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正文
浏览次数:
信息名称:关于常州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索 引 号:014109445/2022-00127
法定主动公开分类:其他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市发改委
生成日期:2022-02-23 公开日期:2022-02-23 废止日期:有效
内容概述:关于常州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关于常州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2022 2 23 日在常州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常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潘冬铃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的委托,我向大会报告 2021 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 2022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

一、2021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1 年以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交织影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面对繁重艰巨和复杂多变的矛盾问题,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和市委决策部署,保持定力、砥砺前行,扎实有力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全面超额完成。

(一)主要预期指标完成情况

——地区生产总值 8807.6 亿元,增长 9.1%;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688.1 亿元,增长 11.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911.4 亿元,增长 20.2%;

——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 3.3%;

——进出口总额 3017.8 亿元,增长 24.9%;

——实际使用外资 30.7 亿美元,增长 13%;

——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56897 元,增长 9.2%;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 1.5%;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3% 以内;

——单位 GDP 能耗降幅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

总的来看,过去一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定恢复、稳中加固、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集众力、克万难,“安”的大局始终稳固。阻击疫

情展现“常州速度”,11 月初突发外地关联病例疫情后,我市第一时间完成平急指挥调度切换,抢抓黄金24 小时处置期, 成功实现零外溢、零新增、零院感、零重症。安全发展体现“常州担当”,召开全市安全发展大会,制定公共安全体系总体规划和 29 个安全专项规划,全面开展“危污乱散低”出清提升行动,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同比下降 42.1%,死亡人数同比下降36.1%,未发生较大以上事故,国务院、省督导交办问题隐患 均已清零。公众安全感保持全省前列,常州获评“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成为全省唯一连续三次获得“长安杯”的设区市。“六保”“六稳”彰显“常州底气”,有效应对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电力煤炭供应紧张等突出问题,制定出台《关于应对疫情影响重点支持服务业相关企业稳定发展的若干举措》,累计兑现政策资金超 10 亿元。

二是勇创新、争一流,“进”的态势继续保持。城市地位继续抬升。名列中国地级市基本现代化指数第 12 位、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 16 位、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第 18 位。成为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的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全国首批民营经济示范城市,支持民营企业建设高质量高标准新型研发机构、提升民营企业“首贷率”等 9 条常州经验成为全国典型。成为营商环境指标标杆城市、全国第三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2021 年度活力城市、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连续两年在全国 100 个城市消费者满意度测评中位列前十。产业持续转型升级。深入开展“重大项目攻坚突破年”活动,建立健全“全方位、全流程、全周期”项目管理模式和“周巡查、月通报、季督查”项目推进机制,省重大新建项目开工数量位列全省第一,新增入库市重大产业项目 111 个,其中超 100 亿元或 10亿美元项目 4 个。十大先进制造业集群不断壮大,八大高成长性产业链加速崛起,新型碳材料产业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16 家企业入选国家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创历年新高。加快两业深度融合发展,天宁经开区入选第二批国家两业融合发展试点。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召开全市创新发展大会,重磅出台创新发展“30 条实施意见”“20 条政策”,举办首届国际创客周,积极筹划建设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入选“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常州经开区、金坛开发区跻身省级开发区前十强,华罗庚高新区入围省级序列。龙城金谷新引进各类投资机构 350 家,认缴注册资本 381.64 亿元。新增上市企业 10 家,累计达 81 家。

三是聚资源、强功能,“融”的内涵持续丰富。高水平开放融合。中以常州创新园争当中国以色列创新合作领航者, 累计集聚企业 155 家,保持合作机制、合作模式、合作成果全国“三个领先”;中以、中德、中欧、中瑞、中日等成为省级国际合作园区;常州高新区、武进高新区等 5 个园区成为省自贸区联动创新发展区;“云联五洲”开辟外资招引新途径,首期视频签约项目总投资达 4000 万欧元。高标准区域融合。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化苏锡常都市圈合作联动,环太湖科技创新圈内涵不断丰富;推进锡常泰跨江融合,常泰铁路纳入《长江三角洲地区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南航天目湖校区二期工程、河海大学常州新校区建设稳步推进。高质量城乡融合。推进全域美丽乡村建设,启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累计建成市级美丽乡村示范项目核心区 23 个、美丽宜居村庄 1410 个,创成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4 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 28 个、全国首批乡村旅游重点镇 1 个;溧阳市入选第三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经验。高品质文旅融合。文化宫、塔寺园、大庙弄等重点片区取得阶段性成果;“常州三杰”纪念馆周边环境提升工程全面完成;成功举办2021 年“行走大运河”全民健身健步走全国主会场活动。

