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正文
浏览次数:
信息名称:激活农村“沉睡土地” 掀开乡村振兴风口
索 引 号:014109824/2018-00119
法定主动公开分类: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市国土局
生成日期:2018-10-25 公开日期:2018-10-25 废止日期:有效
内容概述:激活农村“沉睡土地” 掀开乡村振兴风口
激活农村“沉睡土地” 掀开乡村振兴风口

2015年,武进区被中央确定为全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33个试点地区之一。作为常州市唯一农村“三块地”改革的试验田,通过三年来的大胆摸索、实打实干,武进区取得了丰富经验,为全市乃至全省的乡村振兴提供了创新样本。

掂好手中沙,效率再提档

手中抓一把沙子,如果握得太紧,沙子就会从指缝间漏掉。相反,如果轻握细沙,则不会大量流失。在农村“三块地”改革中,武进区深谙“握沙原理”,巧力拿捏“放管服”。

敢于放权的底气来自武进区对于农村“三块地”改革有着明晰的概念和明确的目标。在这场改革中,国土部门首先精准定位自身技术管理的角色,并明确服务职责,打通与农工、农业、规划、住建、发改、经信等多个部门的对接渠道,全方位保障改革方案能够“落地开花”。改革目的则简洁明了,以民为本、为民服务,提高农民可得利益。

     简政放权,效率翻番。武进区级层面所出台的文件会率先做好原则性规划,并给下级行政单位留足“因地制策”的空间。在保证耕地红线不破的前提下,武进区实行规划权力下放到哪一级,农转用地审批权就下放到哪一级的制度(最低下放到镇一级),极大缩短了农村土地流转手续办理周期。宅基地制度改革则直接放权到镇政府一级,减少审批层次,实现扁平化管理、垂直化监督。

好底子加持,创举领新潮

作为近代民族工商业发祥地和“苏南模式”的发源地之一,武进在上世纪80年代开创了中国农村工业化先河。工业基因赋予了武进农村“三块地”改革的“好底子”,传统的苏南模式就是在集体土地上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的。与全国其他32个县市区相比,武进的这项先天优势减少了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阻碍,加快了集体土地入市的速度。截至2018年9月底,武进区出让入市644宗、6419亩,交易总金额20.82亿元;租赁入市8867宗、7万亩,年租金总额2.77亿元(按收益还原法,20年租金25.12亿元);通过入市后办理抵押146宗、2981亩、金额14.5亿元,转让108宗、1229亩、金额2.83亿元;土地增值收益28.42亿元,惠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67.5万人。

短短三年时间内,武进实现集体建设用地大批量入市,这也得益于前期基础性技术工作的稳扎稳打。武进率先编制完成了全覆盖的多规合一的乡村规划编制(尤其是村控区以外),城乡一体化的基准地价体系全应用以及入市交易规则与交易平台全搭建。从项目申请到合并审批,从联合验收到产权登记,武进区乡村规划区新建工程审批办证流程简洁而缜密,不仅为企业节约了前期时间成本,还保障了资质合法性、有效性。据了解,武进区即将实现在1个月完成农村土地出让到开工建设新项目的手续办理流程,这种行政效率在全国范围内都屈指可数。

2017年6月2日,雷利公司在深交所上市,成为全国首家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上发展募投项目的上市企业。该公司通过出让方式,竞得这一宗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取得了不动产权证。9月22日,巴西WEG公司旗下的常州新亚电机有限公司成功拿下洛阳镇一宗44023平方米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成为全国第一家竞得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外资企业。武进“三块地”改革顶层设计的创新性不仅通过了最高层级资本市场严格的合规性审查,也通过了外资企业“苛刻”的法律事务审查。

活跃“土”细胞,为经济造血

如何把握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契机,为乡村振兴注入巨大的“土地动力”?经过三年的实践,武进摸索出了自己的答案。

要答好乡村振兴这个命题,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是必不可少的答题要点。通过空置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整合开发集体建设低效用地等问题,激活了“沉睡”的土地细胞,盘活了大量闲置农村土地,腾出了成片的聚集性工业用地。同时,将居民区和工业区合理分开,既保障了百姓生活环境的质量也满足了工业发展对用地的要求。

风物长宜放眼量,只有优质的工业才能吸引优秀的人才,带动乡村振兴。这就要求政府做好配套设施服务,包括教育、医疗、养老资源的引进和完善。一直以来,武进区鼓励当地发展高附加值产业,逐渐形成完整的一、二、三产产业链。在武进“三块地”改革中,集体经济组织承担着法人角色,因此,提高亩均土地的产值效益也考验着村集体对土地开发、产业评估和利益分配的能力。这也推动了每个集体经济组织努力寻求保持土地活性的方法,提高了集体经济组织的造血功能,真正推动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