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正文
浏览次数:
信息名称:关于发布2018-2019年全市农业重大技术推广计划的通知
索 引 号:014109859/2018-00045
法定主动公开分类: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常农发〔2018〕67号 发布机构:市农委
生成日期:2018-07-03 公开日期:2018-07-03 废止日期:有效
内容概述:关于发布2018-2019年全市农业重大技术推广计划的通知,要求各辖市区农林(业)局、各有关单位执行。
关于发布2018-2019年全市农业重大技术推广计划的通知
常农发〔2018〕67号

各辖市区农林(业)局,各有关单位:

为实施明确农业重大技术推广导向,充分发挥科技在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引领支撑作用,根据省农委、省财政厅《关于发布2018-2019年全省农业重大技术推广计划的通知》(苏农科〔2018〕8号)精神,结合常州实际,现发布优质稻米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等  21项技术作为2018-2019年度全市农业重大技术推广计划实施内容。

各地要结合实际,细化农业重大技术推广方案,依托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市百名现代农业精英人才培养计划、市三新工程项目的实施,强化科技与产业紧密融合、成果与基地无缝对接,促进农业重大推广计划落地生根。要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科技的需求,突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等新型模式示范,强化节本增效、优质安全、绿色环保技术应用,推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推行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全面推进科技强产业促增收,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附件:2018-2019年全市农业重大技术推广计划

常州市农业委员会

2018年7月3日

附件

2018-2019年全市农业重大技术推广计划

目   录

1、优质稻米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

2、优良食味水稻绿色安全生产技术

3、水稻规模化集中育秧技术

4、优质水稻机插丰产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5、稻茬小麦节肥高产优质抗逆栽培技术

6、油菜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

7、小麦赤霉病综合防控技术

8、稻田综合种养技术

9、轮作休耕关键技术

10、夏季叶菜优质安全快速高效生产技术

11、设施茄果类蔬菜优质绿色轻简化栽培技术

12、设施西甜瓜优质绿色简约化栽培技术

13、葡萄设施避雨与促成栽培技术

14、桃绿色优质省力化栽培技术

15、设施草莓绿色高效生产关键技术

16、梨树病虫害绿色减量控制技术

17、设施花卉高效促控周年栽培技术

18、茶园设施生产关键技术集成

19、生猪适度规模生态健康养殖综合技术

20、蛋鸡层叠式笼养技术

21、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种养结合模式

一、优质稻米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

技术名称:优质稻米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

技术概述:随着经济与消费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稻米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好看好吃,更要符合绿色或有机食品标准。同时,水稻生产的从业者也迫切通过适度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更高效地获得种稻效益。通过因地制宜地推广优质食味水稻品种、机械化栽培、标准化绿色防控等技术,可以有效提升我市稻米产业质量与效益。

增产增效情况:中端优质水稻亩产与全市常年均产持平或略增,安全(卫生)质量达绿色食品标准,米质达国标2级以上的优质食味稻米标准,稻谷单价提高10%以上,米价增长30%以上,亩纯收益增加15%-30%;高端优质稻谷亩减产20%-30%,安全质量达有机食品标准,米质达国标1级优质食味米标准,米价增长2-5倍,亩纯收益增加30%-50%或更高。

技术要点:

1.核心技术

①因地制宜选用已审定与评鉴的优质食味水稻品种(国标1-2级)。

②增龄提质毯苗与钵苗机械化栽培技术。

③绿色与有机稻米相配套的病虫草害标准化绿色防控技术。

2.配套技术

①优势生产区域(或基地)评价选择与建设技术。

②机械秸秆全量还田与高质量整地技术。

③中高端优质水稻肥水标准化管理技术(含绿色、有机两套)。

④中高端优质稻机械收获与烘干、藏贮技术。

⑤中高端品牌稻米加工技术。

适宜区域:具备绿色食品稻米或有机稻米生产条件的区域。

2017年推广情况:在金坛等地应用,稻米生产增效15%以上。

2018年预期目标:在各主产区有代表性的优势区域建立示范基地,稻谷增价15%以上。通过提升大米品牌及其产业,将可获得更大的经济生态效益。

注意事项:①评价与找准中高端优质稻米生产的绿色优势区域(基地);②严格实施规模化的绿色或有机食品稻米全程标准化生产;③把本成果推广融入区域性品牌及其产业建设中加以整体化推进。

技术咨询单位:常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李杰,81667970);扬州大学水稻产业工程技术研究院(张洪程,0514-87979220,hczhang@yzu.edu.cn)。

二、优良食味水稻绿色安全生产技术

技术名称:优良食味水稻绿色安全生产技术

技术概述:本技术选用优良食味品种,按照绿色、有机稻米、品质保优生产标准,配套稻渔(虾)共作、稻鸭共作、稻菜(瓜)轮作、绿肥轮作等种养结合有机循环模式,生产绿色、有机稻米,通过品牌溢价,大幅提高水稻产值。

增产增效情况:每亩纯效益达1000元以上。通过发展绿色、有机稻米生产,减少农药、化肥投入,种植绿肥休耕养地,有利于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减少环境污染。

技术要点:

1.核心技术

①品种应用。选用南粳5055、宁粳8号等食味品质优、综合性状好、生育期适宜的优良食味品种。

②品质保优栽培技术。根据品种类型和不同种植方式,通过定量化设定肥料用量以及肥料运筹,保证优良食味品种的产量和品质形成。采取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增施有机肥,减少化学肥料使用量,设置合理的有机肥和化肥比例,提高肥料利用效率。

③农药减量防控技术。开展病虫草害监测预警,大力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大型植保药械、专业化和社会化统防统治及绿色防控相融合技术,全面推进“农药减量控害”。

2.配套技术

①高效种养技术。可选用稻渔(虾)共作、稻鸭共作、稻菜(瓜)轮作等绿色、有机生产模式。

②绿色病虫防控。采用太阳能诱杀器等无污染、无能耗的绿色杀虫手段,对水稻病虫进行诱杀。

③稻米品牌营销。将主打产品进行商标注册、质量认证、产地认证,绿色产品认证及有机产品认证等,扩大品牌知名度。充分借助互联网平台,线上线下结合,实行优质优价。

适宜区域:生态环境优良、稻米产业化基础较好的地区。

2017年推广基础:25万亩。

2018年预期目标:30万亩。

注意事项:项目生产基地应远离城镇、工厂及交通干线,周围5公里范围内无污染源。有条件的独立水系灌溉,做到灌排分开。按照绿色、安全,精准肥水调控、病虫害绿色防控等保优生产技术。

技术咨询单位:常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李杰,81667970);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王才林、张亚东,13951928459,clwang@jaas.ac.cn);扬州大学农学院霍中洋;江苏太湖地区农科所董明辉等。

三、水稻规模化集中育秧技术

技术名称:水稻规模化集中育秧技术

技术概述:该技术是水稻育秧技术和组织管理方式的创新发展,是按照规范化、标准化原则建立适度规模集中育秧基地,根据壮秧培育技术要求进行统一育秧、统一管理和统一供秧的一种集约化水稻育秧方式与技术。水稻规模化集中育秧通过统一种植品种、统一育秧物资、统一播种作业、统一秧田管理、统一秧苗供应,有效解决了长期以来“家家育秧、户户管理、难以育好秧、育壮秧”的问题,它不仅有利于培育标准化壮秧、降低育秧成本、提高育秧效率,而且还利于加快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发展,促进水稻持续增产、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

增产增效情况:节地节种、节肥节水、节工节本10%以上。

技术要点:

1.核心技术

①规划好集中育秧地点和规模。因地制宜,规模适度,运秧便利。

②采取多种集中育秧形式。根据生产条件,因地制宜,选用露地规模化集中育秧、硬地硬盘集中育秧、葡萄架下集中育秧、工厂化智能集中育秧等多种集中育秧形式。

③精确播量,注意匀播。机插秧一般常规粳稻每盘播干种子120克左右、杂交稻90克左右。采用机械流水线播种或人工播种,要注意提高播种的均匀度。提倡机械流水线播种,一次完成上底土、喷水、播种、盖籽等多道工序,实现盘土量适宜平整、播量准确均匀、覆土盖种均匀全面,保证秧苗出苗整齐、生长均匀、苗质粗壮。

④适期分批播种。根据前茬收获让茬及移栽时间倒推确定播种期,并根据耕整地的农时时间,以及机具、劳力、灌溉水和插秧作业量等生产条件实施分批播种,考虑好每期播种的间隔天数和播种面积,以保证秧苗适龄移栽。

⑤控水旱育。机插秧揭膜前保持盘面湿润不发白,揭膜至2叶期建立平沟水,2叶期后保持盘土湿润;抛秧播后至1叶1心期保持畦面湿润,1-3叶期以浅水、湿润为主,3叶期后严格旱管,看苗补水。有条件的可以安装微喷头喷水装置,在育秧过程中可以根据秧苗生长状况及时启动喷水装置补水,秧苗水分管理完全可控,确保不缺水、不淹水,控水效果非常好。

2.配套技术

①种子准备与处理。选用高产、优质、抗逆性好、综合性状优良的水稻主导品种,并在播前做好种子处理工作。

②选用适宜的育秧介质。可以采用营养土育秧、基质育秧或营养土与基质混配育秧。

③叠盘暗化催芽技术。即以40张左右盘堆为一堆,堆与堆之间留10厘米左右间距以便通风和起运操作,每堆顶部各放一张空盘封顶,并用黑色遮阳网将秧堆四周覆盖严实,于室内堆放48小时左右进行暗化处理,以80%稻谷整齐露白苗出土1厘米左右为宜,然后移至秧板。

④治虫防病。重点防好灰飞虱、稻蓟马、稻象甲、螟虫等。可用防虫网阻止害虫侵入,移栽前2-3天揭网炼苗,并施用送嫁药。不用防虫网的,及时关注植保信息,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对症用药防治。

适宜区域:全市水稻产区。

2017年推广基础:全市推广应用面积40万亩以上。

2018年预期目标:推广面积45万亩以上。

注意事项:适期分批播种,控制适宜播量。

技术咨询单位:常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李杰,81667970);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扬州大学农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等(杨洪建, 025-86263332,nltyhj@126.com)。

