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正文
浏览次数:
信息名称:2016年工作总结和2017年工作思路
索 引 号:014109779/2017-00033
法定主动公开分类:其他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市文广新局
生成日期:2017-09-26 公开日期:2017-09-26 废止日期:有效
内容概述:2016年工作总结和2017年工作思路
2016年工作总结和2017年工作思路

2016年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市文广新系统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文化改革发展的新部署、新要求,围绕市委市政府年度工作总目标,以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一级博物馆创建和“文化100”为重点,全面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艺术精品生产、国有院团改革、文化人才培养、对外文化交流、文化市场管理等各项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圆满完成了年初设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推进

围绕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和均等化目标,深入推进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国家级示范项目创建等,加快构建覆盖城乡、服务均等、优质高效的现代文化公共服务体系。

一是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全覆盖。对照省级示范区创建标准,市、辖市、区进一步加大投入,整合资源,突破重点难点,实现了市建有图书馆、文化馆和博物馆,辖市、区建有图书馆、文化馆,乡镇(街道)建有综合文化站,村(社区)建有文化室的四级文化设施网络创建目标,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1600平方米。目前,天宁区和新北区图书馆已经建成,钟楼区图书馆已经开工建设,金坛区新建图书馆主体工程已经完成,全市6家区级文化馆全部被评定为国家一级馆,全市59个乡镇(街道)文化站、1008家村(社区)文化室全部达到和超过省创建标准。上个月,在省委、省政府召开的全省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推进会上,新北区三井街道的成功做法,得到了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王燕文的高度肯定。

二是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在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的基础上,重点将市级公共文化服务向村和社区倾斜,着力破解城乡文化供给二元化格局。扎实推进“文化三送”工程。市财政设立每年500万元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通过项目补贴、资助和招标采购等方式,对送书、送戏、送电影推行“订单式”、“菜单式”服务。年平均送戏超1000场,送电影超10000场,送书超40000册。全面推行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市政府连续两年将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列入“为民办实事”工程。到今年底,全市一市五区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设全部建设到位并联网运行,同时在城区还建设了2家24小时自助图书馆,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大力提升电视图书馆服务效能。“电视图书馆常州模式”在全国57个项目中名列第三,以优异的成绩正式成为第二批国家级示范项目。目前电视图书馆已覆盖常州40万户家庭,市民在家里打开电视机,就能够享受到市图书馆的数字图书、讲座以及文化共享工程等丰富的文化资源,成为我市创建省级示范区的一大创新成果。努力建好文化共享工程。我市的文化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已全面建成,各基层服务点和市支中心联网,共享30多TB的各类影视资源、讲座资源、科普知识、电子图书、地方文献等,乡镇(街道)、村(社区)的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同时大力开展“结对子、种文化”活动,完成了8套“常州风”广场舞编排,开办6期基层文艺骨干培训班,为基层培养了一大批工作积极业务娴熟的文艺干部。

三是扎实推进文化广场重点项目建设。密切配合市城乡建设局及市晋陵公司,充分发挥协作推进机制的作用,抽调精干力量,组成专门工作小组,扎实推进新图书馆、美术馆(名人馆、非遗展示馆)的施工进度和室内装饰方案设计招标,邀请来自上海、苏州、杭州等地四家国内一流公司参与设计竞赛。6月,组织召开了室内装饰方案设计专家评审会,邀请9位国内著名专家组成评标组,对装饰方案设计进行评审,分别有两家公司入选。

二、历史文化传承保护体系全面加强

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文物保护的指示精神,进一步加大文物保护与利用力度,切实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不断向纵深推进。

一是文保基础工作进一步夯实。完成“十三五”规划编制。围绕省文物局关于“十三五”规划编制的工作要求,高标准完成了《常州市十三五文物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并由市文管委会议通过。溧阳市、新北区等辖市区也相应完成了各自“十三五”文物工作规划。完善文保法规体系。参与《常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起草、论证工作。制定出台了《常州市鼓励非国有博物馆发展管理办法》、《常州市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修缮补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和《关于进一步明确文物保护工作责任的意见》。完成了可移动文物普查总结和验收报告。并在普查成果的基础上,编撰了《常州宝语》一书,对常州可移动文物精品进行深入全面解读。文物保护氛围浓厚。成功承办江苏省文化遗产日主会场活动,开展“爱遗产、走大运”群众毅行,“我最喜爱的常州古城十大文化遗产”评选灯系列活动,参与市民超3000人。成功举办中国大运河保护利用常州论坛。邀请了近百位国内知名专家云集常州对大运河保护利用进行深度研讨,吸引十余家境内外媒体争相报道,常州运河的保护经验得到广泛好评。