四是护生态、优环境,“美”的空间有效拓展。城市格局日益提升。“两湖”创新区概念性规划及核心区城市设计加快编制;高铁新城绿创大厦建成投用,新龙生态林核心区建成开放;常泰长江大桥、南沿江城际铁路等加快建设,轨道交通2 号线建成投运。环境保护成效显著。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开展大气污染综合整治,PM2.5 浓度同比下降 8.4%, 推进“幸福河湖”建设,国考、省考断面水质双达标;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建设提速提质,累计拆除沿江 1 公里范围内化工企业 26 家,新增沿江绿地近 1000 亩。“双碳”工作深入推进。制定实施《关于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的工作方案》,全面排查整治“两高”建设项目;强化能耗强度、总量双控,建立完善全市重点企业用能情况监测体系,全面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光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工程成功入选全国16 个绿色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绿色能源加快布局。金坛、天宁、钟楼、常州经开区等 4 个辖市区纳入整县(区、市)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国家试点,全市首个风力发电项目正式并网投运,压缩空气储能领域唯一的国家示范工程金坛盐穴储能项目并网发电。


五是强保障、惠民生,“富”的成色更加饱满。扎实办好民生实事,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共推出重点民生项目 1595 项、惠民实事 1681 项。优化提升社区养老、托幼等生活服务,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获得李克强总理肯定;新建改造提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点 33 个; 新建省级示范性儿童“关爱之家”7 家。稳妥实施“常武一体” 的中考招生政策改革;新建、改扩建学校 120 所,竣工 61 所, 新增学位 3.11 万个;6 所高职院成为省“双高”建设单位,10 所中职校创成省现代化示范校,职业院校优质率居全省第一;创成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的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全市 14 家医疗机构建成互联网医院;31 家二级医院全部纳入DRGs(疾病诊断相关分类)付费试点;建成 AED(自动体外除颤器)云平台管理中心,公共场所配置 404 台。有效提升老城乡居民居住品质,完成 25 个老旧小区和 26 条道路改造;83 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完工,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同步加装电梯工作入选住建部可复制政策机制清单。

(二)市级政府投资计划完成情况

为加强市级政府投资计划项目的规范化管理,进一步提高财政性资金的使用效益,经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调整了 2021 年度投资计划项目。调整后的2021 年市级政府投资计划项目 71 个,1-12 月完成投资 189.3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 110.3%。

1.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计划完成情况。交通建设计划实施项目 15 个,1-12 月完成投资 149 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08.2%。常州市轨道交通 2 号线一期主体工程竣工投运,苏锡常南部高速常州段、锡溧漕河前黄枢纽工程等项目顺利完工, 江苏南沿江城际铁路常州段、常泰长江大桥、魏村枢纽扩容改建工程等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实施。

2.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计划完成情况。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实施项目 16 个,1-12 月完成投资 17 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 180.8%,延陵西路地下连接通道人防综合工程、中国大运河常州城区段(中心城区环城高架)楼宇照明工程等项目提前完工,城市防洪闸站工程-凤凰河闸工程、新孟河延伸拓浚工程等重点工程完成年度计划。

3.民生社会事业建设投资计划完成情况。社会事业建设计划实施项目 40 个,1-12 月完成投资 23.3 亿元,基本完成年度目标。常州市第一中学原址扩建工程、瞿秋白纪念馆改造提升工程等项目竣工,青龙片区配套高中新建工程(正行中学)、二院阳湖医院二期工程等项目顺利推进。

