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正文
浏览次数:
信息名称:关于开展现代农业“精准突破行动年”活动的实施意见
索 引 号:014109859/2017-00045
法定主动公开分类:其他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常农发〔2017〕36号 发布机构:市农委
生成日期:2017-06-07 公开日期:2017-06-13 废止日期:有效
内容概述:关于开展现代农业“精准突破行动年”活动的实施意见,要求各辖市、区农林(业)局,委机关各处室、委属各单位执行。
关于开展现代农业“精准突破行动年”活动的实施意见
常农发〔2017〕36号

各辖市、区农林(业)局,委机关各处室、委属各单位:

当前,我市现代农业正处于跨界融合、深化发展的关键阶段。为深化“三大一实干”活动成效,确保全面完成年度各项工作任务,加快推动现代农业“迈上新台阶、率先现代化”,决定开展“精准突破行动年”活动。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思路

以五大新发展理念为统领,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按照目标化管理、工程化推进、全程化跟踪、绩效化评估的工作组织机制,着力实施农业生态环境治理保护等九项行动,加快构建更加协调、更加高效、更富活力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促进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持续增加,农业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持续提升,确保农业现代化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二、重点任务和分工

(一)实施农业生态环境治理保护行动。以“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方案为指针,以“一控两减三基本”为重点任务,着力推进农业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全力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牵头领导:何尧平;扎口处站:环能处;具体落实处站:环能处、推广中心、畜牧兽医处、园艺处、园艺站、农机处、农机推广站、渔业处、水产站;具体实施主体:各辖市区农林、农业局)

(二)实施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行动。坚持产管结合、全程溯源、共建共治,进一步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体系,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全程化监管和品牌化建设,全面筑牢农产品质量安全防线,努力保障“舌尖上的安全”。(牵头领导:阎晓东;扎口处站:农产品质量监管处;具体落实处站:农产品质量监管处、推广中心、园艺处、园艺站、畜牧兽医处、疫控中心、渔业处、水产站、执法支队、动物卫生监督所、市场信息处、办公室;具体实施主体:各辖市区农林、农业局)

(三)实施新型经营主体培育行动。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壮大提升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提档升级,扶持培育开放型农业企业,夯实现代农业发展主体力量。(牵头领导:郑银法;扎口处站:产业化处;具体落实处站:产业化处、科教处、开发处;具体实施主体:各辖市区农林、农业局)

(四)实施国家森林城市建设行动。实施国家森林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以总体绿化与珍贵化、彩色化、效益化相结合为主线,以“扩绿、提质、保护、富民、文化”为重点方向,加快推进森林城市生态体系、产业体系、生态文化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等四大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森林城市建设水平。(牵头领导:徐祖兴;扎口处站:林业处;具体落实处站:林业处;具体实施主体:各辖市区农林、农业局)

(五)实施农机农艺融合发展行动。加大园艺业机械化试验示范力度,构建完善农机农艺融合的协调机制、技术体系和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扎实推动全市农业机械化全面协调发展。(牵头领导:徐加宽;扎口处站:农机处;具体落实处站:农机处、农机站、园艺处、园艺站、推广中心;具体实施主体:各辖市区农林、农业局)

(六)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化推进行动。加大项目资源整合,突出重点区域,着力推进高标准农田整村整镇整区域建设,实现连片治理、不留死角。加快发展钢架大棚、智能温室等高效设施农业,实施标准化鱼塘建设,不断提升农业设施化水平。(牵头领导:李国平;扎口处站:开发处;具体落实处站:开发处、园艺处、园艺站、渔业处、水产站;具体实施主体:各辖市区农林、农业局)

(七)实施创意休闲农业升级行动。着力抓好多模式的创意休闲农业产品开发,积极争创一批省级以上创意休闲农业示范区(点),着力打造休闲农业惠民卡工程、休闲农业体验师海选等一系列营销推介平台,不断提升常州创意休闲农业的影响力和美誉度。(牵头领导:徐加宽;扎口处站:园艺处;具体落实处站:园艺处、园艺站;具体实施主体:各辖市区农林、农业局)

(八)实施科技创新引领行动。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研发平台和农业科技转化应用体系建设,在农机装备、生物技术、农牧结合等关键领域取得一批科技创新和运用成果。突出抓好现代种业发展,切实增强种业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牵头领导:庄细跃;扎口处站:科教处;具体落实处站:科教处;具体实施主体:各辖市区农林、农业局)

(九)实施智慧农业提速行动。推动信息技术在现代农业的深度应用,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业物联网以及大数据、云计算,全面提升现代农业生产管理效率、市场营销效率和为农服务效率。(牵头领导:李国平;扎口处站:市场信息处;具体落实处站:市场信息处、科教处、园艺处、园艺站、畜牧兽医处、疫控中心、动监所、推广中心、渔业处、水产站、农产品质量监管处、林业处、农机处、农机站、产业化处、开发处、法规处、执法支队;具体实施主体:各辖市区农林、农业局)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推进。按照“一项行动一名分管领导牵头、一个处站扎口落实、一个实施方案部署”等“三个一”的工作要求,继续实施对农委内部和辖市区农业部门两个层面的绩效考核,强化目标管理、责任落实、资金匹配、项目支撑、督促检查、绩效评估,确保每一项行动、每一项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进。

(二)强化文化引领。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持续放大道德讲堂示范效应,充分运用好“两微一端”等新兴媒体,不断培育与时俱进的机关文化,全面筑牢政治文化阵地、道德文化高地和农本文化领地,汇聚起推动发展的强大正能量。

(三)强化机制活力。进一步完善权责明晰、程序规范的内控防范机制,扎紧制度的笼子,完善民主集中制建设,在项目管理、工程建设、强农惠农政策落实等重点领域,充分引入第三方机构、全媒体以及公众等社会监督力量,构建起“个人无权、集体有权、规则用权”的决策用权体系,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加大对外整合、对内融合、广泛联合的力度,广泛聚合各方资源投入农业发展。特别是要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平台,进一步加强支农资金资源整合,提高财政资金整体效能和使用效益。积极创设金融支农、机制强农、服务助农、法治护农新平台、新举措,进一步优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项目管理模式,加强农业风险应对和应急管理,探索创设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基金,持续推进银行信贷、信用担保和农业保险等财政金融支农政策,不断增强农业从业主体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活力。

(四)强化能力提升。继续实施农业干部队伍素质能力提升工程,组织开展各类主题培训活动,研究建立以主导产业为依托的农技人才专业化实训基地,突出抓好35周岁以下年轻干部的群体培育,全面推进工作理念、工作方法、业务技能的大转变、大提升。

(五)强化法治保障。加强农业依法行政,深入推进农业行政权力清单标准化建设,做到“清单外无权力”。严格实行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建立完善法律顾问制度,注重加强对重大决策的风险防范。深化农业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加大农业执法力度,切实履行“双随机、一公开”工作职责,提升农业执法规范化水平。优化农业普法宣传,积极营造依法治农、依法护农、依法兴农的良好氛围。