二是文化遗产展示体系不断完善。启动青运史馆建设,完成方案编制并通过社会意见征求。提升大运河记忆馆,在现有大运河文化陈列馆基础上,进一步完成提升运河记忆陈展水平,陈展设计方案已经形成。名人故居展示不断推进,完成了李公朴生平事迹展览馆布馆工作。周有光图书馆、唐荆川纪念馆展陈设计方案已通过审定,工程正在推进中。史良纪念馆、赵元任故居陈展设计正在策划中,计划到明年上半年,这四个纪念馆都可以实现对外开放。      

三是文物保护工程有序实施。一批文保建筑得到修缮。全年共安排修缮项目21个,太平桥、登云桥、万绥东岳庙、九龙禅寺大雄宝殿、戴王府彩绘保护、合剌普华墓等修缮工程基本竣工。中华曙猿化石地点和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旧址保护规划以及贞女祠维修保护与环境整治方案都在编制中。一批考古项目得到实施。完成江苏省川东港、寺墩文化遗址、太湖流域水下考古等重点项目。配合地方建设开展地铁二号线沿线、S265省道、新龙生态林项目、新港热电、黄梁浜、沿江城际铁路、华电等重大项目的田野考古工作。

四是博物馆群建设有效推进。市博物馆获得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并以江苏省测评第一的成绩参评国家一级博物馆。围绕“5.18国际博物馆日”和“文化100”活动,推出丰富的系列展览,并拓展展览外延,开展馆校共建,年参观接待量70余万人次。成功举办瞿秋白英勇就义81周年纪念学术研讨会。非国有博物馆发展日益规范,组织制定国有博物馆对口帮扶非国有博物馆协议,举办非国有博物馆参加江苏省非国有博物馆馆长培训班,与常州市财政局联合开展了2016年度常州市非国有博物馆运行评估工作,促进非国有博物馆健康发展。

三、国有院团体制改革日益深化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深化院团改革为动力,进一步解放艺术生产力,打造了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有地位的艺术精品。

一是艺术精品生产更显活力。《夕照青果巷》成功亮相首都舞台,10多位副部级以上领导和千名首都观众观看演出并给予一致好评。大型滑稽戏《幸福的红萝卜》成功入选省舞台艺术十大精品工程,中篇弹词《龙城谍恋》入围全国牡丹奖。锡剧《夕照青果巷》、《好人老马》、歌曲《楝花谣》等十多个作品获得国家及省艺术基金资助。成功举办第十届常州市青年演员汇演、第十届常州戏剧文学奖评选。成功举办纪念刘海粟诞辰120周年系列活动,推出“朱屺瞻画展”“宋文治画展”“宋玉麟画展”“常州画派作品展”“美籍华人和芝圃花鸟画展览”等展览讲座超百场次。《学院风骨——当代书法专业博士作品巡回展暨学术论坛》等二十多幅作品、项目入选国家、省艺术基金和省级以上各类展览。

二是艺术生产机制大胆创新。与省戏校联合办学,面向全省招生,成功寻找常州锡剧“第七代传人”,挑选了16名应届初中毕业生到省戏校进行为期5年的培养,有望成为百年锡剧薪火传承的“希望之星”。依托市歌舞剧院,组建成立全省首家综合性专业民族乐团。并邀请何占豪等著名音乐家加盟创作“常州组曲”,与中央民乐团合作,年内将推出常州民乐首届新年音乐会。

三是院团深化改革深入推进。今年围绕院团改革的一系列难点问题,积极推进落实“老人老办法”政策,以“核定基数、购买服务、绩效考核”方式加大对改制国有文艺院团的财政保障力度,“做实”常州市文化艺术管理中心,推动中心加挂常州地方戏曲传习所牌子。拟定国有文艺院团深化改革考核办法,进一步强化剧团自身建设,积极争取各项配套政策,做到各项支持政策有机衔接,有效助推国有文艺院团深化改革。

