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常州市委员会:
你们提出的《关于推进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我市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现状
近年来,利用我市丰富的非遗资源,我们以“非遗+旅游”的形式在推进文旅融合中做了诸多成功的探索与尝试。
一是“非遗民俗+旅游”让民俗文化元素回归传统节日。春节、元宵、端午、中秋是中国重要的几个传统佳节,为加强传统节日的传统韵味,让民俗元素回归传统节日,加强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内涵,我局已连续多年举办春节民俗表演活动、元宵节灯会和非遗展示、展演活动,多届群众参与的包粽子比赛让端午节粽香满溢,连续7年在恐龙园举办春节民俗文艺展演,结合国家级非遗项目常州吟诵的传承与传播,举办中秋诗会。这些活动让市民和游客既感受到了传统节日浓浓的传统风味,又展现了常州的文化魅力,也助力了常州地区的民俗游览项目。
二是“非遗美食+旅游”打造“舌尖上的非遗”系列活动。食品是百姓生活的必须品,美食文化是百姓千百年来生活智慧的凝结,也是最聚人气、最贴近百姓生活的传统文化。2016年以来,我市将打造“食美常州”作为推动文化旅游结合的一项重要内容。市文广旅局联合各行业协会围绕打响“食美常州”品牌,融合我市丰富的非遗美食资源,着力推出“舌尖上的非遗”系列活动,分别在南大街、环球港、江理工学院等多地举办多场活动,推介常州美食和美食非遗。2019年市广旅局还特别邀请央视“中国符号”团队拍摄《寻常滋味》美食宣传片,在片中将常州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景名胜与地方美食结合起来,在国内外掀起寻味“常州美食”的风潮,2020年又拍摄制作了“食美常州——舌尖上的非遗”短视频13个,用来宣传常州非遗美食。
三是“非遗体验+旅游”推动非遗活态展示体验的新型旅游模式。随着文化素养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旅游的需求已不仅仅停留在看景、拍照、吃饭,对当地历史、文化、民俗等深度体验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为推动非遗体验的新型旅游业态,我们设计开辟了两类“非遗体验+旅游”线路,一类是开放传统美术、技艺类大师传承人工作室,游客和市民在参观的同时可以亲自动手体验、制作。列入体验的工作室有常州三宝留青竹刻、常州梳篦、乱针绣,还有金坛刻纸、斧劈石盆景等;另一类是民间舞蹈和民俗活动类体验路线。将国家级项目溧阳蒋塘马灯、金坛直溪巨龙、省级项目溧阳跳幡神、祠山庙会、冻煞窠、武进杨桥庙会的民俗活动时间结合民俗体验活动设计旅游路线,让游客浸入式体验乡村民俗活动,在身临其境中了解感受常州的文化魅力。
四是积极推动我市非遗走出去,推介我市文化旅游资源。从2014年起,我局陆续组织常州非遗赴境外交流,先后参加第21届法国巴黎(卢浮宫)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意大利米兰世博会、土耳其“世界木材日”活动、“首届澳门·非遗暨古代艺术国际博览会”、美国纽约联邦大厅国家纪念馆艺术品展、台湾“吴韵汉风·精彩江苏”非遗精品展演等……,所到之处,景况热烈,促进了常州非遗与境外文化的交流,推介了我市文化旅游资源,为非遗与旅游的融合做了有效的宣传与推广。
二、存在问题与困难
在对“非遗+旅游”文旅融合模式的探索与推进中,我们也发现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如:活动影响力不够,宣传力度不足,总体看,活动虽多,但较为零碎,缺乏整体性规划,创新力度也有待提高;宣传手段单一,不集中,不深入的问题普遍存在;非遗项目市场化参与较少,广泛性不足;非遗资源尚未充分挖掘利用等问题。此次民进常州市委给我们的提案中也为我们指出了当前非遗与旅游融合中存在发展思路不明晰、产业竞争影响力不强、缺乏成熟的载体平台、体制机制还不完善等方面的问题。并为非遗的文旅融合发展在机制体制建设、品牌打造、提升产业的竞争力、搭建载体平台等方面提出了好的建议,针对上述问题,我局也不断开拓工作思路,加大非遗保护与宣传力度,争取各级政府与社会各界的支持,大力拓展非遗与旅游的融合发展。
三、解决问题与困难的举措
我市目前有13个国家级非遗项目、53个省级非遗项目、174个市级非遗项目。焦溪古镇申遗和旅游开发,以及如何利用文化遗产资源,助力我市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需求,是我们急待解决的问题,下一步要做的工作:
