎根社区打造“博爱家园”。围绕省会提出的“实现防灾减灾、健康促进、救护培训、志愿服务、社会救助、养老照护和人道传播等工作在基层一线融合”,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把“博爱家园”建成为红十字会核心业务的综合平台,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二是开发和应用好信息化载体平台。全面对接省会系统网站,以项目数据库、捐赠人数据库、志愿者数据库为支撑,建立和完善市及辖市、区两级“一网三库”。深度开发红十字网站、微信公众号功能,全透明、全过程公开救助进展,彰显公信力,拓展社会参与捐助有效途径。三是不断完善财务、捐赠项目等各类信息公示平台。贯彻政务信息公开制度,在红十字政务网站、微信公众号和政府指定平台,做好预算决算、招标采购、资金募集、分配使用等信息公开。按照我市《社会信用建设体系规划纲要》要求,依法采集相关信用信息,建立健全信用信息处理、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制度。
五、保障措施
各级红十字会要积极争取支持,加强工作保障,提升能力素质,确保各项既定目标和任务的顺利完成。
(一)加强政策保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不断加大对红十字事业的投入和保障。邀请人大、政协围绕贯彻执行《红十字会法》开展立法调研和视察,主动加强与党委、政府相关部门的联系、沟通和协调,着眼扶危济困,实现共同愿景,争取相关政策支持,优化红十字事业发展的合作环境、政策环境、舆论环境和法制环境。
(二)提升队伍保障。按照省会“十三五”规划,自上而下推动有条件的县级红十字会建立党组,全面理顺县级红十字会管理体制并独立开展工作,加强镇、街道红十字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基层组织网络和志愿服务体系。创新选人用人机制,提升干部队伍素质。通过购买公益岗位、招聘项目专业人才等途径,优化管理人员队伍。加大教育培训、轮岗交流、挂职锻炼、选拔任用工作力度,加强红十字会干部队伍的能力建设,不断提高职业化水平,增强综合协调和服务奉献能力。合理推出志愿服务和公益岗位实践锻炼基地,吸收优秀大学生和社会爱心人士充实工作力量,服务红十字事业。
(三)落实监督保障。按照中央及省市关于加强党的群团组织建设和改革的总体要求和部署,积极推进红十字会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严格执行重大事项向理事会报告、由理事会讨论和集体决策的制度安排,自觉接受红十字会常务理事会、理事会和会员代表大会的监督;严格执行法人代表离任审计、年度财务收支情况审计、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募捐款物使用情况专项审计制度,自觉接受财政、审计监督;数额较大的捐赠要与捐赠人签订捐赠协议,明确对捐赠款物使用情况的告知义务,自觉接受捐赠人监督;建立红十字会新闻发言人制度,定期举行新闻发布会,通过媒体和网站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自觉接受媒体监督和社会监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