四、“文化100”惠民成效不断超越

作为我市文化惠民新品牌,“文化100”大型惠民行动成功举办三年来,逐渐摸索出“政府部门操办,文化团体担纲,市民百姓参与”的新路子,社会效益和影响不断提升。

今年年初,整体谋划和推进第三届“文化100”各项筹备工作。9月—11月三个月时间,全面推出十大系列、387项免费文化活动。成功引进了“国际民间艺术周”,来自俄罗斯、希腊、印度、波兰、科特迪瓦、塞尔维亚、斯里兰卡等8个国家近200名外国艺术家来常,集中汇演两场,走进20个社区与“社区天天乐”普通市民同台演出20余场,吸引市民观众超10万。成功引进了“马王堆特展”、“圆明园慈禧珍宝精品展”、“明清圣旨臻品展”等10余场精品文物展览。美术馆、画院以及市博物馆继续引进并推出了南博馆藏的常州画派精品展、宋文治、和芝圃、魏华邦等书画精品展,邀请了鲍鹏山、胡阿祥、毕飞宇等知名学者走进民元里一号“国学大讲堂”,为全市市民提供10余场高品位的文化讲座。推出了书香常州十大系列活动,龙城淘书节、樊豋分享会吸引了数十家各类书店企业和近万名读者参与。在“文化100”期间首次开展“文化进老区”活动,从全市文化系统抽调了数十名有一定知名度的文艺名家和青年文化人才走进金坛、溧阳老区,在10个最基层的老区村镇,举行文艺汇演,深受老区群众欢迎。持续3个月的第三届“文化100”,无论展演规模、惠民人数、项目内容等都是开创性的,其社会效益和影响全面超越了往届。并首次写入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连续三年被列为全市重点工程,被《人民日报》誉为全国文化民生的“常州现象”,吸引了兰州、东莞等许多兄弟城市前来考察学习。

五、“文化+”产业融合不断壮大

文化产业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定位和年度目标,积极发挥引导与扶持作用,不断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做优做强。

一是积极争取部省资金支持。为贯彻落实中央、省级文化产业引导资金申报的最新政策,积极举办各类文化产业引导资金申报培训班,320多家企业参加了培训。并针对性地辅导重点企业的相关申报工作。全年共完成22个文化产业项目获得中央、省级文化产业引导资金共计2220万元。

二是全力推进文化产业创新创优。新增上市挂牌文化企业3家,目前全市已有新三板、Q板、E板挂牌文化企业20家,直接或间接获得融资达12.5亿元。重点推进东方盐湖城、西太湖影视基地和东方集装箱文化创意小镇等项目建设。东方盐湖城、江苏(常州)西太湖影视产业基地相继头投运。集文化创意、动漫数字娱乐、主题电影展示等综合性文化旅游项目——东方集装箱文化创意小镇已完成40%的工程建设任务,计划2017年3月将正式对外开放。常州创意产业基地荣膺“全国优秀电子商务园区”20强和“省级版权示范园区(基地)”称号。常州灵通展览用品有限公司入选“江苏省自主工业品牌五十强”。建成首个省级众创空间--龙城创意天乾创客空间。

三是搭建文化发展创新平台。与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经信委等单位共同举办2016“同天杯”第三届常州文化创意和设计大赛。共收到各类参赛作品2560件,37件作品分获本次赛事的各个奖项。大力加强文化企业家能力提升。分期组织我市文化企业负责人参加省文化产业协会举办的“‘十三五’江苏文化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培训班,浙江传媒大学文化企业培训班。支持重点文化企业“走出去”,组织文化企业组团参展苏州文博会、扬州图书交易会、深圳文博会等。参与组织第十三届中国(常州)国际动漫艺术周,并取得良好效果。

六、文化团队建设成效显著

深入实施文化人才培养“五大计划”,全面优化人才队伍梯队结构,为文广新各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队伍保障。一是着力打造文化人才培养“常州模式”。年初经过基层单位推荐,人才领导小组多次与单位和本人进行沟通,按照文化人才成长的规律,坚持以德为先、德艺双馨、德才兼备的原则,确定了44个人才项目。着重推出常州锡剧院“寻找第七代传人”工作,好中选优出16名锡剧后备人才。举办郑长安书法展,资助诸葛丽娜赴美国举办个展,组织人才赴韩国、澳大利亚、台湾、新疆伊犁进行文化交流。举办两场文化人才专场招聘会,共招聘13名专业人才。赴古田、浙大举办文化人才培训班。为6名青年人才聘请国家级、省级专家担任老师,引领成长。二是强化组织人事保障。开展干部教育培训,提高公务员综合素质。完成2015年度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年度考核的材料上报工作。组织老干部参观活动,有效落实老干部日常管理的对接工作,确保老同志舒心满意。认真做好艺术、图文博高中级职称的申报工作,严格做好参公事业单位和事业单位人员的资格审查、体检、政审等招录工作。

