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正文
浏览次数:
信息名称:2012年环保工作总结
索 引 号:014109840/2013-00009
法定主动公开分类: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市环保局
生成日期:2013-01-15 公开日期:2013-01-25 废止日期:有效
内容概述:2012年环保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和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2012年环保工作总结

常州市环保局

(2013年1月15日)

    2012年,我市环保工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体部署,经批准率先全面启动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建设,加快推进清水蓝天宜居和污染减排工程,着力创新环境管理,大力推进转型升级,较好地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环境质量和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据监测,2012年,我市武进港、太滆运河和漕桥河三条入湖河道水质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浓度比上年下降,全市主要湖泊未出现蓝藻大规模聚集现象;我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37天,占总天数的92.08%,比上年增加1天。同时,我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通过复核,荣获国际花园城市E类综合金奖和特别金奖,“城市文明程度指数”列全国地级市之首。

    (一)全面启动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建设

    巩固完善国家生态市和环保模范城市建设成果,经国家环保部批准,我市开展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建设,6月14日,市委、市政府组织召开全市环境保护暨生态文明建设动员大会,率先全面启动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建设,着力推进各项生态文明建设工程。以开展全市“环保大行动”为抓手推进环保重点工程(工作),列入2012年《工作方案》的3729个项目完成率达98.1%。完成第二、三期国家级农村连片整治项目,明显改善了总面积近230平方公里区域内的人居环境,受益人口达15.1万。开展全市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优化调整,调整13个、新增9个。

    省内率先示范土壤污染调查和修复工作,制订管理办法,率先建立土壤修复全过程监管机制;我市被列为江苏省开展中荷土壤环境保护项目的示范市,率先探索土壤修复技术多元化;在省环保厅大力支持下,江苏省环境保护污染场地修复工程技术中心落户我市,增强了我市环保产业力量。

    将10个全国环境优美镇提升创建为国家级生态镇,建成国家级生态街道2个、生态村4个、江苏最美乡村1个,新增省、市级生态村分别为26个和45个、省、市级绿色学校分别为7所和39所、市绿色社区22家和环境教育基地6个,建成124个三星级“康居乡村”和6个市级生态文明示范村。生态工业园区创建得到进一步推进,钟楼经济开发区通过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省级预验收。

    (二)狠抓污染减排,推进转型升级。强化源头约束。加强与建设等审批部门的交流合作,完善建设项目的全覆盖、全流程监管,推广实施规划环评、选址预环评和建设项目环保第三方监理制度。抓好重点工程减排项目,对108家国控重点源每季度核查。全市关闭化工企业80家,淘汰高耗能高污染设备200台(套)。新建污水管网达245公里,新增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174个。204家企业开展了清洁生产审核。共出动环境监察人员7.9万余人次,检查企业4.7万厂次。全市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4项主要污染物上半年减排任务完成情况位居全省前列,年度完成结果还待国家和省核定。

    (三)着力解决市民身边的环境问题。将“三解三促”工作与领导“大接访”和领导包案制度紧密结合,推动疑难、复杂环境问题的解决。开展“压降重复环境信访”专项行动,将进京、赴省上访、重复致信领导同志及来市集体访等信访积案作为重点,进行全面梳理排查后向所属辖市、区环保局进行集中交办,建立责任体系和网络。将困扰群众的区域性环境问题以及涉及重金属、化工等环境敏感行业的13件环境整治列入挂牌督办内容,在《常州日报》公布并跟踪,紧盯不放、推进了切实解决。每月召开环境信访与执法工作会议,掌握信访突出问题的成因及发展趋势,强化跟踪督办,推进环保找差常态化工作,以城区40个乡镇(街道)为网格单元,聘请了58名环保找差义务监督员,对找差范围内确定的重点区域每日巡查找差,同时开展与信访及环境质量分析等渠道发现问题的比对找差。通过环保找差,解决了一大批市民身边的环境问题。与上年相比信访总量下降21.1%,重复信访同比下降20.5%,越级信访同比下降16.7%。

