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浏览次数: |
|
2. 常州市政府工作部门法治政府建设考核评价标准
附件1:
常州市辖市(区)法治政府建设考核评价标准
考评项目 |
考评内容 |
基本要求 |
|
一、提高依法行政意识和能力 |
(一)加强和重视依法行政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
1.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做到带头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严格依照法定职权行使权力。
2.重视提拔使用依法行政意识强,善于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优秀干部。 |
(1)政府组成人员带头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未发生因违法违纪而受到党纪政纪处分的情况;
(2)重视提拔使用依法行政意识强,善于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优秀干部。 |
(二)健全落实依法行政情况考察和法律知识考试制度 |
1.认真落实领导干部任前法律知识考试制度。
2.对拟从事行政执法、政府法制等工作的人员,要组织专门的法律知识考试。 |
(1)对拟任政府及其部门领导职务的干部,任职前要考察其掌握相关法律知识和依法行政情况;
(2)领导干部述法纳入述职内容;
(3)组织拟从事行政执法、政府法制等工作的人员进行专门的法律知识考试。 |
|
(三)建立健全法律知识学习培训长效机制 |
1.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学法制度。
2.建立行政执法人员上岗培训、日常培训和常态轮训工作机制。
3.举办的行政机关公务员培训班,要把依法行政知识纳入教学内容。 |
(1)每年制订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知识培训计划;
(2)政府常务会议学法每年安排不少于2次;
(3)政府举办的领导干部依法行政专题研讨班每年不少于2次;
(4)行政执法人员上岗培训和日常培训、轮训工作制度化;
(5)行政执法人员法律知识培训时间每年不少于15天,其中公共法律知识培训时间不少于6天;
(6)把依法行政知识纳入行政机关公务员培训内容。 |
|
二、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
(一)政府机构依法设置,机构职责依法确定 |
1.政府职责分工和机构编制设立规范化、制度化,政府部门职能争议协调机制基本建立并有效运行。 |
(1)政府职责分工和机构编制做到规范化、制度化;
(2)行政机关机构设置、职能向社会公布;
(3)建立并运行政府部门之间职责争议协调机制。 |
(二)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
1.建立较完善的教育、文化、医疗、就业、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
2.健全各类市场监管制度,依法履行市场监管职能。
3.制定并落实各项政策措施,积极培育发展和依法管理、规范各类社会组织。
4.完善政府预算体系,政府所有收支全部纳入预算并依法公开。
5.“12345”政府公共服务热线平台全覆盖并有效运行。
6.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机制。 |
(1)建立较完善的教育、文化、医疗、就业、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
(2)健全各类市场监管制度,依法履行市场监管职能;
(3)制定并落实各项政策措施,积极培育发展和依法管理、规范各类社会组织;
(4)完善政府预算体系,政府所有收支全部纳入预算并依法公开;
(5)“12345”政府公共服务热线平台辖市、区全覆盖并有效运行;
(6)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机制,突发事件预防、预警、应急处置和应急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
|
(三)改革行政管理方式 |
1.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2.充分运用行政指导、行政规划、行政合同、行政奖励等行政管理方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3.完成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任务。 |
(1)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项目;
(2)规范行政审批,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环节、优化行政审批流程;
(3)依法公开行政审批项目,实行行政审批项目动态调整机制;
(4)充分运用行政指导、行政规划、行政合同、行政奖励等行政管理方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5)按计划进度完成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任务。 |
|
二、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
(四)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 |
