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正文
浏览次数:
信息名称:关于对常州市十七届人大二次会议代表建议第244号的答复
索 引 号:014109453/2023-00057
法定主动公开分类:其他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市工信局
生成日期:2023-06-30 公开日期:2023-06-30 废止日期:有效
内容概述:关于对常州市十七届人大二次会议代表建议第244号的答复
关于对常州市十七届人大二次会议代表建议第244号的答复

张立莹代表:

提出的《关于加快发展数字经济 不断推进制造业“智改数转”的建议》收悉,现将反馈情况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围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常州市委市政府坚持以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和产业强链建设为重点,加快实施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和十链突破、百企领航、千景应用方案,扎实推进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大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

(一)加强顶层设计助推大数据战略落地一是谋细谋实政策措施。先后出台《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实施意见》《常州市十四五工业智造发展规划》《2020年网络强市建设行动计划》《常州市大数据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常州市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关于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等文件,明确信息基础设施、产业数字化、工业互联网和网络数据安全等方面的目标任务和举措,强化资金、土地、金融、人才等要素保障,为水平提升提供支撑。二是建立市领导挂钩产业链机制。市委确定工业互联网为我市重点产业链,明确1名市领导挂钩联系,积极推动产业调研,培育重点企业,推进强链补链,协调重大事项等工作。三是搭平台汇数据谋发展,坚持共建共享、创新发展理念,以钟楼经济开发区为依托,建设常州数字经济产业园,现入驻企业 300 余家,就业人数 7000 余人,企业涵盖数据存储、数据应用、数字技术与安全等各个领域,形成龙头项目引领、中小微创新企业集聚的链式发展态势。

(二)鼓励企业上云推动工业数据要素积累加快引导企业上云上平台制定出台了《常州市加快推进企业上云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关于深入推进企业上云的通知》等文件,出台《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壮大发展专项行动方案》,发布《常州市业务系统云化迁移实施指南》,推进分行业、分领域重点工业设备数据云端迁移,发布《常州市云产品目录》,引导企业应用低成本、快部署、易运维的模块化工业互联网产品鼓励企业对哑设备进行改造,将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等核心业务能力向云平台迁移通过设备上云和业务上云,推动企业逐步积累工业数据要素,推动产业链协同、运营分析预测、质量工艺优化等模式创新目前,全市超过1.5万家企业上云上平台,其中省星级上云企业1361家,五星级上云企业60家、居全省第二。

(三)强调数据思维,推动管理模式重塑升级。持续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围绕企业在研发、生产及经营管控等业务领域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提升,实现生产运营优化、产品/服务创新、业态转变等方面取得成效。一方面,推动企业数据治理。工业企业数字化水平逐步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普遍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及自评估自诊断,截至20233月,全市共有243家企业正在开展升级版贯标,初步开展了办公系统、财务系统等信息(数字)技术应用,能支持基本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加快制造业生产方式和企业形态变革。另一方面,应用数据要素推动综合集成跨越。目前全市共有481家企业通过了省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评定,借助数字化技术手段(ERPMESPDM等)已实现场景内主要业务环节全覆盖以及业务、数据全集成,解决关键业务场景的信息透明问题,提升该场景内关键业务的资源配置效率和运行柔性,基本达成关键业务效率提升、成本降低、质量提高等预期价值效益目标。

)加强人才引育,集聚产业链创新动能。一是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常州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走出了一条政府引导、产业导向、企业主体、产学研用资介结合的开放创新之路。发挥常州科教城创新之核作用,打造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创新园区,连续5年荣膺中国最佳创业园区2名,拥有在校大学生近10万名,中科院和国内著名大学在常州科教城建立了31个研发平台。二是支持青年创新创业。深入推进创业常州示范工程,打造年轻人创新创业最向往的城市,建设人才公寓10万套、创客空间100万平方米,建有省级以上众创空间、孵化器和加速器135家、孵化链条5个、众创社区10家,武进区成为全国17个首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区域示范基地之一,武进双创工作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表扬。三是完善人才支撑体系。全国最早的工业互联网体验培训中心落户常州天宁;常州大学与阿里云共建大数据学院,成为全省本科高校中首家大数据学院;常州信息化职业技术学院面向工业互联网全领域,优化设置专业学科和教程,成为全省唯一工业互联网专科学校;天正股份成立全省首家培养工业互联网专业人才的全日制技工学校,构建起短期实境培训、职业认证一体化融合的教学模式。连续10年开展首席信息官评选,有效提升制造业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能力,并与常州大学、常州机电学院开展产业教授联合共建,培育产技一体专业经理人才。常州已形成从一线技术工人、专业岗位人员、企业IT经理等梯次岗位人才培养的良好态势。

