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正文
浏览次数:
信息名称:常州市科学技术局关于印发《2018年度重点科技专项行动计划》的通知
索 引 号:014109496/2018-00034
法定主动公开分类: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常科发〔2018〕56号 发布机构:市科技局
生成日期:2018-05-22 公开日期:2018-05-22 废止日期:有效
内容概述:常州市科学技术局关于印发《2018年度重点科技专项行动计划》的通知
常州市科学技术局关于印发《2018年度重点科技专项行动计划》的通知
常科发〔2018〕56号

各辖市区科技局,局各处室、局属各事业单位:
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长三角特色鲜明的产业技术创新中心,推进常州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市科技局制定了《2018年度重点科技专项行动计划》,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1.《2018年度重点科技专项行动计划》汇总表
2.《2018年度重点科技专项行动计划》具体内容

常州市科学技术局
2018年4月10日
附件1

2018年重点科技专项行动计划汇总表

序号 专项行动计划名称 牵头处室
1 重大科技项目协同推进专项行动 重推处
2 创新创业人才专项行动 人事处
3 创新政策落实与改革专项行动 法规处
4 科技服务业推进专项行动 产学研处
5 中以常州创新园建设专项行动 国际处
6 “十百千”创新型企业培育专项行动 高新处
7 新材料产业创新专项行动 高新处
8 新医药产业创新专项行动 农社处
9 知识产权密集型示范园区建设专项行动 协调处、法政处

 
附件2
一、重大科技项目协同推进专项行动
总体思路: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加强企业调研,创新方法手段,发挥协同推进机制作用,努力帮助企业攻坚克难,推进项目实施。
工作内容 主要目标 具体任务 服务对象 工作措施及支撑手段 时序
进度 责任
部门 配合
部门
完善协同推进机制,加强项目监管和调研,解决企业需求。 集聚更多的政府部门力量,积极帮助企业解决困难与问题,推进重大科技项目实施。确保列入协同推进的重大科技项目年度目标任务完成率和企业需求解决率分别超过95%和90%以上,走访调研企业不少于100家。 完善办结通报制度 全市重大科技项目承担企业 充分发挥协同推进机制的作用,及时将企业需求提交推进机制成员单位,加强跟踪问效,坚持每季了解掌握企业需求落实情况,做好跟进和服务工作。 全年 重推处 推进机制成员单位
  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对需要跨部门协调解决的事项,提请市政府分管秘书长召集相关部门召开联席会议,推进企业需求的落实。   
  完善局系统内部协同推进机制  与各辖市区及各业务处室协调沟通,编制完成2018年常州市重大科技项目汇编。充分发挥局各职能处室内部协调联络平台的作用,形成齐心协力服务重大科技项目的局面。   局各相关业务处室
  加强项目监督管理  充分发挥项目主管部门的作用,加强与职能处室和辖市区科技局沟通,加强项目监督管理和指导,及时了解掌握项目实施进展情况。   
  组织好月报工作  组织好月度报表的填报统计工作,对月报中主要指标数据进行复核,通过分析了解掌握项目实施进展情况。   
  加强企业走访调研  加强对企业的走访调研,在普遍走访的基础上,重点加强项目进展滞后和项目实施存在困难和问题的企业的走访调研,准确掌握企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协调推进掌握第一手资料。   
二、创新创业人才专项行动
总体思路: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重大项目增效年”的目标任务,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强化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政策支持力度,营造科技人才发展良好生态环境,加快建设长三角特色鲜明的产业技术创新中心。
工作内容 主要目标 具体任务 服务
对象 工作措施及支撑手段 时序进度 牵头
部门 配合部门
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培育 争取省双创人才计划创新人才团队2个,双创人才7个。
组织领军型人才引进培育项目15项以上。
科技服务业高端人才引进5人以上。
科技领军人才创新驱动中心常州分中心建设。
实施常州市科技创新创业企业家三年培训计划。 配合组织人事部门,组织由投资公司、高等院校和政府部门的专家,对审核通过的项目进行模拟答辩,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提高申报成功率。 科技型
企业 重点在高新技术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重大的研发平台和研发机构以及承担重大项目的企业中,进行走访了解,发现和挖掘人才项目,通过对申报材料的审核确定申报的重点项目,组织模拟答辩。 根据省双创人才项目申报要求,及时组织。 人事处 产学研处,
国际处
  实施“龙城英才计划”-《领军型创新人才引进培育资助办法》,结合市科技成果转化培育、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型创业孵育计划项目,支持领军型创新人才引进项目,为省双创计划项目作前期培育。  对照省双创人才条件和标准,开展明年双创团队及双创人才项目调研和策划,掌握现有创新人才基本情况,通过实施《资助办法》,全面了解人才情况,引进和培育符合条件的创新人才。 上半年组织,10月完成并下达。  
  实施“龙城英才计划”-《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高端人才引进的实施办法》,给予符合条件的引进人才购房补贴,引进单位引才资助。  结合市科技服务业机构备案工作,组织服务业企业申报符合条件的年薪30万元以上的科技服务业高端人才申报。 年内完成。  
