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科技创新“六大工程” >> 内容

邓建军:这是常州拥抱产业变革、重振产业雄风的十年

发布日期:2022-10-11  来源:常州日报  浏览次数:  字号:〖

邓建军: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代表,省第十一次、十二次、十三次、第十四次党代会代表,十三届省委委员。

“知识型产业工人”“全国劳模”“大国工匠”……围绕邓建军的光环有很多。从基层电气维修工,到创新工作室带头人,再到企业管理层,邓建军一路践行新技术、新成果的研发转化,也一路见证新模式、新业态的涌现与成熟。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我与企业共成长,也与产业共升级。我深刻地感觉到,这是创新真正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十年,也是常州拥抱产业变革、重振产业雄风的十年,更是我们产业工人全面发展、技术报国、收获更多尊重的十年。”黑牡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委员、技术总监、职工董事邓建军回顾往昔,倍感振奋。

“常州是一个产业型城市,但我们不满足于永远做‘手’和‘脚’,正在长出自己的‘大脑’。”对于创新,邓建军有着独到的体会。

1988年,邓建军技校毕业进入黑牡丹工作时,是一个负责染色设备维护的技术工人。染浆联合机在染色时需要更换经轴,换一次经轴必须停一次车,每停一次车就会产生300多米染色不均的废纱。有着一股子钻研劲的邓建军想要改变这一现状。他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经过无数次试验和调试,通过电气控制技术,把染浆联合机改造成了“永动机”,实现了连续生产。1991年,他又开始琢磨对染浆联合机进行升级改造,提高生产效率……

就这样,一件接着一件,一环套着一环,邓建军步履不停地走上了技术创新改造、攻克世界难题之路。

“但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思路也是局限的,集体创新更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1999年,邓建军科研组成立;2009年,“邓建军劳模创新工作室”命名;2012年,“邓建军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揭牌,邓建军从个人努力逐步走向集体创新。

为了解决牛仔布缩水率的行业难题,邓建军带领团队顶着车间40℃的高温,经过上千次调试,通过电子技术与气动技术的完善结合,使牛仔布的预缩率稳定控制在2.5%以内,优于3%的国际标准。之后,团队又向染色自动化精准控制这一国际纺织业技术空白领域发起挑战,经过3年多的试验、实践和完善,集成机械学、电化学、化工学、计算机学等多领域技术,创造出一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染色机染液组分在线检测和控制系统”。

数十年的企业工作经验,数十年的埋首研发应用,让邓建军深刻感受到,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研发能力,是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金钥匙”,也是城市发展勃发生机的“最强引擎”。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我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科技创新工作中始终走在全省前列。一组数据可见一斑:十年来,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011年末的2.3%提升到2021年末的3.28%;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由4.77件提升到44.8件;高新技术企业由618家增长到2915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36.2%增长到48%。

与此同时,十年来,我市逐步形成了“一核两区多园”区域创新格局。其中,常州科教城集聚1所本科院校、5所省属高职院校、近3000家创新型科技企业、47家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平均每天转化1项科技成果,新增4件授权专利,创立2家科技企业,为常州未来的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已经有80多年历史的黑牡丹集团由纺织业起家。因为其劳动密集型产业特性,许多人都说这是一个“夕阳”产业,但邓建军不以为然:“没有‘夕阳’的产业,只有‘夕阳’的企业。”在他看来,全球几十亿人都要穿衣,纺织业面临的是无穷的发展前景,但如果不积极拥抱转型升级,纺织企业极易在竞争中被淘汰。

早在2002年,黑牡丹纺织就走上了“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之路。“在改造过程中,我们把设备的数字化作为第一步,使工作从定性变为定量,从而实现相应的控制,让得出的数据更加精准、质量更加可靠。”邓建军说,在黑牡丹,通过计算机控制完成集中化料,可以消除粉尘污染,改善操作环境,每天可节约染料50公斤,在减排的同时年节约染料成本上百万元;与此同时,原来由9个人进行的化料操作,改造后只需2个人,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和用人成本,也降低了人为引起误差的几率。

