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正文
浏览次数:
信息名称:关于对常州市政协十五届三次会议提案第0229号的答复
索 引 号:MB1531591/2024-00075
法定主动公开分类:其他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常文广旅复〔2024〕69号 发布机构:市文广旅局
生成日期:2024-06-07 公开日期:2024-06-24 废止日期:有效
内容概述:关于对常州市政协十五届三次会议提案第0229号的答复
关于对常州市政协十五届三次会议提案第0229号的答复
常文广旅复〔2024〕69号

高玉华等5名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非遗进校园”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座城市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近年来,常州文旅以“科学保护、传承弘扬”为基本立足点,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寻找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一要夯实非遗系统化保护基础。一方面,加强非遗代表性名录体系建设。2023年新评定市级非遗项目16个,同时有 39个市级项目晋升为江苏省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进一步丰富全市各级非遗项目名录,夯实系统性保护基础。目前,全市共有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90个,其中人类非遗项目1个、国家级项目13个、省级项目78个、市级项目98个。另一方面,加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队伍建设。2022年评定常州市第四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99名,2023年完成第五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评定,进一步优化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梯队结构,增强传承实践活力。目前,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57人,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5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4人。

二要多渠道提升非遗传承活力。围绕“非遗+节庆”,结合元宵、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以及黄金周游客高峰期,组织开展贯穿全年的非遗体验主题活动。组织举办“常州非遗造物节”“常州非遗生活节”等创意多样、形式新颖,尤其受广大青少年青睐的节庆、节事活动。通过以融合创新的方式集结传统老手艺、老味道、潮流新文创、新手作,现场体验非遗民俗等交互体验环节,打造“新鲜感”“仪式感”“氛围感”“参与感”“满足感”的非遗体验场景。青少年是弘扬传承非遗的生力军,常州文旅联合市教育部门,结合地域文化特点、校园文化建设,持续开展非遗校本教程建设、举办非遗体验活动等,使学生近距离体验非遗独特魅力,不断激发广大青少年对非遗的热爱。

三要建设“非遗进校园”校本课程体系。面向全市中小学,整合各级各类学校特色资源,结合学生年龄结构特点,创建非遗课程。常州市教科院自2019年开始以“协同课程”的方式探索学校课程建设,并于2021年9月正式设立《魅力非遗》等8个常州市协同课程建设项目。目前,《魅力非遗》项目运行逐步深入,常州市丽华中学、武进区湖塘桥实验小学等一批中、小学校和常州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常州市中吴实验学校等职、特校携手走进协同探索非遗课程的阵营。留青竹刻、金坛刻纸、杨桥捻纸、常州大麻糕、乱针绣、常州烙画、阳湖拳、常州小热昏、万绥猴灯等非遗项目已经陆续进入校园,走进学生课堂和社团活动,非遗课程专项教研活动、非遗校本课程开发、非遗项目与学科融合、普职特融通共赴非遗等方面的探索也在逐步推进。同时,常州吟诵项目开发课本教材4本,在线课程100余学时。由常州非遗保护中心支持编撰的《中小学生古诗词“常州吟诵”实用教程》历时8月,收录吟诵音视频421个,制作教学视频33个,诗词总篇数114首。

四要丰富“非遗进校园”活动形式。结合学校教育实际,采取建设非遗传习基地等形式,丰富非遗校园传承活动形式。例如,常州市非遗保护中心推进“常州吟诵进校园”工作,逐步形成了常州吟诵幼小中大四级校园传承体系,先后有 34 位成员参与校园传承工作,7所幼儿园,10所小学、8所中学和6所高校开展传承活动,参与人次近万人。龙虎塘第二实验小学、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市第五高级中学、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工学院、常州市钟楼区昕弘实验学校等6所学校正式挂牌成为常州吟诵传习基地。留青竹刻、乱针绣传承人走进大中专院校,开展学校传承,目前在江苏理工学院、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常州纺织服装学院、常州艺术高等职业学校等多所大专院校开展选修教学。同时,市非遗保护中心持续举行“我是小小传承人”非遗体验系列活动,组织全市青少年走进非遗传承人工作室、非遗创意基地,互动式、沉浸式感受非遗的魅力。

市教育部门鼓励学校利用自身及周边资源建设非遗展馆。如新北区春江中心小学的“春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常州市教科院于2023年11月启动了“常州市特色藏馆数字地图”项目,对包括各类非遗藏馆在内的常州市区域内特色藏馆的具体地理位置、周边环境、创建历史、馆藏内容等进行考察,考察任务完成后预计将研发、绘制成“常州市特色藏馆数字地图”,并寻求合作平台,以供包括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在内的单位和个人,探访藏馆、拓展课程资源、开展田野学习之用(限于人员、资金等支持条件,目前该项目尚处于探索初期)。

五要加强“非遗进校园”人才培养。由于非遗的社会传承方式与学校教育方式的差异,“非遗进校园”存在非遗传承人不适应学校教育教学方式,学校老师不熟悉非遗技艺等问题。为此,常州教科院探索“双向培养”机制,使非遗传承人和学校教师在教学中承担不同任务,协同开展非遗教育实践探索。例如,在常州市荆川小学开展的阳湖拳非遗传承人与体育老师“阳湖拳联合训练与教学”,在武进区湖塘桥实验小学开展的“狄静乱针绣工作室”与美术老师“乱针绣对比教学”等。金坛非遗保护中心积极联合金坛区教育局,通过聘请非遗传承人、工艺师等来壮大非遗师资队伍。在金沙中学、金坛中专等校,校方聘请了刻纸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杨兆群、常州徐氏竹木刻传承人徐风、金坛面塑第五代传承人潘俊芳担任课程指导老师。采取“非遗传承人+专职教师”双教师课堂教学组合,在保障教学效果的同时,又能让非遗传承人和专职教师相互学习,探索培养同时掌握非遗技能和教学能力的融合型非遗教师。

非遗进校园是一项长期性、系统化工作,不仅要将非遗引进校园,更要让其长驻校园。下阶段,结合工作实际,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优质资源,以多媒体平台扩大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渠道,拓宽非遗进校园的深度和广度,让非遗在校园“生根发芽”。

一要持续强化非遗课程的系统性和专业性。市教育局联合市文旅局将进一步加强对非遗当代价值的挖掘、阐述,结合教学规律融入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本土非遗与教育学科的有效融合。同时,根据非遗项目的特点和学生学习需求,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确保非遗教学内容的专业性和系统化。

二要持续丰富非遗教学实践活动。常态化组织中小学生参观我市各类非遗展览馆、非遗传承人工作室等,让学生亲身感受非遗的制作过程和技艺传承。适时举办非遗技艺比赛和展览,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激发传承非遗的热情和自信。拓宽非遗进校园的活动内容,引入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项目,通过丰富多样的非遗活动,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体验感。

三要持续加强非遗校园传播推广。借助校园广播、报纸等校园媒体以及青少年受众的新媒体媒介,宣传推广传统手工艺、传统美食、民俗、传统舞蹈、传统医药等常州各级各类非遗,提高广大青少年对非遗的认知度。适时举办校园非遗文化周活动,集中展示展演非遗项目,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其中。


签 发 人:严  俊

经 办 人:夏李萍

联系电话:85682509

常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2024年6月7日

(此件公开发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