四、优质水稻机插丰产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技术名称:优质水稻机插丰产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技术概述:以优良食味水稻品种为基础,根据机插水稻生育和产量形成规律,在生产中用适宜的必要的作业次数、在最适宜的生育时期、给予最适宜(相对最少)的投入数量三个方面进行定量(简称“三适宜定量”),达到“丰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科学的栽培技术。

增产增效情况:亩产优质稻谷550-650公斤;化肥减施5%以上,化学农药减用10%左右;一般稻谷可加价5%-10%。

技术要点:

1.核心技术

①品种应用。选用适口性突出,产量、抗逆性、适应性等综合性状突出的水稻品种。

②壮秧培育。采用水稻规模化集中育秧技术培育适龄机插壮秧。稀播匀播、软(硬)盘全旱式育秧。比重选种、药剂浸种,合理的落谷量,毯苗机插所育秧苗秧龄15-20天,叶龄3-4叶,苗基部茎宽2-2.5毫米,根数12-15条,地上百株干重2.5-3.5毫克,秧苗盘根要求秧块提起后不散落,秧苗最佳高度为12-15厘米,适宜高度为10-20厘米。同时要求秧块每平方厘米成苗1.5-2株。

③精确机插。精细整地,淀清适当沉实后机插。密度上,通过适当缩小株距,增大取秧秧块面积(亩栽不少于25盘),栽插适宜的基本苗,有利于塑造优质群体,改善群体质量,提高产量和品质。以行距30厘米,株距13.0-11.7厘米,亩栽1.7-1.8万穴,基本苗6万为宜。

④精确施肥。在运用斯坦福(Stanford)公式(氮素施用量(公斤/亩)=(目标产量需N量-土壤供氮量)/氮肥当季利用率)来确定总施氮量基础上,增施磷、钾、硅以及微肥等,N:P2O5:K2O比例要求达到1:0.5:0.7。从品质调优和产量提高两方面综合考虑,粳稻亩施氮量18-20公斤,前后期施氮比例调整为6:4。基蘖肥中基肥与分蘖肥比例为3:7,其中分蘖肥于移栽后5、10天分两次等量施用;穗肥于倒4和倒1.5叶期分两次施用。

⑤精确灌溉。机插秧后,采用浅水湿润灌溉法,水深不超过5厘米,并适当露田(阴天或晚上露田2-3次)促扎根活棵长粗,而后浅水灌溉,达到够苗70%-80%时脱水搁田,以进行多次轻搁为主,以增加土壤的通透性,有利于气体交换和释放有害气体。出穗后灌浅水层,自然落干至表土湿润,手按有印迹,但手不沾土,再灌浅水层,如此往复,最后两次灌水时,土壤水分还可偏低一些。

2.配套技术

①麦秸秆全量还田机械配套技术。在久保田588型等收割机麦秸秆切碎(<8厘米)基础上,上水浸泡3天,以中型拖拉机、灭茬旋耕机机组实现秸秆还田农机工程与农业生物技术、农艺技术相配套,可一次完成麦秸秆切碎、灭茬、旋耕、混合和覆盖。

②病虫草无害化防治技术。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充分利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措施,选用安全高效除草剂于机插后3-4天和无效分蘖期通过两次高效化除技术基本消除杂草危害(提倡利用3天土壤沉实栽前化除和机插后3-4天化除)。对突发与常发病虫害,采用高效安全药剂,准量准时保质施药,特别应高度重视水稻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纹枯病等综合防治。

适宜区域:全市各水稻主产区。

2017年推广基础:25万亩。

2018年预期目标:推广30万亩。

注意事项:分区域建立水稻优质生产优势基地,并选好适用品牌优质品种;分区域配套机插方式与品种推广相应的技术模式;重点注意优质栽培的肥、水、药关键技术的落实配套。

技术咨询单位:常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李杰,81667970);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扬州大学农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等(杨洪建,025-86263332,nltyhj@126.com)。

五、稻茬小麦节肥高产优质抗逆栽培技术

技术名称:稻茬小麦节肥高产优质抗逆栽培技术

技术概述:围绕稻茬小麦“低产变高产,高产更高产,逆境能稳产”的产量目标,同步实现优质,根据“以适宜(尽可能少)的基本苗实现最佳穗数,以减少小花退化数为重点增加每穗粒数,以抗逆防早衰为中心提高粒重”的高产技术路线,以“精种、调肥、抗逆”为核心,以“播期播量与播种方式协调、控氮补磷增钾、综合化调化保”为关键技术,主要通过适期播种、适宜基本苗(播种量)、适宜行距、高播种质量(播种均匀、播深适宜)、科学追好拔节孕穗肥、防冻、防倒、防渍、防早衰以及病虫草安全防治等综合技术,实现小麦节肥高产优质。

增产增效情况:该技术增产增效显著,一般增产幅度10%以上,增效15%左右。

技术要点:

1.核心技术

①精种壮苗培育技术。针对现阶段稻茬小麦播种偏迟、播种质量差的问题,提高适期播种小麦比例和机械播种质量并配以适宜密度是实现高产的重要保证。播期在11月1日-11月15日,12-16万/亩基本苗,能实现产量450kg/亩以上。

②控氮补磷增钾高效管理技术。根据产量水平和品种类型合理确定施肥量、根据品质要求合理确定施肥比例、根据苗情和逆境特点合理追肥的控氮补磷增钾高效施肥技术。产量目标500kg/亩以上中筋小麦,适宜的施氮量为14-16kg/亩,拔节孕穗肥施用在40%左右,N︰P2O5︰K2O为1︰0.5-0.6︰0.5-0.6;产量目标450kg/亩以上弱筋小麦,施氮量以12-14kg/亩为宜,拔节肥占20%左右,N︰P2O5︰K2O为1︰0.4-0.5︰0.4-0.5。

③综合抗逆促壮防早衰技术。调整播期和进行种子处理以减轻冻害发生的机率;根据逆境发生特点选用适宜的缓解或补救技术;因品种类型合理化调化防早衰控增粒增重。

2.配套技术

①水分管理技术。因区域、小麦生育期、天气状况节水灌溉、排水降湿,注重适时灌排,注重排水降渍。合理采用灌排方式,实现节水节本高效。

②生化制剂应用技术。生长调节物质对专用小麦的产量和籽粒品质改善有效,但因专用型不同,效果不一样。采用矮苗壮、矮壮丰等拌种或喷施对中筋小麦提高产量、改善品质有利,肥士特拌种对弱筋小麦提高产量、改善品质有利。对群体过大、有倒伏风险田块,应及时预防,如镇压控旺、施用生长调节剂等。在小麦春季冻害发生后,一是要在低温后2-3天及时调查幼穗受冻的程度;二是对茎蘖受冻死亡率超过10%以上的麦田要及时追施恢复肥,可以争取动摇分蘖和后发生的高节位分蘖成穗,以挽回产量损失。花期前后喷施一次生长调节物质可以提高产量、改善品质。

③病虫草害综合化保技术。选用安全、无(低)残留农药防治小麦赤霉病、纹枯病、白粉病、粘虫、蚜虫和麦田杂草。推广应用以麦作丰产、优质、保健栽培为基础,结合农业防治,坚持病虫害防治指标、科学使用农药、保护利用自然天敌控制作用的麦作病虫害综合防治体系,在肥料农药使用种类、使用浓度、时间、残留量方面按照《生产绿色食品的农药使用准则》,保证产品安全性。

适宜区域:全市稻茬小麦种植地区。

2017年推广基础:全市推广应用20万亩以上。

2018年预期目标:计划在生产中推广应用25万亩以上。

注意事项:应根据水稻腾茬早晚、土壤质地、墒情状况、农机具配套等情况,选择适宜的栽培管理模式。应根据逆境发生类型、伤害程度、小麦苗情、药剂情况合理选项用相应的抗逆技术。

技术咨询单位:常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李杰,81667970);扬州大学农学院(朱新开、郭文善,0514-87979300,guows@yzu.edu.cn;xkzhu@yzu.edu.cn);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王龙俊、束林华,025-86263333,13601403866@163.com;slh8088@163.com)。

六、油菜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

技术名称:油菜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

技术概述:为加快推进油菜机械化生产,集成推广适合机械化生产的品种、机械播种和移栽、机械开沟、机械植保、机械收获等技术内容,解决油菜传统人工生产方式费时费工、比较效益较低、不适合规模化种植的问题。

增产增效情况:与传统人工生产方式相比,每亩节省用工4-5个,加上节肥、省种等综合效益,每亩可节本增效200-300元以上。

技术要点:

1.核心技术

①机直播技术。适用于9月底至10月中旬以前的早中茬口,晚茬直播不宜迟于11月初。可采用油菜专用条播机,一次性完成开沟、施肥、播种等作业,也可在灭茬整地基础上采用小麦免耕条播机或油菜精量播种机进行播种。播种行距调整为40厘米左右,播种深度1-2厘米。采用小麦免耕条播机播种,每亩种子与10公斤左右颗粒整齐的复合肥拌匀,装入排种箱进行调试后播种。土壤墒情差的田块,播种机后增加镇压装置,以便播后压实保墒。播种时注意匀速行驶,确保落籽均匀,防止漏播、重播。播种效率6-10亩/小时。

②稻茬机开沟摆栽技术。适用于秋季多雨或墒情足的水稻茬口。稻草切碎均匀抛撒还田或不切碎整齐摆放田间,留茬高度不超过10厘米。采用江苏太湖农科所研制的专用开沟机开沟碎土作畦或起垡作畦(土垡摆放在沟的两侧形成凹槽形畦面);畦宽90厘米,沟宽30厘米;基苗肥一次性施入畦面或在收割水稻前套施;菜苗平地移栽或紧贴土垡内侧摆栽,每畦栽两行,株距15-18厘米,每亩栽7000株左右,可一穴双株移栽。稻草未切碎田块,每栽好一畦或全部栽好后,将稻草均匀铺放在畦面中间;栽后及时清沟理墒,沟土均匀覆盖在畦面稻草上。