二、2022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计划安排


2022 年是“十四五”规划全面落实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落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的开局之年。总的来看,我国长期积累的比较优势没有变化、经济长期向好趋势没有改变,常州赢得新一轮发展机遇的有利条件也正在逐步积累。我们要用好“时”与“势”。准确认识“十四五”期间区域竞争格局巨变的最大红利在常州、交通枢纽地位的最大提升是常州、新一轮发展最好的“时与势”聚于常州,把握历史方位,全力抢抓机遇,大力实施“532”发展战略。我们要主动“争”与“进”。坚决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牢记“争”字,以干事创业、比学赶超的精气神全力确保我市在全省第一方阵的地位,不断推出常州经验、常州典范。我们要全力“保”与“稳”。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仍然存在诸多不确定性,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以更加积极的“保”来促进“稳”,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根据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和市委十三届二次全会精神,紧 扣“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定位,结合“532” 发展战略目标,围绕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保障、生态环境、安全保障等五个方面提出 35 项具体指标(见附表)。其中,2022 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安排如下: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6.5% 左右;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 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7% 左右;

——进出口总额稳中提质;

——实际使用外资增长 10% 左右;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6.5% 以上;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 10% 以上;

——新增城镇就业人数 11 万人;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 3% 以内;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3% 以内;

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持续下降;单位 GDP 能耗降幅、单位 GDP 碳排放量降幅以及大气、水环境质量完成省下达任务。

围绕上述目标,提出以下工作建议:

(一)以交通为纲,高起点提升城市能级

一是大力推动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建设南沿江城际铁路、常泰铁路、盐泰锡常宜铁路。建成溧阳至宁德公路江苏段, 开工建设丹金高速、沪武高速公路太仓至常州段扩建工程,加快常泰高速建设,推进中吴大道西延、腾龙大道等项目。加快常州奔牛机场华东干线机场建设,推进机场二期项目改造,争取开辟第二条国际全货机航线。加快实施芜申线溧阳城区段航道整治、德胜河航道整治工程,打造京杭运河绿色航运示范区。

二是加快健全现代物流体系。布局“1 核心 3 枢纽 8 中心”, 形成“核心区 + 物流枢纽 + 物流中心 + 末端配送”的物流网络体系。建设常州智慧物流信息平台,加快推进京东“亚洲一号”智慧物流中心等重点物流项目建设。统筹推进国际物流通道建设,精心培育重点物流基地、重点物流企业,确保全市物流业增加值增长 7% 以上。三是持续拓展枢纽经济空间。加快建设“三主五辅”铁路客运枢纽。推动综合港务区融合提升。加大世界 500 强、中国 500 强和行业领军企业综合性、功能性、地区性总部招引力度,大力培育一批本土总部企业。



(二)以创新为源,高效率激活内生动能

一是建强创新平台。全力建设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等高端创新平台,争创国家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技术创新中心,在智能装备、动力电池、石墨烯等领域争创国家级创新平台。高水平办好世界工业与能源互联网博览会。二是做强创新主体。着力打造以领军型创新企业为龙头、科技型上市后备企业为骨干、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型企业集群,净增高新技术企业 450 家,(潜在)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分别达 30 家、450 家。大力实施“2022 金融赋能行动”,新增上市企业 16 家, 首发融资加再融资超 200 亿元。深化高价值知识产权培育,全面推进知识产权强链护航行动,推动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标志性技术成果。三是集聚创新人才。全力营造与海、杭州、深圳“无差别”的宜居宜业环境,深入实施龙城英才计划升级版,大力推进“青春留常”计划,举办好 “名城名校合作行创新创业赢未来”等系列活动,积极推进“外国人才引进服务提优工程”,打响引智工作“毗陵驿”品牌,加快建设长三角青年创新创业港。

(三)以产业为核,高质量构筑智造名城

一是壮大产业集群。壮大十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八大高成长性产业链,聚力打造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标杆产业,努力培育一批单项冠军、“隐形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争创更多中国质量奖、省长质量奖。打造“两业融合”发展高地,不断壮大检验检测、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 促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提档升级。二是推动数字转型。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全面提升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扎实推进“智改数转”,打造一批五星上云企业、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建设一批示范性的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推进工业互联网特色平台建设,加快企业上云上标识。高水平建设5G 网络,加快建设智慧电网、智慧管网、智能充电桩等。三是深耕重大项目。深入开展“重大项目攻坚突破年”活动,瞄准动力电池、高端智能装备等产业新风口,全年招引总投资超10 亿元或 1 亿美元产业项目 30 个以上,其中超 100 亿元或 10亿美元产业项目 4 个以上,完成产业项目总投资 1000 亿元。持续优化“全方位、全流程、全周期”项目管理模式,重点加强对“两高”认定、产业准入、土地供应等要素的综合评判, 提升项目“含金量”和“成熟度”。有序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引导民间资本参与补短板领域建设。

