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正文
浏览次数:
信息名称:关于对市政协十五届一次会议委员提案第0053号的答复
索 引 号:014109315/2022-00109
法定主动公开分类:劳动就业政策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常人社复函〔2022〕61号 发布机构:市人社局
生成日期:2022-05-25 公开日期:2022-05-25 废止日期:有效
内容概述:您提出的《关于强化制造业人才供应链建设,优化提升政策措施的建议》已收悉,衷心感谢您为常州人才引育工作积极建言献策,现就您的提案答复如下。
关于对市政协十五届一次会议委员提案第0053号的答复

庄明先生:

您提出的《关于强化制造业人才供应链建设,优化提升政策措施的建议》已收悉,衷心感谢您为常州人才引育工作积极建言献策,现就您的提案答复如下: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压舱石”,也是人才创新创造的大舞台。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制造业人才引育,以“龙城英才计划”为引领,构建了上下贯通、有序衔接的高层次人才引育体系。目前,产业集聚人才、人才引领发展已成为全市上下鲜明共识。我们将全面贯彻省、市党代会决策部署和中央、省委、市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将人才资源开发放在最优先位置,做到人才工作优先谋划、优先推进、优先保障,促进人才成长链与城市产业链、价值链高度匹配,人才高质量生命周期与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时间轴线紧密融合,全面打响“天下英才汇龙城、创新创业在常州”品牌,全力打造全国青年创新创业最向往城市。

一、关于建立人才大数据,为人才需求及培养调控提供依据的有关情况

(一)人才地图“数据全”,高质量助力工业大数据建设

我市从2019年开始,借助大数据共享的契机,利用参保人员数据和学信网数据,开发了全市人才数据库和人才地图,这是全国第一张地级市人才地图,建立了我市参保人员学历信息大数据,数据库保存了人才的学历、专业、毕业院校、院校所在地以及人才分布的辖市区、乡镇街道、企业、行业等信息,因为学信网是从2002年开始收集全国毕业院校的毕业生信息,所以人才库的人才是从2002年至今的人才累计数,目前累计在库的各类学历人才为107.11万人。2020年人社部开放了技能人才数据采集通道,我们又及时开发了技能人才采集系统,对参保人员进行技能等级的采集,目前累计入库技能人才4.44万人。

自从人才地图系统开发以来,先后为各辖市区、市委组织部、人社局、科技局、妇联、发改委、工信局等部门提供数据支持200多次。2021年我市在制订新一轮人才招引政策的过程中,充分运用人才地图的数据,进行横向纵向比对,实现了人才政策的精准制订,也为顺利完成“十四五”引才目标提供了较好的数据、政策支持。目前日常人才服务中,无论是人才地铁卡的申领,还是人才的双资助政策等都充分发挥了人才地图的大数据服务功能。

经过三年多的升级完善,我市的人才地图目前已经实现了智能化、标准化、动态数据采集和管理的功能,每日及时将新增参保人员中的人才信息录入到人才大数据,实现了人才大数据的动态管理。

下一步,在人才大数据应用中,我们将进一步利用人才参保状态、档案转递等信息,进一步开发人才流动监测预警系统,掌握我市人才的动向。

(二)用工服务“五精准”,高标准规范劳务用工市场建设

1.精准指导,开展一企一策用工服务。全市各级人社部门组建了“百名用工服务专员”队伍,与100余家重点企业联系结对和服务制度,为企业提供“一对一”的政策咨询、全天候的用工指导、岗位推荐、免费背调等就业服务,并及时发放《服务企业用工手册》。从去年5月起对106家重点工业企业进行用工情况精准监测,从当月用工需求、岗位要求、薪酬待遇、离职情况、在岗人数等15个方面,全面了解企业用工真实情况和需求,提供岗位发布、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推荐、政策指导等个性化服务。

2.精准调度,构建劳务用工服务体系。发布了《常州市共享用工指导和服务指引》,从制度上规范共享用工模式,推动辖市区共享用工有序、规范、常态发展。开发了人力资源供需平台,构建共享用工模块,及时了解企业缺工和富余劳动力信息,引导、规范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共享用工,进行用工余缺调剂合作,免费为有用工余缺的企业发布供求信息,按需组织专场对接活动,努力实现人力资源服务供需精准对接。全年共组织数控、化工、机械类等11场行业类招聘会,349家单位参加,提供2450个职位、12347个岗位。加大跨省跨地区劳务协作力度,主动加强与陕西、贵州、安徽、辽宁、云南等重点劳务输出地的对接,主动发送254家企业的1.24万个空岗信息,通过当地的线上招聘会、乡镇街道对外发布。搭建重点企业间的劳务用工联盟,引导有条件的地区先行先试,目前武进已经建立起促进就业联盟,联合建立劳务供给数据库,统一发布用工公告,避免用人单位产生不正当竞争。