③毯状育苗机械移栽技术。在10月中旬以后的晚茬口应用更有比较优势。采用塑盘基质培育适宜机械移栽的毯状苗,根据移栽期及适宜苗龄(叶龄)计算适宜播种期,精确定量匀播,合理化控。一般移栽秧龄30-40天、叶龄3.5叶、无病虫害。前茬收获后,及时灭茬整地,施足基肥,开沟作畦,每亩移栽1.5万株左右。移栽后根据墒情和天气情况,沟灌适量活棵水,促进早活早发。移栽效率5-8亩/小时。

④机械植保技术。在油菜初花期,采用大型植保机械或无人机“飞防”,每亩喷施25%咪鲜胺乳油100毫升、硼肥50克、磷酸二氢钾100克进行药肥混喷,防病防倒,增角增粒重。

⑤机械收获技术。在全田所有油菜植株角果呈现枇杷黄色,籽粒含水量降至20%以下时用联合收获机一次收获。可在油菜成熟收获前5-7天、植株中部分枝的角果籽粒呈固有色泽时,每亩用“立收油”干燥剂130-200毫升兑水2升,进行无人机喷施,加快油菜植株和角果脱水,及时抢收。不具一次收获条件的,在全田八成角果呈现枇杷黄时,及时割倒、晾晒、机械脱粒。

2.配套技术

①品种选用。选用宁杂1838、宁杂1818等耐裂角、耐密、抗菌核病、抗倒伏、适宜机收的高产双低油菜品种。

②合理密植。根据播栽方式,合理确定移栽密度或播种量。一般茬口早、地力肥的,密度要低,反之,则提高密度。

③科学施肥。亩产水平在200公斤左右:一般每亩施氮肥(N)16-18公斤、磷肥(P2O5)6-8公斤、钾肥(K2O)8-10公斤、硼砂0.5-1公斤;氮肥总量的50%作基肥施用、10%-20%作苗腊肥、30%-40%作蕾薹肥;磷肥、硼肥一次性基施;钾肥50%作基肥施用、50%作薹肥施用。有条件的推广应用油菜专用配方肥、缓释肥。

④机械开沟。根据播栽方式采用相应的机械开沟方式。一般厢沟宽15-20厘米、深18-20厘米,腰沟、围沟宽20厘米、深30厘米。平时及时清沟理墒,确保田间无渍水。

⑤绿色防控。播种后2-3天内用50%乙草胺60毫升兑水40公斤喷施进行封闭除草。油菜出苗后,禾本科杂草发生较重的田块可在杂草初期(3-5叶期)亩用烯草酮乳油(有效成分120克/升)30-40毫升兑水50公斤喷雾,阔叶杂草发生较重的田块可亩用50%高特克悬乳剂30-40毫升兑水50公斤均匀喷雾。苗期重点防治蚜虫、菜青虫,初花期重点防治菌核病。

重点推广县(市、区):全市油菜主产县(市、区)或其他景观油菜种植区。

注意事项:提高播种、移栽质量,确保直播油菜一播全苗匀苗、移栽油菜足苗早活早发。

技术咨询单位:常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李杰,81667970);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作所(张洁夫,025-84390657);扬州大学农学院(冷锁虎,0514-87972127);江苏太湖地区农科所(孙华,0512-66704216);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张永泰,0514-87302245);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陈震,025-86263332)等。

七、小麦赤霉病综合防控技术

技术名称:小麦赤霉病综合防控技术

技术概述:赤霉病不仅会造成小麦大幅度减产,而且病菌产生的毒素可污染食品和饲料,威胁人畜健康。抗性品种结合药剂防治是解决赤霉病为害的有效途径,但近年育成的品种赤霉病的抗性不一,长期使用单一药剂也使病原菌产生了抗药性。针对以上问题,对小麦品种与农药进行了筛选,确定用药的方法及关键时期,集成了小麦赤霉病综合防控技术,有效提高小麦防治效果。

增产增效情况:示范区与生产上未防治一般品种相比,病穗和病指防效达到90%以上,产量高于未防治对照18%-27%。

技术要点:

1.核心技术

①选择赤霉病抗性好的小麦品种。

②选择高效低毒且赤霉病菌无抗药性的农药。如氰烯菌酯、氰·戊或防效更优的药剂。

③用药方法及关键时期。机械弥雾,初花期开始用药,花期遇阴雨潮湿,5-7天后重复用药。

2.配套技术

①播种技术。精细整地,深埋秸秆,降低土表秸杆量。精量半精量机条播,保证苗齐、匀、壮,沟渠配套,排涝降渍。

②肥水调控。氮磷钾配合施用,适当控制氮肥施用量,确保田间不旺长,控制无效分蘖。

③抗逆应变。注意观测小麦纹枯病、白粉病、叶锈病、蚜虫等病虫害的发生并及时防治。

2017年推广基础:在溧阳、金坛等地进行推广,示范区或示范点防病效果显著优于未用药及一般生产上防治田块。

2018年预期目标:全市小麦主产区推广。

技术咨询单位:常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李杰,81667970);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作所(马鸿翔,025-84390300,hxma@jaas.ac.cn);植保所(陈怀谷,025-84390386,huaigu@jaas.ac.cn);江苏省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杨荣明,025-86263820,jscebao@jsagri.gov.cn)。

八、稻田综合种养技术

技术名称:稻田综合种养技术

技术概述: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是指根据水稻生态特征、生物学特性与家鸭、河蟹、河虾、河鱼等的生活特点设计出的一种高效立体种养模式。该项技术能减少化肥农药投入,节约农本,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稻田生态环境,既稳定了粮食种植面积、又可提高水稻品质,大幅增加经济效益。

增产增效情况: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每亩可产优质无公害稻谷350-400公斤、优质蟹虾50-60公斤、河鱼150-200公斤,扣除生产成本,每亩纯收益较常规稻作提高2000元左右。

技术要点:

1.稻鸭共作。是一项以水田为基础、种优质稻为中心、家鸭野养为特点,以生产无公害高效益稻鸭产品为目标的大田畈、小群体、少饲喂稻鸭共育生态种养结合新技术。该项技术利用家鸭在稻间野养,不断捕食害虫,吃(踩)杂草,耕耘和刺激水稻生育,能显著减轻稻田虫、草、病的危害,同时排泄物又是水稻的优良有机肥,使水稻健壮生育,具有明显的省肥省药省工、节本增收和保护环境的多重功效。主要技术要点如下:

①田间工程建设。要求水源充足、灌溉方便,田块平整,田埂适当加高至20-30厘米,宽60-80厘米,发挥鸭的役用效果。要在稻田边陆地上为鸭子搭建简易鸭舍,以避风雨,以供憩息。每4-5亩田块设初放区20个平方米。在田块四周设置围栏,防御天敌、保护鸭子,简易的尼龙网围栏或电围栏均可。

②水稻栽培。移栽稻特别适宜于稻鸭共作技术,栽植密度应适当稀于常规种稻,行距可采用8-9寸,株距则适当扩大到6-7寸,亩栽1.0-1.2万穴,基本苗5-6万。栽秧后一直保持适当水层,绝不将浑水排出,水少时适当添进新水,保持水层高度,在鸭子从田间撤出后,待水淀清,才渐渐排水或让水自然落干,以后可采用干干湿湿的灌水方法。尽量做到不施用化肥、农药、除草剂,或减少用量,确保施用时期及安全性。可采用调节水稻的抽穗期、频振杀虫灯诱杀等办法进行防治。

③养鸭技术。役用鸭品种选择小中型个体、成年鸭每只重1.25-1.5公斤左右,如高邮鸭等。要育好雏鸭,适宜放入稻田的苗鸭一般以7-10日龄为宜,做好育雏准备工作,如育雏室、运动场、驯水池等,以培养适宜稻鸭共用技术的役用鸭。栽秧后水稻一活棵就要尽早放入鸭子,最迟不超过10天就要放鸭入田,宜选择晴天的上午九至十时为宜。一般每亩地放12-20只。雏鸭在育雏时以人工饲喂为主,放入稻田后即应逐步转向自由采食为主,适当饲喂为辅。水稻抽穗扬花时,将鸭子及时从稻田里收上来,以免对稻穗造成危害。

2.稻鱼共作。是利用稻鱼共生原理,在不改变水田种稻的前提下,适当加高加固田埂,开挖少量沟坑,稻鱼混养的一种生态种养模式,具有投入少、周期短、见效快、稳粮增收、提高农田综合效益等特点。主要技术要点如下:

①稻田设施。选择水源充足、排灌方便、土壤保水性强、土壤肥沃的田块。一是加固加高田埂。一般要求埂宽0.3米,压实,埂高0.50米,埂不裂、不漏、不垮,在满水时不能崩塌跑鱼。二是开挖鱼沟、鱼溜。种稻前在田间挖掘鱼沟、鱼溜,鱼沟一般深30厘米,宽50厘米,一般挖在稻田边缘。面积较大的稻田,可以在田中开挖“十”字型“#”型或“艹”型鱼沟,沟沟相通,四通八达。鱼溜的位置、数量、大小可根据稻田自然地形,面积大小灵活设置。原则上设在注水口附近,或在稻田中央。形状有方圆两种。方形一般为2-3米见方,深0.65-1米。圆形鱼溜一般直径3-4米,深0.65米。鱼沟和鱼溜的配置,一般在稻田的较低部位。三是开挖进、排水口,设置拦鱼设备。拦鱼栅可用铁丝网,高度一般应高出堤埂0.3米,下端要扎入田底0.3-0.5米。如进排水有管道,管口应用铁丝网包扎结实,以确实防止逃鱼;四是搭棚遮阳,避暑降温。在鱼沟、鱼溜上,用芦苇、树枝叶搭一些简易的凉棚,可以改善它们生存环境,以利其生长发育。

②稻田养鱼生产技术。一是品种选择。水稻应选择茎叶粗壮、抗倒伏力强、耐肥抗病虫害的高产品种。稻田养殖的鱼类应以草、鲤鱼为主养对象。二是鱼种放养。稻田养鱼一般放养大规格鱼苗(10-15厘米),每亩放养200-300尾。三是稻田养鱼的管理。放鱼时间上应掌握在不影响稻苗生长的前提下尽量早放,以便延长鱼的生长期。放苗前一般用5%的食盐水浸泡7-10分钟。田间管理上应采取浅灌和晒田相结合方法。浅灌主要是在水稻生长前期进行,中、后期管理需要逐渐加深田水,特别是在扬花叶穗时,水稻对水需求大,这样同鱼体逐渐长大,需要更深的水位相一致,鱼稻不发生矛盾。三是施肥喷药管理。稻田施肥分基肥和追肥两大类,一般基肥用量占2/3,追肥占1/3。稻田基肥以绿肥、人畜粪、塘泥等为宜。施肥前先排浅田水,让鱼集中在鱼沟、鱼溜中,然后在稻田中分片撒施化肥。