  对接国家级科技领军人才,推动常州创新驱动发展、产学研深度融合、实现科技同产业无缝对接,在深入园区、企业挖掘需求,探索创新合作机制、加强保障服务等方面,建立一条紧密合作的联络渠道。  通过各类人才项目的组织实施,实地走访企业,挖掘新的创新需求,整理和推送到人才驱动中心。为园区和企业提供决策咨询服务,重点对创新园区科技发展规划进行认证和推进;围绕企业创新人才需求,加强人才的对接和引进。 每季度进行工作小结,每半年面对面沟通汇报。  
  重点对我市“六大工程”中的100名科技创业企业家,以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领军人才创业企业董事长、总经理、技术副总经理,各类孵化器及众创空间负责人进行专题培训。  全年组织5期科技型企业家专题培训班,举办“龙城讲坛•科技企业家讲堂”6场,辖市区专场2场,全年培训企业家350人以上。  每半年赴省外院校培训一次,每季度在常州举办一次。  
三、创新政策落实与改革专项行动
总体思路:通过上级科技政策的落实,以及市创新29条政策实施细则的制订和出台,配合各类创新改革措施,指导我市企事业单位加快科技成果研发和产业化步伐。
工作内容 主要目标 具体任务 服务对象 工作措施及支撑手段 时序
进度 牵头
部门 配合部门
落实创新政策,深化科技改革。 通过国家科技税收优惠政策、省市创新政策的贯彻落实,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消除阻碍科技创新的机制和体制障碍,培养积极的科技创新文化。2018年,全市科技税收减免税总额超29亿元,争取企业研发费用省级奖励资金全省前4名。 落实高新技术企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科技税收优惠政策 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 1.充分发挥市科技创新政策联席会议的作用。加强与市财政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以及各辖市区科技局的沟通和联系,通过联席会议解决企业科技创新政策落实中的具体问题。
2.加强宣传与辅导。利用大走访的机会,全面发放《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辅导手册》(2018版),加快《高新技术企业企业所得税优惠辅导手册》编印,积极辅导企业享受国家科技税收优惠政策。 全年 法规处 各处室、
事业单位
  落实省自创区条例、省创新40条、市创新29条政策 创新创业主体 1.加强宣传与辅导。发挥天天518微信公众号、技术创新网等新媒体的作用,积极宣传和协调落实省自创区条例和省创新40条政策,引领我市创新发展。
2.出台市创新29条配套细则。充分发挥市创新29条政策激励效应,分批制订出台配套细则。
3.开展政策落实后评估。拟于四季度对市创新29条政策进行一次评估,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提升科技智库的战略研究水平 5个创新创业与改革研究中心 1.创新智库管理模式。发挥智库专家的作用,围绕科技创新工作的重点、热点、难点,确定年度重点调研课题,不断提升选题水平;探索课题的组织方式及工程化管理的方式,提高项目的竞争性与参与度,增强课题成果的应用性。
2.增强市科技信息中心的科技文献信息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市科技文献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市科技管理专家库的作用,为科技智库提供全方位信息资源和人才资源服务。
3.提升4个创新创业与改革研究中心的研究水平。引入绩效管理,促进各研究中心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在发展中提升战略研究水平,逐步培养一批有战略眼光的科技智库人才梯队。为我市科技体制及机制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及创新实践。   
四、科技服务业推进专项行动
总体思路:落实《市政府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相关政策措施,出台《常州市科技服务机构备案和绩效奖补办法》,对常州市的科技服务机构推进开展备案及绩效评估工作,培育和壮大科技服务市场主体,建设科技服务业集聚和示范区,促进科技服务业专业化、网络化、规模化、国际化发展。
工作内容 主要目标 具体任务 服务对象 工作措施及支撑手段 时序
进度 牵头
部门 配合部门
1.加强科技服务政策落实。
2.加快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建设。
3.发展壮大各类科技服务机构。
4.推进技术转移服务。
5.促进科技服务机构联合。
6.加强科技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1. 新引进公共研发机构、技术转移中心5家,促进企业与院校合作共建产学研基地、研发中心30家。
2. 新建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120家(其中省级以上30家)。
3. 全市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实现服务收入超1.5亿元。
4. 牵头组织第十三届中国常州先进制造技术成果展示洽谈会全市重大产学研活动10场,区域性、行业性产学研专题活动100场,全年达成产学研合作项目1200项。
5. 探索与实践产学研新型合作机制,重点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加快出台“新型研发机构实施细则”,新认定3-5家新型研发机构。
6. 开展常州市公共创新平台绩效评估工作,对我市公共创新平台进行绩效评估,提升平台公共创新服务能力。 开展全市科技服务机构备案工作 全市科技服务机构 1. 积极落实《市政府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相关政策措施。
2. 出台《常州市科技服务机构备案和绩效奖补管理办法》。 全年 产学
研处 高新处
协调处
法规处
  开展服务机构绩效奖补工作     
  牵头组织“2018校(院)地合作圆桌会议”、“第十三届中国常州先进制造技术成果展示洽谈会” 全市创新型企业、科技服务机构,园区板块 1. 牵头组织第十三届中国常州先进制造技术成果展示洽谈会。
2. 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的合作,新建和提升一批公共创新平台和企业研发机构。.