附件:1.农业生态环境治理保护行动方案

2.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行动方案

3.新型经营主体培育行动方案

4.国家森林城市建设行动方案

5.农机农艺融合发展行动方案

6.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化推进行动方案

7.创意休闲农业升级行动方案

8.科技创新引领行动方案

9.智慧农业提速行动方案

常州市农业委员会

2017年6月7日 

附件1

农业生态环境治理保护行动方案

为全面贯彻国家、省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切实落实好全市“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和全市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全力打好以治理畜禽养殖污染为重点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着力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推动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思路

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环保优先、循环发展的基本原则,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契机,以构建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方向,以常州市“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任务为重点,切实加强农业源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进一步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支撑能力,进一步拓展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功能,不断提高农业生态供给的数量和质量,切实增进民生福祉。

二、行动目标

1、推行种植业清洁生产。2017年全市化肥(折纯)施用总量比2015年削减2%,化学农药施用量实现零增长,其中太湖一级保护区化肥、化学农药施用总量较2015年分别下降7%。

2、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开展禁养区畜禽养殖场关闭搬迁,清理整顿不符合规范标准的养殖场(小区)、养殖专业户。全市规模化养殖场(小区)治理率达到60%。

3、推进水产养殖污染治理。严控湖泊网围养殖面积,拆除长荡湖网围养殖面积1.7万亩;规范池塘循环水养殖,执行太湖流域池塘养殖水排放标准,推广养殖尾水达标排放技术,有效控制水产养殖业污染。

4、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开展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全市新建一批村级秸秆收贮点,秸秆机械化还田率达到55%左右,全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开展畜禽养殖场粪便资源化利用,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96%。试点探索农田废弃物回收利用新模式。

5、开展生态循环农业创建,培育一批以种养结合为主的农业清洁生产主体小循环、以“一控两减三基本”为主要内容的片区中循环和区域大循环示范点。

6、开展农用地污染防控。完成省、市下达的目标任务。

三、主要任务

(一)推行种植业清洁生产

1、种植业化肥减量。加强农业清洁化生产技术的研究和攻关,加快推进清洁生产技术的转化应用,大力推广种养结合、加强粪肥还田,增施有机肥、测土配方精确施肥、种植绿肥、滴灌施肥、喷灌施肥、水肥一体化技术等措施与技术;太湖一级保护区推行农田休耕、轮作,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试点示范,打造生态循环农业基地。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1%,大力推广使用商品有机肥,绿肥种植翻压还田等技术措施,实现用地与养地结合,持续提升土壤肥力。全年全市化肥施用量(折纯)较2015年削减2%,其中,太湖一级保护区较2015年削减7%以上。

2、种植业农药零增长。加强重大病虫疫情监测预警,建设各类标准化监测站(观测圃)、植物疫情监测点等,强化重大病虫害防控服务指导;全面提高科学用药水平,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高效植保机械及先进施药技术。集成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大力推进统防统治,建设一批绿色防控示范区,建立绿色防控技术推广机制。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比重达到27%,高效低毒低残留生物农药使用占比达到81%,加强技术创新,不断提升主要农作物农药利用率,确保农药使用量零增长,其中,太湖一级保护区农药使用量较2015年削减7%以上。

(二)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治理

3、禁养区养殖场关闭搬迁。按照辖市区政府2016年出台的整治文件及禁养区划定完善文件,配合本级政府对已列入禁养区应关闭清单内的畜禽养殖场,以及在新一轮畜禽养殖调查中排出的禁养区内确需关闭搬迁的养殖场,实施关闭任务,提高关闭整治质量。

4、畜禽养殖布局优化。按照我市出台的《常州市畜牧业绿色发展规划》,各地要统筹畜产品保供需求、土壤地势、农作物种植品种、种养结合畜地平衡、畜禽粪便就近利用与异地消纳和污染减排等要求,科学确定畜禽养殖总量、品种和规模,合理规划养殖业布局,会同当地环保、国土部门科学确定养殖业用地,2017年6月底前完成本区域畜禽养殖布局调整优化方案制定。

5、养殖场养殖污染治理。配合当地环保部门,落实养殖场养殖污染治理的主体责任,建立规模养殖场废弃物产生、综合利用和污染排放等情况的登记备案,列出确需治理改造的畜禽养殖场(小区)、养殖专业户清单,制定年度治理方案与实施计划,定期汇总报市农委。督促新建、改建、扩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严格执行污染防治设施与主体工程建设“三同时”制度。2017年,规模化养殖场(小区)治理率达到60%。

6、规模养殖场改造。推进规模养殖场设施设备改造升级,实施节水养殖,实行雨污分离、固液分离,实现源头减量,配套堆粪存储、厌氧发酵和工程处理等设施,实行资源化利用。

7、规模养殖场完善。与当地国土、环保部门共同配合,对目前保留的但不符合治理条件的养殖场继续实施关闭搬迁;对目前保留的能够整治提升的规模养殖场,在用地备案、环评、动物防疫条件审核等手续条件,要依法完善,保护养殖合法权益;加强小散养猪场户粪污治理,通过“改、扩、转、退”等,引导小散养殖场户有序退出。

8、规模养殖场质量提升。大力推进生态健康养殖,深入开展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农业部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省级畜牧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创建;鼓励现有和适养区尤其是种植业为主的各类农业园区新建养殖场,开展农牧结合型、清洁生态型、生态健康型养殖场建设。2017年,全市生猪大中型规模养殖比重达到69%。

(三)推进水产养殖污染治理

9、网围养殖整治。开展湖泊网围养殖整治,长荡湖网围养殖面积压缩1.7万亩。

10、规范池塘循环水养殖。严格执行太湖流域池塘养殖水排放标准,推广养殖尾水达标排放技术,有效控制水产养殖业污染。

(四)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11、秸秆综合利用。继续推行“1+X”(即以秸秆机械化还田为主,结合其他多种形式利用)模式的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完善秸秆综合利用奖补政策,支持全面开展秸秆多种形式利用,加强秸秆收贮体系建设,全市新建10处村级秸秆收贮点,秸秆机械化还田率达到55%左右,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

12、畜禽养殖场粪便资源化利用。推进规模养殖场沼气工程及其配套的沼渣沼液循环利用工程建设,推广“畜—沼—种植”生态种养模式;建立健全畜禽养殖场(户)粪污收集和处置利用体系,对不实施粪便统一收集的规模化养殖场全部建成粪污收集、处理利用设施;鼓励开展畜禽粪便就近利用、种养结合;实施以本地畜禽粪便为原料的有机肥生产应用,因地制宜推广养殖粪污“零排放”技术。2017年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96%。