1.严格执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做好政府信息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
2.加强“三合一”阳光政务平台建设, 规范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
3.建立健全政务服务体系。 |
(1)依法及时、准确、全面地公开政府信息;
(2)依法规范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受理、答复工作;
(3)重点抓好财政预算、公共资源配置、重大建设项目批准和实施、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等领域的信息公开;
(4)未发生因信息公开原因而在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中被确认为违法的情形;
(5)未发生因信息公开而泄密的情形;
(6)健全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
(7)规范行政权力库、网上政务大厅、行政权力运行平台、行政监察平台和政府法制监督平台运行;
(8)整合政务服务资源,完善辖市(区)、镇(街道)、村(社区)政务便民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便民服务;
(9)深化行政审批“三集中、三到位”工作,职能部门、审批项目应进则进,政务服务优质、高效、便利。 |
三、提升制度建设质量 |
(一)突出规范性文件制定重点 |
1.加强重点领域的规范性文件制定工作。
2. 根据社会关注、实践需要和条件成熟情况合理安排年度规范性文件计划。 |
(1)着眼于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和改善民生方面的制度建设,加强重点领域的规范性文件制定工作;
(2)科学编制年度规范性文件制定计划或者规范性文件制定经过立项审查。 |
(二)完善规范性文件制定工作机制 |
1.建立完善规范性文件制定的相关配套制度。
2.制定规范性文件应当扩大公众参与,广泛听取意见。
3.规范性文件按规定经政府法 |
(1)建立完善规范性文件制定的相关配套制度;
(2)起草审查规范性文件采取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书面征求意见或者向社会公布规范性文件草案等 |
|
三、提升制度建设质量 |
(二)完善规范性文件制定工作机制 |
制部门合法性审查。
4.规范性文件经制定机关常务会议集体审议通过。
5.配合做好常州市政府规范性文件制定。 |
形式广泛听取意见;
(3)直接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规范性文件草案依法应进行听证的,按规定组织听证;
(4)未经合法性审查的规范性文件,不得提交审议决定,不得发布实施;
(5)规范性文件需经常务会议集体审议通过,并由制定机关主要负责人签署;
(6)对市政府规范性文件草案,结合自身职责及实际情况认真研究,按照要求及时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按时参加会签;
(7)按照规范要求,通过“三合一”阳光政务平台报备规范性文件。 |
(三)加强规范性文件监督管理 |
1.严格实行规范性文件统一登记、统一编号、统一发布制度。
2.严格执行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
3.推行规范性文件后评估制度。
4. 规范性文件每2年进行全面清理。 |
(1)制定规范性文件实行统一登记、统一编号、统一发布;
(2)规范性文件按照政府信息公开的有关规定向社会公布;
(3)规范性文件报备率、及时率、规范率达到100%;
(4)对备案审查发现的违法和不当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纠正率达到100%;
(5)对下级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予以备案审查;
(6)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规范性文件实施满2年,根据实施情况进行全面评估;
(7)所依据的上位法有重大修改或者调整,以及涉及信访、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案件较多的规范性文件,应当及时予以评估;
(8)规范性文件每2年进行全面清理,清理结果向社会公布;
(9)未发生因规范性文件存在违法事由,被本级人大常委会或者上级行政机关责令改正或者撤销的情形。 |
|
四、坚持依法科学民主决策 |
(一)完善行政决策规则和程序 |
1.完善行政决策规则和行政决策程序。
2.明确重大行政决策的具体范围、事项和量化标准并向社会公布。 |
(1)制定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
(2)明确重大行政决策的具体范围、事项和量化标准并向社会公布。 |
(二)规范行政决策程序 |
1.重大行政决策作出前,广泛听取各方意见,采纳情况及时反馈或公布。
2.实行重大行政决策专家论证制度。
3.完善行政决策风险评估机制。
4.实行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制度。
5.坚持重大行政决策集体讨论决定制度。
6.重大决策出台前,按规定向本级人大报告。 |
(1)凡涉及公共利益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事项,按规定组织听证,听证结果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