3. 进一步培育和壮大科技服务市场主体,建设科技服务业集聚和示范区,促进科技服务业专业化、网络化、规模化、国际化发展。 上半年  
  提升科技咨询服务层级 科技咨询业机构 1. 促进科技咨询业机构特色化发展,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为主,开展各类科技咨询活动。
2. 促进科技咨询业机构联合化发展,加强行业自律、促进互动,打造良性的科技咨询业运营环境。
3. 促进科技咨询业机构国际化发展,支持各科技咨询业机构“引进来、走出去”开拓国际、国内市场。 全年 法规处 产学研处
1.加强科技服务政策落实。
2.加快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建设。
3.发展壮大各类科技服务机构。
4.推进技术转移服务。
5.促进科技服务机构联合。
6.加强科技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1. 新引进公共研发机构、技术转移中心5家,促进企业与院校合作共建产学研基地、研发中心30家。
2. 新建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120家(其中省级以上30家)。
3. 全市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实现服务收入超1.5亿元。
4. 牵头组织第十三届中国常州先进制造技术成果展示洽谈会全市重大产学研活动10场,区域性、行业性产学研专题活动100场,全年达成产学研合作项目1200项。
5. 探索与实践产学研新型合作机制,重点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加快出台“新型研发机构实施细则”,新认定3-5家新型研发机构。
6. 开展常州市公共创新平台绩效评估工作,对我市公共创新平台进行绩效评估,提升平台公共创新服务能力。 发挥科普基地的科普功能 市科普基地 1. 加强对市科普基地建设工作的指导,促进科普基地特色业务建设。
2. 开展市级科普基地的评优活动,提升科普基地的服务能力。
3. 加大市科普教育基地宣传,扩大市科普教育基地知名度与影响力。 全年 法规处 产学研处
  促进专利代理机构发展 专利代理机构 1. 落实专利代理服务大户奖励政策。编印《专利代理机构服务手册(2018年)》并向企业发放,宣传有资质代理机构和专利代理质量的重要性,促进专利申请人与专利代理机构的合作。
2. 召开2次专利代理机构工作座谈会,及时了解专利代理机构发展情况,及时传达国家和省对专利代理工作的工作要求和监管精神。  协调处 法政处
知识产权
维权援助
中心
  促进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发展 知识产权服务机构 1. 积极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专利保险工作,促进相关服务机构业务开展。大力宣传贯彻《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国家标准,引导企业与服务质量好的贯标咨询服务机构开展合作,促进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水平提高。
2. 加强对企业开展专利导航、专利预警工作的指导,促进相关知识产权咨询和数据服务机构业务发展。  法政处 
  促进省知识产权服务集聚发展区建设 科教城 1. 积极引进国内外高水平的专利服务机构入驻科教城。加强对科教城知识产权服务集聚发展区的宣传,帮助集聚发展区的相关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与企业开展对接。
2. 加强对科教城知识产权服务集聚发展区工作的指导和服务,促进集聚区各项建设工作顺利推进。  协调处 
1.加强科技服务政策落实。
2.加快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建设。
3.发展壮大各类科技服务机构。
4.推进技术转移服务。
5.促进科技服务机构联合。
6.加强科技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1. 新引进公共研发机构、技术转移中心5家,促进企业与院校合作共建产学研基地、研发中心30家。
2. 新建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120家(其中省级以上30家)。
3. 全市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实现服务收入超1.5亿元。
4. 牵头组织第十三届中国常州先进制造技术成果展示洽谈会全市重大产学研活动10场,区域性、行业性产学研专题活动100场,全年达成产学研合作项目1200项。
5. 探索与实践产学研新型合作机制,重点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加快出台“新型研发机构实施细则”,新认定3-5家新型研发机构。
6. 开展常州市公共创新平台绩效评估工作,对我市公共创新平台进行绩效评估,提升平台公共创新服务能力。 提升创业孵化平台服务能力 创业孵化平台运营主体 1. 推进大学科技园、孵化器、加速器等建设“一平台三中心”(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产学研服务中心、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创新创业人才服务中心)。明确产业定位,形成服务形态,建立专门机构和具有专职人员开展日常运行管理,为创业者和初创企业提供技术、资金、人才、孵化、工业设计、检验检测等服务。