一是开创“非遗+旅游”的新模式新途径,加强文旅融合。将非遗与研学结合,大力发展非遗研学旅游。在保证文化本源的基础上与旅游体验有效衔接,以社会化认知来推动社会化传承,让非遗的绵延生机有强大的市场需求支撑,从而让非遗的传承与旅游的利用之间形成良性的循环机制。以常州萝卜干、常州梳篦、金坛刻纸等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传承示范基地为核心构建“研究开发、生产加工、流通销售、体验观光”的研学产业观光链;在集结众多非遗资源的两个生态保护实验区——溧阳傩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和金坛圩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范围内开展非遗舞蹈、体育竞技类项目研学、体验、观光游。紧密结合我市非遗在内的各类特色文化,如古镇文化、乡村特色文化、工业文化、红色文化,推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名景、名店、名产、美食文化街区。加大在主流媒体和新媒体上的相关宣传展示,逐步在国际国内扩大传播和影响,形成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知名文化旅游产品,走品牌化发展之路。
二是积极推动打造非遗主题城市文化消费场馆。积极推动我市建设集展非遗、赏非遗、玩非遗、学非遗、购非遗于一体的综合性非遗展示场馆。让现有的非遗场馆功能不仅是文化展示博物馆,还是市民休闲的文化场所,是外地游客了解、认识、体验常州文化、艺术、民俗的窗口,使之成为文旅消费并存的城市文化空间和文旅融合的示范点。2021年,市文广旅局将开展市第五批市级传承人的申报命名工作,让更多的传承人带着他们的技艺走进非遗场馆,并融入到旅游发展中去。同时通过培育,命名2至3家市级非遗旅游体验基地,通过命名文旅融合示范基地,引导其他具备一定条件的非遗保护单位,积极融入旅游业的发展。
三是建立非遗文化创意产业基地,让传统文化融入时代新生活。积极推动非遗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建设,2021年“常州邢粮梳篦”入选江苏省非遗创意产业示范基地。该基地以“常州市邢粮梳篦有限公司”和“真老卜恒顺梳篦博物馆”为文化背景依托,其主体部分位于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内,建筑面积为300㎡,共分为常州市传统文化展馆、传统手工艺展馆、传统手工艺体验区、传承人俱乐部、邢粮梳篦等手工艺术品商铺五大区域。该基地旨在建立一个以梳篦传统手工艺为主,并集结常州多种传统手工艺、传统文化的创意基地。期望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充分发挥创新示范带动作用,开辟非遗保护传承利用新路径,把基地建设成集文化创意、研学旅游、体验旅游于一体的文旅综合体,并以此为范本带动一批有条件的非遗项目开展非遗文化的创意产业,让传统文化融入时代新生活。
四是使用多媒体等多元化手段助力非遗的传承与发展。使用多媒体手段对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加工,发掘整理、抢救保护和推广宣传非遗文化。实现城市、国家之间资源的交流。《天宁寺梵呗唱诵——松纯》《留青竹刻——徐秉方》和《秦德祥——常州吟诵》等5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已经通过“用影像讲述非遗的生动性、用细节体现记录的责任感、用科技增强记录的学术性”三个方面高标准、高要求记录了非遗,这5个项目中的3个项目分别获得了3项省级优秀和两项国家级优秀项目奖,为今后常州非遗在全国、全世界范围内扩大影响力留下更有力、更多元的史料。目前“直溪巨龙”已基本完成采录工作,更多的项目后续还将陆续启动。
五是加强规划引领,协调各部门间的资源有效整合。为进一步推动非遗的文旅融合,市广旅局正积极做好提前规划工作,科学制定实施方案,制订配套措施,出台相关政策,建立相应机制,将“非遗+旅游”发展纳入目标管理。协调各相关部门,加强非遗与农业、生产制造业、服务业等各类产业的有效整合,让政府部门、行业组织、非遗传承人、非遗相关保护单位齐心协力。目前我局正在重点培育打造“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示范基地”,将盐湖城、南山竹海、常州三宝馆列入重点扶持培育对象,通过有组织、有规划、有标准的创建,形成带动一个区域甚至一个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的文化品牌,促进复合型,整体性的“非遗+旅游”产业平台的形成!
签发人:荣凯元
经办人:沈红球
联系电话:85682509
常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2021年5月12日
(此件公开发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