(2)实行重大行政决策专家论证制度,特别是涉及重大财政支出的决策事项,按要求通过专业部门、专业人员充分评估论证;
(3)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政策、重大项目等决策事项,决策前进行社会稳定、环境、经济等方面的风险评估,未经风险评估或经评估认定风险不可控的不决策;
(4)重大行政决策作出前,由政府法制部门组织合法性审查,未经审查或审查不合法的,不提交会议讨论、作出决策;
(5)重大行政决策经政府常务会议或全体会议集体讨论决定;
(6)未发生因违法决策引发重大群体性事件或者集体上访事件的情形;
(7)未发生因违法或者不当决策被上级机关责令纠正或者撤销的情形;未发生因依据违法决策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在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中被确认违法的情形。 |
|
四、坚持依法科学民主决策 |
(三)加强行政决策后评价和责任追究 |
1.实施重大行政决策跟踪反馈和后评价制度。
2.落实行政决策责任追究。 |
(1)重大行政决策实施后,通过抽样检查、跟踪调查等方式,及时了解决策实施情况并反馈决策机关研究;
(2)适时开展重大行政决策后评估,根据评价结果,决定相关决策是否需要作出调整或者停止执行;
(3)对超越法定权限、违反法定程序及行政决策失误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依纪追究责任。 |
五、加强和改进行政执法工作 |
(一)完善行政执法体制和机制 |
1. 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推动行政执法权力下放。
2.完善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和综合执法工作。
3.行政执法管辖权限清晰。 |
(1)依法下放行政执法权力,减少行政执法层级;
(2)按照国务院或省政府批准的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范围开展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
(3)城管行政执法的机构、人员、经费保障到位;
(4)整合执法资源,推进综合执法,文化市场、资源环境、农业、交通运输管理等领域的综合执法试点工作成效明显;
(5)行政执法管辖权限清晰,完善行政执法协调机制,基本解决多头执法、交叉执法、执法缺位等问题。 |
(二)依法确定行政执法资格 |
1. 依法确认、定期清理行政执法主体并向社会公开。
2.全面落实行政执法人员资格管理、培训录用制度。 |
(1)依法确认、定期清理行政执法主体并向社会公开;
(2)严格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制度,每年对执法人员进行培训和考试,考试不合格取消其行政执法资格;
(3)加强行政执法队伍管理,杜绝合同工、临时工等无执法资格人员上岗执法。 |
|
(三)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
1. 完善行政执法程序,规范行政执法环节、步骤。
2.行政裁量权标准科学具体,行政裁量权行使规范。
3.建立完善行政执法案件监督审查制度。 |
(1)贯彻《常州市行政执法程序暂行规定》,依法规范各类行政执法行为,依法履行行政执法公开、告知、听证、说理、回避等制度;
(2)制定细化行政裁量权标准,向社会公开,并按标准执行; |
|
五、加强和改进行政执法工作 |
(三)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
4.深化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制度。
5.深化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
6.创新行政执法方式。 |
(3)开展重大行政处罚、重大行政许可、重大行政强制备案审查工作;
(4)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强制等行政执法案卷管理制度完善,每年至少组织一次行政执法案卷评查;
(5)科学设定执法岗位,严格规范内部流程,开展执法评议考核,全面落实执法责任;
(6)大力推进行政执法信息化,用科技手段提升执法质量;
(7)建立完善行政执法风险防范机制,有效防范和控制执法风险;
(8)改进和创新行政执法方式,全面推行全程说理式执法、执法事项提示、轻微问题告诫、重大案件回访、行政指导等柔性执法方式;
(9)未发生行政执法案件在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中被确认违法的情形。 |
六、强化行政监督 |
(一)自觉接受外部监督 |
1.自觉接受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自觉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
2.自觉接受司法监督。
3.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
(1)坚持重大行政决策事项、年度依法行政工作情况向人大常委会报告、向政协通报制度;
(2)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办结率达100%;
(3)依法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报备规范性文件,及时报备率达100%;