3.稻蟹共作。稻蟹共育是指利用稻田的浅水环境辅以人为的措施,既种稻又养蟹,达到稻谷与河蟹双增收目的一项高效种植模式。主要技术要点如下:

①田间工程建设。养蟹田块应选择靠近水源、水质良好、无污染、进排水方便的地块,以黏壤土为宜。要求田埂厚实,不渗漏,通电,交通方便。田间要开挖环沟、田间沟、暂养池。环沟沿田埂内侧四周开挖,一般沟宽上口1米,下口0.5-0.6米,深0.6-0.8米,成环形;田间沟要求挖成十字沟或井字沟,一般沟宽0.6米,深0.5米,并与环沟相通;暂养池在田块一边,面积约占田块的3%-5%,沟深1米。筑高田埂,一般埂高0.5-0.8米,坡度1:3,夯实,并用双层农用塑料薄膜沿稻田四周铺设防逃装置,用木柱固定,埋入土内10-20厘米,高50厘米。建好进排水系统,做到灌得进、排得出,水位易于控制。排水地基要夯实,不留缝隙,闸门用铁丝封好,防止河蟹逃跑或敌害生物进入。

②蟹种放养。放养前采用人工或机械捕捉方式清除田内野杂草、青蛙、老鼠等敌害生物。移植水花生、水葫芦、浮萍、细绿萍等浮水植物,移植面积占沟池水面的40%-60%,为河蟹提供食物,并为其脱壳提供附着物。蟹种放养前先在暂养池中强化7-10天,待水稻返青分蘖后再放入大田中饲养,以提高成活率。蟹种下塘前应用10%食盐水浸洗20分钟消毒,选择规格整齐、体质健壮、爬行活跃、附肢齐全、无病无伤者放养,淘汰老龄蟹。每亩放河蟹700只。

③饲养管理。发挥稻田的资源优势,培养好天然饵料。同时按河蟹的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科学投饵。日投入饵料数量以河蟹体重的7%左右为宜,每天投饵2-4次,并强调多点投喂,投均投匀,使之吃饱吃足。同时,根据其昼伏夜出的生活习性,傍晚一次投喂量要占全天总饵量的60%左右。另外,脱壳前的饵料中应加入适量脱壳素,促其顺利完成脱壳过程。饲养期间要勤换水。水质要求为无污染的地下水(严禁使用污水),换水时间应在当日上午10时左右内外水温基本相同时进行,避免换水前后水温变化过大,对河蟹生长造成不良影响。稻田水位一般应保持5-10厘米,并随时观察水位、水质,水位过低要及时加水,水色过深应立即换水。

④蟹田水稻栽培。水稻品种应选择茎叶粗壮、抗倒伏力强、耐肥抗病虫害的高产品种。养蟹稻田在秧苗移栽前要施足基肥,基肥品种以有机肥为好,最好是饼肥,时效长,效果好。一般可亩施人粪尿250-500公斤,饼肥150-200公斤,缺少有机肥的地区也可用无机肥补充,总施用量以基本保证水稻全生育期的生长需要为宜。秧苗移栽前2-3天,对秧苗施一次高效农药,以防水稻病虫害的传播和蔓延。通常采用浅水移栽,宽行密株栽插,发挥边际优势,提高水稻产量。秧苗栽后的一个星期内,特别是秧苗返青前,要尽量减少河蟹进入秧田,以免影响秧苗成活。

4.稻虾连(共)作。水稻小龙虾连作和共作模式,是指在水稻田里通过一定的田间工程改造,合理套养一定数量小龙虾,发挥小龙虾除草和排泄物增肥等功效,实行水稻小龙虾共生,以取得生态环保、高产高效的模式。这种模式可实现“田面种稻,水体养小龙虾,虾粪肥田,稻虾共生”的效果,是一种把种植业和水产养殖业有机结合的立体生态农业生产方式,符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循环高效的农业经济发展要求。主要技术要点如下:

①田间工程建设。稻虾共(连)作的稻田应选择低洼低产地区,水稻和小龙虾种养使用的水源应符合农业用水和渔业用水标准。一是挖沟。水稻收割后,用小型挖掘机沿稻田四周距田埂内侧2.5-3.0米处开挖环形沟,沟面宽1.2-1.5米,沟底宽0.6-1.0米,沟深0.8-1.2米,环形沟不封闭,在稻田的一端留10.0-20.0米不挖通,便于插秧和收割时插秧和收割机械通行。二是加固加高田埂。利用小型挖掘机开挖环形沟挖出的泥土,加固、加高、加宽、压实田埂,防止小龙虾在田埂上掘洞。田埂高于水稻单作田埂高度的0.3-0.4米,避免引起田埂塌陷和水土流失。三是设置防逃设施。进水口用25目聚乙烯网片制作长方形网袋;排水口用25目金属网片,并安装倒檐,防止小龙虾逃逸;进排水口设置在斜对角线上。田埂上的防逃设施可采用石棉瓦材料或农用塑料薄膜,防逃设施高0.4米左右。

②小龙虾投喂。一是做好茬口衔接。水稻小龙虾连作模式,当年水稻收割后的9月底或10月上旬-次年6月上旬养殖小龙虾;5-6月上旬专田育秧,6月中旬-9月底种植水稻,以水稻种植为主;5-6月上旬用地笼捕捞小龙虾,留下部分规格较大的小龙虾苗种与水稻共作,作为后备亲虾培育。二是小龙虾投喂。一般8月中旬-9月上旬,每亩投放15公斤亲本虾。补投亲虾与水稻共作时间为30-40天。虾生育期间要投喂植物性饲料,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次年的3-6月每隔15天投一次水草,用量为每亩80-120公斤。在小龙虾种虾投放前,在沟内深水区水草处投放一些有益活饵料生物,如水蚯蚓、田螺和河蚌等,一方面能有效提高小龙虾品质和规格,使小龙虾增产,另一方面,可以减少投入,降低生产成本。

③稻虾种养管理。一是选择适宜的水稻品种。稻虾连作稻田水稻生长季节为6-9月底或10月上旬,因此选择生育期应在150天左右的茎秆矮化品种。6月中旬大田中小龙虾捕捞基本完成后,开始移栽秧苗,移栽密度每亩1.3-1.4万穴。二是巡田控水。在3-6月连作小龙虾生长季节,早晚巡田一次,观察小龙虾摄食和活动等状况;根据观察情况及时调控水位,通过水位的适当升降减少水位波动,使水温始终适合小龙虾的生存和生长。水位变化幅度在0.3-0.6米之间。稻虾连作期间,第一年水稻收割后至越冬期结束,大田水位控制在0.3-0.5米,环沟水位控制在0.8-1.2米;第二年水稻插秧前,大田水位控制在0.4-0.6米,环沟水位控制在1.2-1.5米;避免小龙虾减少蜕壳次数。稻虾共作期间,留田小龙虾数量较少,水位控制以适宜水稻生长为主,采取浅灌即排,诱导小龙虾集中到环沟中,环沟中水位控制在0.8-1.0米。三是施肥。为保证水稻产量和小龙虾安全,选择生物复合肥。缓慢将大田水排至近干,小龙虾会主动迁移到环沟中,然后采取少量多次,分片施肥的方法,促使肥料较快沉淀于底泥中,随后加水至正常深度。次年的2月底-5月底每隔20天施1次充分发酵的有机肥。严禁使用对小龙虾有害的化肥,如氨水和碳酸氢铵等。四是分段晒田。晒田按照干湿交替的原则,重点抓好两次晒田。第一次烤田7月中旬开始,烤田持续时间7-10天,烤到大田土壤表土出现裂缝为止,抑制水稻的无效分裂。第二次晒田水稻成熟时9月下旬开始,缓慢排水使大田田面露出,小龙虾会选择掘洞或迁移到环沟中,一致晒到大田土壤板结干裂,便于收割机作业。五是病害防治。在投放亲虾前用生石灰水对虾沟进行消毒;定期泼洒EM菌液调节水质。六是捕捞收割。小龙虾起捕时间集中在4月上旬-6月中旬。采用虾笼诱捕,捕大(30克以上)留小,适时捕捞。从4月下旬开始不断将达到商品规格的小龙虾起捕上市,使在田小龙虾密度不断降低,提高生长速度,到6月中旬结束捕捞。第二次晒田后收割机从环沟闭合处进入大田收割水稻。

适宜区域:灌溉水源充裕、有市场需求的水稻产区。

2017年推广基础:稻田综合种养1.6万亩,亩增效益1000元以上。

2018年预期目标:推广2万亩左右,亩增效益1000元以上。

注意事项:要求推广区域水源充裕、有市场需求。

技术咨询单位:常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李杰,81667970);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扬州大学农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杨洪建,025-86263332,nltyhj@126.com)。

九、轮作休耕关键技术

技术名称:轮作休耕关键技术

技术概述:长期以来,生产上通过不断增加投入,追求单位面积土地产出,使得耕地利用强度大,生产负荷重,进而带来地力消耗过度、生产季节紧张、农田生态保护压力大等一系列问题。通过因地制宜推广粮绿轮作、粮豆轮作、粮饲轮作等多种种植模式,或者进行季节性休耕,同时采取冬耕晒垡和辅助增施有机肥、基质、生物菌剂等措施,做到耕地用养结合,培肥地力,促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增产增效情况:轮作培肥区的下茬作物平均单产较周边非轮作培肥区提高5%-15%,品质改善,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理化性状改善,病虫害发生减轻,农田生态环境改善。

技术要点:

