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正文
浏览次数:
信息名称:常州市关于进一步深化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意见
索 引 号:014109488/2017-00165
法定主动公开分类:义务教育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常教研〔2017〕4号 发布机构:市教育局
生成日期:2017-08-25 公开日期:2017-08-28 废止日期:有效
内容概述:常州市关于进一步深化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
常州市关于进一步深化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意见

各辖市(区)教育局(教育文体局、社会事业局)、直属各单位及有关学校: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目标要求,推进常州市课堂教学改革实施进程,大面积提高学校、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根据我市中小学课堂教学的现状,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坚持育人为本,尊重差异,关注学生的学习与生命质量;全面贯彻落实《常州市中小学教学建议(常规)》,确立教学即研究的意识,通过课堂教学研究,提升专业素养,促进专业发展;正确处理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围绕教学目标,鼓励学生合作探究、互助交流;强化证据意识,运用数据、证据分析教学实效,反思教学过程,提炼教学经验。
  二、主要内容
  (一)厘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准确理解课程标准,科学厘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要以设计合理的目标为指向,既体现统一要求和标准,又切合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依据学科特征与学生原有经验,把握教学梯度,设计能够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目标。在厘定课堂教学目标时,应具有正确的价值导向、准确的目标内涵与明确的实施路径。
  (二)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需要具有支持性的物化环境、制度环境和精神环境,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课堂教学环境要重视教学常规、座位安排、空间布置与色彩、学生行为规范和要求, 营造民主、和谐、自由、安全的教学氛围。
  (三)选择适切的教学内容
  根据课程建设要求与课程标准, 把握教学内容的整体结构,教学容量、难易度安排要科学有序,贴近学生发展的实际。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知、辨析重点与难点知识,建立不同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并将教学内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四)形成优化的教学过程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优选教学策略与方法,强化学生的研究意识、批判意识与反思意识。根据学习目标将现实生活的真实问题引入课堂,树立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突出重点,关注难点,揭示教学内容的内在规律和本质特征,为学生留有足够的阅读、思考、质疑、讨论、练习和展示的机会。通过科学组织、学生参与、互动交流、动态生成、精致讲练等方式,有效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思维开展过程,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要形成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的有效机制与实施方式,提高教学效益。教学流程要精心规划,教学指导要精准,课堂教学结构要精巧。
  (五)采用恰当的教学评价
  学习过程就是评价的过程,也是师生、生生之间协商、交流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如观察、对话、成长记录、量表等方法,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策略、学习动机、学习效果等信息,并做出判断、评价和指导。评价不仅关注学生已经发生的学习行为,更要在此基础之上,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提供有效的反馈与指引,把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态度、建议等等反馈给学生,帮助学生调节、改进学习。评价的过程是帮助学生建立自信,选择方法,形成合理的反思调整机制的过程。
  三、实施策略
  (一)提升教学设计的品质与内涵
  1.转变教学设计理念
  教学设计要坚持立德树人、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理念。课堂教学是理想课程转化为现实课程的关键,教师必须首先具备理想课程的教学理念,然后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实现新理念倡导的目标。
  教师要树立整体性、系统化进行教学设计的思想。要确立大观念、大主题、大项目、大任务的意识,重视单元学习设计,重视课程标准——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的序列化、一致性。就学期而言,需要对整本教材进行系统分析和整体规划;就单元设计而言,需要教师对单元内容进行内容分析和过程规划;就课堂教学设计而言(这种形式简称备课),既包括教师的课前各项准备工作,也包括教师在课中根据课堂的动态生成对预设内容或策略所做的即时性调整,还包括教师在课后对整个课前设计,课中调整的全面反思和总结。
  教师的备课要注重预设的开放性和灵活性。从教学预设的角度看,教师要预设各个教学环节可能发生的情况,当出现某种情况时有特定的相应策略应对;从教学机智的角度看,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注意根据学情,设计弹性化的教学方案,来积极应对课堂教学中师生与生生之间的互动生成。
  2.改革备课的形式
  教师上好课的前提条件就是必须提升独立备课的品质。教师独立备课时需要研究课程标准、教材等各种资源:研究学生,研究他人的教学方案,研究信息技术的适应性,研究教学方法的有效性,研究教学评价的恰当性,研究自身的心理特点和教学风格等。没有教师的独立备课,集体备课就没有价值。
  拓展集体备课的内涵。集体备课是教师团队对教学的科学性、艺术性、创造性不断探索和追求的过程。集体备课时,既可以就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研讨,也可以就教学资源的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教学情境与教学方式的选择、作业的选择与评价、重难点的突破、个别化教学、课程评价等多个维度展开合作交流。
  倡导网络备课。利用常州市教科院建立的《常州市数字化学习平台》等网络平台,建构科学合理便于合作交流的“教师空间”“学生空间”,营造一个供教师备课、交流、反思和针对具体问题进行讨论的公开环境,消除“备课孤岛”,提高区域学科教师交流的效率和质量,使集体备课进入同步时代。同时,精品教案、经典课件的呈现,有助于向区域学科教师呈现骨干教师的范例,以点带面、带动区域教师全面提高备课的优质意识和能力水平。