(4)对人民法院受理的行政案件,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达到95%以上;
(5)自觉执行人民法院作出的生效判决和裁定,判决裁定依法执行率达到100%;
(6)自觉接受人民检察院法律监督,及时办理人民检察院的检察建议;
(7)建立完善群众举报投诉制度和新闻舆论监督制度,举报投诉渠道畅通;
(8)对群众和新闻媒体反映的问题办理快捷、反馈及时;
(9)建立常态的政民网上互动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对网民反映的问题、提出的诉求,及时回应或解决。 |
六、强化行政监督 |
(二)加强内部监督和专门监督 |
1.支持审计、监察部门依法独立行使监督权。
2.严格实施行政问责。 |
(1)审计、监察等专门监督机关依法独立开展监督工作,严肃查处违法违纪行为;
(2)自觉接受和执行监督机关的监督决定;
(3)健全行政问责配套制度体系;
(4)坚持把行政不作为、失职渎职、滥用职权和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作为问责重点,做到有错必纠、有责必问;
(5)对因违法行为导致发生重大责任事故、事件的,要依法依纪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
七、依法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 |
(一)建立健全社会矛盾预防和化解机制 |
1.健全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群体性社会事件的预警监控机制科学配套。
2.健全行政调解机制。
3. 完善行政调解与人民调解、司法调解相衔接的大调解联动机制。 |
(1)基本健全矛盾纠纷排查机制,积极推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
(2)建立由政府负总责、政府法制部门牵头、各职能部门为主体的行政调解体制;
(3)行政调解制度基本完善;
(4)行政调解机构、人员、经费、场所等保障措施基本到位;
(5)行政调解工作正常开展,并取得明显成效;
(6)完善行政调解与人民调解、司法调解相衔接的大调解联动机制,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调解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
(二)加强行政复议工作 |
1. 畅通行政复议渠道,行政复议案件依法受理、按时办结。
2.依法公正审理行政复议案件,坚决纠正违法、不当的行政行为。
3.作为被申请人的行政机关依法履行行政复议决定、严格执行行政复议建议意见书提出的整改意见,作为被申请人的行政机关负责人参加复议案件的审理。
4.加强行政复议规范化建设。
5.按要求开展行政复议体制机制改革相关工作。 |
(1)建有完备的行政复议工作制度和便民措施,乡镇(街道)按要求均设立行政复议受理点,且配备1至2名专兼职法制员;
(2)符合法定条件的行政复议申请受理率达到100%,按时办结率达到100%;
(3)依法公正审理行政复议案件,坚决纠正违法、不当的行政行为;
(4)未发生不履行行政复议决定或不执行整改意见的情况;
(5)建立并落实行政机关负责人参加行政复议案件审理制度;
(6)按要求开展行政复议规范化建设和行政复议体制机制改革相关工作。 |
|
七、依法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 |
(三)严格执行行政赔偿、补偿制度 |
1.建立健全行政赔偿制度和机制。
2.建立健全行政补偿制度。 |
(1)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规定的侵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情形,依法履行赔偿义务;
(2)建立健全行政补偿制度,符合补偿条件的,按规定予以补偿。 |
(四)推进信访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法治化 |
1. 完善信访工作制度,建立畅通的信访渠道。
2.及时妥善办理信访事项,引导当事人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矛盾纠纷。 |
(1)完善信访工作制度,明确信访的受理范围、处理程序、法律责任;
(2)信访联席会议制度、联合接访机制和信访与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衔接机制等基本完善;
(3)建立畅通的信访渠道,依法保障公民的建议权和申诉权;
(4)对属于本机关法定职权范围内的信访事项,依法受理,及时妥善处理,不推诿、敷衍、拖延;对不属于本机关职权范围的信访事项,及时转送有权处理的行政机关处理;对依法应当通过诉讼、仲裁或者行政复议等途径解决的信访事项,告知信访人依照法定程序向有关机关提出。 |
|
八、落实保障措施 |
(一)强化组织领导 |
1.建立依法行政领导协调机制,统一领导本地区推进依法行政工作。
2.政府每年召开依法行政工作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推进本地区依法行政工作。
3.政府常务会议定期听取依法行政工作汇报。 |
(1)强化行政首长作为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建立由主要负责人牵头的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协调机构,统一领导本地区推进依法行政工作;
(2)政府每年召开依法行政工作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推进本地区依法行政工作;