2. 加快建设众创空间。重点支持专业服务型众创空间建设,加快创业项目落地孵化、培育科技型小微企业;支持中小微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形成一批高成长性的新兴产业企业集群。
3. 积极推进全市创业孵化平台提质增效。进一步开展市级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的备案和认定工作,引导有条件的平台做大做强,积极培育市级平台申报省级、省级平台申报国家级。鼓励平台运营主体品牌化战略发展,向我市及市外乃至省外开展品牌和运营管理输出。 全年 高新处 生产力
促进中心
  积极发展科技金融服务 科技金融服务机构 1. 通过“苏科贷”、“金融机构风险贷款”等多种产品,积极引导科技支行加大对我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放贷款。配合银行,不断探索科技贷款新产品。
2. 积极实施省天使投资风险补偿资金、市科技型创业企业孵育计划等项目,引导创投机构投资我市科技型中小企业。
3. 在全市范围内积极推广科技保证保险业务,扩大参与保证保险的合作保险公司和银行。
4. 开展“上市挂牌、IPO、新三板政策及操作实务”培训及对接活动,按照上市要求规范生产、经营及管理行为,支持及服务企业推进股改、签约、上市及挂牌等进程,支持企业与中介机构签订上市保荐协议并进入上市实质性运作。建立面向市场的高科技企业“新三板”筛选、评价和培育机制,打造企业与主办券商及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评估事务所等机构的对接平台,辅导企业按照“新三板”挂牌规范要求推进前期工作。   
五、中以常州创新园建设专项行动
总体思路:“十三五”期间,市科技局在中以常州创新园建设工作中的定位是:“两个集聚一个体现”,即:集聚创新资源,集聚创新服务,以及科技体制改革先行先试有所探索和体现。2018年中以创新合作联合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将要召开,为此借助东风,全面推进落实《中以常州创新园共建计划》,加强省、市、区、园四级联动,加强各条线联动,持续推进园区创新发展。本专项行动计划由国际科技合作处牵头,由科技局各部门群策群力,全力支持服务中以园的建设,努力将园区打造成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的国际合作典范。
序号 工作内容 主要目标 具体任务 工作措施及支撑手段 时序
进度 牵头
部门 配合部门
1 优化机制体制,推动先行先试。 争取各方面经费支持、优惠政策先行先试 组织参加2018年第四次中以创新合作联委会 组织我市以及园区参加2018年第四次中以创新合作联委会,在会上中以国家领导人见证下,讨论园区发展、政策支持以及双方合作互通。 上半年 国际处 有关部门
   继续推进落实以方诉求 依托科技部、省政府、省科技厅、省知识产权局以及有关国家部委办局,进一步推进落实以色列方面提出的知识产权保护、医疗器械审批绿色通道等诉求。 全年
全年  法政处
   完善市区园联动、市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动工作机制 完善市、区、园联动,以及市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动工作机制,定期组织召开园区建设工作会议,调动地方各部门积极性,协同工作。   有关部门
   协助管理市级财政的园区专项经费 协助市财政局,加强对园区专项经费的监督管理。  计财处 国际处
2 支持园区科技创新创业 新增市级以上科技创业平台2家以上 指导园区科技创新创业工作 支持科技研发项目,支持科技型成长企业成为高新技术企业,支持园区建设众创空间、孵化器等平台建设等。  高新处 
  “苏科贷”贷款企业2-3家;推进参股中以基金 科技金融服务 解决入驻企业融资难问题,对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组织申报“苏科贷”项目;组织中以创新园企业与合作银行对接。
推进设立常州市天使投资引导基金,参股中以园区设立的相关基金。  生产力中心 科技金融促进中心
3 集聚以色列创新资源 年内支持引进2-3家机构或者项目 支持园区企业承担科技计划项目 支持园区引进的以色列高技术企业、技术转移平台、孵化器等承担省市科技计划项目,支持园区企业创新创业。  国际处 各有关
处室
3 集聚以色列创新资源 年内支持引进2-3家机构或者项目 推进常州中以科技合作中心建设 充分发挥我局中以科技合作中心的作用,为园区做好科技服务,协助开展各种国际科技合作活动,协助各类科技资源的引进。 全年 交流
中心 国际处
   以色列项目资源推荐和引进 做好以色列创新资源的引进和推荐工作,积极推荐引进以色列国际知名大学、研发机构、技术转移机构、专家资源。积极开展中以企业的对接交流。  国际处 交流中心
4 支持园区知识产权体系建设 争取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牌 园区知识产权体系建设 推进中以国家知识产权国际合作与保护试验区建设,争取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牌;发挥好已建中以知识产权国际合作平台作用,完善相关管理和服务体系;协助园区出台对以色列专利导入有吸引力的政策措施。  法政处 国际处
  举办相关知识产权业务培训1-2场 园区知识产权培训 提高园区企业和政府工作人员的知识产权意识和能力,举办中以合作相关的知识产权业务培训 上半年 协调处 
5 开展科技对接活动 年内举办专题活动2-3场
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2-3场,达成合作项目3—5项 开展对以国际科技合作活动 组织参加以色列生物医药周、以色列创新创业大赛等一系列活动。 全年 国际处 交流中心