13、试点探索农田废弃物回收利用新模式。

(五)开展生态循环农业创建

14、以提高畜禽规模养殖粪便综合利用率、秸秆回收利用率、农膜等田间废弃物回收率为主要内容,以畜禽养殖整治提升为重点,兼顾种植业开展粮经轮作、间作套种、林下生产、稻鸭共作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和规范池塘循环水养殖行为,倡导以地定畜,农牧渔对接,合理配套种养业。打造农业生态循环主体,以点扩面,从源头上控制畜禽养殖污染,实现种养结合主体小循环;依托镇、村、各类农业园区以及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企业,在一定区域范围构建农业资源循环链,加大农业废弃物的收集、储运和利用力度,实现片区中循环;以省级农业园区、镇为单位,统筹布局农业产业、构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服务体系,实现区域大循环。

(六)开展农用地污染防控

15、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控。继续开展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完成省、市下达的目标任务。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推进。统一部署、专项推进,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加大督查考核力度。与环保、太湖办、国土、发改、财政、供销、科技等部门加强沟通协作,建立工作例会制度,定期研究解决农业污染防治的共性问题和突出问题,形成工作合力。

(二)加大政策扶持。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资金支持制度,加大对农业污染防治的投入力度,积极争取各级各方面资金投入农业生态环境建设,聚焦畜禽养殖场关闭搬迁、农业治污设施改造提升、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肥种植等重点环节,发挥资金导向作用。

(三)加强绩效管理。强化目标管理、责任落实,将治理年度目标任务进行分解落实,对目标执行情况进行自评价、核实查验与综合考评。

(四)注重宣传引导。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新媒体等途径,加强农业污染防治的科学普及、舆论宣传和技术推广,推广普及化害为利、变废为宝的清洁生产技术和污染防治措施,切实提高农民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大力宣传农业污染防治工作的意义,深入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培训,让广大群众理解、支持、参与到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农业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

附件2

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实施方案

为做好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工作,根据《农业部关于印发〈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活动方案〉、〈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考核办法〉的通知》(农质发〔2014〕15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

以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为核心,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基层监管能力为目标,坚持“产出来”和“管出来”两手硬、标准化生产与执法监管两手抓,高标准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市。

二、主要目标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地产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8%以上;本地生产销售的农产品中禁用药物监测合格率达到100%。农产品质量基本实现可控、可管、可追溯,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显著加强。市、辖市(区)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政监管、综合执法、检验检测体系完善,镇级监管机构和村级监管员队伍健全,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明晰、执法到位、运转高效。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制度机制健全完善。投入品监管、生产过程控制、检验监测、质量追溯、预警应急、社会监督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健全,生产记录管理、绿色防控等食用农产品全程监管机制完善。

三、重点任务

(一)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

1.坚持绿色生产理念,大力推广质量控制技术,积极推进统防统治、绿色防控、配方施肥、健康养殖和使用高效低毒农药兽药工作,制定、修订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相配套的地方主要农产品生产操作规程,操作规程入户率达到100%。

2.加强技术指导和服务,推进标准化生产。加大宣传培训力度,普及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知识。加大蔬菜水果茶叶标准园、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示范场建设力度。

3.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强化证后监管,健全认证补贴奖励机制。全市种植业“三品一标”产品产地认定面积占种植业总面积的比率达到60%以上;全市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占畜禽养殖场比率达到25%以上,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中生产“三品一标”产品的比率达到70%以上;“三品一标”水产品养殖面积占水产品养殖总面积的比率达到70%以上。

4.推广有机肥生产等处理模式,全面提高畜禽养殖废弃物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水平。全市规模化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96%。

5.推动建立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实现生产与加工、流通领域追溯体系的衔接。全市80%以上的标准化种植场、养殖场实现产地准出和原产地追溯。

6.做好从产地到市场的链接,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农产品展示展销推介活动,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打造重点优质农产品产业龙头。

(二)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1.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管理体系,完善产地环境预警、农业投入品监管、生产过程管控、收购储运过程监管、包装标识管理等制度,市、县、镇三级配备必要的检验检测、执法取证、样品采集、质量追溯等设施设备。

2.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监管平台,把生产监控、投入品监管、检验检测、质量追溯、监管预警、宣传教育等6大功能全部纳入平台,面向公众提供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查询、农产品溯源信息查询、投诉举报、专家视频会诊等服务,实现对重点农产品生产、流通、检测等关键环节的全程监控。

3.落实镇(街道)职能、有条件、有经费,做好农民培训、质量安全技术推广、标准宣传培训、督导巡查、监管措施落实等工作。进一步完善村级质量安全监管员队伍建设,明确职责任务,健全考核体系,逐步建立村级服务站点。

4.制订市、辖市(区)、镇、村四级监管人员专门培训计划,做到全员培训,每名监管人员每年接受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集中专业培训不少于40小时。

(三)加强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管理

1.将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种养大户、畜禽屠宰企业、收购储运企业、经纪人和农产品批发、零售市场等规模化生产经营主体全部纳入监管名录,明确生产经营者的主体责任。建立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信用档案,建立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红黑名单制度,推进行业诚信自律,依法公开生产经营主体违法信息。

2.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联盟体系建设,采取自愿申报、审核加入、社会监督、动态管理的方式,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生产经营队伍,积极做好宣传推介,推动形成农产品优质优价市场机制。

3.加强对农产品生产经营的服务指导和监督检查,督促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00%落实生产记录、质量承诺和从业人员培训制度,严格执行禁限用农兽药管理、农兽药休药期(安全间隔期)。

4.关闭不合格生猪屠宰场,督促屠宰企业落实进厂(场)检查登记、肉品品质检验特别是“瘦肉精”检测等制度,严格巡查抽检。

5.建立病死畜禽及不合格农产品无害化处理的长效机制,建成市动物卫生处理中心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纳入保险的生猪发生死亡后,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四)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

1.加强农药、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管理,完善生产经营主体监管名录制度,健全生产经营诚信档案。严格落实农药、兽药经营告知制度,强化养殖环节自配饲料监管。

2.全面推进放心农资连锁经营和配送,畅通经营主渠道。建设农业投入品监管信息平台,农业投入品100%纳入平台管理。

3.建立农业投入品质量常态化监测制度,定期对主要生产基地、交易市场的投入品开展监督抽查,全市每年抽查农业投入品样品不少于200个。

4.加强农业投入品使用技术指导,严格执行禁限用农药、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有关规定。严厉打击农业投入品生产环节非法添加行为,取缔无证无照农业投入品生产企业。

(五)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常态化监测

1.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排查,对规模以上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每年现场巡查1次以上,对风险高、信用等级低的农产品生产主体每年现场巡查2次以上。

2.市、辖市区两级每年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定量监测不少于3600批次。所有生产基地、销售企业、批发零售市场及地方主要农产品都要纳入监测范围,强化检打联动机制,依法严厉查处不合格产品及其生产经营单位。

3.落实镇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职责,开展日常巡查、速测和指导服务等工作。督促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落实产品自检制度。

