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推进区域教育科学发展
(一)加快学校建设步伐。市和辖市(区)制定2013-2015年校舍安全工程实施方案,到2015年,所有校舍全部符合国家抗震设防要求。完善《常州市教育布局规划(2012-2020)》和《常州市教育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会同有关部门落实城乡学校建设用地和新建住宅开发中的教育设施配建要求。贯彻国家绿色建筑建设标准,在新建和改扩建学校中推进节能、节水、环保等新技术应用和智能化管理。根据省教育装备一类标准,制定实施教育装备规划,出台中小学艺术专用教室、课堂录播专用教室等配置方案,创新设计学校图书馆运行管理模式,试点配置科普智慧墙、数字化综合实验室和文科实验室。
(二)提升学前教育发展水平。深入实施学前教育五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创建工作,加强对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和检查。完善学前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协助辖市(区)推进幼儿园建设,促进各辖市(区)财政预算内安排的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稳步增长,增加市级财力对学前教育支持力度,对各辖市(区)学前教育重点项目给予扶持。启动首批市学前教育示范乡镇(街道)创建工程。严格规范办园行为,执行国家幼儿园教师配备标准,合理核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稳步实施学前教育教师绩效工资,落实幼儿园独立法人地位。
(三)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到2014年,各辖市(区)均高标准通过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示范区验收,60%以上的义务教育学校达到省定现代化办学标准,稳步提升义务教育质量。完善流动就业创业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政策,公办学校吸纳比例达90%以上。合理调整热点学校学区,严格控制热点学校择校比例和班额,热点普通高中统招名额分配到各初中的比例保持70%,从2013年起,所有公办初中招收的择校生毕业时不再享受统招名额分配。优化民办初中招生政策,促进民办学校健康发展。稳步推进轮岗交流,干部、教师、骨干教师均按每年不低于15%的比例交流,努力实现区域内学校间优秀教师比例大致相当。创新初中学校管理机制,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扶持力度,提高初中主动发展能力。
(四)实施城区学校提升改造工程。启动常州开放大学、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原地改造丽华中学、同济中学、花园中学,扩建清潭中学北校区,抓紧在建项目工程建设,提高设计、建设、管理水平,完成少年宫三期附属工程、朝阳中学整体改造一期工程和市三中整体改造工程。
二、深入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
(一)实施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二期项目。提升校园网宽带网速,扩大无线网络覆盖范围。建设常州市网络教研平台、学生网上自主学习平台以及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管理系统、教育决策信息共享系统等,做好国家、省教育资源服务平台应用推广工作,促进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和科研等方面的应用。推进电子政务,建设覆盖全市的自动化办公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实现多系统对接和信息共享,初步建成常州教育门户网站集群,提升网站服务功能,加强学校网站建设。完善中考网上报名、填报志愿、录取系统,建设职业学校网上注册录取系统。
(二)深化数字校园建设内涵。建立激励机制与资助政策,鼓励所有学校开展数字化校园实验与研究,扶持教育技术创新与应用,促进教、学方式变革。以省、市“e学习”试点学校为核心,建立“技术推动学习”研究中心组,探索“e”学习建设标准,加强网络和平板电脑环境下的课程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建设网络课程资源开发基地,开发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堂转型的网络课程资源,建立网络资源库和学习平台,构建网络课程管理系统,引进、推广使用一批优秀学科教学软件。分类开展校长、教师和管理人员研修、培训活动,提升培训实效和应用水平。支持勤业幼儿园、北郊小学等学校的网络教学研究并适时推广经验。
(三)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出台全市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五年规划,各学校以专业建设和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制定信息化建设方案。根据职业教育特点,按类别架构网络学习资源平台和应用系统,创设全天候、多终端的学生自主学习网络环境,建设一批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引进和开发一批网络课程和仿真教学软件,提高网络课程学分的比例、网络学习的时间比例,初步实现网络学习资源人人通,提高专业课程信息化建设水平。
三、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综合素质
(一)推进制度和管理创新。依据省示范性县级教师发展中心评估标准,各辖市(区)均成立教师发展中心。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严格实行全员聘用、岗位管理、资格准入、定期注册等制度,完善教师退出机制。健全教师编制动态管理机制,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分类推进教师职务(职称)制度改革,完善各类教师职务(职称)评价标准。推进免费男幼师和普通高中优秀毕业生报考师范专业工作,探索男小学教师培养办法。建立与高校、行业(企业)联合培养教师机制,完善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的职业学校教师培训制度。完善新教师公开招聘、特聘制度,探索建立兼职教师制度。
