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正文
浏览次数:
信息名称:关于对常州市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代表建议第023号的答复
索 引 号:014109315/2022-00129
法定主动公开分类:权责清单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常人社复函〔2022〕62号 发布机构:市人社局
生成日期:2022-06-07 公开日期:2022-06-10 废止日期:有效
内容概述:您提出的关于多措并举、配套发力,促进我市人口集聚的建议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关于对常州市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代表建议第023号的答复

俞伯俊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多措并举、配套发力,促进我市人口集聚的建议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小到一家企业,大到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充足的劳动力资源都是宝贵的发展优势。近年来,市人社部门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筑就人口集聚高地”的决策部署,牵头推进市人口集聚专班工作,配套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并发挥部门联动优势,多措施吸引各类人力资源来常就业创业,取得了明显成效。2021年,全市新增就业人数11.32万人,引进各类人才10.55万人,分别完成年度目标的123.2%和105.5%。

一、主要措施及成效

(一)聚焦政策创新促进人口集聚。一是在提升青年留常率上发力。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出台《“青年人才生活居住双资助”实施细则》,对企业新引进的人才给予生活、租房和购房补贴。出台《支持在常高校和职业院校促进毕业生留常就业实施细则》,推动职业院校落实政策措施。二是在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产业集聚上发力。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人力资源集聚的实施意见》,涵盖四个方面16项硬核政策,为筑就人口集聚高地提供了重要支撑。重点加大产业园区扶持力度。发挥政府搭台优势,组织一批优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与劳务输出地对接,多形式建立劳务基地,第一时间吸引外地劳动力来常就业,对业绩好、贡献大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给予表彰和奖励。健全实习补贴机制,组织职技校生、中专生到我市企业实习,并给予适当补助,促进用工企业做到以待遇留人,以感情留人,并发挥“以工带工”作用,扩大宣传效应。三是在吸引人才落户上发力。出台《常州市公安机关促进人口集聚十项措施》(常公局〔2021〕111号)和《关于促进人口集聚十项措施的指导意见》,全面放宽落户条件、畅通人才落户渠道、优化服务人才措施。经与无锡市公安局协调一致,12月6日,发布《关于贯彻执行<常州市公安机关促进人口集聚十项措施>第十条的通知》,同步实现两市社保缴纳互认。2021年,全市人口迁入人数呈快速增长趋势,3-8月每个月人口迁入数均超过3000人,4-6月均超过4000人。全年我市共迁入3.74万人,较2020年增加13.6%。四是在完善医疗保障上发力。放宽户籍限制,持居住证的省内户籍灵活就业人员可选择参加职工医保。降低参保缴费比例,费率由原来的10%降为9%,参保人员全年减少医保费约510元/人。取消养老与医保的捆绑,参保人员可选择单独参加医保。医保退休人员待遇不再与养老退休绑定,解决了参保人员养老金不在我市领取即无法享受我市医保退休待遇的难题。五是在促进外来务工人员子发入学上发力。切实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入学权利,凡符合政策规定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原则上在公办学校就近安排;公办学校无法就近接收的,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入学。实施积分入学政策的区域,按照当地政府公布的“流动就业创业人员外来人员务工子女入学积分制管理办法”执行。

(二)聚焦高端引进促进人口集聚。一是密集造势,掀起引才风暴。从去年10月15日起,我市启动“名城名校合作行 创新创业赢未来”活动,由市领导带队,用11天时间在9个城市举办了9场“龙城英才计划”推介会,16场“名校优才”校园招聘会等,达成来常就业意向4386人,现场签约产学研合作项目78个、重大项目10个,加速集聚人才、科技、项目等创新要素,增强了城市发展综合实力。二是拓宽渠道,全方位聚集各类人才。积极引进各类科技创新资源、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和创新平台建设,通过全市事业法人性质科研院所和各级科技创新平台累计引进人才共540人,人口集聚指标完成率达到135%,超额完成任务目标。筹备组织上海经贸活动周、东亚高端装备和新能源产业合作对接交流会、2021中国常州科技经贸洽谈会、2021年常州开放合作活动周、常州-深圳创新合作交流会、江苏德国大会、云视频招商会议等活动,提升“双招双引”工作实效。