   开展生物医药技术推介等对接活动 组织开展生物医药技术推介等系列活动,推进创新园医疗器械产品示范推广,帮助企业搭建多方沟通与交流的平台。  农社处 生物中心
交流中心
   园区产学研合作工作深化 1.加强对石墨烯新材料产业产学研协同基地、上海交大科技园、西安交通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等技术转移机构的指导和服务,引进相关领域的科技成果和专家团队;
2.共同举办多种形式的区域性、行业性精准产学研对接交流活动,加速推动建立以常州中以园本土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生态,促进和支持一批合作项目在园区转化。  产学
研处 国际处
生产力
中心
6 加强科技宣传 市外主要刊物至少2篇;市内报刊至少12篇;电视台报道每月至少2期。 加强对外宣传 围绕园区重要会议、重大活动和重点项目,加强采访报道,突出特色亮点。  办公室 国际处
六、“十百千”创新型企业培育专项行动
总体思路:落实新一轮“十百千”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实施意见,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
工作内容 主要目标 具体任务 工作措施及支撑手段 时序
进度 牵头
部门 配合部门
建立完善覆盖企业初创、成长、发展等不同阶段的创新生态系统,形成上下联动、分类施策的创新型企业培育体系和工作机制,构建以创新型领军企业、科技型上市(挂牌)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小微企业组成的创新梯队。 培育50家左右创新型领军企业,年销售收入超1600亿元;科技型上市培育企业数达350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00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有效知识产权超1.6万件。 创新型领军企业:
1.围绕机器人和智能装备及先进碳材料等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或分盟。
2.牵头组织行业内上下游龙头企业以产学研合作方式申报国家、省“项目+课题制”重点项目和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 1.以宏发纵横、中简科技、快克股份等骨干企业,进一步整合各方创新资源,建设创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2.关注国家、省项目指南的发布,前期做好扎实的调研组织策划工作,组织企业和相关院校参与,精心组织撰写申报材料,积极向上沟通衔接。 全年 高新处
科服处
法政处 生产力中心
计财处
产学研处
  科技型上市培育企业:
1.加快股份制改造步伐。
2.大力推进挂牌上市。
3.鼓励加大研发投入,积极承担国家、省高水平科技项目,为上市挂牌积累后劲。 1.积极探索有股改意愿同时又面临突出遗留问题的企业,加大各方协调力度,为企业股改排忧解难。
2.与金融办等部门合作,为企业上市及新三板挂牌做好服务。
3.组织申报省上市培育企业,争取无指标申报省科技项目,并组织辅导企业申报。  高新处
法政处 生产力中心
  高新技术企业:
1.申报省高企培育库,争取设立市高企培育库。
2.组织申报市高新技术产品。
3.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享受相关税收政策。 1.组织企业申报省高企培育库,争取获得省厅资助。
2.成立高企导师队伍,撰写申报手册,积极组织市高品的申报,加强培训辅导,提高申报质量。
3.与各部门沟通协调,让更多高企获得税收优惠。做好研发费加计扣除政策和操作实务宣传,形成争议解决流程规范、依申请开展研发费项目鉴定工作。  高新处
法规处
法政处 
 
七、新材料产业创新专项行动
总体思路:进一步加快新材料产业链建设,不断加强新材料产业稳固建立和提升发展,加速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现代产业体系,全力推进经济结构
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
工作内容 主要目标 具体任务 服务
对象 工作措施及支撑手段 时序
进度 责任部门 配合
部门
通过新材料产业链相关的“政产学研用介资”创新资源的优化组合和集中集成,以实现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突破、战略性新产品研发、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和示范应用。 通过专项的组织实施,培育一批项目、建设一批平台、提升一批企业、集聚一批人才,结合创新政策的贯彻落实,大力推动新材料产业链发展。 协同推进新材料产业链建设 产业链企业 以《新材料产业链招引指南》为指引,协同各有关部门,积极做好产业链服务工作,保证产业链重点项目按计划推进实施。落实产业链补链、强链协同推进制度,定期走访、调研产业链企业及承载载体发展情况,及时会同相关部门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全年 高新处 生产力中心
  推进公共平台建设 产业链研发机构 围绕新材料产业链发展需求,以引进、培育、提升相结合,建设一批产业研究院、重点实验室等产业重点研发机构,对企业研发机构进行绩效评估并择优予以政策支持,为常州新材料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产学研处
