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正文
浏览次数:
信息名称:市人社局2017年工作总结
索 引 号:014109315/2018-00056
法定主动公开分类: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市人社局
生成日期:2018-02-02 公开日期:2018-02-02 废止日期:有效
内容概述:2017年,全市人社系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工作主线,改革创新,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取得显著成绩。
市人社局2017年工作总结

 

一、人才开发在统筹推进中实现突破

积极发挥政府人才工作综合管理部门职能作用,统筹推进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持续为我市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全市引进高校毕业生及各类人才4.2万名,其中实名制统计引进硕士以上高层次人才3323名。高技能人才总量达29.65万人,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达1053人,连续四年保持全省第一。一是政策体系不断完善。积极实施“龙城英才计划”改革创新人才新政,制定出台加快产业紧缺人才引进、加快高技能领军人才引进、加快在常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鼓励企业通过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招才引智等实施办法,有力发挥政策引领作用。二是高层次人才精准引育。开展“龙城英才计划”第九批优先支持项目申报面谈评估,引进落户创业项目189个。天合光能首席科学家皮尔•沃林顿获得2017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全省2人、全国50人),实现全市零的突破。高质量完成省“双创计划”申报工作,创业类和企业博士后类入选人数继续位居全省前列。精心组织“万名硕博常州行”以及名校优才引进、职场精英引进和研究生社会实践引育计划。三是高技能人才增量提质。我市选手宋彪摘得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工业机械装调项目金牌,并以全场最高分获得大赛唯一最高奖——阿尔伯特·维达尔奖,成为中国获此奖项的第一人。全省首届乡土人才传统技艺技能大赛剪纸项目荣获第一名,第四届江苏省家庭服务业职业技能大赛荣获团体第一名。高技能人才项目建设成效显著,3人入选全省首次评选的“江苏大工匠”(全省仅11人),8人入选“江苏工匠”(全省94人);获批国家级和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各1家(国家级全省仅5家、省级10家);入选全省首次认定的省级校企联合实训中心5家(全省34家),位居全省第一。举办首届技能人才周活动,开展高技能人才成果展、技能领军人才事迹宣讲等系列活动。完善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推进国际合作办学。广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组织市级和辖市区级竞赛29场。四是人才评价方式改革创新。稳妥推进职称制度改革,职称申报取消对职称外语和职称计算机要求;成功取得建设工程专业正高职称评审权限,开创我市正高职称申报评审先河。采取“一企一策”“一岗一策”方式推进企业技能人才评价,继续保持全省领先。五是人才综合服务持续优化。稳妥推进我市“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整合,办理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证885人次。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运行良好,高新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正式启动建设。首次组织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高级研修班,成功举办扬子江城市群(沿江八市)引才工作会议。

二、创业就业在持续扩大中提高质量

始终把就业作为最大的民生,实施更加积极的创业就业政策,城镇新增就业创出13.6万人历史新高,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的较低水平。一是创业就业政策更加完善。牵头制定《培植常州幸福树创业就业富民行动方案(2017-2020年)》,集聚10部门之力推进创业就业富民工作。制定出台《就业困难人员认定管理办法》等四个文件,构建我市新一轮就业援助政策体系。联合出台《创业担保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市本级设立1亿元创业贷款担保基金。二是创业带动倍增效应明显。举办第三届常州市大学生创业大赛,参赛项目达424个,比上届增长30%。选派选手分别荣获全省大学生创业大赛标兵第一名、首届“苏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启动“互联网+创业培训”试点,建成常州市网络创业实训平台,新增市级大学生创业载体12家。全年扶持创业1.8万人,带动就业7.3万人,其中扶持大学生创业3200人,带动就业1.4万人。三是重点群体帮扶扎实有效。全年组织提供6.4万个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全省首创见习人员单独参加工伤保险。开展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登记工作,实名登记率和就业服务率均达100%。制定精准就业扶贫工作实施意见,开展低收入农户实名制登记调查和就业服务。制定失业保险支持参保职工提升职业技能办法,首次将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扩大用于企业在岗职工技能提升培训。高频次开展供需对接活动,市人力资源市场被评为全国人力资源诚信服务示范机构。

三、社保体系在深化改革中不断完善

注重加大城乡统筹力度,不断推动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保体系建设。全市企业职工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143.4万、400.9万、116.4万、123.4万和119.8万。一是社保制度统筹完善。稳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落地,全市所有参保单位基本实现上线运行。出台《企业人才参加企业年金集合计划试行办法》,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为特殊人才、企业骨干等人员单独参加企业年金。医保精准扶贫取得实效,3.5万名城乡困难群众看病费用再减轻10个百分点。持续推进定点医药机构协议管理,医疗机构申请医保定点准入全省率先实现实时受理。跨省异地就医结算全省领先,医院开通数量全省第一。二是扩面提标平稳有序。积极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全市企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分别净增缴费5.84、6.44万人。深入推进“同舟计划”,在建筑项目全部参保的基础上,着重推进交通运输、水利建设项目全覆盖和全市范围内的地区全覆盖。同步提高企业、机关事业单位退休职工基本养老金,其中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实现“十三连增”,平均增长6.5%。城乡居保基础养老金实现“七连增”。动态调整居民医保筹资标准,2018年度主城区财政补助标准由人均530元提高到750元。推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相关工作,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包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加大对医联体建设的支持力度。市本级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范围内住院医疗费用基金支付比例分别达86.9%、73.4%。全市大病保险受益2.7万人,大病保险支出1.42亿元。三是基金监管持续强化。开展“医保稽核推进年”活动,发现违规定点单位350家,拒付费用1045万元,中止服务协议45家。大力推进“智慧医保”建设,智能审核系统与医院管理系统无缝对接,逐步由事后监管扣费向事前预警提醒转变。开展社保扩面征缴专项检查,采用“双随机”方式对300家单位实施社保专项审计。四是减负政策落地见效。降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费率,企业缴费比例由20%降为19%,全年减负4.75亿元。再次降低失业保险费率,单位缴费比例由1%降为0.5%,较前年减负4.6亿元。修订工伤保险浮动费率管理办法,全年减负0.65亿元。连续第三年实施稳岗补贴政策,发放稳岗补贴8000万元,惠及企业1250家。