(六)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

1.全面推行农业综合执法,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

2.加强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和农产品生产、收购储运、屠宰等重点环节执法检查,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资、生产销售使用禁用农药兽药等违法违规行为。

3.推动建立跨部门、跨区域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案件协查、产销监管等协调联动机制,强化农业行政执法、食品安全监督执法与刑事司法的有效衔接,加大案件查办和惩处力度。

4.健全应急处置机制,妥善处置突发应急事件。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农业部门要切实担负起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工作主力军作用,统筹协调各项创建工作,细化分工,落实责任,确保各项创建工作落到实处。

(二)推动工作创新。积极探索符合监管实际、富有监管成效的新模式、新机制和新举措,结合实际,突出重点,把握农产品质量安全关键环节,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力争在监管体系、监管能力和监管实效等方面起到示范引领作用,不断提升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水平。

(三)严格督查考核。加强对各地各单位创建工作的督查考核,对工作迟缓、措施不力的进行通报批评。

(四)广泛宣传引导。广泛宣传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的重要意义、政策措施、工作重点和考核评价标准等内容,凝聚社会共识,形成全社会支持创建、参与创建的良好氛围。

附件3

新型经营主体培育行动方案

为贯彻落实市委1号文件和全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力量支撑,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

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破解“谁来种地”为出发点,以新型经营主体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主力军为落脚点,着力培优培强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着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提档升级,扶持培育开放型农业企业,夯实现代农业发展主体力量,推进我市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速发展。

二、目标任务

1、全市新培育3家以上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培育“联农惠农”龙头企业和“一村一品”示范点各10个。

2、促进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合作社)年销售(交易额)增长7-9%,利税增长4-6%以上,带动农户增长3-5%以上。

3、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保证保险与信用担保贷款8000万元。

4、新建提升5家左右农业产业园区,培育认定农民培训实训基地10家左右,培育培训新型职业农民5000人以上。

5、加大开放型农业典型培育,新增3家以上开放型农业企业。

三、工作举措

1、“强龙”培育,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选择10-20家上规模、有发展潜能的农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组织实施“强龙”培育,通过有针对性地精准扶持,努力通过3-5年的培育,创建一批旗舰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同时,突出推进“提档升级”活动,促进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量增质提,努力新培育3家以上省级龙头企业,使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40家以上。有重点地引导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不断提升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合作社)年销售(交易额)增长7-9%,利税增长4-6%以上,带动农户增长3-5%。

具体实施进程为:3月份前组织搞好“强龙”培育对象(农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商定,召开促进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座谈会;6月份前抓好省级龙头企业监测和申报工作,其中5月份组织一期省级龙头企业监测业务操作培训。

2、“强基”行动,示范创建促“双带”能力提高。适时组织开展“双十佳”创建活动,促进内提素质、外树形象。年内新发展“联农惠农”龙头企业10家、“一村一品”示范点10个。通过“双十佳”创建带动,唱响龙头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一村一品”品牌,促进龙头企业(合作社)整体提升带动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的“双带”能力。

具体实施进程为:3月初制发开展“双十佳”创建的相关文件;3月份有计划地初选一批“双十佳”创建单位,按照高标准创建要求,确保创建一个,基本成功一个;6月份开展“双十佳”创建工作巡查,发现问题及时补正,确保典型示范真正起到作用;9月份组织“双十佳”申报和评审;10月制发“双十佳”表彰决定文件。

3、创新服务,探索具有常州特色的“政银企”合作方式。努力探索推进涉农保证保险贷款融资,提升为农服务能力。以服务农业龙头企业为主要对象,不断努力扩大涉农保证保险贷款融资规模。与中国银行等联合进一步探索纯信用保证保险贷款,年内促进农业(龙头)企业保证保险贷款和信用担保贷款8000万元以上。

具体实施进程为:4月初对一季度发生的保证保险贷款的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及时办理保费审核;5月份前对可能新参与的银行、保险公司等进行协商、沟通,互通相关信息;与财政、银行、保险和担保公司协商,在保险责任风险化解上求提高,促进银行放贷。6月份完善并签署下一轮的合作协议。之后,做好定期跟踪服务工作。

4、项目引导,促进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在农业产业化项目管理上,重点在项目扶持内容上进一步完善,对龙头企业升档提质的,通过项目形式,予以奖励,引导促进龙头企业高质量发展;对贴息项目的贷款用途,加强审核,由第三方审核;对省市直补项目的资金核算、归档管理情况,进行跟踪了解。突出重点,完善项目管理操作规程,进一步完善第三方专家组审核、项目评审、项目审计,强化项目储备,尤其是贴息项目储备制度,以提高贷款资金使用去向的对应性和一致性程度。

具体实施进程为:3月份配合相关处室搞好项目申报指南的制发,重点明确奖补类项目的范围要求,力争省市农业产业化项目扶持资金能达到或超过上年;5月份做好产业化直补类和奖补类项目的审核工作等;7月份做好产业化贴息类项目的审核工作等;12月份做好产业化项目的绩效自评价工作等。

5、典型培育,不断提高农业外向度和知名度。围绕农业“走出去”,重点在当前工作基础较好的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流通业、农机装备业等行业,探索农业“走出去”的成功模式,鼓励引导企业、科研院所等抱团出海,到“一带一路”沿线等国家和地区建立农产品基地和农业园区。加强农业对外交流合作,引导农业科教单位、企业等主体,大力引进境外优良品种、先进装备,以及关键应用技术和高新技术与专利,进一步消化吸收、再创新与推广,切实解决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些瓶颈问题。积极协调税务、商检等部门,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创造条件,组织境外宣传推介,扩大品牌产品的国际市场知名度。力争新增3-5家开放型农业企业。

具体实施进程为:上半年,进一步完善“政府牵头、部门联动、企业唱戏”的招商机制,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农业招商网络,积极洽谈引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示范作用广、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企业。重点抓好金坛区金昇集团在乌兹别克斯坦1亿美元投资项目、金坛区永强水产有限公司基地建设项目,武进区嬉乐湾中德合作项目、武进区中以合作常州创新园农业合作项目,钟楼区邹区现代农业产业园1亿美元投资项目等。下半年,在协助做好省农委组织有意向的农产品出口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及行业协会等相关单位,参加农产品境外促销活动的基础上,认真组织我市农业相关企业参加农交会、上交会、经洽会、优质农产品(南京)展销会、年货大街等农业展示展销活动,充分利用农业展示展销的有利平台,开展农业推介、恳谈、研讨、招商、贸易等工作,捕捉境内外农业发展商机,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常州农产品国内外市场知名度。

6、技能培训,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从业人员职业化。按照“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的战略要求,瞄准“推进转型升级,建设精品农业”的目标,立足农业优势主导产业发展,结合生产需求、农民需要,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着重加强职业农民培育顶层设计,研究制定职业培育意见、认定管理办法和配套扶持政策,整合农民培训资源,加强职业农民培训师资、课程和田间学校建设,创新培训方式,切实提高职业培训培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加快培育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业队伍,为全市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全年培育培训新型职业农民5000人以上。