  3.关注备课的关键
  第一,备课要备学生,注重对学生群体的了解。学生整体的认知状态是教学准备的起点。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学习态度、思想特点和年龄特征,了解学生群体的起点行为与教学目标的差距,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得教学活动契合学生的实际。通过分析了解学生在什么样的情境中容易掌握知识,提升能力,改进学习方法与习惯;在什么样的研究课题或项目中合作交流能够更加深入,更加有利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只有这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方能做到详略得当、事半功倍。
  注重对学生个体的了解。熟悉学生的个体成长背景、身心特征、思想状况、学习经验、学习能力、学习风格的差异化特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学习能力在很多种基本活动中表现为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能力、意志力、理解能力等。教师需要关注每位学生在课堂中的提问发言次数、学习的专注程度、对教材和教师的质疑、作业的准确率、讨论的参与度、学习的困难、思维的障碍、反思的习惯等。
  第二,备课要聚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指的是在整个知识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或发挥突出作用的部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和重要技能。教学难点指的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内容,是学生难以掌握的疑难知识和高级技能。备课时,教师需要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情和教学目标来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并以此作为教学研究、学习研究的重心。在促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教师需要考虑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情境来理解重点难点,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分解难点突破重点,选择什么样的项目或课题引导学生来研究重难点。
  第三,备课要做好教学内容的组织化处理。重视内容知识的结构化,体现知识的本质和价值,便于记忆和迁移;重视知识的条件化,补充背景知识;重视知识的情境化,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悟知识,在情境中应用知识。
  第四,备课要注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教师要树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思想。首先,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有利于发挥自身特长的教学方法。其次,无论选择或采用哪种教学方法,要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作为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另外,由于不同教学方法总有其适用范围和自身的局限,而一节课中的教学目标的达成、重难点的突破,很难通过单一的教学方法来实现,教师需要掌握多种教学方法,并进行组合实现教学方法之间的搭配和互补。教师备课时,可以利用常州市教科院所编著的《中小学课型范式与实施策略》所提炼的范式,但又不能拘泥于此,应该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改革。
  4.优化教案的呈现方式
  优化纸质教案。传统的备课以纸质教案书写的方式呈现,便于构思、描述方便,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格式差异大、修改不便等困难。对于纸质备课,可以依据学科特点,形成几个教案格式模板,供教师选择、使用。
  优化电子教案。电子教案由于修改方便、编辑简捷,有助于提高教案的标准化和美观度,有助于教师在原有教案的基础上逐年完善、有序提升。但对其易于网络抄袭的弊端,有必要引起足够的警惕。
  (二)注重教学过程的优化与生成
  1.创设适合的教学情境
  课堂教学过程应该依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创设适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在情境中获得体验,从而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要研究各种类别的教学情境,如全球的、社会的、个人的;个人的、公共的、教育的、职业的;结构良好的、结构不良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等,并熟悉其应用之处。同时,应该避免喧宾夺主,避免创设过多的、繁琐的、碎片化的、形式大于内容的情境。
  教学情境的创设,应该关注:教学情境设计的基本原则,教学情境的整体性,教学情境的适切性,教学情境的有效使用,情境与学习任务的相关性,基于情境的学生体验等。
  2.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具有促进师生交流、吸引学生注意、启迪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供教学反馈信息、提高课堂效率等多重作用。科学合理的运用课堂提问,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而且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意义重大。
  教师需要研究课堂提问的种种要素,主要包括:问题的分类;教师的提问行为;学生的提问行为;清楚、详细而精确地表述问题,避免模棱两可地、模糊地提问;改进教师提问行为的策略和技术;提问与学生成就之间的关系;提问与课堂交流的相互作用;提问之后的追问等等。
  3.积极组织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在好奇心驱动下、主要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生积极投入的学习活动。学生主动质疑、发现问题,通过调查研究(实验)、分析研讨、解决问题、表达与交流等活动,经历过程、获得知识,掌握方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改进教学的重要任务是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围绕问题或项目组织探究性学习。
  组织探究性学习,需要关注:研究内容的选择、合作交流的形式、教学资源的利用、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学反思的机制等。
  4.开发和利用生成性资源