)推动链式发展,地区性指导赋能企业运营充分发挥地方产业优势,逐步形成市、区共促工业互联网发展的良好趋势。溧阳市、金坛区将工业互联网作为企业升级更新的重要抓手,打造江苏时代、东方日升等一批标杆工厂;武进区与蜂巢互联合作,从生产环节数字化出发,帮助细分行业龙头实施互联网化改造;新北区与华为云开展深度合作,以企业星级上云为入口,全面推动制造业互联网化,举办首届华为云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大赛,构建华为云生态体系;天宁区将工业互联网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集全区之力推进工业互联网重大项目招引落地,建设工业互联网云制造先导中心,初步形成产业集聚优势;钟楼区围绕“5G+AI+大数据,积极推进工业大数据平台和中心建设,在数字经济、信创等领域率先开展探索;经开区推动中天钢铁5G+工业互联网示范项目成为全国标杆,以日盈电子为代表的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快速落地。已获评江苏省智能制造示范工厂27家、省智能制造示范车间202个、省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20家。

)推动梯度培育,构建全方位平台体系。一是国内领军平台相继落户。鼓励辖市(区)、重点产业集聚区联合国内龙头互联网企业,打造服务区域先进制造业创新发展和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云平台,成功引进航天云网江苏公司、海尔集团海汇数智、迈迪信息落户天宁区,华为云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落户新北区,中国信息化发展研究院长三角院、蜂巢互联创新中心落户武进区,北自所和中机云创落户钟楼区,数码大方、北航唯实落户科教城,初步构建起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多元区域综合性工业互联网平台载体,成为我市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的底盘。二是引导细分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加速成长。目前本土平台培育初具成效,全市拥有国家级特色工业互联网平台4个、省级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23个。其中由天正工业、国佳云为等联合体牵头建设的区域一体化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入选工信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已帮助超1000家企业上云,为100家平台开展测试服务,研制区域数据一体化相关标准3项,完成100家企业的标准应用验证,累计开展培训近万次,汇聚供应商超100家,形成解决方案超500个。三是支持平台开展特色化数据服务。积极引导和支持本地制造业龙头骨干企业建设行业特色工业互联网平台,在数据征信、环境安全、工艺制造等方面形成特色服务,集聚了一批平台型企业。出台《常州市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梯度培育管理办法(试行)》,支持智云天工争创工信部“双跨”平台,协调解决应用推广、龙城实验室等问题。积极发展共享制造、数字孪生等新模式新业态,智云天工“超级虚拟工厂”稳链强链成效获焦点访谈节目专题报道。

)完善服务链条,构建可持续生态体系。一是组建以工业企业、服务商、院校、科研机构共同参与的工业互联网产业协会,搭建服务资源池,积极开展交流合作,营造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支持华为云创新中心、常州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常州工业大数据中心等创新机构加快建设,攻关一批卡脖子项目,引育工业互联网创新人才。是加快工业互联网地区性载体建设。天宁区重点推动工业互联网云制造先导中心建设,该中心以东经120数字经济集聚区为主阵地,陆续建成了工业互联网大厦、云制造先导中心、秋广场等创新载体50万平方米,同时还有总面积100万平方米的工业互联网科创中心、5G科创中心等都在加速建设中,为工业互联网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基础保障。钟楼区聚焦常州大数据产业园,建成香港大学虚拟空间实验室、季华实验室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国家现代化产业学院、人工智能数据运营中心、数字孪生建模中心等创新平台,集聚企业超300家,国家级孵化器2个。是高质量组织开展培训。发挥行业协会与企业的桥梁纽带作用,成立由企业信息化协会、工业互联网协会等组织共同参与的“智改数转”联盟,汇聚近500家相关服务机构。开展“智改数转·直播课堂”专题,邀请技术专家、企业负责人和政府部门进行专题宣讲20多场。与大连理工研究院、机电学院等共建“政校企”合作平台,强化“智改数转”本土人才梯次培养。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今年,市委市政府就加快新能源之都建设提出了明确的建设任务,同时企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工作也将是工信部门重要工作方向。

