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辖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政法委、人民法院、工信局、司法局、财政局、总工会、工商联、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常州经开区社会保障局、经开区政法委、经开区法院、经开区工信局、经开区司法局、经开区财政局、经开区总工会、经开区工商联、经开区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
现将《常州市进一步加强劳动人事争议协商调解工作重点任务安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常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中共常州市委政法委员会
常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常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常州市司法局 常州市财政局
常州市总工会 常州市工商业联合会
2024年4月30日
(此件公开发布)
常州市进一步加强劳动人事争议协商调解工作重点任务安排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等九部门《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劳动人事争议协商调解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苏人社函〔2023〕79号)文件精神,强化争议源头治理,提高风险防范化解能力,促进全市劳动人事关系和谐和社会稳定,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以下重点工作任务。
一、总体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苏等系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及中央、省、市部署要求,护航全市“532”发展战略和新能源之都建设,创新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进一步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人社部门牵头和相关部门协同、司法保障、科技支撑的劳动人事争议多元处理机制,力争到2027年,全市劳动人事争议“市、区、镇(街道)、区域、行业、企业”六大协商调解体系更加健全,“仲裁调解、司法调解、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工会调解”五调联动的大调解格局机制更加完善,各类协商调解组织争议预防化解能力有效提升,作用有力发挥,协商调解解决的劳动人事争议案件比重显著提高,劳动人事争议诉讼案件稳步下降至合理区间,协商调解工作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智能化水平全面提升。
二、重点工作任务安排及分工
(一)深化劳动人事争议源头治理
1.加强争议预防指导。发挥调解建议书、仲裁建议书、司法建议书、工会劳动法律监督意见书和建议书等文书的作用,发布典型案例,引导督促用人单位完善民主管理制度,依法合规用工,劳动者理性表达诉求。(责任部门:市人社局、市中院、市司法局、市总工会、市工信局、市工商联、市企联/企业家协会)
2.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开展常州市推进新时代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发挥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职能和劳动关系协调员作用,推动企业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完善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健全职工权益保障制度、促进和谐文化建设。在劳动关系领域开展的各类评优或示范化建设中,将各地区、企业劳动人事争议案件情况和协商调解工作情况作为重要考核指标。(责任部门:市人社局、市总工会、市工商联、市企联/企业家协会)
3.加大争议隐患排查。建立重点行业企业联系制度,深入开展“仲裁服务月”“青年仲裁员志愿者联系服务企业”“企业劳动用工诊断”“五一劳动法治宣传服务月”“企业劳动用工监督评估专项服务行动”等活动,指导企业防范用工风险,提高企业自主预防化解劳动争议能力。加强劳动人事争议分析研判,加大重要时间节点、行业领域及重点人员的风险排查,完善协同治理机制,全力防范重大争议风险,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劳动关系风险底线,维护劳动领域政治安全。(责任部门:市人社局、市中院、市司法局、市总工会、市工商联、市企联/企业家协会)
(二)促进争议协商和解
1.指导企业畅通内部沟通渠道。发挥企业工会主导作用,培育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争议协商意识,指导用人单位建立线上线下多渠道、多类型沟通对话机制,畅通劳动者诉求表达和争议内部申诉、回应处理渠道。指导用人单位完善内部协商流程,及时做好咨询解答、释法说理、劝解疏导、促成和解工作。(责任部门:市总工会、市工信局、工商联、市企联/企业家协会)
2.加强工会协商平台作用。统筹基层工会法律监督员和集体协商指导员、法律援助志愿者队伍等资源力量,加强基层职工之家调解平台载体建设,帮助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开展劳动人事争议协商,为劳动者提供法律援助服务,指导用人单位依法用工和提升自主协商化解能力。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开展劳动人事争议协商咨询、代理服务工作。(责任部门:市总工会、市工信局、工商联、市企联/企业家协会)
3.引导和解协议履行。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就劳动人事争议协商达成一致的,工会组织主动引导签订和解协议,建立协商档案,并推动和解协议履行。对于未按期履行的,加强和解协议履行督促,做好申请调解指导等工作。(责任部门:市总工会、市人社局、市司法局)
(三)完善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体系
1.构建联合调处中心全覆盖。各辖市、区要按照《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动人事争议联合调处中心建设的通知》(苏人社办函〔2022〕66号)、《关于推进全市劳动人事争议联合调处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常人社发〔2023〕57号)要求,推进建设线上线下贯通,部门联动有力的仲裁机构联合调处中心,将联合调处中心打造成劳动人事争议案前案外联动调处的重要阵地。(责任部门:市人社局、市委政法委、市中院、市司法局、市总工会)