具体实施进程为:一季度重点制定培训任务与目标分解,推进职业农民培育相关政策意见起草,二季度推进各地培训工作加快开展,三季度对培训工作开展督查,四季度对培训工作进行总结。

7、园区建设,增强农业园区的吸纳与承载能力。以工业化的理念、以奖代补的方式,全年建设提升5家左右农业产业园区,重点加强园区基础设施、生产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建设,完善园区功能,提升园区形象,加强园区宣传推介,增强农业园区吸纳优质资源和承载重大项目的能力。

具体实施进程为:一季度进行目标分解,研究起草市级现代农业产业认定办法和园区运行监测体系,二季度出台园区建设提升扶持政策,开展省级园区运行动态监测,指导推进各地园区建设发展工作;三季度开展新建市级园区遴选申报工作,进行园区建设项目审核;四季度开展新建园区评审认定工作,完成园区建设提升项目审计,拨付园区建设项目资金。

附件4

国家森林城市建设行动方案

为巩固提升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成果,建设高水平的森林城市,根据市政府发布的《国家森林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总书记“四个着力”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根本遵循,以五大新发展理念为指引,以国家林业局着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意见为指导,以总体绿化与珍贵化、彩色化和效益化相结合为主线,以“扩绿、提质、保护、富民、文化”为方向,围绕“一核、双心、九极、七板块、多廊、多点”的森林城市建设总体布局,持续推进森林城市建设,着力提升城乡绿化品质,壮大生态富民产业,丰富森林生态文化,保护森林资源安全,全面实现大地植绿、心中播绿、全民享绿的和谐交融,为培植常州“幸福树”,建设“强富美高”新常州做出绿色新贡献。

二、行动目标

全市完成造林3.2万亩,其中成片造林1.1万亩;森林抚育8万亩;新建、更新及完善农田林网8万亩;四旁植树300万株。培育珍贵用材树种250万株,其中珍贵用材树种成片造林0.7万亩。新建绿化示范村35个。圆满完成“三化”示范建设任务。

三 主要任务

(一)城乡绿色家园建设工程。重点开展主城区绿色家园、所属市区城区绿色家园、城镇绿色家园、绿美乡村等工程建设,推进珍贵树种入城进村,促进市民居住环境不断改善,生态富民效应逐步显现。

(二)绿色生态廊道与健康绿道建设工程。重点开展绿色通道、河岸生态廊道、农田林网、城乡健康绿道系统等工程建设,因地制宜选择应用珍贵树种,提高防护林带的生态、景观和经济效益。

(三)水源地森林保育及环湖景观带建设工程。重点开展环湖景观带、水源地森林保育等工程建设,推进珍贵树种在建设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强森林吸收污染、净化水质的功能,全面保障饮用水源安全、重要湖库生态安全。。

(四)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设工程。持续推进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工程建设,进一步拯救珍稀濒危物种,有效保护森林、湿地、生物群落、人文景观等自然资源,提高珍贵树种比例,满足人们享受自然的生态需求,促进生态旅游。

(五)城市森林质量提升工程。重点开展生态公益林管护、丘陵岗地森林植被恢复、低产林改造及森林景观质量提升等工程建设,建设一批高标准、规模化的珍贵树种成片林基地,推进珍贵树种补植造林和目标树经营,构建稳定的森林群落。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责任落实。坚持“党政主导、部门协同、多方联动”的工作机制。各地根据目标任务,层层分解,充分盘活闲置土地,优化整合低效土地,有效利用宜林地、四沿地,努力拓展造林绿化空间,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主要领导作为第一责任人,对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亲自研究、亲自督办,分管领导抓好具体推进工作。各部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密切配合,确保形成工作合力。

(二)强化多元投入。积极构建“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渠道筹资机制。在有效统筹中央和省财政项目资金的基础上,各级财政设立专项资金,逐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森林城市建设领域,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打破地区、行业界限,选取一批综合实力强、社会形象优、投资经验丰富的企业投入重点工程建设,使多种所有制林业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的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三)强化科学种植。着力落实好“珍贵经、彩色化、效益化”等三化要求,因地制宜科学选择推荐树种,把珍贵彩色乡土树种作为最佳选择,积极推广良种壮苗造林,不搞大树移栽,合理配置常绿和落叶树种,确定合适初植密度。打造一批可看、可推广的样板工程,充分运用示范成果,强化引领作用,带动整体高标准、高质量推进。

(四)强化督查考核。全面落实督查考核机制,将森林城市建设列入各级各部门年度考核,对圆满完成各项任务的地区和部门进行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未完成任务的地区和部门进行问责;开展常态化的“精准督查、对标督查”,及时掌握工程进度、建设质量和组织管理等工作动态,落实通报制度,及时解决推进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建设工程顺利实施;严格考核验收程序,实行各地自查与市级检查相结合的工程验收办法,确保考核从严、验收从优。

(五)强化成果保护。坚持建管并举,常态化、规范化开展新造林后续管护、病虫害监测和保苗等,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结合生态红线管理,在林地占用征收环节更加注重生态脆弱性,守住林地保护红线;严格采伐审批,注重伐后覆绿监管,建立有效的监管监控制度。

(六)强化氛围营造。围绕“森林城市·森林惠民”这一主题,统筹各类媒体资源,扣准重要生态节点,广泛宣传森林城市建设的科学理念、重要举措和成效亮点,突出特色,形成声势,促进全社会对森林城市建设工作的持续关注,广泛弘扬生态文明理念。 

附件5

农机农艺融合发展行动方案

为加快推进农机化全面协调发展,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发展,提高农机使用效率和效益,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

以提升园艺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为目标,围绕常州园艺产业发展实际,按照重点扶持、彰显亮点、分类指导、梯度推进的原则,以园区为依托,以项目为抓手,突出特色园艺作物关键生产环节,积极实行农机农艺融合,加快先进、适用的园艺作物机械化生产装备与技术的研发、引进、试验、示范,推动常州园艺业机械化水平快速发展。

二、行动目标

建设市级综合性园艺业新机具展示(演示)中心1个,建成一批园艺作物主要生产环节机械化示范基地(园区)。引进(研发)先进、适用的新农机新技术开展试验示范,形成一批融机械化、标准化于一体的可复制、可推广的园艺作物机械化生产模式。

三、主要任务

(一)强化优势产业,推进合理布局

根据各地园艺优势主导产业特点和生产需求来引导机械化发展的方向。武进区、天宁区重点发展水果和花木主要生产环节的机械化,金坛、溧阳重点发展特色蔬菜和茶叶生产全程机械化,新北、钟楼区重点发展蔬菜作物主要生产环节的机械化。重点围绕当前设施大棚耕整地,蔬菜育苗、种植、起垄和收获,茶叶中耕、修剪和采摘,果树中耕、施药施肥和修剪,苗木挖掘等环节,加快适用机具的选型和试验示范。