3.精准对接,培育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出台了新一轮人力资源服务业扶持政策,大力培育人力资源服务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开展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劳务派遣企业诚信评选和综合评价工作,落实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举措,引导支持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协会推进行业诚信建设,提高服务质量。以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协会为载体,发布市场价格、行业服务标准、行业“红”“黑”名单,公布人力资源机构违规违法案例。搭建人力资源服务供需对接信息平台,开发集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和产品展示、企业人力资源需求发布对接的功能模块,目前国家级、省级诚信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人力资源服务骨干企业26家,106家重点服务的企业已经入驻平台,畅通企业与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之间的供需信息对接。

4.精准监管,动态管理劳务中介机构。完善了劳务派遣“信用+监管”体系,开发了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和劳务派遣机构动态监管模块,对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劳务派遣机构信息进行公开,包括机构许可、年度核验、年度报告情况、优质人力资源机构、劳务派遣机构,红黑名单;对进入平台的机构实行评分制,目前该模块已进入测试阶段。探索通过督促机构录入相关日常监管信息,并在各机构输入信息的基础上,健全机构管理考核档案,建立机构信用管理档案。依托平台进行大数据统计分析,定期对机构的运行情况进行考核和评估,研究加强机构日常管理的新举措,探索机构总额管理、持续扶持的新途径。

5.精准打击,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秩序。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执法专项行动,全面排查各类用工企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劳务派遣公司是否依法用工、规范用工,重点查处无证无照非法经营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劳务派遣公司,会同公安等部门介入调查劳务用工市场的商业贿赂等不法行为。强化“双随机、一公开”综合执法检查,对劳务派遣单位及用工单位遵守劳务派遣规定、履行劳动合同、参加社会保险等行为监督检查,依法严肃查处非法派遣、欠薪欠保、同工不同酬、超比例用工、违反“三性”规定、不依法为被派遣劳动者参加社会保险、虚构劳动关系参加社会保险等违法行为。对不符合劳务派遣资质要求的劳务派遣单位,依法予以撤销、吊销、注销。

下一步,将持续开展服务企业用工,加强监管引导,丰富资源供给,提升高校毕业生留常率。以人口集聚推进专班工作为抓手,以人力资源供需平台为载体,围绕全市重点项目、主导产业、优质产业,探索搭建集政府人才服务、社会人才供给、企业人才需求于一体的人力资源动态管理系统,提高人力资源服务的精细化、精准化程度,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供需精准有效对接。继续发挥“名城名校合作行 创新创业赢未来”活动效应,组织校园招聘等专场招聘会、推介会等,实现企业、学生精准对接。深化落实“双资助”政策,努力扩大政策效应。

二、关于建立分类人才培养基地,为区域特色产业发展保驾护航的有关情况

(一)人社技能培训“多维度”,呵护制造业人才成长

目前,我市高技能人才达38.44万人,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达1270人,连续第八年位居全省第一。2019-2021年,全市三年累计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提升培训91.7万人次,使用职业技能提升专账资金5.83亿元。工作举措如下:

1.政策支持。2020年在省内率先出台《常州市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和《常州市技工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均将职业技能提升列为重要工作目标和任务。更新技能培训补贴政策。2019年在省内率先出台《常州市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1年)》,及时设立专账资金,推动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2022年的新一轮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政策也全面实施。

