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君民等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深化新能源场景应用擦亮“新能源之都”城市名片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当前工作进展
(一)加强统筹推进,提升新能源应用普及率。
(二)加快创新实践,推动能源互联互通。
(三)推进项目建设,加强示范场景应用推广。
二、下一步计划
(一)深化新能源场景应用建设。
(二)加快能源互联网建设。
(三)加强多场景组合应用新能源技术研究。
我市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新能源之都应用推广相关决策部署,积极探索实践创新,在深化新能源应用场景建设、构建全场景多维度的新能源应用生态方面,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全市新能源汽车“见车率”、充电设施“见桩率”、光伏电池“见板率”持续攀升,2023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13.9万辆,同比增长89.9%;公共和专用充电桩保有超过1万个,同比增长108%;光伏发电装机累计234.99万千瓦,同比增长86.95 %。今年2月我市出台了《2024年常州市公共机构光伏应用推进工作方案》中,明确要进一步挖掘建设资源、提升建设速度,全面推进全市党政机关、学校、医院、文旅、体育等场所的分布式光伏建设工作。
一是建成能源全景智慧平台。该平台为全省首个正式上线运营的城市级能源全景智慧平台。平台服务于全市能源管理需求,汇集煤、电、油、气等各类能源数据,打造一个中心(能源数据中心)、两个门户(政务门户和企业门户)、六个应用(能源全景、产业态势、能源项目、新能源开发、充换电网络和双碳服务)。
二是建成“常畅充”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平台依托原“常州智慧停车”平台,打造全市“停车+充电”一张图,集政府、企业、客户三端的管理及服务功能于一体,有效整合停车位与充电桩资源,提升全域停车服务水平。
三是建成全国首个站网互动中心。中心汇聚了光伏、充电站、换电站、城市应急方舱以及智慧移动、共享充电机器人等源网荷储要素,构建了智慧用能、共享换电、网储互动、车网互动、移动充电等六大领先应用模式。利用一体化管控平台实现了源网荷储资源“一站聚合”,需求响应模式“一键顺控”,日常运行、需求响应、虚拟电厂等三种运行模式“一网统管”,可调资源能力最大可达400kW,每年减少用能成本1.8万元,为新能源多元化应用做出了重要探索。
经过全市共同努力,我市已形成覆盖企业、园区、补能场站、旅游景区、和美乡村、资源利用、公共出行、数字平台、低碳社区、智慧家庭的新能源应用场景。建成全国唯一,绿色建筑近零碳园区典型示范,绿色建筑产业集聚示范区;建成国内最长的廊道光伏项目金峰水泥生态智能运输长廊;建成长三角地区规模最大的绿色智慧综合能源站高铁新城绿色智慧综合能源站等。
深化新能源场景应用、擦亮“新能源之都”城市名片,不仅是新能源产业落地的重要依托,也是技术落地显效的展示橱窗,更是新能源赋能城市、惠及大众的直观体现。下一步,在向“新”而行的征程中,我委将立足新能源产业基础好、产业实力强的先发优势,进一步聚焦新能源应用场景深化、能源互联网建设以及多场景组合技术研究,让新能源产业和应用“一键相连”,实现更多元化、更深层次的产业与应用双向奔赴。
一是推广绿色出行,进一步提高电动汽车普及。用好引导政策,全面落实充电服务费补贴、停车优惠等普惠政策,适时联合相关部门,组织新能源汽车进县乡、进园区、进机关,引导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瞄准国家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目标,坚持需求牵引、政策引导,不断提升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水平。
二是加速充电布局,进一步优化补能供给体系。按照“自(专)用为主、公用为辅,适度超前、布局合理,车桩协调、智能高效”的原则,逐步提升我市充电网络密度、缩小充电半径、实现车桩协调,形成中心城区一公里充电服务圈。启动编制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以及农村地区充(换)电设施建设规划,不断提升我市新能源汽车用户充电消费获得感和满意度;积极开展老旧小区公共充电设施优化试点,根据“公私统筹”的原则加快居住区公共充电桩建设。同时,在去年地库专变供电项目试点的基础上科学总结分析,继续督促居住区充电设施改造工作推进,全面提升居住区充电环境。
三是扩展光伏应用,进一步提增屋顶能源效率。继续深入开展公共机构光伏建设。依据今年2月我市出台的《2024年常州市公共机构光伏应用推进工作方案》,扎实推进建设工作。持续探索“光伏+”跨界融合,在确保农业生产主责主业前提上,稳慎推进渔光互补、农光互补试点示范建设。借鉴已有“光伏+储能”“光伏+气膜”“光伏+路灯”“光伏+水泵”等绿色能源创新应用示范项目经验,进一步推广经验、挖掘资源、深化建设。
一是继续优化能源全景智慧平台功能。围绕用户互动、数据颗粒度、业务联动方面,继续深挖数据要素资源、强化数据资源应用,持续深化平台与业务的融合,持续强化平台资源的延伸应用,利用数据流动全面贯通能源生产、输送、消费和项目的规划、建设、政策支撑等各个环节。
二是开展虚拟电厂建设。科学评估虚拟电厂建设发展规模,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我市虚拟电厂,促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针对新型储能、充换电设施、非工空调、商业楼宇等可调控典型场景和用电负荷较大、市场潜力较好、技术成熟度高的园区、企业实施可调节资源接入改造,建设虚拟电厂试点示范项目,推动能源高效利用。
三是完善主配微协同控制运行平台功能。完善可调资源池,对资源进行统一汇聚,开发自动建模与模型关联工具,对可调资源进行分时建模,通过响应时间和持续时长这两个重要的指标,评估可调资源的可用性和持续性。对平台数据按照“全域-网格-变电站-线路-台区”的层级对数据资源进行层级汇聚,使平台可以清晰完整展示区域下不同资源、不同层级的关系。完善应用功能,实现用户侧储能、电动汽车充电设施、虚拟电厂等可调资源与电网互动。
在“新能源、新生活、新城市”的号召下,我委将聚焦多场景组合应用能力的提升,力争在一些重要产业、关键场景成为原始创新和核心技术的需求提出者、创新组织者及市场应用者,不断构筑我市新能源应用端竞争新优势、壮大发展新动能。
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领域。以安阳里、中天钢铁、红梅公园等光储站为基础,扩大光储充站建设规模。以现代化、绿色化、智能化建设运营为导向,贯彻“智慧综合能源站”设计理念,优化整站设计布局,推广应用海绵电力技术,实时无级调整充电负荷与电网容量匹配,实现变压器虚拟增容,抓紧建成西林街道、金坛体育馆等一批光储充智慧能源站。
建筑光伏一体化领域。充分利用全市公共建筑、居住建筑、工业建筑以及市政公用设施等新建和存量建构筑物的屋顶、外立面或其他适宜场地空间,因地制宜推进建筑光伏一体化应用、光储直柔建筑等。
综合能源建设领域。为抓手深化新能源场景应用建设。聚焦园区、企业、楼宇、充电场站四类典型场景,强化协同控制策略研究。以“示范先行,以点带面,全面推广”为原则,深化站网互动示范中心二期建设、打造新型综合能源先导区、建成一批综合能源示范项目,围绕光储充、冷热电等方面打造全市综合能源示范样板。
签
发
人:陈华鹏
经
办
人:康美华
联系电话:85681081
常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4年6月6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