(二)强化项目扶持,推进基地建设

整合各类项目资源,优先扶持适于机械化作业的园艺类基地建设项目。各级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也要将农机作业水平作为标准园建设扶持的必要指标之一。支持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及其他为农服务机构建设园艺作物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中心),增强示范基地技术攻关、试验示范、开拓市场和带动农户的能力。

(三)强化造用结合,推进机具配套

针对不同园艺品种和种植模式,制定适宜当地的园艺作物生产机械配备方案。一是“选”。加强与农机研发和推广部门的信息互通,引进相对成熟的机具进园区进行试验、示范,以期获得适应当地的最佳农机作业效果,推动园艺作物生产模式适应于现有农机具的要求。二是“改”。加强与农机制造企业的技术互通,对现有机具作业的不足之处进行改进,推动农机适应于当地园艺作物生产要求。三是“研”。加强新机具研发力度,按照已有园艺生产实际表达农机作业诉求,在诸如白芹壅土、水芹收获及苗木挖掘等机械化需求大的环节开展新机具研发,为园艺机械化生产薄弱环节提供强有力的装备支撑。

(四)强化技术集成,推进机艺融合

针对机器能走、环节衔接、作业便利的实际问题,从机械化角度规范5点农艺栽培技术标准:适应机械化生产的种植模式、适应作业环节衔接的整地规范化技术、适应机械播种的种子前处理技术、适应机械移栽的育苗标准化技术、适应机械采收的育种栽培技术。通过建立高效务实的机艺融合机制来加快推进适于机械作业的栽培农艺标准的制定。

(五)强化机制创新,推进专业服务

积极探索园艺作物机械化发展的服务机制。一是培育新型农机经营主体。在积极拓展现有农机服务组织服务空间的基础上,提高新建示范基地自身机具配套及服务能力。二是培育农机服务市场。主要从作业面积较大的耕整、施肥、割草、植保等环节入手,加快园艺机械作业供需信息平台建设,做好机具与服务对象的对接工作,进一步扩大园艺作物农机服务市场。三是创新多种服务模式。鼓励各地开展合同订单、托管服务、租赁经营和企社共建等多种服务模式,最大限度地提高机具的利用率和效益。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把园艺作物生产机械化作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细化目标任务,落实责任分工,形成高效的工作推进机制。

2、加强政策扶持。完善园艺作物生产机械化扶持政策,落实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科学合理调整投入方向和投入结构。加大对重点园艺生产环节的作业机具奖补力度,支持机耕道、机库及其它机械化配套设施建设、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市场与信息服务等环节。鼓励各地对园艺作物机械化生产实行用油、电、水、气等价格优惠。积极探索信贷保障和保险机制,引导金融机构扩大对园艺机械化生产的信贷支持力度。

3、加强宣传指导。依托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加大园艺作物生产机械化的宣传力度。举办园艺作物机械化生产现场演示会,积极组织农机展览观摩、技术总结交流等活动。加大园艺作物机械化生产技术培训力度,特别要注重新农机操作和维修人员的培养。各级农林部门要发挥组织、人才、技术优势,整合力量,成立园艺作物生产机械化技术专家组,对园区涉及的新机具、新技术、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和服务指导,强化技术总结和标准制定,将行之有效的机械化生产技术模式进行面上推广。

4、加强考核管理。加强园艺产业生产机械化水平的监测、考核和评估,构建推进园艺作物机械化生产工作绩效考核评价体系,鼓励实行第三方考核评价机制。将园艺生产机械化纳入对辖市区农林部门的年度目标考核。各辖市区要围绕园艺机械化重点任务,积极主动开展督促检查,及时发现和着力解决现实工作中不落实和不到位的问题,做到咬住目标、盯紧进度,确保目标任务完成。

附件6

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化推进行动方案

为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善提升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

以《常州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2015-2020)》、《常州市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方案(2015-2020)》为指导,更加注重创新、绿色发展等新形势,把握精准开发的理念,着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着力推动设施农(渔)业生产方式转变,着力建设“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渔)业,为确保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作出新的贡献。

二、行动目标

全年新建高标准农田4万亩,新增高效设施农业1万亩、高效设施渔业8000亩,池塘标准化改造2万亩。

三、主要任务

(一)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突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开发成效较好地区、产业融合发展较好地区和地方积极性较高地区等五类重点区域,根据农田分布情况,合理确定项目规模,科学安排项目投向,对连片规模较大的区域,优先安排省以上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对零散地块,集中市、辖市区两级项目资源开展整村整镇整区域建设,实现连片治理、不留死角。

(二)发展高效设施农(渔)业。持续推进永久性高标准蔬菜基地建设,加快发展钢架大棚、连栋大棚、智能温室等高标准设施,配套完善“两网一灌”、病虫害防控、蔬菜分拣分级、预冷保鲜、商品包装等生产设施,大力发展畜禽水产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养殖,加快畜禽水产自动化饲喂、环境调控设施设备的推广应用步伐。

四、保障措施

1、坚持科学规划。按照《常州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2015-2020)》、《常州市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方案(2015-2020)》,合理布局,分步实施,有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引领全市现代设施园艺业、设施渔业科学发展。

2、积极争取项目。加强与省有关部门沟通协调力度,积极争取项目。同时,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在确保配套资金、自筹资金全额到位的前提下,安排财政专项和部门项目用于高标准农田、高效设施农(渔)业、池塘循环养殖工程建设。以财政支农(渔)项目为引导,吸纳民间资本、工商资本等社会投资参与。

3、实施整镇整村推进。每年选择2-3个镇、10个左右村实行整体推进,实现连片治理、不留死角。优先安排选择整镇整村推进的项目。项目区工程布局要统筹规划,确保实现“治理一片、提升一片、带动一方”的目标。提倡以行政村或乡镇为单位进行打包申报项目。同时,要把项目建设与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相结合,与适度规模经营相结合,与推进新品种、技术、设施的应用相结合,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典范。

4、优化管理机制。整合农业、水利市级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提高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标准。进一步优化“先建后补”项目管理模式,完善权责明晰、程序规范的内控机制,在项目管理中引入第三方机构、全媒体及公众等社会监督力量,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加强动态监测,及时掌握工作进展,跟踪检查指导,帮助协调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各类困难和问题,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附件7

创意休闲农业升级行动方案

为加快推进创意休闲农业提档升级,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和省、市两会及农业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两聚一高”、建设强富美高新常州总体要求,大力提升休闲农业发展水平,加快发展创意农业;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持农耕文化为魂、美丽田园为韵、生态农业为基、传统村落为形、创新创造为径,注入科技与文化两大元素,整合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资源,构建多层次的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推动创意休闲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农民就业增收,着力将创意休闲农业产业培育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为城乡居民提供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的高品质休闲旅游体验。