2.平台建设。一是加强高技能人才公共服务平台。发挥好常州技工教育集团平台作用,围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训基地共建共享、职业培训、课题攻关、顶岗实习等重点领域,相继举办企业人才专场招聘、专题培训等系列活动。深化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坚持“市场导向、资源共享、功能互补”的原则,加强我市现有2家综合性公共实训基地(常州科教城现代工业中心、常州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7家省级专项公共实训基地,12家省级校企联合实训中心,服务好各产业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创建江苏(武进)技能人才服务产业园,紧扣技能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流动、激励等关键环节,探索打造省内首家全生命周期的一体化技能人才公共服务平台。二是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举措。拓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2015年以来上百家企业和13所职业院校联合举办200多个试点班,累计招收学徒1万多人,发放专项补贴4000多万元。2021年,我市企校合作新招学徒5379人,人数创历史新高。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成为我市青年实现技能就业、技能成才的新途径,成为企业加快后备技术工人队伍培养的重要渠道。深化高级技师研修,2018年以来在省内率先开展高级技师研修,已组织金属切削、钳工、汽车维修、焊工、机电、模具等400名高级技师完成研修,优秀学员优先推荐高技能人才项目申报和评选,进一步畅通了技能领军后备人才培养。三是深化产教融合,畅通企校协同培育通道。目前我市有9所技工院校,其中国家级重点技校4所、省级重点技校3所。在校生规模从2016年的2.6万人发展到2021年的3.19万人。近年来,年均毕业生9000人以上,各层级技能人才基本呈现供不应求的态势,成为常州本土企业“技能人才的摇篮”。近年来,我市坚持技校培养和企业培训双轮驱动,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大力实施“惠企培训”,2019年以来贯彻国家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新评估认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试点企业192家,面向社会第三方评价机构5家,面向本院校学生评价机构4家,12个行业协会考核点。大力推动“引企入校”,我市技工院校24个专业与企业合作举办企业新型学徒制班,34个专业开展企业订单班、17个专业开展企业冠名班,43个专业与企业开展师资互通。大力开展“大师入校”,2018年底起省内率先在全市9所技工院校,引进12家国家、省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建成校园工作站,覆盖了电气、焊工、钳工、车工、数控、汽车维修、工业自动化等典型的技能人才职业领域,有力推进了企校双方技术技艺交流、师资队伍和校企合作项目建设。

3.氛围营造。运用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以及传统媒体加强宣传解读,加强舆论引导。大力选树技能领军人才典型,重点围绕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江苏大工匠、江苏工匠、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企业首席技师等技能领军人才,广泛开展宣传活动。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奏响“技能宝贵、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时代旋律。

(二)工信人才培养“多样化”,助力制造业管理人才精进

工信局部门作为全市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的职能部门,多层次全方位开展培训活动,每年新增培训企业经营管理人才6万人次以上。既考虑整体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素质,又要加强对重点工业企业家的能力提升,采取点面结合,突出重点的培训方式,培训的形式多样化。

1.安排线下培训计划,提供学员现场交流互动平台。一是“走出去”,赴高校举办企业人才专题培训班。为全面提升企业家素质,2013年以来,每年在清华、浙大、复旦、上海交大等985高校举办2-3期工业企业高质量发展培训班,8年来全市1000多名重点工业企业主要经营管理者参加了培训。二是“请进来”,定期举办“创新与发展”系列报告会。在重点高校举办的专题班只能满足企业高层少部分人的培训需要,为解决面上的培训需求,采取把老师请进来的培训模式,即每年在市行政中心举办6-8期“企业创新与发展报告会”,邀请知名教授、学者作专题讲座,培训对象为企业中高层经营管理人员,培训课题结合我局工作职能展开。8年累计培训企业中高级经营管理人员约1.6万人次。三是“送基层”,开展“工信讲坛”系列讲座活动。“工信讲坛”以走进街道、园区、企业的形式开展,师资由本地高校和培训咨询服务机构组成,课题由需求方自主选择,结合街道、园区、企业所在行业和经营特色开展培训。8年累计培训我市各类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约1.8万人次。四是“整资源”,推进省“英才名匠”产业人才系列培训。根据省“英才名匠”产业人才培训计划,与常州大学、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共同推进我市产业人才培训项目,组织我市高端装备制造、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产业企业员工参加省厅产业人才培训班。

2.免费提供线上平台,助力抗疫学习强企在线学习。一是推荐工信部线上学习平台。根据工信部中小企业局发布《关于组织开展“企业微课”线上培训的通知》(工企业函﹝2020﹞30号)要求,认真组织、引导本市中小企业参加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平台线上学习,切实做好疫情期间中小企业培训工作,为中小企业送政策、送技术、送管理。二是推送在线学习公益活动。近两年来,工信部门联合量子大学常州分院一起发起“助力抗疫学习强企”在线学习公益活动,为常州市企业管理者量身定制在线学习课程,推动常州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疫情复工后的高质量发展助力。公益活动得到了常州市广大企业的积极响应和参与,据统计,该活动共为100多家企业开通了量见•云大学,助力3000余名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开通了在线学习账号,免费提供在线学习服务。