(二)大力加强师德建设。贯彻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完善学生、家长和社会参与的师德考评与监督机制,积极创新师德教育方式,开展第六个师德建设月活动,评比一批师德模范和师德建设先进学校,成立师德模范事迹巡回宣讲团,加大优秀师德典型宣传力度。严肃惩处教师违反师德行为,扎实治理有偿家教。召开教师文化建设专题会议,总结、推广教师文化建设优秀案例,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师专业发展环境,丰富教师精神内涵,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提升教师生命质量。组建教师义工联合会,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社会示范作用。
(三)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校长专业发展能力,建设校长学习研究共同体,举办优秀校长管理思想和办学实践研讨活动,支持校长出版专著,做好实施校长职级制准备工作。制定推进教师终身学习指导意见。创新优秀教师培养机制,健全名教师工作室运行和管理机制,完善中学高级教师、五级梯队教师评审标准,实施学科带头人专业领导力提升计划,发挥名特优教师专业引领作用。依托各方资源加强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设,推行教师培训学分制、教师研修导师制。大力开展教师培训,实施省级培训项目15个、市级培训项目50个,做强“名师大学堂”等品牌。建立从教3年内教师综合培养制度,设立一批新教师培养工作站、新教师成长导师指导组。
四、着力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一)深入实施学校主动发展工程。开展学校三年发展规划中期自评工作,重点围绕课程改革、教育信息化、特色发展和民主管理制度等引导学校创新发展。调整优质学校建设策略,在提高创建标准、稳步推进优质学校建设的同时,继续推进优质学校复评,提升优质学校持续发展能力。继续开展体育、科技、艺术等特色学校建设,促进学校特色化发展。做好9所星级高中复审工作,创新高中课程管理办法,提高课程实施能力。探索高中多元化办学模式,开展综合高中办学试点工作。开展全市毕业班教学调研活动,切实改进教学方式,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二)助推高等教育内涵提升。协助做好国家高等职业教育改革项目“地方政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推进常州大学西太湖校区、常工院北部新城新校区建设。以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建设为核心,开展以专业群为主体的重点专业建设,突出抓好主干专业建设,带动整个专业群发展,开展专业评估和专业综合改革,积极探索和实践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加强产学研合作,搭建校企合作指导平台,加强对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管理。加强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建设。
(三)促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推进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全面启动殷村职教园区各项目工程和信息化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中高职3+2或3+3、中职与普通本科“3+4”、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项目试点,建立中、高职衔接试点院校联盟,实行实训基地、“双师型”教师等优质资源共享,形成有效合作机制。推进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创建,创造条件全力申报首批江苏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以技能大赛为引领,加强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加强品牌、特色专业及省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改进技能教学方法,提高参与国家、省技能大赛的能力,力争在国家、省技能大赛、创新大赛中取得新突破。改进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学与管理机制,提高职业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水平。
(四)提升教学研究与指导水平。成立常州市教育科学院,加强组织建设,明确工作职责,加强工作考核。建立教科研现状分析报告制度,开展各学科五年发展规划中期评估,优化发展策略,强化发展举措。开展义务教育新课程、新教材研修活动,修订并充分发挥《常州市中小学学科教学建议》的指导作用。加强学科基地和学科中心组信息化建设,提高其引领作用。加强教研组、备课组工作机制研究,有效指导学校提高教研组、备课组建设水平。加强对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的研究与指导,严格落实教学“五认真”常规,提高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整体水平。加强小学语文、初中数学教研研究,探索学科教学规律,引领辐射其他学科。
五、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
(一)增强德育工作感染力。深入实施《常州市学校德育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12-2014年)》,推行全员育人和学生成长导师制,各高中成立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常态化开展学校道德讲堂建设和“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活动,深入开展生命教育、公民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在初中校普遍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实施优秀班主任培养工程。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培养学生民主管理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海选“常州市杰出学生”。加强学生会、社团和青年志愿者服务组织建设,成立常州市中学生义工联盟,深入开展各类义工和社会实践活动。举办班级文化建设论坛,开展精品活动、主题班会展示活动。建设常州中小学综合实践基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基地),加强各类校外教育基地建设,市少年宫更名为常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并整合提升功能。启动学校家长委员会标准化建设工作,认真开展学校(幼儿园)关工委工作常态化建设合格单位评议工作,充分发挥关工委对学生成长的促进作用。