(三)聚焦配套服务促进人口集聚。一是构建安居保障体系。2021年全市新建或改造人才公寓3万套(间),为各类来常人才提供了舒心、放心的居住环境。在集中建设的人才公寓项目中配备“青年驿站”,为求职青年人才提供短期免费住宿,同步提供创业对接、求职应聘和城市融入等服务。通过“非申即享”资助模式,扎实做好购房资助和租房资助审核发放工作,累计发放6795人次的生活资助218万元。全年发放“龙城英才”购房补贴714人,发放金额4170万元;发放新就业大学生租房补贴1065人,发放金额621.48万元。二是完善基本医疗服务。2021年全市累计为非本市户籍人口免费接种了389.4万剂次新冠肺炎疫苗,为12.45万名来常务工子女免费提供了41.7万剂次免疫规划接种服务,接种率超95%。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常住6个月以上的外来人员及其子女提供与本市户籍居民同等、同质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完成老年人健康体检任务。持续关爱妇女健康,完成妇女“两癌(乳腺癌、宫颈癌)”筛查17.3万人,顺利完成年度工作任务。三是实施文旅惠民政策。组织举办了“春绿江南·红映常州”2021常州文旅惠民系列活动。一个月内,“新产品惠民”“优消费惠民”“享文化惠民”三大系列近200项惠民活动共惠及超30万人次,满足了广大市民高品质文化和旅游生活需求。

二、存在问题

(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难度逐年加大。十三五以来,我市多次进行户籍准入调整,吸纳有条件、有意愿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但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等政策的贯彻落实,各级政府出台多项惠农政策,有意愿在城镇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逐年减少。目前,相关农村权益,特别是农村土地仍然是影响农民落户意愿的最主要因素,很多农民即使在城市里买房、工作、生活,也不愿意进城落户。同时,随着居住证制度的健全完善,持有居住证的流动人口可以在居住地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权利和便利,其在城镇落户的意愿也相对减弱。

(二)学龄人口增加、学位供给不足,随迁子女入学“应收尽收”尚难实现。武进区、经开区及新北区部分地域(薛家镇、孟河镇、西夏墅镇、春江街道)仍按照当地“流动就业创业人员随迁子女入学积分制管理办法”执行,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学位供给还不够充分。随着学龄人口持续增长及超班额化解、简易学校关停等工作的不断推进,我市教育资源相对不足(按省基本办学标准测算,至2021年全市需新增幼儿园127所、小学52所、初中14所、普通高中6所),按照目前的建设进度还无法完全满足教育资源的需求。二是优质资源还不够均衡。城区因新建小区不断增加,加上热点小学学区房频繁交易,双证齐全的适龄儿童持续增加,导致中心城区公办学校入学矛盾日益加剧,除了通过增大校额、班额解决矛盾外,尚找不到更合适的办法。目前全市共有超规模小学42所、超规模初中16所。三是师资储备不够充足。依据目前在校中小学生数,按国标师生比测算,除溧阳市、金坛区外,其它各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师资短缺问题。

(三)在常高校专业设置、地方产业发展契合度,影响毕业生就业选择。一是受疫情影响,企业进校园受限,线下招聘规模受限,不同程度地影响企业对人才的选拔,线上招聘效果欠佳。二是择业观念的影响。受城市生活压力制约,毕业生回原籍和苏北地区实习就业比例逐步增高。部分毕业生就业领域与所学专业匹配度不高,倾向选择薪酬高、压力小、责任小的 “三好”职业。三是时代变化的影响。部分“95 后”毕业生求职热情不高,对工作缺乏信心,“慢就业”“怠就业”“不就业”的大学生群体正在增加。

三、下步打算

(一)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以“532”发展战略为统领,按照以人为本、汇聚人才、存量优先、合理有序的原则,提高在常院校毕业生留常率,推动稳定就业居住的非户籍人口率先在常州落户,优先推进已经在城镇就业、进城时间长等存量农业转移人口落户,让有意愿、有能力在常州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应落尽落,为常州“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二)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一是强化工作推进。充分发挥人口集聚专班牵头作用,认真总结工作成效,分析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对下一步工作进行部署。二是强化部门协同。主动加强与人口集聚专班各成员单位的对接,及时掌握工作推进情况,形成工作合力。三是加强督查通报。按照全市督查检查工作计划要求,依托“常州督查工作管理系统”,通过“线上+线下”方式,紧扣专班任务推进序时节点,实时了解序时完成情况,及时协调难点堵点问题,全面掌握工作成效,确保专班任务有序推进、圆满完成。

(三)进一步营造浓厚氛围。大力宣传在人口集聚、解决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落户城镇、保障合法权益、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新理念、新举措,及时报道好经验、好做法,为加快“筑就人口集聚高地”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签发人:嘉秀娟

经办人:徐洁茹

联系电话:85685135

常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2年6月7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