    (四)加快推进清水蓝天宜居工程

    1.实施清水工程。一是太湖治水。采取控源、截污、清淤、活水和生态修复等综合措施,全面完成年度太湖应急度夏和治理各项任务。4月1日起,按省要求启动太湖应急度夏各项工作,每日开展竺山湖水污染及蓝藻监测预警等工作,打捞蓝藻并全部由藻水分离站安全处置,基本做到“日产日清”。二是河道水环境整治。完成131项水环境整治工程和41条黑臭河道整治,全市共完成141条主要河道的综合整治,基本达到河道水体“不黑不臭,管理到位”的目标。完善清水工程河道的长效监管机制,巩固提升已完成整治河道水质;对13条河道开展整治提升,进一步提升了市区河道生态功能,逐步恢复河道生物多样性。三是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及时启动实施应急预案,成功处置上游来水异味等事件,得到省环保厅领导高度肯定。完成魏村水厂10万立方米/日备用装机工程,开工建设投资2.5亿元的滆湖备用水源地扩建一期工程;完成金坛钱资湖一期140万方清淤工程和武金供水管网;深化溧阳天目湖水源地保护。

    2.实施蓝天工程。综合整治工业废气,全市完成78家重点企业废气整治,重点对滨江化工园区、凤凰新城、高架沿线、花博会场馆周边等区域大气环境质量进行再提升,其中滨江化工园区共完成30家化工企业的关闭收储协议签订工作。新增“高污染燃料禁燃区”25平方公里,总面积扩大至152平方公里,共拆除该区域内27台燃煤锅炉和342台懒汉炉,完成率分别为100%和150%。完成256座加油站、3座储油库和全部119台油罐车的油气回收治理任务。机动车路抽检常态化,禁止排放黑烟机动车上路行驶。机动车环保检验率及环保检验合格标志发放率达90%,黄标车限行区域扩大近一倍。12月30日起,按省统一部署,实施车用燃油品质升级,全面使用国四汽油,扩大国三车用柴油使用范围至县(市)城区。开展夏秋两季秸秆禁烧,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控制扬尘和餐饮油烟污染。建成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综合平台,网上公布6个监测点位的PM2.5等指标的实时监测信息。

    3.强化其他污染防治。辐射环评执行率、许可证发证率、“三同时”验收率、废源收贮率、污染源监督检查率和整治达标率均达100%。着力推进对国家、省、市危废重点源的分级管理,加强对危废及重点危废产生源的监管,对年产10吨以上危废的单位全部安装视频监控装置。省内率先启动化工、电镀企业以及光伏企业危废申报工作。推进常州市工业固废填埋场工程基本建成,投产后将有效提升全市危险废物处置能力。强化环境监测和预警,妥善开展应急处置,无一造成较大环境影响。

    (五)着力创新实施科学监管

    1.扎实工作。将2012年列为市环保系统的“科学监管年”,开展了“环保3218在行动”,开好环境质量分析会等3个会议,用好协同反应和考核督查机制,建设数字化管理平台,建立全市环保数据中心,落实有效监控、全面监管、经济杠杆、法律追究、典型示范、队伍建设、宣传教育以及科技引领等8种手段,科学、有序、系统而综合地运用定量分析、绩效跟踪和执法监察等方法,凝聚成科学监管的合力,提升系统整体工作效能和水平,推进切实解决环境质量问题。生态文明建设、污染减排等19项工作国内领先,环境信访、清水工程等14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受到上级领导充分肯定和群众广泛认可。

    2.锐意创新。年内有3项工作属国内首创。一是首创环境保护联动执法机制。成立全国首家集司法、行政和民间力量于一体的环境保护联动执法中心,打造“检察引导、联动执法、三位一体,维护公益”的环境维权新模式,实现一站式环境维权。首创公益诉讼常态化模式,成功办结全国首例民间组织环保公益诉讼案件。二是首创土壤修复全过程监管。率先制订、实施了管理办法和工作流程,建立了与建设局和规划局等多个部门的联动机制,强化了污染场地修复与调查的全过程监督管理,并在工程实施中首创实行全程环境监理和环境咨询,确保修复质量,防止二次污染。三是首创污染治理设施全流程标识化管理。列入试点的37家企业均按期完成了污染治理设施全流程标识化工作,按规范建设完善治理设施,并在关键点位配上图识、标记,使整个治理流程一目了然,有效提高了管理水平和治理实效。

    3.创先争优。2011年底,我局被评为全国环保系统先进集体,2012年,局荣获环保部集体荣誉2项、市和省厅级集体荣誉22项,其中,局荣获市级机关部门综合考核优胜单位、市级机关运动会团体第三名。此外,市监察支队获省环保系统群众满意先进单位,行政服务窗口等2个窗口、2个岗位获群众满意示范窗口、岗位表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