(二)深入推进课程改革。严格执行省、市“五严”规定,切实规范学校办学行为,重点加强对学生在校时间和学业负担的监管,开展全市实施素质教育首轮督导和义务教育学校“一日督学”工作,表彰一批素质教育先进校。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科学合理地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完善综合实践课程管理制度,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加强省、市基础教育课程基地建设,开展课程基地市级视导,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高学科建设品质提供更为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学习平台。深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为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提供政策、经费和智力支持,设立一批创新人才培养专家工作站,与高校深度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成立实验教学工作推进项目组,提升中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科、小学科学教师实验操作技能。
(三)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扩大学校参与教育国际交流的覆盖面,新增3所以上国际友好学校,推进我市与澳大利亚维州南大区教育对口交流。实施学生使者项目,举办“AFS项目常州十年”纪念活动。深入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及时总结试点学校经验。鼓励部分高中开设国际优质课程,加强国际课程教育学校合作共同体建设,提升国际课程实施水平。开展“模拟联合国”活动,引进哈佛辩论教育项目,拓展学生海外研修。优化国际教育服务,有序推进天合国际学校建设,确保中学部如期开学。逐步推进境外孔子课堂建设,积极承办国家汉办“汉语桥”大型活动。鼓励聘用高水平外籍教师,举办第七届“常州外教看常州”活动。新增海外教育培训基地1个。
(四)提升各类教育活动育人效果。提升大学生素质能力,举办大学生动漫设计大赛、创新创业大赛、外语演讲比赛等活动。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提升工程,提高阳光体育运动校本化实施和体育课堂教学水平,推广校园体育吉尼斯活动,推进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继续推进书法教育“百千万工程”等富有常州特色的艺术教育活动,提高艺术教育实施水平。深化科技教育,举办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展示活动,成立常州市头脑奥林匹克协会,做好“我们爱科学”项目。开展语言文字“城市创优、乡镇达标”工作,举办第16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中华经典诵读”系列活动及规范汉字书写大赛等活动,提升学生语言文字素养。继续办好暑期夏令营。举办职业学校学生风采展示、运动会和艺术节活动。加强国防教育,提高中小学生国防意识。
六、提高管理、服务效能和保障水平
(一)营造优良教育环境。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落实“三重一大制度”,加强对人事、工程建设、物资采购等重点部位的监控。积极创建廉政文化建设示范点和行风建设群众满意示范学校,促进党风、政风、行风建设。严格规范各类教育收费、教辅资料征订、校服和床上用品等采购行为。加强学校食堂管理和检查,提高食堂管理能力,确保校园食品安全。研制常州教育文化标识,制作有关教育发展专题片,开展富有创意的教育宣传活动,续编常州教育志,提升教育宣传效果。严格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修订校车安全管理实施意见和管理方案,实施平安校园建设提升工程,加强学校内部安全管理,加强师生安全教育,提升广大师生生命意识、安全观念和自护能力。完善招生制度,优化招生过程,规范招生行为。扎实做好信访工作,维护好广大群众切身利益。
(二)加大经费保障力度。进一步提高中小学公用经费财政拨款基准定额标准,逐步化解高中阶段债务。加大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尤其是基本建设经费力度,不断充实常州教育发展基金。进一步明确资金投向,经费主要用于保障教师发展、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等。形成教育集团运行、管理和评价机制,加大经费支持力度,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教育集团建设。进一步加强帮困助学工作。
(三)提高行政引领能力。开展中长期规划阶段性自评,适时调整有关工作要求和时间进程。以省有关评价指标为基础,构建全市教育分类评价体系。完善行政决策机制,健全听证、风险评估和问责等制度。以部门预决算、三公经费为重点,深化教育政务公开,推进中小学校务公开。提升督查工作效能,加强重点工作督查。加强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落实首问负责制,实施公务员岗位培训和能力提高计划,建立领导干部、机关与基层挂钩联系制度,提高调查研究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四)优化教育服务效能。探索建立市民终身学习激励机制,建设终身教育课程学习、评价网络服务平台,提升社区教育四级网络平台和市民终身学习服务基地功能,承办全国继续教育城市联盟首届论坛,举办第八届全民终身学习推进周。完善教育服务中心运行机制,放大“常州公开课”、优秀教师公益导学、“同享阳光、让爱飞翔”免费爱心班等各类公益活动辐射效应。创新发展家长学校。推进新建学校体育场馆、图书馆向社会开放。进一步做好双拥工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