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辖市、区司法局,常州经开区司法局,市局机关各处室,各直属单位: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市委办、市政府办《关于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充分发挥司法行政机关在服务产业发展中的保障作用,制定本实施意见。
1. 加大制度供给力度。在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草案起草审查工作中,注重保护企业合法权益,依法开展公平竞争审查。加快推进租赁住房安全管理条例、水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2部地方性法规和建筑垃圾处置管理办法、游泳场所卫生管理办法等2件政府规章的立法。加强涉企重点领域制度供给和研究,把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后评估与推进全市重点工作结合起来,为建设国际化智造名城、打造长三角中轴枢纽,推动“532”发展战略全面落实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加强涉及营商环境规章、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管理,拓宽听取企业和行业协会商会意见渠道,开展公平竞争审查,广泛听取市场主体意见,防止影响营商环境规章、行政规范性文件及相关政策措施文件出台。及时组织开展涉及失信约束措施、“放管服”改革等领域市政府规章、行政规范性文件专项清理活动,修改或废止与优化营商环境不符的市政府规章、行政规范性文件。加强合法性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把所有涉企行政规范性文件纳入审查范围,做到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依法处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出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审查建议。
2. 加强创新服务保障。发挥市委依法治市办统筹协调职能,把法治服务保障产业发展列入法治常州、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重点内容,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及时研究解决产业创新发展中司法执法、权益保障、法律服务等重点难点问题,全方位打造驱动产业发展的法治环境。加强破产管理人队伍建设,探索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依法稳妥推进企业破产处置。深入推进企业“法治体检”全覆盖工程,组织律师、公证、仲裁等专业力量和行政执法部门实务人员深入各类企业、各种业态,重点针对各类产业主体创新发展提供政策法律、投资融资、财税合规、技术创新、风险诊断等服务。成立并实体运行知识产权保护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司法执法普法联动机制。建立公证、仲裁等法律服务机构服务保障创新发展“绿色通道”,逐步建成体系完备、功能齐全、服务完善、量身定制的法律赋能综合服务体系,促进产业创新发展。
3. 创新构建“产业链+法律服务”模式。巩固前期“产业链+法律服务”成果,进一步找准法律服务产业链的结合点和落脚点,培育一批熟悉产业特点的复合型法律服务人才,扎实开展特色化、专业化产业链法律服务,推动“产业链+法律服务”业态基本形成。聚焦新材料、新能源、轨道交通、生物医药等高成长性产业链,深化“法企同行·百所帮千企”专项活动,围绕合同履行、知识产权保护、合规管理、破产处置等方面,持续推出面向小微企业的服务产品。培育“产业链+法律服务”示范点,在钟楼法律服务产业园完成一期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产业园“科技+法律服务”元素,推动其在资源整合、服务举措、社会效应等方面有突破有提升。研发“产业链+法律服务”模块和产品,推动各地因地制宜建立“金融+法律服务”“知识产权+法律服务”等服务平台。搭建产业链法律服务协同平台,引导律师事务所、公证处等与会计、审计、金融等专业服务机构联动协作,为产业链整合、并购、重组等提供全流程全方位服务。
4. 探索推行企业合规。综合运用政策指引、行政建议、告知提醒等方式深化行政指导,促使企业依法诚信经营。发挥市和辖市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律师法律服务团等作用,提供企业合规管理和企业法律风险防控咨询等服务。组织100家律师事务所1000名律师走进10000家企业,开展企业内部制度合规体检,找准企业法律风险和矛盾纠纷的数量、类型、结构、分布等,及时发现企业发展中的苗头性、趋势性风险,帮助企业健全完善相关制度规定。引导企业依托专业化、精细化的法律顾问团队及公司律师团队,在企业进行各类重大经营活动、签订业务合同和内部职工劳动合同文本、作出重要决定、制定章程及规章制度等过程中,及时参与,科学评估全面审核。聚焦重点难点,推动企业法律顾问和公司律师全面参与企业合规管理工作,提高企业法律风险防控能力。会同检察、工商联以及工信、环保等行政执法部门,成立企业合规研究院,探索推行企业刑事合规和行政合规工作。编写《常州市企业合规指引》,着力做好企业治理、刑事合规、行政合规、海外合规、反垄断合规、知识产权合规管理,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5. 突出专精特新企业法律服务保障。组建知识产权、商业秘密保护和涉外法律服务团,设立涉外法律服务中心、涉外法治人才实践基地,继续举办常州市法治环境说明会。在“专精特新”企业内部组建“法律明白人”团队,为“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壮大提供法律人才保障。依托常州市非公经济法治护航中心大数据研判小组,开展行业性法律风险大数据分析研判,发布企业运营法律风险防范指南。开展精准普法活动,组织“千人以案释法”讲师团、“十大法律服务团”等专业力量送法进企业,提升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运用法治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完善细化护航“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各项举措,开辟法律服务“绿色通道”,对扩大融资、资金周转、债务偿还等存在困难的“专精特新”企业,设置专门服务窗口,优化办理流程,缩短办结期限。围绕“专精特新”企业从设立到注销全生命周期法律需求,创新提供咨询、指导、协调等一体化法律服务。推行涉企行政执法包容审慎监管,对纳入“专精特新”培育库企业的相关违法行为实行轻罚和免罚。