2.推进镇(街道)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规范运行。积极应对基层机构改革涉及人社业务的体制机制调整变化,多措并举做好属地争议预防和化解。对基础相对薄弱的镇(街道)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进一步加强能力培训和办案指导。加强融入和联动创新,推动劳动人事争议化解工作有机嵌入“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总结、推广镇(街道)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中心优秀工作方法,培育选树一批基层调解品牌。(责任部门:市人社局、市委政法委、市司法局、市总工会)
3.加强企业调解委员会建设。推动规模以上企业普遍依法设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指导小微企业依法设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或联合设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指导不具备设立调解委员会条件的小微企业设立劳动争议调解员(信息员),参加小微企业劳动争议协商调解机制。对工作成效突出的优秀企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由市人社局、市总工会、市工商联、市企联/企业家协会联合给予通报表扬,促进企业调解组织积极发挥源头预防化解争议作用。(责任部门:市总工会、市人社局、市工商联、市企联/企业家协会)
4.推动行业性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建设。在新能源、专精特新领域,争议高发的制造业、服务业等产业特色集中的行业,网络主播、数字经济、网约车、道路货运、外卖送餐、快递等新业态行业,建立1-2家具备行业自主化解争议能力的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责任部门:市总工会、市人社局、市中院、市司法局、市工商联、市企联/企业家协会)
5.培育区域、商圈等特色调解组织建设。聚焦中小微企业集聚,争议高发的园区、商圈等,建立能就近就快为企业提供咨询、预防、调解等服务的特色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或调解工作室等,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建设经验,进一步增加调解服务供给。(责任部门:市人社局、市司法局、市总工会、市工商联、市企联/企业家协会)
(四)提升多元化解质效
1.健全联动调解格局。充分发挥人社部门在劳动人事争议处理中的主导作用,加强与党委政法委、法院、司法行政、工会、企业代表组织等部门工作沟通,健全重大劳动人事争议应急联合调处机制,构建仲裁调解、司法调解、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工会调解等劳动人事争议联动调解体系。(责任部门:市人社局、市委政法委、市中院、市司法局、市总工会、市工商联、市企联/企业家协会)
2.提升调解规范化水平。指导各类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建立健全调解受理登记、调解记录、文书制作、案卷归档、统计报告等制度,加强对当事人履约能力评估,加大督促调解协议履行力度。(责任部门:市人社局、市中院、市司法局、市总工会、市工商联、市企联/企业家协会)
3.加强智慧调解供给。进一步推动在线调解能力提升,加强劳动人事争议与各类矛盾纠纷在线调解平台的互联互通,配备相应资源和设备,为调解员开展调解服务提供有效便捷支撑。按照《关于进一步推进常州市劳动争议“阳光调解”服务平台建设的工作意见》(常人社发〔2023〕88号)要求,人社、工会共建统一规范、便捷高效的劳动争议调解服务平台,共同推动调解平台有效运行,提高调解员工作积极性,提升案件处理质效。(责任部门:市人社局、市委政法委、市中院、市司法局、市总工会)
(五)加强队伍建设
1.规范队伍建设。完善调解员聘任、培训、考评、奖惩和退出管理,建立调解员名册,提升调解员队伍规范化管理水平。探索拓宽调解员类型范围,广泛吸纳有业务专长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律师、法学教授、退休法官、检察官、劳动关系协调员和仲裁员等人员或引入社会化力量参与劳动人事争议调解,集聚各类专业队伍强化争议调解力量。(责任部门:市人社局、市中院、市司法局、市总工会、市工商联、市企联/企业家协会)
2.加强能力提升。常态化开展调解员业务培训,提升调解员聘任培训实效,探索仲裁机构和其他各类调解组织调解员建立结对指导机制,鼓励基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通过设立调解工作室、师徒结对等方式培育青年调解员,多措并举促提基层调解员业务能力。(责任部门:市人社局、市总工会、市工商联、市企联/企业家协会)
3.深化典型引领。深入开展岗位业务练兵活动,每两年举办一次全市调解员岗位业务技能竞赛,获奖选手授予“常州市技术能手”、“常州市五一创新能手”等荣誉称号。培育选树“金牌调解员”,提升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荣誉感,培育选树一批省、市“金牌调解员”。树立重视争议协商调解的鲜明导向。(责任部门:市委政法委、市人社局、市中院、市司法局、市财政局、市工信局、市总工会、市工商联、市企联/企业家协会)
三、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把做好协商调解工作作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一项重要任务,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将协商调解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总规划和政府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各部门要按照文件要求,落实工作责任,加强沟通会商,定期交流研讨,将协商调解工作落实情况纳入平安建设工作任务中,确保协商调解工作有效落实。(责任部门:市委政法委、市人社局、市中院、市司法局、市财政局、市工信局、市总工会、市工商联、市企联/企业家协会)
2.落实经费保障。各地财政部门结合当地实际和财力可能,合理安排经费,对协商调解工作经费给予必要的支持,保障各类型调解组织人员、场所、必要的办公办案设施设备完善,依法履行调解职能。各地人社部门要将劳动人事争议协商调解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促进社会力量在仲裁机构联合调处中心、镇(街道)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中心和各类行业性、区域性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中,参与协商调解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制度实效。(责任部门:市财政局、市人社局)
3.加强督导宣传。各地要将协商调解工作纳入整体工作谋划部署,深入调查研究,加强检查督导,促进协商调解工作高质量发展。树立重视争议协商调解成效的鲜明导向,对劳动人事争议协商调解工作中突出的组织和个人,按有关规定予以表扬激励。及时宣传推广劳动人事争议调处工作中的先进典型、先进事迹、优秀案例,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责任部门:市人社局、市委政法委、市中院、市工信局、市司法局、市总工会、市工商联、市企联/企业家协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