(3)政府常务会议每半年听取一次依法行政工作汇报和专题研究依法行政工作。 |
八、落实保障措施 |
(二)落实工作机制 |
1.制定依法行政规划和年度计划。
3.全面落实依法行政报告制度。
4.严格组织依法行政考核。
5.加强依法行政示范点的培育管理。
6.做好推进依法行政的经费保障。
7.依法行政信息宣传制度完善,成效明显。 |
(1)结合实际制定加快法治政府建设工作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具体措施、完成时限、责任主体、评价体系和奖惩措施;
(2)每年制定依法行政工作计划;
(3)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制度;
(4)每年12月20日前向上级政府和本级人大报告年度推进依法行政工作情况;
(5)每年组织一次对下级政府和所属工作部门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工作情况的评议考核;
(6)依法行政考核结果纳入政府目标考核、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7)充分发挥依法行政示范点的作用,建立依法行政示范点动态调整机制,加强对依法行政示范点的工作检查、示范项目培育、示范经验推广;
(8)将依法行政工作经费列入年度预算,由同级财政予以保障;
(9)依法行政信息宣传工作制度完善,成效明显。 |
(三)加强法制机构队伍建设 |
1.立足实际工作任务需要,落实上级相关要求,加强政府法制机构和队伍建设。
2.政府法制部门所需经费和办公条件充分保障。 |
(1)政府法制部门的设置、人员配备与工作任务相适应,符合县级政府法制部门规范化要求;
(2)政府法制部门所需经费和办公条件充分保障。 |
常州市政府工作部门法治政府建设考核评价标准
考评项目 |
考评内容 |
基本要求 |
|
一、提高依法行政意识和能力 |
(一)加强和重视依法行政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
1.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做到带头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严格依照法定职权行使权力。
2.重视提拔使用依法行政意识强,善于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优秀干部。 |
(1)部门班子成员带头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未发生因违法违纪而受到党纪政纪处分的情况;
(2)重视提拔使用依法行政意识强,善于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优秀干部。 |
(二)建立健全法律知识学习培训长效机制 |
1.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学法制度。
2.建立行政执法人员上岗培训、日常培训和常态轮训工作机制。
3.举办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培训班,要把依法行政知识纳入教学内容。 |
(1)每年制订本部门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知识培训计划;
(2)部门领导班子集体学法每年安排不少于2次;
(3)行政执法人员上岗培训和日常培训、轮训工作制度化;
(4)行政执法人员法律知识培训时间每年不少于15天,按规定参加法制部门组织的公共法律知识培训;
(5)把依法行政知识纳入本机关工作人员学习培训内容。 |
|
二、改革行政管理方式 |
(一)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
1.依法公开行政审批项目。
2.规范行政审批程序,依法办理行政审批事项。 |
(1)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环节,优化行政审批流程;
(2)实行行政审批项目动态调整机制,并对外公布;
(3)深化行政审批“三集中、三到位”工作,审批项目应进则进;
(4)涉及本部门的行政许可事项,“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服务”;
(5)未发生违法许可或审批的情形。 |
二、改革行政管理方式 |
(二)全面推进政务公开 |
1.严格执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做好政府信息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
2.加强“三合一”阳光政务平台建设,规范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
3.做好“12345”政府公共服务热线平台涉及本部门信息的沟通、交流与回复。 |
(1)依法及时、准确、全面地公开政府信息;
(2)依法规范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受理、答复工作;
(3)重点抓好涉及本部门的财政预算、公共资源配置、重大建设项目实施、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等领域的信息公开;
(4)未发生因信息公开原因而在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中被确认为违法的情形;
(5)未发生因信息公开而泄密的情形;
(6)行政权力库内本部门行政权力信息规范、完整;