1.核心技术

①轮作换茬模式。重点推广“水稻-绿肥”、“水稻-蚕豌豆”、“水稻-蔬菜”等各类科学轮作模式,辅助推广冬耕晒垡、增施适量有机肥、基质等措施。

②绿肥作物品种配置及生产利用技术。筛选一批可与水稻等秋熟作物顺利接茬、生物量高、景观效果好、生育期相对较短、不影响下茬作物播种的优质绿肥品种,以及配套高产栽培与利用技术。以豆科黄芪属、苜蓿属、三叶草属、野豌豆属为主,禾本科黑麦草属、鸭茅属、十字花科芸薹属等为辅。集成推广“水稻-紫云英、水稻-箭筈豌豆、水稻-多花黑麦草”等粮草轮作模式。

③生物改良技术。在土壤连作障碍问题突出的田块,增施高含菌量的生物制剂,提高土壤有益菌群数量,减少土传病害,提高土壤质量。

2.配套技术

①科学施肥。打破绿肥作物生产不施肥的传统思想,开春后要根据田间苗情,适当追肥。

②病虫草害无害化防治。针对不同绿肥作物主要常发病虫草害的种类、发生规律,通过土壤生物改良、培育健壮群体等做好预防工作,农业、物理、化学防治方法综合利用。

③机械化作业。在绿肥作物播种、开沟、施肥、翻埋沤田等田管及利用环节,推行机械化操作,减少用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④盐碱地改良技术。利用“暗管+明沟”工程排盐、深松破板层、“有机肥+绿肥”双肥驱动增碳熟化等技术改良。

2017年推广基础:全市推广3.7万亩轮作休耕技术。

2018年预期目标:全市推广5万亩轮作休耕技术。

注意事项:轮作休耕模式要适合当地实际,全年经济效益不降低或有所增加,农民有积极性。

技术咨询单位:常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李杰,81667970);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管永祥,025-86263959);南京农业大学草业学院(孙政国,13914717944);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杨劲松、姚荣江,025-86881222、025-86881223)。

十、夏季叶菜优质安全快速高效生产技术

技术名称:夏季叶菜优质安全快速高效生产技术

技术概述:采用环保型蔬菜有机营养基质和叶菜生产专用栽培基质配方,采取穴盘栽培和科学灌溉方式,通过缓释有机肥、营养液配方和配套的栽培技术栽培特色叶菜,配合防虫网、遮阳网等措施,改善叶菜生育环境,不使用农药,快速栽培避免病虫害发生,实现夏季叶菜安全、快速、优质、高效生产,提高产品的质量品质和安全水平。

增产增效情况:夏季叶菜生产采收3茬左右,单产水平较常规提高20%以上。

技术要点:

1.核心技术

①穴盘基质栽培技术。在塑料大棚等保护设施内,以泡沫板或塑料穴盘作为栽培容器,以有机营养基质作为栽培介质,进行穴盘叶菜快速栽培。基质中添加缓释性有机肥,浇灌清水,可实现有机叶菜高档生产栽培。

②立体高效栽培技术。在塑料大棚等设施内,在采用单层栽培的同时,可采用架式立体多层栽培或管道式立体栽培模式及其配套栽培管理技术,显著提高土地利用率。

③喷灌技术。根据不同叶菜作物、不同生育期对水分的要求,按需进行合理灌溉,可以节约大量水资源,还能起到降温降湿,调节叶菜生长环境的作用。

④使用频振式杀虫灯。频振式杀虫灯杀虫种类广,可诱杀多种叶菜蔬菜害虫,如斜纹夜蛾、甜菜夜蛾、银纹夜蛾、烟青虫、黄条跳甲、蝼蛄等。

2.配套技术

①遮阳网覆盖栽培技术。根据不同种类叶菜蔬菜、不同生育期对光照、水份等的要求,采用相应规格的遮阳网,用相应方式进行覆盖。根据不同作物对光照的不同要求、天气情况变化和作物的不同生长阶段来确定盖网和揭网的时间。

②防虫网覆盖栽培技术。采用上部覆盖薄膜避雨、周围覆盖防虫网通风防虫。主要采用:大棚覆盖,多用于小白菜、甘蓝等叶菜类蔬菜的生长及蔬菜育苗;大型平棚覆盖(顶部不覆盖薄膜),用于大规模叶菜生产技术。

③大棚遮阳网农膜结合覆盖技术。膜下网上,膜避雨,网遮阳,晴天30℃以上时,上午9时盖,下午4时揭;气温高于35℃时,白天盖,夜晚揭。

适宜区域:南方蔬菜产区。

2017年推广情况:增产效果显著,生产效益提高25%以上。

2018年预期目标:在全市蔬菜规模化生产基地筛选一批率先示范应用1000亩。

注意事项:叶菜生产基地防虫网覆盖务必一盖到底,牢固严实,以增强防虫防风能力。采用喷灌技术需要有相应的硬件设施,如灌溉设施、储水设施、水质净化设施等。

技术咨询单位:常州市园艺技术推广站(詹国勤,81667967);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侯喜林,025-84395917;郭世荣,025-84395267);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曾晓萍,025-86263331)等。

十一、设施茄果类蔬菜优质绿色轻简化栽培技术

技术名称:设施茄果类蔬菜优质绿色轻简化栽培技术

技术概述:该项技术以设施茄果类蔬菜优质、安全、节本为目标,集成了设施茄果类蔬菜标准化穴盘育苗、水肥一体化等轻简化栽培关键技术和冬春烟粉虱防治、生物农药应用、科学农药使用等病虫害绿色防治关键技术,并配套优质抗病抗逆品种选用、平衡灌溉施肥、连作障碍防除等技术,不仅有利于稳步提升设施茄果类蔬菜的产量与品质,还有利于推进我省设施茄果类蔬菜产业的轻简化、标准化发展,解决栽培过程中用工多、综合机械化率低致使成本增加和利润空间压缩等问题,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增产增效情况:节肥节水10%以上,节工节本10%以上,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15-20%,提高果实品质,产值增加8%以上。

技术要点:

1.核心技术

①标准化穴盘育苗。采用颗粒均匀、疏松通透、养分全面充足、肥效期长的育苗基质,利用气吸式或滚筒式精量播种系统播种,基质混拌、装盘、压穴、播种、覆盖、喷水等一系列作业均在自动流水线上完成。推广精量化穴盘育苗播种、集约化基质育苗、精细化水肥调控苗龄,保证苗齐苗壮、盘根良好。

②水肥一体化技术。采用膜下滴灌的水肥一体化方式,将设施茄果类蔬菜生产过程中的水、肥环节加以科学有效耦合,根据不同作物和不同生长期的水、肥需求特点,确定施肥装置、肥料营养元素配比、施用量及肥料浓度,制定设施茄果类蔬菜专用的营养配方及定量施肥计划,进行科学管理。

③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根据茄果类蔬菜病虫害的发生规律,抓好冬春季烟粉虱防治,控制全年烟粉虱发生;应用病原真菌、细菌、病毒以及植物源农药等生物农药;科学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等环境友好型农药。有机结合并优化集成产前、产中、产后各项防治技术措施,做好病虫源头控制。

2.配套技术

①优质抗病抗逆品种选用。选用适合我省设施环境条件、生产上表现优良的设施茄果类蔬菜专用品种,如千喜、金陵美玉番茄,苏椒16、苏椒17号辣椒,苏崎3号、苏崎4号茄子等商品性好、抗病、耐低温弱光的品种。

②平衡灌溉施肥。根据设施茄果类蔬菜不同生育期、不同生长季节的水肥需求特点,进行科学管理,按照平衡施肥的原则,在苗期、生长期和结果期等阶段进行合理施肥和灌溉。

③高温闷棚防除连作障碍。设施茄果类蔬菜7-8月闲置季节,在设施内开沟,撒施氰胺化钙或尿素30kg,起垄灌水,用地膜覆盖地面,上面盖严棚膜,闷棚10-15天,提温杀菌,然后耕翻、晾干、整地作畦。

适宜区域:全市设施茄果类蔬菜种植区域。

2017年推广基础:已在溧阳、新北等蔬菜规模生产基地推广应用,省工节本增效显著。

2018年预期目标:在全市推广覆盖面积5000亩,使茄果类蔬菜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15-20%,节肥节水10%以上,节工节本10%以上,产值提高8%以上。

注意事项:在推广过程中,基地应尽量集中连片,注重核心技术和配套技术的融合使用,以利于规模化效应的发挥。因地制宜地集成与推广适合当地的技术,力争形成优质绿色轻简化的设施茄果类蔬菜生产集成化技术模式,避免单一、零散技术的机械拼凑。

技术咨询单位:常州市园艺技术推广站(金军、詹国勤,81667968);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王述彬,13338626312)。

十二、设施西甜瓜优质绿色简约化栽培技术

技术名称:设施西甜瓜优质绿色简约化栽培技术

技术概述:该项技术针对我市设施西甜瓜生产上专用品种占有率较低、集约化育苗水平不高、配套简约化栽培技术缺乏、肥水一体化技术落后、病虫害及连作障碍严重等严重影响设施西甜瓜稳产及优质的主要因素,集成示范穴盘嫁接育苗、水肥一体化滴灌、病虫害绿色防治、蜜蜂传粉和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等技术为主的设施西甜瓜优质绿色简约化栽培技术,形成常州设施西甜瓜优质高效绿色简约栽培技术体系,促进我市设施西甜瓜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增产增效情况: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20-30%,标准商品瓜产量较面上提高10%以上,产值增加10%以上。

技术要点:

1.核心技术

①穴盘嫁接节本育苗技术。示范推广优质抗逆苏蜜8号、苏蜜9号、苏蜜无籽2号西瓜、苏甜4号、海蜜5号哈密瓜等新品种,示范推广轻型基质、苗床电热线加薄膜覆盖节本嫁接换根育苗技术。实现主产核心区优质种苗直供。推广双断根嫁接技术,利用砧木品种强大的根系吸收能力和抗性,有效克服设施西甜瓜连作障碍,提高西甜瓜抗性和丰产性。降低能耗10%,减少人工20%,降低育苗成本10%。