(一)开展标杆示范遴选培育。大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加强国家数字领航企业的储备、辅导和推荐,争取创建1家国家级数字领航企业。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围绕制造系统优化、产品全流程、资产全流程等要素条件,开展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建设指南宣贯,新培育10家省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组织好市级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遴选储备,发挥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的典型示范作用。

引导企业管理模式数字化转型。引导企业管理模式转变为知识驱动型管理,在业务流程中开发部署数据模型,实现组织知识的沉淀和流程价值的提升,进而实现企业整体效率提升、成本降低、质量提高等预期价值效益目标,并有效拓展延伸业务,如新产品、新服务等。加快中小企业上云用平台聚焦核心业务上云、设备上云和数据上云,基于数据+模型创新应用三大方向,支持中小企业利用云平台资源将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等核心业务能力向云平台迁移。继续发挥企业上云工作组作用,完善并推广云产品目录、业务系统云迁移指南等指导性工具,及时做好省星级上云申报解读。持续推进星级上云企业申报,争取新培育超300家星级上云企业,五星、四星上云企业数保持全省前列。

(三)推广数字化转型案例。结合规上企业线上评估、免费诊断和应用推广等情况,挖掘化工、钢铁、服装等行业的重要环节、典型场景和案例。聚焦新能源行业和重点产业链,打造10个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典型应用场景,组织开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现场学习会、供需对接活动和应用创新体验(推广)中心的展示与培训等,加大可学可用、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场景和实践案例的推广。

(四)部署免费诊断指导企业转型。锚定全年3000家诊断企业目标,为“不会转”的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指导。突出诊断服务行业性,数字化单项应用诊断聚焦内容与形式创新,聚焦区域特色产业、企业重点环节、关键应用场景等,开展差异化诊断,如针对化工、冶金、建材等高能耗行业进行环保管控、能源管控诊断,针对离散型制造开展柔性制造、精益生产诊断,针对装备行业开展数据采集、设备互联互通等专项诊断。

)提升平台“数据中台”能力一是推动重点平台提档升级为地区性智能制造数据中台建立重点平台梯度培育体系,加强新的国家级平台的储备、辅导和推荐,持续深化省级综合型、特色型和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建设。持续做好特色型平台挖掘,在精益生产、工业治理、数字金融、协调制造等领域构建平台链式发展体系,力争形成地区性智能制造数据中台。重点培育2个国家级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遴选7个省级平台培育对象。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要汇聚120家以上平台供应商,天正工业云平台要新增服务上云企业300家,微亿智造&智云天工平台吸引入驻企业300家。二是加快推进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组织专家分批走访调研已创建的基地,指导园区做好基地建设规划,协调做好工业互联网技术、服务、人才、资本等相关资源对接工作。对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基地标准开展分析,力争全年培育创建2家省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特色产业基地,实现全域覆盖。三是开展工业互联网一体化进园区活动,进一步完善网络、标识、平台、应用、安全、体系等服务能力,全年计划开展进园区活动不少于4场,片区式开展智能应用和数据价值推广宣传,全面提高乡镇和园区“5G+工业互联网应用水平。

(六)做好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试点提高试点单位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水平,细化服务商集成或开发能力,摸排一批转型标杆典型。在已建成的12家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基础上,根据成熟程度再扩充一批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配齐展示案例、观摩场景,专家“坐诊”为同行业数字化转型赋能。加快推动工业互联网云制造先导中心全面投入使用,进一步吸引企业入驻。

(七)引进集聚数字人才。建立人力协调工作政策和机制。一是积极突破高精尖缺。围绕国家和省、市重大战略需求,聚焦数字经济等重点领域,“一人一策”直接引进具有战略科学家潜力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常态化开展“揭榜挂帅”,鼓励重点企业牵头建设人才攻关联合体,更大范围调配攻关人才,努力攻克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二是产研合作自主培育。结合数字经济发展需要,支持在常高校学科建设和人才招引,深化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鼓励在常高校开展新工科教育试点,推动数字经济职业技能培训着力培育更多一流科技创新人才和产业创新人才。三是畅通渠道柔性用才。鼓励数字经济领域重点企业加强与科研机构、一流高校的人才合作,秉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丰富“柔性引智”的方式方法,着力汇聚数字经济外部人才资源。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