(7)行政权力按要求上网运行;
(8)行政监察平台和政府法制监督平台正常开展工作;
(9)做好“ 12345”政府公共服务热线平台涉及本部门信息的沟通、交流与回复。 |
(三)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机制 |
1.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机制,突发事件预防、预警、应急处置和应急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
(1)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机制,突发事件预防、预警、应急处置和应急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2)依法妥善处理突发事件。 |
|
(四)综合运用柔性管理方式 |
1.充分运用行政指导、行政规划、行政合同、行政奖励等行政管理方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
(1)充分运用行政指导、行政规划、行政合同、行政奖励等行政管理方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
|
三、提升制度建设质量 |
(一)突出规范性文件制定重点 |
1.加强重点领域的规范性文件制定工作。
2.根据社会关注、实践需要和条件成熟情况合理安排年度规范性文件制定计划。 |
(1)着眼于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和改善民生方面的制度建设,加强重点领域的规范性文件制定工作;
(2)科学编制年度规范性文件制定计划或者规范性文件制定经过立项审查;
(3)按时完成列入政府规范性文件制定计划的规范性文件草案的起草工作。 |
三、提升制度建设质量 |
(二)完善规范性文件制定工作机制 |
1.建立完善规范性文件制定的相关配套制度。
2.制定规范性文件应当扩大公众参与,广泛听取意见。
3.规范性文件按规定经部门法制机构合法性审查。
4.规范性文件经制定机关办公会议集体审议通过。 |
(1)建立完善规范性文件制定的相关配套制度;
(2)起草审查规范性文件采取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书面征求意见或者向社会公布规范性文件草案等形式广泛听取意见;
(3)直接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规范性文件草案依法应进行听证的,按规定组织听证;
(4)未经合法性审查的规范性文件,不得提交审议决定,不得发布实施;
(5)规范性文件需经办公会议集体审议通过,并由制定机关主要负责人签署;
(6)对市政府规范性文件草案,结合自身职责及实际情况认真研究,按照要求及时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按时参加会签;
(7)按照规范要求,通过“三合一”阳光政务平台报送或报备规范性文件。 |
(三)加强规范性文件监督管理 |
1.严格实行规范性文件统一登记、统一编号、统一发布制度。
2.严格执行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
3.推行规范性文件后评估制度。
4.规范性文件每2年进行全面清理。 |
(1)制定规范性文件实行统一登记、统一编号、统一发布;
(2)规范性文件按照政府信息公开的有关规定向社会公布;
(3)规范性文件报备率、及时率、规范率达到100%;
(4)对备案审查发现的违法和不当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纠正率达到100%;
(5)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规范性文件实施满2年,根据实施情况进行全面评估;
(6)所依据的上位法有重大修改或者调整,以及涉及信访、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案件较多的规范性文件,应当及时予以评估;
(7)规范性文件每2年进行全面清理,清理结果向社会公布;
(8)未发生因规范性文件存在违法事由,被上级行政机关责令改正或者撤销的情形。 |
|
四、坚持依法科学民主决策 |
(一)完善行政决策规则和程序 |
1.完善行政决策规则和行政决策程序。
2.明确重大行政决策的具体范围、事项和量化标准并向社会公布。 |
(1)完善行政程序规则,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
(2)结合部门实际明确重大行政决策的具体范围、事项和量化标准并向社会公布。 |
(二)规范行政决策程序 |
1.重大行政决策作出前,广泛听取各方意见,采纳情况及时反馈或公布。
2.实行重大行政决策专家论证制度。
3.完善行政决策风险评估机制。
4.实行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制度。
5.坚持重大行政决策集体讨论决定制度。 |
(1)凡涉及公共利益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事项,按规定组织听证,听证结果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
(2)实行重大行政决策专家论证制度,特别是涉及重大财政支出的决策事项,按要求通过专业部门、专业人员充分评估论证;
(3)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政策、重大项目等决策事项,决策前进行社会稳定、环境、经济等方面的风险评估,未经风险评估或经评估认定风险不可控的不决策;
