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有序推进垃圾分类的几点建议”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我市高度重视垃圾分类和治理工作,从2017年开始,我市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和治理工作,加快构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体系,并于2018年11月23日出台了《常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力争宣传引导和法治制约“两手抓”,提高居民分类准确率,增强生活垃圾管理责任人、收运企业、各相关部门的责任意识,推进生活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一、总体情况
以“2020年,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覆盖率常州市建成区达到100%;农村达到80%”为目标,逐年扩大生活垃圾分类实施区域;以“不断提升生活垃圾处理能力”为目标,有序推进生活垃圾治理重点项目建设。
截止2020年6月底,在分类前端,全市共完成1206个小区、1715个单位、393个行政村垃圾分类设施的建设,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覆盖率建成区为96.15%、农村为67.18%,城乡大部分区域已完成垃圾分类设施的配置;在分类末端,全市共建成各类生活垃圾大分流处理设施41座,细分类处理设施62座,垃圾分类处理能力进一步提升。
二、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进情况
(一)以完善制度为保障,规范开展垃圾分类
目前,我市已初步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制度体系,全面实现生活垃圾分类有谋划、有标准、有部署、有保障、有考核。编制《常州市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和治理专项规划(2017-2020)》,全面系统谋划全市垃圾分类工作;出台《常州市城乡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设备配置标准》、《常州市城乡生活垃圾分类操作规范》,科学规范开展全市垃圾分类工作;每年细化出台全市垃圾分类实施方案、考核办法,逐年分解落实垃圾分类总体目标任务;出台《常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将法律责任纳入垃圾分类指导手册,广泛开展普法宣传,为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提供法律保障;每年发文向社会公布生活垃圾分类实施区域,保障公众知情权;出台《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完善常州市城市长效综合管理考核工作的实施意见》,将垃圾分类纳入城市长效综合管理考评体系,有效敦促各辖市区落实分类小区日常管理。
(二)以部门协作为基础,聚力推进垃圾分类
我局积极与市有关部门对接共同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与市文明办联合将垃圾分类知识纳入便民手册《社区知识100题》、将“垃圾分类不乱丢”纳入《常州市民文明公约》,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广泛宣传;与中国人民银行常州中心支行联合在全市26类共计712个银行网点推行垃圾分类;与市事管局联合推进公共机构垃圾分类,2020年全市所有公共机构将全面实施垃圾分类;与市住建局联合针对全市200余家物业企业负责人举办垃圾分类培训;与市教育局联合发文并共同落实《常州市学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与市卫健委联合开展医院垃圾分类工作培训,集多部门力量合力推进我市生活垃圾分类。为深化部门协作,高质量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今年6月市政府已同意成立以市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28个成员单位分管领导为成员的常州市生活垃圾分类和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共同协调解决垃圾分类推进中存在的重大事项、瓶颈问题等。
(三)以健全体系为重点,有序运转分类链条
我市以“重点推进大分流,有序推进细分类”为工作宗旨,不断完善全市生活垃圾分类体系。目前,全市共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大分流处理设施41座,包括日常生活垃圾(8座)、建筑垃圾(4座)、餐厨废弃物(2座)、大件垃圾(8座)、园林绿化垃圾(5座)、农贸市场易腐垃圾(14座)等,基本搭建起生活垃圾大分流处理体系的框架;全市共建成各类细分类暂存处理设施71座,包括8座有害垃圾临时储存场所、1座可回收物分拣中心、62座农村易腐垃圾处理设施,初步建成细分类收运处体系,其中:有害垃圾收集暂存运输处理体系已建成并正常运行;可回收物由环卫部门或民营企业负责收运后交售至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同时也鼓励居民自行交售可回收物;农村易腐垃圾实施就近生态处理。
(四)以宣传引导为两翼,培育市民分类习惯
以“五个一”为标准,坚持“点、线、面”相结合,常态化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引导,营造垃圾分类社会氛围,培育居民分类习惯。
1.设计一批宣传资料。根据我市垃圾分类标准统一设计出垃圾分类指导手册、海报、展板、科普片、动漫片、公益广告等宣传资料,并将设计稿发给各辖市区,提升分类宣传的准确性、生动性。
2.依托一系列宣传渠道。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电台等传统媒体和朋友圈、网络电视、化龙巷等新兴媒体,开辟“垃圾分类新时尚”专栏、设立“垃圾分类挑战答题”、举行垃圾分类访谈节目等,切实扩大分类宣传的覆盖面。
3.培育一支宣传队伍。我市成立了一支包含分类管理人员、分类指导员、分类志愿者、分类操作人员等的分类工作队伍,并对人员开展层级培训,确保应知应会。目前,全市共招募分类指导员20982人、分类志愿者36009人,累计开展分类培训1847次。