②水肥一体化追肥滴灌技术。针对设施土壤养分含量及西甜瓜需肥特性,依据多元营养平衡配方施肥原则,示范推广专用配方速溶肥料和施肥器以及滴灌技术。全层全量施足基肥。每亩施腐熟鸡粪2000kg+硫基复合肥(15-15-15)30kg+硫酸钾10kg+二铵25kg全畦混施,施后机耕旋翻。西甜瓜70%长到鸡蛋大时浇膨瓜水并亩随水追施高质量冲施肥10-15kg,之后每隔12-15d灌溉15-20m3,随水施冲施肥10-15kg,成熟前1周停止浇水施肥。在提高西甜瓜产量、改善果实品质的前提下,降低大棚内部的空气湿度和大棚土壤的盐分积累,达到设施西甜瓜的高产优质栽培。减少化肥和水的用量20%以上,同时降低设施西甜瓜病虫害发生,提高设施西甜瓜产品产量、品质和安全性。

③高温闷棚防除连作障碍技术。西甜瓜大棚7-8月闲置季节,在棚内开沟,铺施轧碎的作物秸秆,撒施氰胺化钙(俗称石灰氮)或尿素30kg,起垄灌水,用地膜覆盖地面,上面盖严大棚膜,闷棚15-20天,提温杀菌。或在大棚内每亩回铺500kg碎秸秆,浇施3t沼液肥,覆土盖膜堆闷发酵半个月,然后耕耖、晾干、整畦,打孔定植秋季瓜苗。

2.配套技术

①蜜蜂传粉技术。用蜜蜂授粉代人工授粉、“座瓜灵”座果,每棚放置蜜蜂一箱,减轻农民劳动强度、节约成本,提高商品率。

②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集成示范设施西甜瓜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在病虫害发生早期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交替、连续用药。

③产品质量安全溯源技术。在生产基地和瓜果市场建立速测点3-5个,通过建立经济适用的西甜瓜产品溯源平台及全链信息快速采集技术体系,使溯源系统与电商平台西瓜产品信息无缝链接。推广便捷、优质、高标准的“电商+店商”营销模式。

适宜区域:全市设施西甜瓜规模化生产区。

2017年推广基础:已在溧阳、新北等地推广应用,推广应用面积5000亩左右。

2018年预期目标:在全市推广覆盖面积2万亩左右,使设施西甜瓜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20-30%,标准商品瓜产量较面上提高10%以上,产值增加10%以上。

注意事项:基地应尽量集中连片,注重核心技术和配套技术的融合,以利于规模化效应的发挥。

技术咨询单位:常州市园艺技术推广站(詹国勤,81667967);常州市润土瓜果合作社(张道衡,13861282035);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徐锦华,13912972636,136547997@qq.com;羊杏平,13809041478)。

十三、葡萄设施避雨与促成栽培技术

技术名称:葡萄设施避雨与促成栽培技术

技术概述:江南露地葡萄种植生长期遇高温、高湿,普遍存在病害发生严重、用药频繁、防控病虫的农药使用与安全间隔期冲突较大、或难于控制病害的发生、果品质量安全隐患多等突出问题。葡萄设施避雨与促成栽培技术涵盖避雨栽培技术、促成栽培技术、先促成后避雨栽培技术。葡萄避雨栽培技术使葡萄在生长和鲜果成熟期避开雨水直接淋打植株和果实,有效减轻葡萄病发生和害传播,打药次数明显减少;葡萄促成栽培技术促进葡萄提早上市,提升葡萄栽培效益;先促成后避雨栽培技术是促成和避雨两种栽培方式的有机结合,在生产中应用十分方便。

增产增效情况:避雨栽培的葡萄农药使用量减少60%以上,每亩增收超过2000元。

技术要点:

1.核心技术

①避雨栽培技术。采用连栋大棚、单体大棚、简易大棚等方式进行避雨栽培。

②促成栽培技术。采用设施大棚,通过早期双层天膜覆盖和温光水调控及葡萄破眠技术,提早葡萄发芽、开花和成熟时间,提早上市。

③先促成后避雨栽培技术。在连栋大棚、单体大棚中,早春全覆膜增温,使葡萄早发芽早开花。4月中下旬,揭裙膜进入避雨栽培模式,可使葡萄成熟期提早15-20天,栽培效益明显提高。

2.配套技术

①H型整形修剪技术。葡萄园稀植,亩栽10株以内,采用H型、WH型或‘一’型整形,短梢或极短梢修剪。

②全园套袋栽培技术。采用葡萄专用袋实行全园套袋,减少葡萄农药残留,改善外观品质,提升质量安全水平。

3.技术组装

①避雨栽培技术+H型整形修剪+全园套袋

②避雨栽培技术+全园套袋

③先促成后避雨栽培技术+H型整形修剪+全园套袋

④促成栽培技术+H型整形修剪+全园套袋

2017年推广基础:全市葡萄面积5万亩左右,葡萄避雨栽培2.5万亩,促成栽培8000亩。

2018年预期目标:全市葡萄避雨栽培3.5万亩,占比70%左右,促成栽培15%左右。

重点推广地区:武进、金坛、溧阳等地。

技术咨询单位:常州市园艺技术推广站(蒋红国、金军,81667967);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陶建敏,13905160976,tjm266@sina.com)。

十四、桃绿色优质省力化栽培技术

技术名称:桃绿色优质省力化栽培技术

技术概述:目前我市桃果面积和产量已进入相对稳定的平台,但传统的种植模式与树形结构不仅费工费时,而且制约了桃果品质的提升。本技术以宽行起垄为新的种植模式,结合长枝修剪技术,增施有机肥,配套桃园生草、病虫害综合防控等技术,达到桃果生产“优质、省力、安全”的目的。

增产增效情况:减施化肥20%,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次数2-3次,优质果率达到80%以上,节省用工10%,亩均增效10%以上。

技术要点:

1.核心技术

①宽行起垄种植。行距为5-6米,株距为2-3米,南北行向;树形采用两主枝Y形、三主枝自然开心形或四主枝自然开心形,所有主枝伸向行间。地下水位高的平原地区,采用单行起垄,垄高30cm左右,垄宽1.2-1.5m,起到抬田降渍的作用。

②长枝修剪技术。主要技术要点:采用疏剪、长放、回缩的方法控制树势,维持树体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平衡;减少主侧枝数量,原则上不留侧枝,根据主枝的大小,合理选留枝组,枝组均匀分布在主枝两侧,不留背上和背下枝组。遵循的基本原则:去强留弱,骨干枝上每15-20cm保留1个结果枝,同侧枝条之间的距离一般在40cm左右;所留果枝以斜上、斜下方位的为主,少量的背下枝,尽量不留背上枝;以30cm左右的中、长果枝为主,疏除60cm以上的徒长枝;每亩留枝量6000枝左右。

③合理减量施肥。增施有机肥,减少化肥使用,减少追肥次数。秋季落叶前施用1次腐熟有机肥作为基肥(开沟施入),适当加入复合肥或缓释肥;果实第二次膨大期追施一次复合肥,或水溶性肥料。

2.配套技术

①主枝小角度开张。减小主枝开张角度,树体高度抬高到3m左右;主枝与地面的夹角不小于60°,Y形树形两主枝间夹角50º左右,便于机械在行间行走与操作管理;成龄树行间主枝不交叉,具有1米左右的“透光带”,改善桃园通风透光。

②桃园生草。行间自然或人工生草,改善桃园小气候,改良土壤团粒结构,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生草的前3年需加大肥水投入,以N换C,以缓解水肥的竞争。

③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农业防治和物理防治为基础,结合生物防治,关键时期化学防治。及时做好桃园清洁卫生,清除病果、病枝;采用杀虫灯、粘虫板、果实套袋等进行物理防治;采用性诱剂、迷向防控等进行生物防治;桃园生草涵养天敌,或人工释放天敌;加强病虫害监测,关键时期采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进行化学防治。

④桃采后保鲜技术。推广应用新型保鲜、减震包装技术,降低采后流通过程中的损耗、延长货架期。低温贮藏期采用1-MCP熏蒸处理,有效延长贮藏期,出库前采用乙烯进行风味唤醒。

适宜区域:适宜全市推广应用。

2017年推广基础:桃长枝修剪技术在武进等地示范推广15000余亩,在全市推广桃园生草2000余亩、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3000余亩。优质果率达70%以上。

2018年预期目标:在全市推广20000余亩。减施化肥20%,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次数2-3次,优质果率达到80%以上,节省用工10%,亩均增效10%以上。

注意事项:“宽行起垄+主枝小角度开张”相配套结合;加强病虫害监测,进行有效防控。

技术咨询单位:常州市园艺技术推广站(蒋红国,81667967);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俞明亮,025-84391891、13601588855,mly1008@aliyun.com)。

十五、设施草莓绿色高效生产关键技术

技术名称:设施草莓绿色高效生产关键技术

技术概述:进入本世纪以来,草莓产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为农业生产带来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是由于设施草莓新品种优质不抗病,育苗困难、病虫害较多、连作病害加重和农药抗药性加重以及农药残留等问题,草莓鲜果质量安全隐患增多。针对我市草莓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新品种引进示范的基础上,结合草莓健壮无病育苗培育技术、连作障碍无害化解除技术、病虫害发生规律与抗药性治理、新型生物与低毒化学药剂研发,建立起草莓病虫害绿色防控生产技术体系和技术模式,提高草莓质量安全水平。

增产增效情况:提质增效15-20%,亩均收益超1.2万元以上,重点示范户亩收益达3.0万元以上。

技术要点:

1.核心技术

①健壮苗培育配套技术。应用脱毒无病种苗或采用无病基质穴盘生根获取种苗,同时选用枯草芽孢杆菌、吡唑醚菌酯等根部处理后定植,确保种苗不带病菌;远离草莓种植区育苗;沟渠配套,平衡施肥,后期适当控氮控湿促根形成壮苗;及时摘除老叶和病叶,拔除发病株,封锁发病中心,以炭疽病为防治重点,发病前、台风和雨后及时预防,筛选采用生物与化学防治结合及时防病虫害等技术。

②连作病害物理-生物协同控制技术。棚内夏季太阳能高温消毒,于草莓重茬田在草莓采收结束后立即拔除植株,撒施米糠量、石灰氮,同时增施优质有机质肥沟灌水保湿。薄膜盖严,四周壅土压实,进行土壤高温还原消毒,筛选出3-5个生物菌肥和菌剂,于定植前枯草芽孢杆菌复合菌肥,与定植生物菌剂灌根处理等,有效控制土传病害和连作障碍。