  生成性教学不是完全根据教师的事先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而是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不断碰撞,创造火花不断迸发,新的学习需求、方向不断产生,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的过程。因此,教师需要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与想象力,积极开发和利用教学中各种“不期而遇”的生成性资源,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对生成性教学的研究,主要包括:教学预设与教学生成的辩证关系,对生成性教学资源开发和利用意识,基于动态生成的学生发展,基于动态生成的教师智慧等。
  5.积极推进数字化学习的进程
  数字化学习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环境或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学生围绕学习目标开展合作交流的一种学习方式。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为数字化学习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环境和条件。
  推进数字化学习的进程,需要关注:数字化教室的创设,数字化教学软件的选用,数字化教学内容的选择,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数字化教学形式的选用,数字化教学效果的分析与评估等。
  6.改进课堂练习的形式与内容
  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认真研究教材中的例题和练习,科学解读教材中例题、练习设计的基本思路和真实意图,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选择恰当的时机呈现例题、练习。课堂练习应该以书本上的例题、练习为主,或者以教材中的练习为模板,引导学生进行变式训练,力求掌握通识通法及规律。要通过课堂练习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即时调整教学的节奏,对于普遍性问题要进行精讲,力求做到举一反三,对于个别性问题要进行个体辅导。课后作业的设计与布置要避免无选择地大量引入习题,坚决反对题海战术,努力杜绝机械练习、重复练习、低效练习。
  (三)改进课后作业的形式、内容与评价
  课后作业的目的,不是仅仅要求学生识记有关的知识点,而是要求学生通过对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确立较系统的学科思想方法与观念,进一步改进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小学、初中、高中学生所承担的作业量是有较大差异的。小学低年级可以不布置或少布置家庭作业。中小学各科都应该根据课程标准与学生的实际,严格控制作业量。
  课后作业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谈话观察、项目评议、项目研究、小实验、小调查、微课制作、板报设计、演讲稿撰写、知识竞猜、小品表演等。作业可以由教师布置,也可以由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后布置。
  作业的评价是一个多向交流商谈的过程。针对作业的内容与形式,学生、教师、学校领导、学生家长均可以参与评价。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作业可以用等级制的形式呈现。小学阶段可以多用激励性、针对性强的语言,促进学生的反思水平的提升。学校和教师不应把学生每次作业的等第告知家长。
  (四)坚持课堂教学的改革创新
  课堂教学不能保持物理空间、教学时间、参与人员等方面的一成不变,应该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与课程实施的需求下,适当进行创新。学校可根据课程资源开发的实际,采用小班化、学科教室、长短课时、远程指导、真实场景、虚拟实验等形式,创造灵活多样的课堂形式,以满足学生深度学习、跨学科主题学习、非认知学习等的需要,实现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目标。
  四、保障条件
  (一)改善办学条件,强化专业支持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基于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新要求,加强中小学设施设备、师资配备等方面的调研、规划和建设,加大投入,满足教学改革的需要。加强督导评估,保障教学常规的落实,提升教学管理的实效性。
  教研科研机构要转变教科研工作方式,加强对薄弱地区、薄弱学校的专业指导,提供个别化服务。要通过开展网络教研、联片教研等,促进校际间、区域间的专业合作和优质资源共享。组织开展选课走班教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生涯规划等专题研修活动,提高校长和教师的管理水平和专业能力。
  (二)树立优质办学、全面育人的质量意识
  教学是学校立德树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是保障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学校要确立课堂教学改革是学校中心工作的意识,通过优化教学管理体系,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努力把学校办成人民满意的优质学校。
  (三)建立校长负责制,提升校长教学领导力
  校长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校长要努力提升教学管理能力、水平,尤其要遵循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要做好学校教学改革的顶层设计,建构学校教学改革与课程改革整体规划,明确教学改革的方向、目标、内容和实施路径,引导教师把主要精力和智慧投入到教学改革中去,积极打造教学研究共同体,不断提升立德树人的意识和水平。
  (四)完善教学常规管理,提升教学内在品质
  加强学校教学工作各个环节的规范管理,包括备课实效、公开课、听评课常规、学生实验开展、作业布置的品质和数量、作业批阅质量的规范管理、形成性评价的质量、教学事故处理等,并及时总结、反馈,促进教师落实教学常规,规范教学行为,改进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水平。学校要建立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与考核的发展性评价制度,科学评价教师教学业绩,建立健全相应的奖惩制度。
  (五)完善校本研究机制,提升校本研究水平
  学校要建立健全校本教研管理体系,创新以校为本教学研究活动的方式、内容,提升校本教研的品质和实效。在校本教研中,关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关注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关注教材教法研究,关注课程与教学评价。基于教学过程中各种问题,形成研究主题,联合大学、教科研机构等合作开展扎实的研究。要形成定期学习与交流制度,注重以课例研究为载体的教学研究,注重教学研究点滴收获的积累和凝聚,通过阶段性的梳理、提炼,形成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成果、新经验。

常州市教育局
2017年8月25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