二、行动目标

争创一批部、省创意休闲农业示范县、镇、村和星级示范企业、主题创意农园。精心组织开展创意休闲农业体验师活动、园艺进家庭系列宣传推介活动等,不断深化创意休闲农业体验惠民卡活动,大力宣传推介一批叫得响、知名度高的品牌休闲农业节庆活动。2017年,全市农业休闲观光实现接待游客780万人次,同比增长10%;实现营业收入约25亿,同比增长10%左右。

三、主要任务

1、狠抓创意休闲农业产品开发。注入科技与文化两大元素,整合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资源,着力推进创意农业与历史经典产业发展、重要文化遗产传承、特色小镇培育、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突出发展科技型、文化型、功能型、生态型、服务型等创意农业“五种模式”,通过农旅结合、农卫结合、农教结合,大力发掘农业文化遗产、历史经典产业和民间技艺乡风民俗,在特色品种与技术上、生产过程与生产模式上、智能农业生产上、田园景观设计上、园区活动策划上、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上、包装工艺上精到创意,着力培育一批创意农产品、创意田园景观、创意包装、创意节庆、创意饮食、创意农居等。

2、培育创意休闲农业示范典型。继续落实奖补政策,强化政策引导,加强服务指导,力争创建一批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星级示范企业、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十佳休闲农庄、十佳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及省级创意休闲农业特色小镇、休闲农业示范村、主题创意农业园。

3、打造创意休闲农业宣传推介平台。一是组织开展休闲农业体验师活动,精心做好体验师海选、体验师体验过程传播、优秀体验传播评选等环节,全面宣传推介我市创意休闲农业。二是组织开展园艺进家庭系列宣传推介活动,办好阳台园艺布置大赛、最受欢迎的阳台园艺展示评选活动和瓜果蔬菜走进家庭、果蔬产品展示及知识普及活动,组织好2017年江苏省(常州)蕙兰展、国际家庭花卉园艺展、江苏省花卉进家庭系列推广活动—江苏省精品花卉阳台花艺大赛。三是组织推介一批最美创意农产品、创意田园景观、创意包装、创意节庆、创意农居。四是深化创意休闲农业体验惠民卡活动,宣传推介好梨花节、桃花节、龙虾节、螃蟹节、杨梅节、茶道会、农家美食等一系列具有地域特色的休闲农业节庆活动。

四、保障措施

1、建立工作机制。科学认识、准确把握创意休闲农业发展规律,出台加快发展创意休闲农业指导意见,强化行业运行监测分析研判,宣贯创意休闲农业行业标准,构建利益共享发展机制,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建立高效的管理体系,加强组织实施,强化与旅游、文化、教育、科技、体育、卫生等部门沟通协作,协同推进创意休闲农业发展。

2、加大政策扶持。把创意休闲农业纳入农业结构调整重点支持方向,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支持创意农业研发,打造创意农业营销平台,开发推介创意农业产品,开展创意营销推介;支持各类休闲农业示范创建,对认定的国家级示范典型进行奖励。积极引导各类社会力量参与创意休闲农业发展,各类资本投资创意休闲农业。注重研究创设新的政策,支持盘活农村闲置房屋、集体建设用地、“四荒地”、可用林场和水面等资产资源发展创意休闲农业。

3、强化公共服务。鼓励科研教学单位建立一批创意设计中心、规划研究中心,组织开展头脑风暴、展示交流等活动,为创意农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依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村电商培训等教育培训项目,加快培养创意农业管理与服务人才。强化创意农业营销宣传,结合春节、清明和五一节、端午节、中秋和国庆四个时间节点编排创意农业精品和休闲观光农业精品线路,开展主题突出、形式多样的宣传报道、展示展销,形成创意农业的良好氛围。 

附件8

科技创新引领行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科技进步是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要引擎,对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起到关键作用。常州农业科技创新引领行动将紧盯“推进转型升级,建设精品农业”和“迈上新台阶,率先现代化”的战略目标,立足全市农业优势主导产业发展,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重点围绕农业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瞄准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制约,集聚资源,集成创新,提高农业生产全要素生产率,加快构建链条完整、功能互补、开放共享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体系,为全市现代又好又快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

二、行动目标

按照全委“精准突破行动年”活动部署和要求,实施“集聚资源、集成创新”的“双集”战略,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技术体系和示范基地建设,加快构建农业科技研发、试验示范和和推广应用一体化体系,加强农业技术整合配套和集成创新,促进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和新产品的转化应用。全年培育认定市级以上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基地5家以上,组织实施一批农业“三新”工程项目,全市农业科技水平继续走在全省前列。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研发和决策咨询平台建设。一是与国家和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相衔接,跨区域、跨领域、跨学科集聚农业科技资源,以主导产业以主线、优势农产品为单元,积极组建一批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团队,建立与全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针对农业重大科技需求和制约现代农业优势主导产业发展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实行协同攻关、系统集成,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需求全面融合。二是加强与市现代农业科学院的合作,协同推进中科院遗传资源研发中心(南方)、中国-以色列常州创新园农业技术转移中心、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苏南工作站建设,组织农业企业家到有关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农业科技产学研对接活动,支持有实力的农业企业与科研院所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协同业务条线,围绕农业重大科技需求开展协同攻关、技术集成,努力在农业装备、良种繁育、农产品加工、农业生态建设、绿色防控技术集成应用等方面取得一批科技成果。三是结合“三大一实干”活动,选聘有关专家组建常州农业智库,为常州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科技支撑等服务,为常州农业转型升级增添新动能。

(二)加强农业科技转化应用体系建设。组织实施好国家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建设项目和省级科技入户项目,加强农业专技人员教育培训,进一步提升农技推广机构服务效能,进一步提升农技社会化服务水平。发布年度重大农业科技推广计划,精心编制市级农业“三新”工程项目指南,积极组织申报省级“三新”工程项目,组织实施一批农业三新工程项目,推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研究、示范和推广,全年示范推广新型适用农业技术30项以上。将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基地作为全市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按照“区域代表性强、科技水平较高、支撑能力较强、辐射影响广泛、运行机制顺畅”的要求,年内新培育认定市级农业综合示范基地5家以上,同时加强已认定的12家市级以上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基地建设的服务和指导,优化基地观摩线路,建立健全品种、技术、模式、机具和产品展示示范标牌,提升基地观摩培训条件,切实发挥集成创新、集中示范、物化推广、教育培训、引领带动等主要功能,努力把基地建设成科技集成创新平台、科技成果遴选田间超市、职业农民培训田间课堂、科技人员创新创业阵地、农业科技致富样板以及农业决策参考现场,最大限度发挥基地示范、引领功能。