计财处
法规处 
  推进创新联盟建设 产业链科技型企业 发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产业构建、重大技术研发、标准化促进、资源共享、行业交流、市场推广、品牌培育、专利导航等方面紧密合作纽带作用,打造产业链上下游资源配置合理、相互支撑、紧密协作的创新战略利益共同体,深化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推进现有联盟运行效能建设,选择产业细分行业领域组建联盟,对绩效明显的给予政策支持。   高新处
计财处
产学研处
协调处
法规处 生产力中心
  推进创业载体建设 产业链骨干企业、初创企业 进一步支持产业链骨干企业建设专业化的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通过兼并、收购的方式,吸收新鲜创新资源,激发二次创业活力,延伸产业链上下游,打造产业航母。  高新处 
  推进产业集聚建设 产业链科技型企业 推进已有的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基地、先进碳材料等省级新材料科技产业园建设,抢抓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建设的历史机遇谋划组建新材料产业基地和科技产业园。   
通过新材料产业链相关的“政产学研用介资”创新资源的优化组合和集中集成,以实现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突破、战略性新产品研发、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和示范应用。 通过专项的组织实施,培育一批项目、建设一批平台、提升一批企业、集聚一批人才,结合创新政策的贯彻落实,大力推动新材料产业链发展。 推进创新资源集聚 产业链科技型企业 充分利用“5•18”招才引智大平台,做好新材料产业企业需求征集,组织新材料技术领域的技术、人才、资本等创新要素重点专题对接活动,实施精准有效的需求对接洽谈。围绕新材料产业链发展要求,跟踪境内高校院所在新材料优势学科发展最新成果,促成高校院所与产业企业合作,建立有形态、有内容、有手段、有实效的合作创新机制。 全年 产学研处 生产力中心
    开展境外新材料产业创新资源交流活动,积极推荐引进境外新材料技术领域的知名大学、研发机构、技术转移机构、专家资源,积极开展与中方企业的对接交流,促进和支持一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的转化。  国际处 交流
中心
    推进科技金融服务,解决新材料产业企业融资难问题,对符合条件的产业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组织申报“苏科贷’项目,组织产业企业与合作银行对接。  高新处
计财处 生产力中心
    积极组织新材料产业领军型人才引进培育,以实施“龙城英才计划”《领军型创新人才引进培育资助办法》为切入点,结合市科技成果转化培育、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型创业孵育计划项目,支持新材料产业领军型创新人才引进项目,并纳入省双创计划项目作前期培育。以科技领军人才创新驱动中心常州分中心推进建设为契机,挖掘新材料产业企业呈现的高、难、新的创新需求,通过分中心对接国家级科技领军人才,以创新的合作机制,实现直达式、紧密型的合作渠道。  人事处
高新处
农社处 
通过新材料产业链相关的“政产学研用介资”创新资源的优化组合和集中集成,以实现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突破、战略性新产品研发、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和示范应用。 通过专项的组织实施,培育一批项目、建设一批平台、提升一批企业、集聚一批人才,结合创新政策的贯彻落实,大力推动新材料产业链发展。 推进骨干企业培育 产业链科技创新型企业 实施新一轮十百千创新型企业培育实施方案,确定新一轮新材料创新型领军企业和科技型上市企业培育名单。产业创新型领军企业围绕新材料产业细分行业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分联盟,并组织实施国家、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产业科技型上市培育企业加快股份制改造步伐,大力推进挂牌上市,积极承担国家、省高水平科技项目,为上市挂牌积累后劲。产业高新技术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全面落实对产业企业的支持政策。 全年 高新处
计财处
法规处
农社处
产学研处
科服处
国际处 生产力中心
    强化培育和筛选,组织新材料产业企业承担新材料产业领域重大成果转化项目。围绕省成果转化指南方向,择优筛选我市新材料产业企业申报省项目。衔接省成果转化指南方向,组织好市成果转化培育计划中新材料产业领域的指南编制,引导产业链骨干企业承担项目。强化项目服务,督促项目实施,进一步提高新材料骨干企业创新活动组织能力,确保项目取得预期效果,为新材料产业发展注入创新动力。  科服处 
  推进知识产权战略实施  推进新材料产业企业深入开展《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贯标工作,促进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有效实施,对取得省绩效评价合格以上或国家认证的择优给予政策支持。推进产业企业建立企业专利数据库,通过专利大数据分析,找准产业技术发展最新方向、竞争对手、创新合作伙伴、利益共同伙伴,极大导航企业技术研发方向和规避侵权风险。推进产业及细分行业专利预警分析,服务于产业企业。  法政处