此外,文化行政综合执法工作不断创新突破,扫黄打非获得全国先进,被文化部誉为“常州模式”在全国推广。大胆创新全民阅读机制,依托“文化100”大平台,相继推出了国学大讲堂、龙城淘书节”等十大系列活动,吸引数万市民参与。常高艺在招生就业方面继续保持全省前列,录取分数高出省控线50分,生源质量大提升,高职就业率为98%,中专毕业生就业率为99%,实现了连续三年稳步增长。并与美国、英国、新西兰等国家多所本科院校合作开办国际班,在省内首次为设计艺术专业学子打开了直通国外留学的“BRT”绿色通道。

2017年工作思路

刚刚闭幕的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了文化改革发展的新目标、新要求。下一步,我们将立足全省有地位、全国有影响的目标,扎实推进十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是继续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推动《名城保护条例》出台,依法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加快大运河(常州段)文化走廊建设,彰显世界遗产的文化价值;推进周有光、唐荆川、史良等一批名人馆建设,提升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的文态、业态;深入挖掘研究常州良渚文化的价值和地位,打造“象墩遗址公园”,形成“南有淹城、北有象墩”的史前文化格局;改造提升瞿秋白、恽代英和张太雷等纪念馆,全力打响常州“红色文化”新品牌。

二是大力推进常州博物馆群建设。以国有博物馆为主体、民办博物馆为补充的博物馆群建设,争取5年内博物馆总数超50家。常州博物馆在今年获得“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的基础上,全力冲刺国家一级馆,力争在全国4600多家博物馆中脱颖而出,年观众量突破100万人次,让博物馆真正成为常州的“城市客厅”。

三是扎实推进基层综合文化服务实施建设。在今年底,顺利通过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验收的基础上,全力推进全市1008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力争公共文化硬件、软件建设水平领先全省,全力争创国家级示范区。

四是稳步推进常州文化广场建设。按照国内一流、省内领先的标准,精心设计、专业把关,全力推进常州文化广场项目建设,早日建成新图书馆、美术馆和非遗展示馆。尽早谋划新美术馆开馆引进国际级大展,力争成为公共文化主阵地、常州文化新地标。

五是持续推进艺术精品生产。精心打磨大型原创锡剧《夕照青果巷》,全力冲刺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创排以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林觉民为原型的锡剧《卿卿如晤》,全力冲刺“白玉兰奖”和“梅花奖”;启动以瞿秋白为原型的大型现代舞剧《觅渡》创排;推动常州与新疆伊犁文化项目合作,打造以江苏援疆为主题的舞台艺术精品,冲刺全国少数民族汇演最高奖。

六是以全新机制打造“常州民族乐团”。邀请《梁祝》作者、著名音乐家何占豪等三位大师合作,推出常州本土元素的原创民乐经典作品;推进与中央民族乐团合作,成功举办常州民族乐团首届“新年音乐会”,力争早日走进国家大剧院展演,成为“文化常州”走向国际新名片。


七是深入实施人才培养“五大计划”。推出第二届“十大文化英才”和“十大文化小英才”评选。选送一批艺术家和拔尖人才赴国内顶尖机构及国外深造。建立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和重大成果奖励机制,全力打造常州艺术家的群体品牌。

八是深度推进院团深化改革。妥善解决好遗留问题,为国有文艺院团“松绑”。出台新一轮内部机制改革方案,彻底打破薪酬体系“大锅饭”,切实做到出人出戏出精品、市场开拓有活力、公益文化有作为。

九是继续打造“文化100”惠民品牌。全面总结前三届“文化100”的成功经验,始终把老百姓的多元需求作为目标追求,敢于挑战、勇于超越、精于谋划,大胆整合国际国内优质文化资源,让市民百姓在家门口持续共享“文化盛宴”,真正成为可复制、难超越的全国文化民生的“常州模式”。

十是持续开展高层次国际文化交流。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进一步提升常州文化“走出去”的档次和水平。依托文化部海外文化中心平台和常州友好城市资源,强化顶层设计,挖掘常州历史文化资源,整合全市文化人才和艺术家团队实力,与招商、旅游、科技深度融合,广泛开展国际文化交流,全力提升“文化常州”的国际影响力和城市美誉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