(四)以生态为先,高品质建设美丽常州

一是全力建设美丽常州。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细颗粒物和臭氧“双控双减”,实施新一轮太湖治理工程, 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和安全利用。加快建设沿江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样板区,坚定不移打好“十年禁渔”持久战,深入开展“停转拆绿提”五大行动,努力把“工业锈带”变成“生活秀带”“发展绣带”。加快打通“两山”转换通道,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区建设。统筹做好洮滆片区全国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试点,建立跨地区协同治理水环境的体制机制。二是积极践行“双碳”战略。出台实施碳达峰行动方案和重点行业领域专项行动计划,切实推动碳达峰各项工作落实落地。积极促成常州与上海环境交易所共建全国首家碳管理体系示范城市。大力推动重点企业节能降耗,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三是大力推动能源转型。先立后破、有序推进能源结构调整优化,推动整县(区、市)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国家试点项目建设。瞄准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发展趋势, 大力实施公共交通电动化,发展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推动清洁发电、综合智慧能源、新型储能等能源电力产业全领域发展。

(五)以文旅为笔,高标准绘就崭新图景

一是丰富人文内涵。持续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打造“运河十景”,串起青果巷、南市河、篦箕巷等文化遗存,扩大“常走大运”毅行品牌影响力。用好用活常州三杰纪念馆、溧阳新四军纪念馆等红色资源,推进一批名人故居修缮、遗址保护提升等重点项目。二是打造文旅新景。排定一批重大文旅项目, 实施“大恐龙园”东进战略,加快曹山未来城、中沙文旅中心月亮船等重大文旅项目建设。统筹推进老城厢复兴发展、高铁新城建设,按照 5A 级景区标准推进老城厢复兴发展,从中轴枢纽支点高度打造高铁新城。三是发展全域旅游。加快构建“一核两带、四级四片”全域旅游发展格局,持续打造乐园之都、闲逸山水、食美常州等核心文旅 IP。支持茅山、曹山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推进东方盐湖城创建 5A 级旅游景区。支持金坛、武进、新北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加快建设国家文旅消费示范城市,打造长三角休闲度假中心。

(六)以民生为本,高水平推进共同富裕

一是积极促进共同富裕。鼓励勤劳创新致富,加大援企稳岗力度,抓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推进职业资格与职称、职业技能等级制度有效衔接,拓展产业工人职业发展机会。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行动,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放大民营经济造富效应,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加快形成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二是着力提升民生福祉。聚焦“八个更”要求,加快打造“常有善育、常有优学、常有健康、常有颐养、常有安居、常有众扶”6 张名片。完善“一老一小”服务,落实“全面三孩”政策,健全多元化、多样化、普惠安全的托育服务体系; 推动养老机构标准化、智能化发展,新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 4 家。全面实施长期护理保险,出台建立健全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共济保障机制政策,新建医疗保障便民服务省级示范点 8 个。深入推进“双减”政策落地落实,深化幼小教育双向衔接,大力推进“三名工程”,新增名校长、名班主任、名教师共 680 人。全面改善疾控机构基础设施和实验室设备条件;年内所有基层机构全部开展家庭医生预约上门服务。全面提升住房保障水平,完成 95 个、543 万平方米老旧小区改造, 完成现代化宜居农房建设 6000 户以上。鼓励社会公众、民营企业积极参与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完善“一门受理、一网通办”的社会救助一件事联办模式。三是创建文明典范城市。加快推进市新时代文明实践指导中心建设,提升新时代文明实践网络云平台,探索构建“30 分钟文明实践圈”,持续深化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高质量举办“我为文明常州”代言、“文明行为我带头”等活动,弘扬时代文明新风,提升市民文明素质。