4.开展一系列宣传活动。通过社区天天乐、一袋牛奶的暴走、定向挑战赛、知识竞赛等活动形式广泛开展垃圾分类进社区、进学校、进广场活动。目前共举办各类宣传活动4445次,发放指导手册256.8万份,撰写宣传报道1674篇,让分类宣传走进千家万户。
5.建立一个宣传阵地。2020年各辖市区将分别建成1座集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垃圾分类科普基地,让参观者在“在玩中学,在学中乐”的互动体验中进一步深化理解生活垃圾分类知识,目前已有2座正式对外开放。
(五)以创新示范为助力,提升垃圾分类质量
为提升垃圾分类实效,我市开展了设置集中收集点、配备专用分类容器、分类市场化、分类兑换等一系列探索,取得了较好效果。一是培育实效试点。2019年,全市共选择30个小区开展实效试点并制定专项考核标准,各辖市区结合市场化、智能化、专业化等举措提升垃圾分类实效,努力形成垃圾分类的常州模式;二是探索分类市场化。考虑到垃圾分类工作的发展趋势,在总结前两年分类市场化经验的基础上,2019年,全市共有9个小区开展分类市场化试点,新加入集中设点等元素,个别小区试点分出厨余垃圾,进一步积累我市垃圾分类市场化经验。三是试点两网融合。武进区垃圾分类可回收物综合利用中心建设与两网融合为2019年省垃圾分类和治理创新重点项目,武进区通过规范全区再生资源前端回收服务站(点)、集散中心建设,建立长效机制和监管体系等举措,确保“两网融合”体系高效运行。此外,天宁区生活垃圾可回收物回收体系建设被评为2020年省垃圾分类和治理创新重点项目。先行先试着力探索适合常州发展的垃圾分类之路。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垃圾分类具有系统性、长期性、社会性等多重特点。目前,我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仍处于初级阶段,基本实现垃圾分类设施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依然有较长的一段路要走。我局将会同相关职能部门,着重在以下几方面开展好相关工作:
1.健全制度体系。深入落实《常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推动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配套政策体系。一是完善再生资源回收政策,加强对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二是改革现有垃圾收费制度,使之与垃圾分类工作推进的实际需求相适应;三是建立我市垃圾分类志愿服务制度,充分发动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参与到生活垃圾分类中来;四是建立生活垃圾分类信用评价制度,将相关责任主体纳入常州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五是出台有力的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制度,源头减少生活垃圾产生量。
2.坚持宣传引导。目前,常州市生活垃圾按照下列规定实施分类投放:在居民小区按照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三类进行投放;在单位按照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三类进行投放;在村庄由农户先行按照易腐烂垃圾、不易腐烂垃圾进行投放,并定点投放有害垃圾,村保洁员再将不易腐烂垃圾二次分拣为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在公共场所按照可回收物、其他垃圾两类进行投放。与市委宣传部联合出台《常州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工作方案》,共同推进全市生活垃圾分类的新闻宣传、社会宣传以及网络宣传等工作,为我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提供积极有效的舆论支持,使我市生活垃圾分类知识入眼、入脑、入心。
3.树立模范榜样。坚持“党建+垃圾分类”,将垃圾分类纳入党员月度学习、主题党日、义工活动等党建活动中;公共机构作表率,以“党政机关强制分类”示范带动全社会垃圾分类工作;小手拉大手,深入落实《常州市学校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使垃圾分类在全市中小学校蔚然成风,并通过学生带动家长积极参与垃圾分类,促进社会化分类的深入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遵循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属地负责、循序渐进的原则。市城市管理部门是本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组织实施,检查指导和监督管理。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生活垃圾分类与减量的规定,减少生活垃圾产生、分类投放生活垃圾,履行生活垃圾产生者的责任。
4.做好示范引领。督促指导各辖市区完成7个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35个生活垃圾分类实效试点小区、7个生活垃圾四分类试点小区、3个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全域试点镇的创建;有序推进课题项目的调查研究工作,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科学开展提供理论指导。
5.完善分类系统。一是促进两网融合。整治形成一批布局合理、管理规范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引进或孵化一批再生资源回收龙头骨干企业,实现可回收物投放、收集、分拣设施的科学布局,探索形成“互联网+再生资源回收”模式,促进两网有机融合。二是统筹分类设施建设。统筹建设分散或相对集中的农村易腐垃圾、农贸市场有机垃圾等处理设施,充分依托现有生活垃圾转运站,将其改造成垃圾分类转运站,集成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易腐垃圾、大件垃圾等收集或处理功能,实现统一集中规范管理。
最后,感谢您对市城管局垃圾分类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并恳请一如既往地为城市管理工作多多建言献策。
常州市城市管理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