(三)大力推广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抓好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建设试点县区工作任务落实,建立健全市、辖市区、镇三级农技推广人员档案库。借助移动“互联网+”,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方式,大力推广江苏“农技耘”APP,做到全市农技人员、园区管理人员、镇村农业管理干部以及部分农业龙头企业、核心农业科技示范户、青年农场主、新型职业农民注册使用的全覆盖,试点将农业专技人员在线服务纳入农技推广绩效考核体系,在专家与农技员、农技员与农民、农民与产业间搭建高效便捷的信息化桥梁,全面提升农业科教服务“三农”的效能和水平,努力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难题。

(四)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加快研究制定常州现代种业发展意见,提出我市现代种业发展中长期战略目标,重点培育自主创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新品种,培育打造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企业,建设一批具有区域性优势的种源繁育基地,全面提升现代种业创新能力。开展种质资源调查,抓好水稻种质资源保护、品种选育,加强常州地方特色园艺、畜禽、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和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大新品种引进、示范和推广工作力度,不断提高种业对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份额。

四、保障措施

(一)落实工作责任。围绕工作目标和任务,落实工作责任,细化任务分解,确保任务落实到板块、到条线,形成科教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确保行动方案有序推进,目标任务有效完成。

(二)强化要素保障。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工作资源要素的调控调配,强化资金匹配、项目支撑,集聚资源抓好工作重心、重点工作,确保农业科技创新引领导行动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三)加强督查考核。坚持目标管理导向,将科技创新引领行动目标纳入全市农业重点工作目标考核指标体系,明确目标任务、实施路径、时间进度,加强督查考核,确保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开展。

(四)加强宣传引导。以贯彻实施《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办法》为契机,加强宣传引导,在全系统、全社会营造重视和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良好氛围,形成工作合力。 

附件9

智慧农业提速行动方案

为进一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我市智慧农业建设,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常州市智慧农业提速行动方案》。

一、总体思路

按照“四化同步”战略要求,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工作主线,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现代信息技术、智能化生产技术为支撑,组织实施智慧农业提速行动,加快推动信息化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全市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逐步构建一个与常州经济社会相适应、与现代农业发展相协调的农业信息化体系。

二、行动目标

2017年培育市级以上农产品电子商务示范企业10家左右,培育市级以上农产品(农村)电子商务示范村(镇)3个左右,实现全市农产品网络营销额25亿元以上。全市建设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基地10个左右,全市规模设施农业物联网技术推广应用面积占比16%以上,全市农业信息化覆盖率达62%。

三、主要任务

1、加快推进农业电子商务发展。一是推进特色产业与电商融合发展。把推进农业电子商务与“一村一品一店”发展相结合,积极打造特色产业全产业链电商发展模式,推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全程可追溯,促进形成一批特色农产品电商平台。二是扶持农产品电商网络营销。积极与阿里巴巴“千县万村”、京东“渠道下沉”、苏宁农村电商战略以及商务、供销等部门电子商务进农村等行动计划相结合,提高农产品电商在农产品交易额中的比重。引导各地建设农业电子商务产业园。三是抓好农资电商试点工作。建立完善农资电商运营模式和制度规范,推动构建网销农资质量安全追溯及监管体系。发动规模大、产品优、品牌好的农资生产经营企业网上销售化肥、种子、农药、兽药、农机具等产品,加快建设发展农资电商平台,支持构建多元化的配送体系,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资电商示范典型,实现部分县域农资电商物流配送体系全覆盖。四是加强农业电商人才培育。和团市委合作开展“淘农行动计划”,完成全市电子商务“万人培训计划”,继续组织对农村知识青年、大学生村官、返乡务工人员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电商知识培训,并开展举办涉农产业青年电商大赛、设立青春扶贫成长助力岗和扶持涉农电商扶贫产品等活动。

2、加快推进物联网技术应用。一是加强示范基地建设。重点在各类现代农业园区、科技示范园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规模养殖场推动智能农业建设,促进远程监控可视化、管理决策智能化、生产控制自动化。鼓励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电信运营商、信息技术企业等社会力量入驻园区基地,将农业物联网最新的技术设备、更好的解决方案、更多的合作项目率先示范推广。二是促进全行业全产业链应用。在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园艺生产、大田种植、农产品加工、农产品流通、农机作业、林业等领域,积极引导市场经营主体应用自动化生产设施、精准化监测控制等农业物联网技术,强化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全程应用。三是着力提升园区农业信息化应用水平。优先扶持市级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确保市级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区率先成为农业物联网应用的先行区,以带动全市规模设施农业物联网应用的整体水平。

3、加快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作。按照农业部和省农委的部署,加强“益农信息社”建设,整合资源、全市整体推进信息进村入户。选择有村集体经济支持的村综合服务中心和声誉好、实力强的农资商超、专业合作组织作为“益农信息社”建设载体,增强村级社活力。按照有场所、有人员、有设备、有宽带、有网页、有持续运营能力的“六有”标准,提升“益农信息社”硬软件设施建设水平,重点培育一批资源配置好、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村级示范社。加大对“益农信息社”信息员诚信守法、风险防控、规章制度、业务知识与技能等培训,建立绩效考核制度,不断提高信息员服务能力和素质。2017年全市涉农行政村益农信息社建设覆盖率达80%。

4、推进农业大数据建设。以农业大数据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管理服务网络化,逐步完善农业项目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畜牧、林业、水产等条线业务管理系统。2017年,全面升级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及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系统,建成使用畜禽屠宰肉品质量安全综合监管平台,推动实现从养殖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管理;启动实施农业投入品可追溯体系建设,实现农业投入品源头管理;加大以追溯管理为核心的“常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的推广力度,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效率;启动建设数字化水产健康养殖技术决策与指导系统,将原来的“点对点”指导切换为“点对面”指导,提高服务效能,提升服务水平。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实施智慧农业提速行动。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市农委建立智慧农业提速行动协调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和沟通协调,明确工作职责,齐抓共管,形成部门合力。各级农业部门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明确责任,积极争取和严格落实优惠和扶持政策,确保如期完成全市智慧农业提速行动各项任务。

2、争取资金支持。要建立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模式解决资金瓶颈,市将继续加大现代农业发展扶持项目(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类)扶持力度,各地农业部门要积极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工商资本参与智慧农业提速行动,实现智慧农业建设的市场化运作。

3、加大培训力度。要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将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农业企业负责人、社会青年、返乡创业人员、大学生村官纳入培训体系,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应用等培训,为智慧农业建设奠定人才基础。全市各级农业部门干部也要积极转变发展观念,更新知识理念,学习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和做法,主动作为,务求实效,成为推动智慧农业建设的主力军。

4、强化工作考核。智慧农业提速行动已列入全市农业重点工作之一,要全面加强工作的考核,对各项目标任务要按照项目化、时间表、责任人的要求层层分解,对各地建设情况建立调度统计通报制度,全面了解掌握建设进度和工作成效,要通过普遍督查和重点督查相结合的方式,推进智慧农业建设顺利开展,确保各项工作任务保质保量、按时完成。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