(4)重大行政决策作出前,由部门法制机构组织合法性审查,未经审查或审查不合法的,不提交会议讨论、作出决策;
(5)坚持重大行政决策集体讨论决定制度;
(6)未发生因违法决策引发重大群体性事件或者集体上访事件的情形;
(7)未发生因违法或者不当决策被上级机关责令纠正或者撤销的情形;未发生因依据违法决策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在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中被确认违法的情形。 |
|
四、坚持依法科学民主决策 |
(三)加强行政决策后评价和责任追究 |
1.实施重大行政决策跟踪反馈和后评价制度。
2.落实行政决策责任追究。 |
(1)重大行政决策实施后,通过抽样检查、跟踪调查等方式,及时了解决策实施情况并反馈决策机关研究;
(2)适时开展重大行政决策后评价,根据评价结果,相关决策是否需要作出调整或者停止执行;
(3)对超越法定权限、违反法定程序及行政决策失误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依纪追究责任。 |
五、加强和改进行政执法工作 |
(一)完善行政执法体制和机制 |
1.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推动行政执法权力下放。
2.推进综合执法工作。
3.行政执法管辖权限清晰。 |
(1)依法下放行政执法权力,减少行政执法层级;
(2)整合执法资源,推进综合执法,文化市场、资源环境、农业、交通运输管理等领域的综合执法试点工作成效明显;
(3)行政执法管辖权限清晰,完善行政执法协调机制,基本解决多头执法、交叉执法、执法缺位等问题。 |
(二)依法确定行政执法资格 |
1.依法确认、定期清理行政执法主体并向社会公开。
2.遵循行政执法委托规则,按照规定办理委托手续并及时报备。
3.全面落实行政执法人员资格管理、培训录用制度。 |
(1)依法确认、定期清理行政执法主体并向社会公开;
(2)委托行政机关与受委托行政机关或组织之间应当签订书面委托协议并公示,委托协议按照规定及时报政府机构编制和法制部门备案;
(3)加强行政执法队伍管理,严格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制度,杜绝合同工、临时工等无执法资格人员上岗执法,加强对本系统协管员的管理。 |
|
(三)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
1.完善行政执法程序,规范行政执法环节、步骤。
2.行政裁量权标准科学具体,行政裁量权行使规范。
3.建立完善行政执法案件监督审查制度。
4.深化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制度。
5.深化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
6.创新行政执法方式。 |
(1)制定或贯彻《常州市行政执法程序暂行规定》,依法规范各类行政执法行为,依法履行行政执法公开、告知、听证、说理、回避等制度;
(2)制定细化行政裁量权标准,向社会公开,并按标准执行;
(3)开展重大行政处罚、重大行政许可、重大行政强制备案审查工作;
(4)规范制作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强制等行政执法案卷;
(5)科学设定执法岗位,严格规范内部流程,开展执法评议考核,全面落实执法责任;
(6)大力推进行政执法信息化,用科技手段提升执法质量; |
|
五、加强和改进行政执法工作 |
(三)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
|
(7)建立完善行政执法风险防范机制,有效防范和控制执法风险;
(8)改进和创新行政执法方式,全面推行全程说理式执法、执法事项提示、轻微问题告诫、重大案件回访、行政指导等柔性执法方式;
(9)未发生行政执法案件在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中被确认违法的情形。 |
六、强化行政监督 |
(一)自觉接受外部监督 |
1.自觉接受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自觉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
2.自觉接受司法监督。
3.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
(1)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办结率达100%;
(2)对人民法院受理的行政案件,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达到95%以上;
(3)自觉执行人民法院作出的生效判决和裁定,判决裁定依法执行率达到100%;
(4)自觉接受人民检察院法律监督,及时办理人民检察院的检察建议;
(5)建立完善群众举报投诉制度和新闻舆论监督制度,举报投诉渠道畅通;
(6)对群众和新闻媒体反映的问题办理快捷、反馈及时;
(7)建立常态的政民网上互动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对网民反映的问题、提出的诉求,及时回应或解决。 |
(二)加强内部监督和专门监督 |
1.支持和配合审计、监察部门依法独立行使监督权。
2.严格实施行政问责。 |
(1)配合审计、监察等专门监督机关依法独立开展监督工作,严肃查处违法违纪行为;
(2)自觉接受和执行监督机关的监督决定;
(3)健全行政问责配套制度体系;
(4)坚持把行政不作为、失职渎职、滥用职权和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作为问责重点,做到有错必纠、有责必问;