③生态调控防病技术。包括应用高透光无滴农膜,银黑膜垄面覆盖,园艺地布等垄沟覆盖,光温控制,透气散湿等关键防病技术。

④主要病害低残留风险农药使用技术。开展了对炭疽病、灰霉病等主要病原菌对常用药剂抗药性,建立了病原菌种群抗药性快速检测技术;筛选了多组份协同作用的高效环保生物与生化新制剂,新型低毒生物或化学农药协同增效,多靶标病害综合治理,降低用药剂量。

⑤主要害虫的绿色防控技术。对草莓花蓟马、抗性蚜虫、红蜘蛛、斜纹夜蛾等,采用黄蓝板诱杀、捕食螨释放、性诱剂、植物趋避等理化防治方法。筛选防治草莓花蓟马、抗性蚜虫以及其他害虫的生物药剂或与高效低毒化学药剂增效组合或配方。

⑥新型高效机械与精准施药技术。以科学安全用药为重要手段的精准化施药技术,提高防效和减少用药量的配套植保技术。

2.配套技术

①早熟化容器基质育苗技术。包括草莓穴盘基质避雨育苗技术和地槽式安全育苗技术。

②草莓架式基质栽培技术。

③草莓与食用菌复合栽培专用技术。

④超高垄土壤省力化栽培技技术。

2017年推广基础:本技术成果在溧阳、新北等地建立核心示范区100亩,在本市草莓主产区示范推广达1000多亩,亩收益超万元。

2018年预期目标:优先在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区和溧阳草莓规模化种植基地建立一批示范基地,亩均收益1.5万元以上。

技术咨询单位:常州市园艺技术推广站(詹国勤、金军,81667967);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吉沐祥,0511-80978060、13327769299,jilvdun2800@163.com;糜林,13952897526,jsrmn6217@sina.com);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果树所(赵密珍,025-84390219,njzhaomz@163.com)。

十六、梨树病虫害绿色减量控制技术

技术名称:梨树病虫害绿色减量控制技术

技术概述:梨树上常见的病虫害有20多种,目前主要依赖于化学防护,部分果农每年使用农药次数高达12-15次,次数多,用量大,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污染,也让消费者对果品的质量安全提出了质疑。为有效控制梨树病虫害的危害,本技术形成了一套以种植抗病品种为基础、以物理防治和生物化学协同防控为核心的梨树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

增产增效情况:相对传统防治区,显著提高果品产量质量,增产平均3%,年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次数2-3次,降低农药成本20%。

技术要点:

1.核心技术

①物理防治。在梨虫害常年发生区域,使用灯光、诱虫带、黄色粘虫板对害虫进行诱杀。在落花后25-40天,对果实进行套袋处理。

②生物防治。利用梨园中的有益天敌瓢虫、食蚜蝇、草蛉、小花蝽、捕食性蜘蛛和蚂蚁等,人工饲养并释放天敌松毛虫赤眼蜂等,悬挂性信息素对害虫进行诱杀和迷向。

③化学防治。在系统调查和准确预报的基础上,根据病情适期开展化学防治。在果园见病或零星发病时开始用药,进行全园喷药,喷雾时兼顾梨园地面及梨园四周杂草。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环境友好型农药,采用高效机械进行喷施,注意药剂的合理轮换使用。

2.配套技术

①植物检疫。禁止从病虫害发生区调运携带病残体、虫、卵或蛹的苗木、枝条、果实和土壤等到无病虫害的梨种植区。

②联防联治。多设监测点,依据监测结果分片成立联防专班,重点是加强联合防治,做好五个统一,即统一测报、统一供药、统一施药方法和剂量、统一施药时间和专业化统一防治。

③农业防控。根据当地病虫害发生情况,选择抗病虫、高产、优质的梨品种,并合理布局,清除梨园内及周边杂草,避免与桃、李等果树混合栽植;及时剪除病虫枝、病虫果,带出果园烧毁;冬季清园,刮除老翘树皮并进行涂白,拾净梨园中的病虫枝和僵果等,集中烧毁;冬季深翻梨树行带,深度为20cm。

适宜区域:适用于全市推广应用。

2017年推广基础:2017年该技术在天宁等地进行了技术示范和推广,推广面积1000多亩,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2018年预期目标:2018年计划覆盖我市梨主产区,覆盖率达到60%以上。显著提高梨果品质,年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次数2-3次,降低农药成本20%,病虫整体防治效果达到85%以上,危害损失率控制在10%以内。

注意事项:①重视植物检疫:严格对无病虫害的梨种植区进行植物检疫,杜绝病虫害的传入。②做好病情调查:选择代表性果园进行定期调查,及时发现病情,确保及时用药。③及时、科学用药:发病果园应尽早用药防治,及时封锁病株或发病中心。喷药时要注意围绕发病中心由外而内进行。化学防治、生物防治与物理防治等多种防治方法应交替使用,减少抗药性的产生。

技术咨询单位:常州市园艺技术推广站(蒋红国、金军,81667967)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江苏省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刘凤权、田子华,025-84390277,13770922137,fqliu20011@sina.com)。

十七、设施花卉高效促控周年栽培技术

技术名称:设施花卉高效促控周年栽培技术

技术概述:通过建立设施环境自动监测、调控管理系统,实现栽培环境智能调控、水肥精准定量施用、生产管理智能监管,采用生长调节剂应用、营养液配方施肥、肥水循环利用、光照调控等措施,可按订单需求精准调控花期,实现设施花卉规模、优质、高效、周年生产。

增产增效情况:产品优质率提高20%以上,亩均增效1.2-1.5万元;提高肥水利用率25%以上。

技术要点:

1.核心技术

①栽培环境智能调控。应用加温、遮阳、补光等设施设备,配套环境因子监测设备,实时采集棚室温光湿等信息数据,通过自动感应传输设备和智能决策系统,智能调控设施环境因子,满足设施栽培生产要求。

②肥水一体化。根据植物种类、不同生长期对肥水变化需求,确定营养元素配比、施用量及肥料浓度,制定营养配方及定量施肥计划,利用水肥一体化系统适时调控肥水供给,实现水肥均匀、定时、定量的精准施灌。

③肥水循环封闭栽培。由栽培槽、肥水供排管路和营养液供应与回收装置构成封闭栽培系统,可对肥水回收、消毒和循环利用。根据不同栽培周期及EC值变化情确定营养液配比与供应,使基质充分吸收养分,采用3肥1水施肥频率,高效利用肥水供给。

④光照调控。选用高压钠灯、LED新型光源,优化温室光照条件,促进植株生长。采用新型黑幕材料遮光,促控植株开花或延迟花期。

⑤生长调节剂应用。依据植物生长发育情况及目标花期要求,应用多效唑、矮壮素等生长调节剂调控株型,促控植物孕蕾、开花,提高花期调控有效率。

2.配套技术

①设施设备选型。根据不同栽培品种及种植区域气候条件,选用适宜设施构型、感应传输设备,配套苗床、喷滴灌、加温通风、水肥一体装置等设施设备,建立植物生长最适环境。

②设施专用品种筛选。引选适合大众消费的抗逆性强、观赏性好、人工省力的设施花卉品种。

③基质调配技术。采用不同基质配比组合,有效改善栽培基质理化结构。

适宜区域:全市设施花卉栽培。

2017年推广基础:2017年在全市示范推广盆栽花卉2000多亩,切花50多亩。

2018年预期目标:示范推广盆栽花卉3000亩,生产盆花1200万盆,亩均增效1.5万元;推广切花200亩,生产切花400万枝,亩均增效0.5万元。

重点推广县(市、区):武进、溧阳、新北等。

注意事项:生产设施设备需配套完善,投资较大,技术要求较高,产品定位要符合市场需求。

技术咨询单位:常州市园艺技术推广站(金军、冯碧云,81667967);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瞿辉,13851616378,99493432@qq.com)。

十八、茶园设施生产关键技术集成

技术名称:茶园设施生产关键技术集成

技术概述:茶叶是我市丘陵山区重要的经济作物。早春霜冻、夏秋季干旱、冬季极端低温、水涝灾害、茶树病虫草害,即影响茶树生长发育,也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本技术针对以上问题,围绕“高效、优质、安全”的目标,筛选和推广集成喷滴灌、水肥一体化、复合栽培系统、防霜扇、绿色防控、机械化管理等配套设施建设,实施茶园物联网建设,实现茶园管理、茶园生态环境、产品品质等信息的综合处理和应用。

增产增效情况:预计可增加亩产效益800元以上,节约成本200元/亩。

技术要点:

1.核心技术

①新建茶园高标准设施集成。集成茶园电网、水网建设,满足茶园用水用电需求。

②茶园水肥一体化。集成茶树营养调控技术,以喷滴灌设施为载体,及时有效供应茶树所需肥料,达到营养生长需求,抑制和减少生殖生长。

③茶树防灾抗灾设施集成。根据茶树品种特征特性、生长势、适应性等特点,围绕茶园建设、苗期管理、养分优化管理、病虫防治、树冠培养等需求,开展田间设施集成,实现设施化生产要求。

2.配套技术

①高标准茶园喷滴灌系统。按照工业化要求,引进和安装茶园喷滴灌系统,结合茶园机械化管理要求进行线路铺排。

②茶园防霜扇技术。以不同型号防霜扇为对象,比较分析防霜效果。

③杀虫灯筛选及与物联网联控技术集成。筛选防治效果较好的杀虫灯,并集成杀虫灯智能化控制技术,建立杀虫灯自动化控制系统。

④茶树害虫色板诱集与农药减量替代。采用黄板诱集假眼小绿叶蝉、绿盲蝽等叶面害虫;以脂溶性低毒高效农药如凯恩、帕力特等替代水溶性高毒农药如吡虫啉、啶虫咪等。

⑤物联网监测。应用传感系统进行远程实时监控,开展茶树病虫虫草害、寒害、旱害等发生规律与茶园生态环境变化监测,开展茶园病虫、气象性灾害的预测预报。

适宜区域:全市茶区。

2017年推广情况:已在溧阳、金坛等茶区示范推广设施化茶园1000亩左右。

2018年预期目标:推广设施化管理茶园5000亩以上。

注意事项:根据我市现有茶园、品种和产业特点,筛选和推广实用设施,生产管理设施以适用性、稳定性及使用方便性为基础,根据生产需求进行配置,加强使用人员的技能培训。实施栽培管理措施改变,针对茶树品种适制性开发和加工多元化茶类产品。