         (七)以融合为要,高层次打开开放格局

一是推进开放合作。深度融入“双循环”,抓住 RCEP 实施契机拓展国际合作,更好吸引外资,更深融入和稳固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建设国际产能合作示范城市,提高中欧班列运营水平。强化国际合作园区建设,集中力量将中以创新园打造成“标志性项目”中的“标杆示范”。二是深化区域协作。加快融入上海都市圈,积极推进苏锡常一体化发展,深化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合作成立苏锡常工业互联网合作联盟, 推动天宁区、常州经开区与江阴市共建锡常协同发展先行区。积极争取承办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第二届高峰论坛,参 与打造环太湖科技创新圈、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加快推进 G42 人才创新走廊建设。深入推进苏皖合作示范区、“一地六县” 长三角产业合作发展区建设。三是提升城乡品质。高标准规划建设“两湖”创新区,推进核心区项目有序落地,促进科、产、城、人深度融合发展,打造“最美湖湾城、未来科创城”。深化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坚持差异化探索,紧扣五大试验任务,落实省重大支持事项,破解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构建城乡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新机制。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管护改革和农村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试点。

(八)以安全为基,高要求守牢发展底线

一是慎终如始防控疫情。织密织牢“外防输入、内防反弹” 防控网,加快建设以信息化为主要支撑的疫情监测预警网络, 形成灵敏的城市免疫感知系统,提高疫情防范和早发现早处置能力,不断提升全链条精准防控水平。二是提升智慧城市水平。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完善“城市大脑”,推行“一网统管”,嵌入集成智慧城管、交通管理、环境保护、应急指挥等功能,实现各种问题、风险的及时智能化处置。在更高层次、更深领域与长三角其他地区协同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持续完善立体化智能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积极争创全国首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三是全力防范化解风险。健全金融监管体系,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坚持“房住不炒”定位, 积极稳妥推进房地产市场调控,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全面落实粮食安全责任,保障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有效供给。强化能源调度保供,周密做好能源迎峰度夏(冬)工作。落实落细公共安全体系“1+29”规划,严格落实安全生产、消防安全、防灾减灾等责任,持续推进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

三、2022 年市级政府投资计划安排

2022 年政府投资计划安排,充分考虑新形势、新方向、新问题,从项目申报、前期论证到需求安排,科学决策、规范管理、注重绩效、公开透明,实现储备项目、三年滚动计划项目、年度计划实施项目有序转化。计划安排重点把握以下原则: 一是保续建、控新建、综合平衡。优先保障续建项目,进一步控制新建项目,按照量入为出、轻重缓急的原则,实现政府投资资金和财政预算之间的年度衔接与平衡,合理确定年度投资总规模和项目数量。二是惠民生、控投资、量力而行。充分发挥政府投资解决民生领域突出问题和补短板的积极作用,确保效益明显、群众期盼、发展亟需的项目优先安排,在从严从紧的基础上,体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三是保重点、控规模、集约节约。突出重大交通设施等提升城市能级的项目,强化项目前期论证和投资控制,严格限制项目超投资、超规模、超标准。四是促平稳、控节奏、防控风险。考虑政府投资计划的连续性, 结合政府债券和各类专项资金的争取,把控在建项目的序时进度,确保风险可控。2022 年计划安排项目共76 个,其中计划实施项目62 个(含续建项目 40 个,新建项目 22 个);预备项目 14 个。2022 年计划实施项目总投资 1042 亿元,年度计划投资 134.9 亿元,其中续建项目年度计划投资 117.7 亿元,新建项目年度计划投资 17.2 亿元;资金来源由市本级财政性资金预安排 28.9 亿元, 其余通过对上争取等多渠道解决。2022 年计划安排的市级政府投资项目个数比上年少 18 个,年度计划投资比上年少 38 亿元,主要是事权、财权下放,完全由区级实施的项目不再列入市级年度投资计划。分领域具体情况如下:

1.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022 年计划初排项目 21 个, 其中实施项目 16 个(含续建项目 10 个,新建项目 6 个);预备项目 5 个。初排项目年度计划投资 102.1 亿元,其中续建项目 90.8 亿元,新建项目 11.3 亿元;市本级财政性资金预安排11.5 亿元。

2.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022 年计划初排项目 18 个, 其中实施项目 14 个(含续建项目 10 个,新建项目 4 个);预备项目 4 个。初排项目年度计划投资 6.6 亿元,其中续建项目6 亿元,新建项目 0.6 亿元;市本级财政性资金预安排 3.9 亿元。

3.民生社会事业建设项目。2022 年计划初排项目 37 个, 其中实施项目 32 个(含续建项目 20 个,新建项目 12 个);预备项目 5 个。初排项目年度计划投资 26.2 亿元,其中续建项目 20.9 亿元,新建项目 5.3 亿元;市本级财政性资金预安排13.5 亿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