(5)对因违法行为导致发生重大责任事故、事件的,要依法依纪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
|
七、依法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 |
(一)建立健全社会矛盾预防和化解机制 |
1.健全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群体性社会事件的预警监控机制科学配套。
2.健全行政调解机制。
3.完善行政调解与人民调解、司法调解相衔接的大调解联动机制。 |
(1)基本健全矛盾纠纷排查机制,积极推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
(2)行政调解制度基本完善;
(3)行政调解机构、人员、经费、场所等保障措施基本到位;
(4)行政调解工作正常开展,行政调解程序规范,文书齐全;
(5)完善行政调解与人民调解、司法调解相衔接的大调解联动机制,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调解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
(二)加强行政复议工作 |
1.畅通行政复议渠道,行政复议案件依法受理、按时办结。
2.依法公正审理行政复议案件,坚决纠正违法、不当的行政行为。
3.作为被申请人的行政机关依法履行行政复议决定、严格执行行政复议建议意见书提出的整改意见,作为被申请人的行政机关负责人参加重大复议案件的审理。
4.按要求做好行政复议规范化建设和行政复议体制机制改革相关工作。 |
(1)建有完备的行政复议工作制度和便民措施;
(2)符合法定条件的行政复议申请受理率达到100%,按时办结率达到100%;
(3)依法公正审理行政复议案件,坚决纠正违法、不当的行政行为;
(4)未发生不履行行政复议决定或不执行整改意见的情况;
(5)建立并落实行政机关负责人参加重大行政复议案件审理制度;
(6)按要求做好行政复议规范化建设和行政复议体制机制改革相关工作。 |
|
(三)严格执行行政赔偿、补偿制度 |
1.建立健全行政赔偿制度和机制。
2.建立健全行政补偿制度。 |
(1)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规定的侵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情形,依法履行赔偿义务;
(2)建立健全行政补偿制度,符合补偿条件的,按规定予以补偿。 |
|
(四)推进信访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法治化 |
1.完善信访工作制度,建立畅通的信访渠道。
2.及时妥善办理信访事项,引导当事人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矛盾纠纷。 |
(1)落实信访工作机制,明确本单位信访事项的受理范围、处理程序、法律责任;
(2)信访联席会议制度、联合接访机制和信访与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衔接机制等基本完善;
(3)建立畅通的信访渠道,依法保障公民的建议权和申诉权;
(4)行政机关对属于本机关法定职 |
|
七、依法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 |
(四)推进信访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法治化 |
|
权范围内的信访事项,依法受理,及时妥善处理,不推诿、敷衍、拖延;对不属于本机关职权范围的信访事项,及时转送有权处理的行政机关处理;对依法应当通过诉讼、仲裁或者行政复议等途径解决的信访事项,告知信访人依照法定程序向有关机关提出。 |
八、落实保障措施 |
(一)强化组织领导 |
1.建立依法行政领导协调机制,统一领导本部门推进依法行政工作。
2.部门推进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推进本部门依法行政工作。
3.部门办公会议定期听取依法行政工作汇报。 |
(1)强化行政首长作为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建立由主要负责人牵头的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协调机构,统一领导本部门推进依法行政工作;
(2)部门推进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推进本部门依法行政工作;
(3)部门办公会议每半年听取一次依法行政工作汇报。 |
(二)落实工作机制 |
1.制定依法行政规划和年度计划。
2.全面落实依法行政报告制度。
3.做好推进依法行政的经费保障。
4.依法行政信息宣传制度完善,成效明显。 |
(1)结合实际制定依法行政工作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具体措施、完成时限、责任主体、评价体系和奖惩措施;
(2)每年制定依法行政工作计划;
(3)每年12月20日前向市政府报告年度推进依法行政工作情况;
(4)将依法行政工作经费纳入本部门财政预算予以保障;
(5)依法行政信息宣传工作制度完善,成效明显。 |
|
(三)加强法制机构队伍建设 |
1.部门法制机构的设置、人员配备与工作任务相适应。
2.部门法制工作所需经费和办公条件充分保障。 |
(1)根据《市政府关于加强全市行政复议工作的意见》要求,不断加强部门法制工作机构建设;
(2)部门法制工作所需经费和办公条件充分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