协调处
计财处
法规处 维权援助中心

 
八、新医药产业创新专项行动
总体思路:落实两会精神,做好“项目增效年”各项任务,着力推进常州新医药产业发展。
工作内容 主要目标 具体任务 服务对象 工作措施及支撑手段 时序
进度 牵头
部门 配合
部门
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市科技局作为新医药产业的牵头部门,将会同各相关部门,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推进产业链快速发展。 2018年,通过专项行动计划,推动产业链8项重点项目的建设,实现整个产业链规模以上产值达到440亿元,同比增长10%以上。 推进重点园区和骨干企业建设 园区、孵化器、骨干企业 推进生命健康产业园、国际医疗产业园两个专题园区建设,争取获得国家级医药专业园区称号。加快生物医药加速器、海博孵化器、医疗器械孵化园等专题孵化-加速器建设与升级。推进四药、常药、亚邦、千红、福隆、钱璟等骨干企业发展,做精做专、做大做强,扶持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壮大发展。 全年 农社处 生物中心
  服务产业链,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产业链企业 协同各相关部门,积极做好产业链服务工作,及时召开新医药产业链联席会议,保证产业链重点项目按计划推进实施。落实产业链协同推进制度,定期走访、调研产业链企业进展情况,跟踪产业链重点项目进展,了解项目需求,对于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积极会商解决。   
  加强科技人才引进和培养 新医药企业 积极宣传我市创新创业的优惠扶持政策及新医药产业环境,争取国内外高层次专业人才能够在我市落户发展。鼓励企业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扶持,对项目负责人的重点培养,自主培养高层次、高技能人才。联合中国药科大学,组织高层次人才培训。   
  新医药产业发展分析 新医药企业、高校院所、医疗机构 加强针对产业链国内外产业发展形势,我市产业发展、科研平台、人才引进和培养、省级以上项目及骨干企业发展情况等开展的研究及分析工作,及时掌握反映情况,形成研究分析报告,为产业未来发展提供参考思路。   
  推进康复产业发展 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康复护理机构及康复器具生产企业等 建立科技、卫健、民政等部门间的横向联系,及时协调解决医养康护推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组织517康复产业交流会,邀请国内康复领域知名的专家走进常州,为康复产业发展出谋划策;鼓励医养康护机构利用新技术,推进医养康护信息化进程,建立居家养老智能化、自动化服务平台。   
九、知识产权密集型示范园区建设专项行动
总体思路: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目标,以争创知识产权强市为抓手,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推进我市各高新园区和经济开发区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工作,打造具有常州产业特色的知识产权密集型园区,增强知识产权对园区发展的贡献度,为常州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提供支撑。
工作内容 主要目标 具体任务 服务对象 工作措施及支撑手段 时序
进度 牵头
部门 配合部门
增强园区知识产权创造 围绕园区的骨干企业,加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推进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水平,提高园区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培育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和企业。 推进企业提高知识产权管理能力 “十百千”创新型企业 1.争取创新领军企业承担省高价值专利培育示范中心建设工作;
2.推动创新型企业中的骨干企业实施省、市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计划项目;
3.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广泛开展《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贯标工作。 全年 法政处
协调处 高新处
  推进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和企业的培育工作  1.落实好省、市的专利申请和授权的扶持政策,引导企业加大专利创造,提高专利质量;
2.在省知识产权局的统一部署下,做好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的统计监测工作,促进相关政策的聚焦;
3.开展市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的培育工作。   