四、人事管理在科学规范中稳健前行

坚持科学规范、阳光公正,不断深化人事管理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动机关事业单位效能不断提升。一是深化公务员队伍建设。“记实式”公务员平时考核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市级机关以及溧阳、新北、钟楼实现制度、人员和信息化手段运用“三个全覆盖”。创新完善公务员考录工作机制,首次开展定向招录残疾人工作,全市新录用公务员344人。市级机关公务员公开遴选实现零的突破。参公单位机构名称、职能职责、人员编制、入轨运行“四查”工作实现全覆盖。全省首家开展“最美公务员”选树活动,并成功举办事迹报告会。二是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针对高层次、高技能和紧缺人才,分行业制定发布人才目录,创新建立更加灵活的引才机制。出台市属事业单位选调工作人员暂行办法,支持事业单位采取组织选调或公开选调方式盘活人才。出台市属事业单位绩效管理和综合考核工作办法,破解事业单位管理评价难题。三是深化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公立医院考核办法,优化绩效工资核定机制,推动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机关事业单位管理新版系统上线运行,信息化管理走在全国前列。稳慎推进国企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辖市区全部出台国企负责人薪改实施意见。四是深化军转安置和人事考试工作。军转安置人数创十年来新高,继续在全省第一家全面完成军转安置任务。全年组织人事考试119项,人事考试项目安全率达100%,考务组织管理年度考核总分位列全省第一。

五、劳动关系在共建共享中保持和谐

围绕“让员工心平气和、心满意足,企业心安理得、心无旁骛”目标,加强劳动关系源头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推进劳资双方共守规则、共同成长、共享成果。“和谐劳动关系提升工程”被评为2017年度全市创新社会治理重点项目一等奖。一是源头预防及时有力。首次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出台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实施意见,并以更高的规格成立全市协调劳动关系三方委员会。和谐劳动关系试验区建设先行先试,为全市63家企业创新推出劳动关系诊断服务。和谐劳动关系示范园区建设扎实推进,“江苏劳动法治研究基地”揭牌成立。开展劳动法律法规“菜单式培训”,组织培训22场,3833人次参训。不断加大企业欠薪处置力度,建设领域实名制管理等制度稳步推进。二是监察执法严格有效。劳动保障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全省率先落地。正式启动“双随机”执法检查,抽取600家用人单位公布并进行检查。完善社会监督机制,选聘首批27名劳动保障综合执法监督员。建立重大违法行为社会公布制度,在《常州日报》公布10起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犯罪案例。开展重点专项检查,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受到人社部、工商总局联合通报表彰。全市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受理投诉举报2795件,同比下降7.4%;其中立案查处各类案件1334件,同比下降16.2%。三是调解仲裁依法有序。积极推进镇(街道)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中心规范化建设,武进区横林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中心被评为全国调解组织建设综合示范单位(全省3家)。联合法院出台加强劳动人事争议裁审衔接意见,畅通衔接程序,统一法律适用标准。举办全市调解员、仲裁员技能大赛,提高调解仲裁人员专业技能。全省第二届仲裁员岗位业务技能大赛荣获第一名。全市各级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和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共处理各类劳动人事争议案件11880件,同比下降25%,其中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立案处理案件6015件。

六、公共服务在信息引领中走在前列

以创建“优质服务、优秀窗口”为目标,以“承诺说到做到、经办精准老到、诉求随叫随到、服务体贴周到”为标准,不断提升人社服务绩效。一是不见面改革率先落地。扎实推进不见面审批(服务)改革,95.23%的行政权力事项实现“不见面审批”,超过目标要求10个百分点;按照“应上尽上、便民高效”原则,自加压力,把便民服务事项同时列入改革范围。社保、就业板块推行综合柜员制经办服务新模式。二是信息化步伐进程加快。金保二期核三平台、新人社网上自助服务大厅正式上线。全市累计申领江苏省社会保障卡420万张,社会保障卡用卡目录开通率100%,被人社部确定为全国第二批社会保障卡综合应用示范基地。12333电话全年呼入总量突破206万,比去年增加63万。三是基层平台提档升级。继续推进市级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两大体系”试点示范项目建设,确定项目22个,涉及金额750万元。成功举办全市街道(镇)人社基层平台负责人(骨干)培训班。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