6. 服务保障企业上市。全面发挥上市企业法治保障小组职能作用,建立服务上市企业的法治保障机制,优化上市企业法治服务目录清单,明确职责任务,创新服务载体,开展全周期精准化法律服务。扩大上市及拟上市企业法治服务对接覆盖面,走访100家上市及拟上市企业,掌握法律需求,查找法律症结,化解法律风险。加强与司法、发改、工信、商务、金融、市场监管等部门的资源整合,强化大数据分析研判,定期发布上市及拟上市企业诉讼案件、法律风险等分析报告,指导上市企业依法经营、依法维权。加强上市企业法律专家库建设,更新遴选执法司法部门、高校、律师、公证、仲裁专业人才,发布上市企业法治保障研究课题,研发一批上市企业全生命周期法律服务产品,编制上市企业运营风险点图谱,编写上市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手册,汇编指导以案释法案例,组织50场次上市企业法治大讲堂,进一步提升上市企业企业家、经营管理人员、职工的法治素养。
7. 规范涉企行政执法。切实推进柔性执法加强文明执法制度建设,实施柔性执法文明执法强基工程。加强行政执法人员和执法辅助人员管理,组织全市各级行政执法机关执法人员更换全国统一行政执法证件。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编制实行告知承诺的证明事项清单2022版,杜绝奇葩证明、重复证明,实施证明事项清单管理制度,保留清单之外不再向企业和群众索要证明材料。加强对重点领域常用行政处罚权力事项的梳理审核,对市场主体出台轻罚免罚清单2022版,建立轻微违法行为不予行政处罚机制,加大对相关行政执法行为的协调监督,规范涉企执法检查,整合内容、方式相似的执法检查,减少对企业现场检查频次。加强对基层规范行政执法的调研督导力度,进一步推动镇域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措施落地见效,推进镇域综合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编制执法指引和相关规范,加大对镇域下放权力事项的执法工作指导,提升基层行政执法的能力和水平,减少对企业的干扰,为企业提供更加宽容的法治环境。
8. 化解涉企矛盾纠纷。加快构建涉企矛盾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全周期治理和分级治理体系,打造风险预测、防范、处置、修复的“全周期链条”。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 积极开展涉企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化解专项行动,构建矛盾纠纷“预防性”制度体系,依托行业协会、商会,推动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向金融商贸、知识产权等领域拓展。充分发挥溧阳、武进护航企业法治基地作用,大力培育优质案例,积极筹备专业化法治教育课程,开展警示教育,帮助企业从源头上减少法律纠纷,降低经营风险。进一步完善健全非诉讼纠纷化解服务体系,强化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等纠纷解决机制相互衔接配合,为涉企纠纷建立快速响应联动机制,引导企业优先选择高效、便捷的非诉讼纠纷解决途径。加快非诉讼服务信息平台推广使用,畅通纠纷案件流转、督办运行等机制,推动多部门融合联动,建立涉企疑难复杂纠纷共商共调配合机制。
9. 加强涉企民商事仲裁。深入重点企业开展调研,充分了解企业在生产经营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帮助企业分析经济纠纷的主要类型,推进法律保护关口前移,促进仲裁条款落地生根,防范和化解企业法律风险。进一步规范仲裁窗口服务,对企业征询提供快速全面服务,落实一次性告知制度。依托“一体两翼”办案办公软件系统,通过网上立案、网上庭审、网上办案平台,实现“服务不打烊”“群众少跑路”“只开一次庭”。落实《常州仲裁委员会办公室缓减免交仲裁费用办法》,进一步扩大缓、减、免交仲裁费用范围,降低企业的维权成本。推进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充分发挥“常州市金融纠纷仲裁调处中心”“常州市物业纠纷仲裁调处中心”“ 常州知识产权仲裁中心”的职能作用,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完善仲调衔接机制,充分发挥仲裁在化解金融、物业、知识产权类纠纷中保密性强、专业高效、灵活便捷的特点,保障各类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
10. 优化企业家和涉企人才专项法律服务。探索建立企业法律服务专家人才库,合理整合和配置法律服务人才资源,造就一支数量充足、门类齐全、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涉企法律服务人才队伍,打造面向企业的综合性法律服务资源平台,实现人才资源共享,满足企业对法律服务多途径、多层次、多门类的需求,为产业发展提供专业人才保障和法律服务支撑。建立与企业家对接联系服务机制,由司法行政部门领导班子成员、主要业务部门负责人和全市律师事务所主任,分别对接联系一定数量的企业家和涉企人才,帮助企业协调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法律问题和矛盾纠纷。及时收集整理并推送相关预警案例,做好涉企业家和涉企人才法律风险,尤其是刑事法律风险提示提醒。开辟涉企人才法律援助绿色通道,组织法治宣传、法律援助工作人员深入企业开展公益法治宣传和法律援助工作,对符合条件的涉企人才申请法律援助,优先受理,应援尽援。
常州市司法局
2022年2月17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