  加强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 “十百千”创新型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和研发人员 举办企业知识产权总监培训、知识产权工程师培训、专利信息分析利用实战培训、专利挖掘与撰写实战培训、上市培育企业知识产权风险防范培训等各类培训15场2000人次以上。   
  做好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的培育和引进工作 各科技园区 1.促进科教城的省知识产权服务集聚发展区建设;
2.优化常州高新区的省专利审查员实践基地建设;
3.会同各辖市区知识产权局做好已建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与园区企业的业务对接和推介工作;
4.做好与国内外相关知识产权高端服务机构的联系沟通工作,推介常州的科技创新环境,并做好与相关园区的对接服务。   维权
援助
中心
加强园区知识产权保护 加大园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力度,形成园区创新创业的知识产权安全环境,提高园区核心竞争能力。 建设国家知识产权合作与保护试验区 中以常州创新园 1.完善中以常州创新园知识产权服务中心的建设,重点为各入驻机构的业务开展做好对接,为园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2.建立中以创新园知识产权会商制度,建立健全重大案件沟通协调机制;
3.落实并不断完善省局下达的中国(江苏)—以色列知识产权国际转移平台建设项目取得的成果和经验做法;
4.编制中国和以色列专利制度基本知识手册;
5.探索开展双向的知识产权实务培训。 全年 法政处
协调处 国际处
  促进中国(常州•机器人及智能硬件)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各项业务全面展开 科教城 1.优化备案企业评选标准,设置更为科学、客观的备案企业评估标准,建立备案服务企业的长期追踪机制,积极培育高价值专利;
2.建立全流程业务规范,建立预审服务质检工作机制,制定预审服务质检标准,建立预审服务案件追踪评估机制;
3.建设全国首家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信息化系统。与知识产权出版社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同开发 “知识产权协同保护信息系统”。   产学研处
  开展专利执法维权“护航”、“闪电”专项行动 园区企业 1.实施市区两级管理部门联合执法,落实各区局查处涉嫌假冒专利行为案件主体责任;
2.开展“正版正货”示范街区和行业创建;
3.为企业知识产权维权提供援助。   维权
援助
中心
促进园区知识产权运用 完善园区知识产权创新布局,加快知识产权运营体系建设,开展在常高校知识产权技术供给服务行动,培育高新技术企业集群。 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和专利保险工作 科技型中小企业 1.开展与平安保险、兴业银行等新的金融机构合作,创新金融产品,完善“银行+平台+保险+担保”的专利质押融资体系,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知识产权金融服务;
2.引入社会资源参与专利金融服务,在畅通知识产权质押物处置渠道等方面开展探索,支持佰腾公司“专利产品平台”等构建。 全年 法政处
协调处 维权
援助
中心
  深化重点产业专利预警分析研究 碳材料、机器人及智能硬件领域企业 1.按照“产业+重点企业”的模式,向重点技术分支开展细化研究,建立专题数据库;
2.增强预警分析对重点企业具体研发工作的指导作用。加强对专利预警分析报告的解读培训工作,加大对产业专利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共享,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建立在常高校专利创造协作网络 在常高校 1.通过定期交流研讨,促进高校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成功经验和举措;
2.发挥常州大学知识产权服务中心作用,辐射带动我市各高职院校技术供给能力提升;
3.突出在常高校近地化企业服务优势,促进在常高校与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合作,加快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帮助企业提升研发能力,建设我市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集群。   产学研处
  争创国家、省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园区或者省知识产权强省建设区域示范单位 溧阳经济开发区、天宁经济开发区、武进经济开发区 1.召集相关辖市(区)和园区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对照国家、省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的评价指标要求,认真梳理差距,明确工作要求。对重大事项通过市局与辖市(区)、园区工作会商活沟通的机会向辖市(区)、园区领导提出建议;
2.及早开始整理和准备申报材料,仔细把关,务求全面详实反应相关的知识产权工作实力和成绩,提高申报成功率;
3.做好申报的汇报跟踪工作,及时了解相关问题。   维权
援助
中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