(三)科技人才政策“高精尖”,优化区域特色人才结构。

近年来,市科技部门继续加大对人才的引导和支持力度,在强化制造业人才方面,主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涵养高品质人才生态,打造引才“吸引力”。一是优化创新人才引进培育政策。2021年修订印发了新一轮人才引育政策《常州市领军型创新人才引进培育项目实施办法(试行)》(常科发〔2021〕178号)。二是融入全球环境,加强开放创新。以“中以常州创新园标志性项目”建设为契机,以国际开放创新合作“一区一名片”为抓手,以科技项目联合研发、海外研发机构和离岸创新中心建设为重点,加快构建立体化、多层次的国际开放创新合作体系,广泛招引海外高层次创新人才。

2.培育高质量创新主体,做大用才“蓄水池”。一是实施创新型企业集群计划。加大“三高一资”型(高技术质量、高层次人才导入、高成长性,有资本导入)科技项目的招引力度,打造“初创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上市企业”发展矩阵。鼓励创新型领军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服务机构、上下游企业,构建创新联合体,吸纳更多、更高层次的人才,打造人才创新主阵地。二是实施创业载体提质计划。以科创综合体、科创社区联动建设为抓手,积极导入国内外专业化创业服务机构,进一步整合创新资源、激活创新要素、释放创新活力、赋能创新发展。积极引导各类创业载体提档升级,提升承载力和育成率,建设人才创业主战场。三是实施创新园区攀登计划。树立全市“一盘棋”的思维,放大科教城创新之核的裂变优势,激活高新区、开发区动能优势,提升各类科创载体聚合优势,加快形成全域创新、全员创新、全面创新的生动局面,将园区建成科技人才新高地。

3.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构筑聚财“新高地”。一是以龙城实验室建设为重点,夯实创新基础。立足我市产业,以企业问题清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聚焦基础科学研究、工程技术研究与产业化,以开放的机制体制,集聚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团队,建设产业科技创新策源地。二是以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为支撑,建设创新雨林。支持一批“专业+研发+孵化”功能叠加、“技术+管理+资本”一体运作的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以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主要方向,集聚一批高水平创新人才和团队,建设产业科技创新主力军。重点打造国家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技术创新中心、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细胞治疗前沿技术研究院等重大创新平台。三是以在常高校科研院所为依托,引来源头活水。以学科建设为抓手,集聚一批优秀学术带头人和卓越团队,引领我市产业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发展。以“中以科创学院”建设为重点,培养更多的“新工科”人才,不断提升产教融合内涵,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下一步,我们将发挥常州职教名城优势,推动产教融合发展,发挥企业办学主体作用,推进校企双制、工学一体培养模式,深入开展新产业、新职业、新技能、新工科培训。实施高技能领军人才倍增计划,打造一批职校主导、企业参与、政府扶持的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公共实训基地集群,努力造就更多“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

三、关于建立人才贡献奖励信息共享机制,让人才政策更具导向引领作用的同有关情况

目前我市以贡献为导向的政策有两条,分别是①“高层次人才薪酬奖励”,是对我市从外地或离常3年以上再回常的,企业全职引进的年薪30万元以上的人才,按对地方贡献部分给予相应奖励。②“龙城英才领军人才创业项目奖励”根据企业综合贡献给予50-700万的奖励”。

下一步我们会将加强优化集成,进一步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工作举措如下:一是加强人才工作机制建设。加强党对人才工作全面领导,健全市委人才工作领导体制,健全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建立健全党委(党组)定期研究人才工作制度,指导各地各部门各单位健全人才工作领导体制,及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健全人才工作统计制度,加强重点领域人才动态监测,加强人才发展理论研究,推进人才工作数字化建设。二是整合优化人才招引政策。进一步精简人才工程,各有关部门人才计划一起发文部署、联合组织实施。加强集成支持,推进科技、产业、人才项目一并申报、联合评审、共同支持。参照省级做法,开展人才计划优化整合工作,确保政策体系建设有序推进。

签发人:嘉秀娟

经办人:朱 赟

联系电话:85681920

常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2年5月24日

(此件公开发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