技术咨询单位:常州市园艺技术推广站(金军、冯碧云,81667967)江苏省茶业研究所、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王润贤,13505294347)。

十九、生猪适度规模生态健康养殖综合技术

技术名称:生猪适度规模生态健康养殖综合技术

技术概述:随着我市“263”行动的推进,土地、环保、资源等压力凸显,生猪养殖生态要求进一步提高,为了我市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生态健康养殖成必然趋势。必须以国家及部门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家、行业或地方标准为指导,因地制宜完善优化区域布局,对适度规模猪场实施环境建设与技术改进,改善场舍生态环境;推广节能节水型场舍设计及相应设施设备;优化场区生物安全措施;规范饲养管理技术和防疫要求;规范投入品安全使用;集成推广适合我市的猪场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模式;实现生猪的节能环保高效健康养殖,为社会提供安全优质的生猪产品。

增产增效情况:推广该项技术,使专门化苗猪繁育场平均每头能繁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增加1头,达到23头;使专门化育肥场猪成活率提高到90%以上,料重比低于3.2:1。区域内每头能繁母猪年提供肉猪20头以上。

技术要点:

1.核心技术

①适度规模生态型猪场建设技术。主要涉及适度规模生态型猪场的类别确定、规模确定、科学选址、合理布局、工艺流程和节能节水型设施设备选型技术。

②安全生态精细管理技术。主要包括母猪生产力提升精细化管理技术或生长育肥猪安全高效生产精细化管理技术等。

③粪污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以“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为原则,采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牧结合等方式,对粪污进行合理处理利用,防止规模养猪场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

2.配套技术

①舍内生态环境控制技术。专门化苗猪繁育场与专门化肉猪养殖场温湿度调控技术、通风换气控制技术、节能型粪污清理工艺及技术,以及有害气体减排工艺与技术等。

②生态安全饲料生产技术。与适度规模专门化苗猪繁育场、专门化育肥猪养殖场配套的生物饲料生产、流通与使用的质量控制与工艺配套技术等。

③专门化苗猪繁育场安全生产技术。基于适度规模专门化苗猪繁育场的技术规程与管理规程研发,配合提高母猪年生产力的同时改善生态环境。

④专门化肉猪饲养场生产技术。基于适度规模专门化肉猪饲养场的技术规程与管理规程研发,配合提高肉猪生产效率的同时改善生态环境。

⑤粪污室外发酵集中处理技术。对适度规模猪场粪污收集池建设及室外发酵场地建设进行技术集成与推广应用。

适宜区域:全市范围。

2017年推广基础:已在武进、金坛等部分区域推广应用。

2018年预期目标:计划在全市年出栏1000头以上的专门化肉猪饲养场及专门化苗猪繁育场推广应用。

重点推广县(市、区):金坛区、武进区。

注意事项:优先产业布局设计,循序推进模式优化与生产技术创新。

技术咨询单位:常州市畜牧兽医处(洪雅琴,81668016);南京农业大学淮安研究院(黄瑞华,13814540789)。

二十、蛋鸡层叠式笼养技术

技术名称:蛋鸡层叠式笼养技术

技术概述:近年来蛋鸡规模化养殖发展迅速,2016年以前我市蛋鸡饲养方式大多都为阶梯式笼养,层叠式笼养大约占10%左右。随着产业发展和供给侧改革,蛋鸡家庭农场亟需转变饲养方式,适度扩大饲养规模,实行绿色高效养殖,层叠式笼养是发展方向。我市蛋鸡养殖户大多采用4-8层层叠式笼养,每栋存栏蛋鸡3-10万只,自动喂料、饮水、清粪、集蛋、环境控制等,可以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劳动效率、降低粪便含水率,有利于解决小规模生产的现代化问题。

增产增效情况:推广该项技术,劳动效率由人均管理产蛋鸡10000只增加到50000只左右;健康状况明显改善;产蛋量比半开放式阶梯笼养增加1千克左右;粪便含水率比刮粪式低10百分点左右。

技术要点:

1.核心技术

①鸡舍环境控制技术。通风是蛋鸡舍内环境控制最为重要的技术措施,冬季和早春应满足最小通风量,夏季应预防热应激。

②蛋鸡饲养管理技术。推广应用合理密度、光照制度、全价日粮等综合技术措施。

③疾病防控技术。实行“全进全出”,从管理理念、生产细节等层面进行疾病综合防控,构建有效的生物安全体系。

2.配套技术

①鸡舍设计与建设技术。科学设计全封闭负压通风鸡舍,筛选层叠式鸡笼,配备智能化通风-降温系统和自动光照、喂料、饮水、输粪等设备。

②粪污处理与利用技术。落实“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原则,推广堆肥发酵等方式,对粪污进行合理处理利用。

适宜区域:全市范围。

2017年推广基础:已在新北区、天宁区等部分区域推广应用。

2018年预期目标:全市蛋鸡规模场应用超过50万只。

重点推广县(市、区):溧阳市、金坛区、武进区、新北区和天宁区等。

技术咨询单位:常州市畜牧兽医处(洪雅琴,81668016);江苏省畜牧总站(王勇,025-86263663);江苏省家禽科学研究所(王克华,0514-85599003)等。

二十一、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种养结合模式

技术名称: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种养结合模式

技术概述:畜禽养殖粪污作为主要的农业污染源之一,不但是一项突出的环境问题,也严重制约了畜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在遵循粪污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的原则下,结合我市农业结构特点,提出粪污全量还田、粪便好氧堆肥发酵还田和粪污厌氧处理还田等模式,为解决畜禽养殖污染提供根本途径和基本出路。

增产增效情况:该模式解决了养殖污染问题,发酵产生的沼气可用作居民燃料或发电自用,沼液可直接还田提高土地肥力或用于养鱼及果林灌溉,还可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优质固体有机肥料。沼气发电并网后可按照每度电0.6-0.8元销售,增加收益。

技术要点:

1.核心技术

①氧化塘处理全量还田技术。对猪场水泡粪或奶牛场刮粪进行回收,经过覆膜式氧化塘处理,进一步经过露天式二级氧化塘处理,利用氧化塘复杂的微生物形成的食物链与食物网消减高浓度有机碳及氮磷等污染物,降解抗生素、钝化沉淀重金属及进一步灭活病原生物的作用。再通过农田管网系统将处理得到的液体肥料输送至田间实现全量还田。同时也可进一步进行厌氧发酵,并对沼气进一步利用。

②异位发酵床技术。使用塑料大棚或者简易瓦面建设床体,定时将畜禽粪尿均匀喷洒在发酵床上,使用翻耙机定期翻耙,利用微生物发酵来降解污染物,实现污染零排放,又获得生物有机肥。

③粪污厌氧处理还田技术。通过封闭式吸污车将各小散养殖户的畜禽养殖粪污废弃物等运输到集中处理中心的贮粪池中。粪污被吸粪车运送至粪污处理中心后,首先通过集粪进料口进入酸化调节池进行预处理,预处理池内安装了搅拌器,混合部分经过预粉碎处理的农作物秸秆,通过搅拌使之混合均匀,然后泵入厌氧发酵罐进行厌氧发酵处理。产生的沼气储存在贮气柜内,对于沼气的利用,通过发电机组和热水锅炉,部分沼气可用于发电,供应粪污处理中心内的设备用电;其余大部分可以作为沼气热水锅炉的燃料,烧制90℃的热水,销售往周边浴室来补偿工程的运行费用。对于沼渣的利用,通过固液分离机对沼渣进行固液分离,沼渣经固液分离后可以形成固态的有机肥。产生的沼液则用沼液塘贮存,到了用肥季节,则将沼液按照1:1-1:2的比例稀释后,用沼液泵输送到农田使用,实现农业生产循环发展。

2.配套技术

①种养循环农田配套技术。养殖场与规模种植园区之间进行科学系统的工程设计,取得最佳的配套设置。一般规模养殖场3-4头猪单位配套1亩种植面积。如果规模养殖场采用干清粪工艺收集粪便,配套比例可以适当提高到4-5头猪单位/亩的标准。配套面积可根据种植区种植不同的种类及品种进行适当调整。

②沼液、沼渣等有机肥利用技术。还田沼液或沼渣无害化指标应达到《粪便无害化卫生标准》(GB7959-87)要求,其施用量应依据其养分浓度、作物种类及土壤类别确定,不可超量施用。沼液施用量原则上以氮素为基准,以替代化学肥料中的氮素30-50%为宜。沼液水质若符合灌溉水标准,即可直接灌溉施用。若沼液养分浓度较高,则需要兑水稀释施用,稀释倍数一般为5-10倍。

适宜区域:适宜于全市规模畜禽养殖场进行推广。其中,氧化塘处理全量还田模式适用于主场水泡粪工艺或奶牛场的自动刮粪回冲工艺,粪污的总固体含量小于15%,需要与粪污养分量相配套的农田。异位发酵床技术模式适用于实施干清粪或进行发酵床养殖的规模化养殖场配套消纳农田受限的养殖场(户)。粪污厌氧处理还田模式适用于大型规模养殖场或小散养殖户密集区,需要地方政府配套政策予以保障。

2017年推广基础:氧化塘处理全量还田模式已在常州市枫华牧业有限公司推广应用;异位发酵床模式已在常州新北区华发畜牧养殖场推广应用;粪便好氧堆肥发酵还田模式已在常州市金坛一华家庭农场等养殖基地进行推广应用;粪污厌氧处理还田模式已在武进区礼嘉粪污处理中心等应用。

2018年预期目标:2018年全市推广覆盖面达到70%以上。

重点推广县(市、区):预期在溧阳市、金坛区、武进区和新北区进行重点推广。

注意事项:养殖场(户)需加强与周边农户的合作,确保有足够的消纳农田用于养殖废弃物处理产物的还田再利用。

技术咨询单位:常州市畜牧兽医处(洪雅琴,81668016);江苏省畜牧总站(贡玉清,025-86263019)。


常州市农业委员会办公室                 2018年7月3日印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