同时,黑牡丹不断拓展业务“版图”,从牛仔面料和服装业务,到包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项目开发、园区建设运营等的新型城镇化业务,再到收购深圳艾特网能布局新基建产业,如今的黑牡丹已经实现了“三轮驱动”。截至2021年,集团新基建行业营收占比已经达到14.09%,超过了纺织行业。

常州拥有雄厚的产业家底。从百年前的近代民族工商业重要发祥地之一,到改革开放之初的“工业明星城市”,再到如今,常州坚守实业,坚持制造立市、产业强市、质量兴市,形成了门类全、底蕴深、集群强、韧性好的产业体系。十年间,我市十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加速壮大,智能制造装备、新型碳材料产业集群进入“国家队”,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八大高成长性产业链拔节起势,特别是碳纤维、动力电池、光伏等一批产业集群抓住风口乘风而起、踏浪前行。

今年被确定为常州的“产业发展年”。我市锚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这一“主攻方向”,以“机器换人、数据换脑”为出发点,以诊断分析为突破口,重点聚焦十大先进制造业集群,以工艺、装备为核心,以数据为基础,以制造单元、车间、工厂、供应链为对象,在制造业各领域加快构建智能制造发展生态,实现数字化转型、网络化协同、智能化变革。

“当我们一步步突破困难与关卡,不停地‘打怪升级’之后,转型的成功必将带来生产效益的巨大升级。”邓建军信心满满。

走上工作岗位的30多年来,邓建军从未停止过学习。他通过自学,先后获得了大专文凭、本科学历,还攻读了电气工程硕士学位。在2013年召开的全国劳模代表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称其为“知识工人”。

“千工易遇,一匠难求”,这是当前产业与企业发展共同的痛点。“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才是春满园。”邓建军一心希望他的创新能力和学习精神得到传承。从最初的3人攻关小组,到如今24人的创新集体,30多年来,邓建军领衔的科研组、工作室培养孵化出了一批又一批高技能人才,为企业实现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撑。

“让技高者得高薪。”黑牡丹集团积极实施“创新合同”制度,让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不断转化带来的企业生产效率及核心竞争力提高,转化为职工“看得见、摸得着”的显性待遇,形成良性循环,以鼓励工人立足岗位思考探索、进行技术创新。

同时,在邓建军的大力倡导下,企业还为技能人才提供了优厚的技术岗位津贴、技师津贴,并为各个岗位上的工人提供了管理、工程、技能、操作四条职业上升通道。“工人沿着每条通道发展,到达一定级别后,四条通道就可实现互联互通、待遇相同,我们希望通过此举,能让每一个工人发挥最大的价值、并得到与之相匹配的待遇。”

从默默无闻到“大国工匠”,邓建军花了20多年,而我市另一名荣获“江苏大工匠”荣誉称号的宋彪却只花了短短3年。这得益于常州日益完备的职业教育体系。

常州是全国首批、江苏唯一的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是部省共建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样板城市。近年来,我市不断凝聚大力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广泛共识,深入实施产教融合体系建设、多元结构人才培养、产教协同育人、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产教融合实践基地建设、产教融合社会服务六大工程,健全技能人才队伍政策体系、引育体系、评价体系、荣誉体系等八大体系,全力推动技能人才的成长、成材。

邓建军介绍,他的工作室在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邓建军班”定制班,“让学生走出校门就能到企业上岗。”此外,集团还与东华大学、苏州大学、江南大学、常州大学等高校开展科研合作,进一步促进“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知行合一”。

“我记得参加全国劳模代表座谈会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时全国的技能人才占比不足4%,经过多年的努力,常州在这方面走在了前列。”邓建军对此倍感欣慰。据统计,截至2021年底,全市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31.2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38.44万人,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达1270人,连续八年位居全省首位。

主办单位:常州市科学技术局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市行政中心1号楼A座7层 联系电话:0519-85681500
您是第位游客

政府网站工作报表

纪检监察

网站地图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37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