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参政议政 - 内容
 
关于完善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发布日期:2014-03-24 浏览次数:  字号:〖
 

民革常州市委

2013年常州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促进文化繁荣发展。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申报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大力完善公共设施,加快建设城市,“15分钟公共文化圈”和农村“十里文化圈”。积极推进集图书馆、美术馆、名人馆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工程建设,切实增加人均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目前,我市在公共文化服务硬件设施的建设方面已取得显著成绩,但是在服务内容、服务方式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活动少、内容少、服务方式陈旧等。如何增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和服务能力,进一步丰富和充实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是今后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

一、目前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1.工作认识不到位。一是有些基层政府和综合部门的领导,对文化工作的机遇、责任和发展意识比较薄弱,没有把公共文化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重视抓经济,忽视抓文化,理解肤浅、关心不够、激情不足。二是部分基层领导缺少文化自觉,认为文化建设是软任务,不像教育、卫生被全社会关注,普遍存在“只要过得去、不求上水平”的想法。

2.财政投入比重不高。近几年,我市已经加大了对文化事业的财政支出,投入增长幅度在全省乃至全国领先。但与全市经济总量和财政规模相比,与教育、卫生等其他社会事业相比,公共文化投入的总量仍然偏少,文化事业费增幅低于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增幅。

3.设施发展不平衡。目前市区范围内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到达了一定的高度,特别是规划中的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为基础设施建设注入了强心剂。但是市区和基层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差距较大。特别是在农村基层文化一直唱主角的镇村文化站,出现了萎缩的现象。尽管在文化站名义上仍然用于开展文化活动,事实上利用率还是较低。

4. 需求反馈机制不完善。文化部门对城乡居民繁多的公共文化消费需求掌握不够,反馈机制缺失。公共文化产品生产单位不能提供全方位、多层次、个性化的产品,为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缺少针对性和有效性,文化服务“供不适求”现象比较明显,影响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二、完善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议

1. 站在实现“两个率先”的高度,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不断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切实担负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职责。要健全推进公共文化建设的工作机制,把公共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要加强文化领域的领导班子建设,提高文化系统各级干部与文化工作者的领导能力、人文素养、管理水平和工作实效,努力成为领导和发展文化事业的行家里手。

2.建立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建立公共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一要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刚性投入。建立与我市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财政能力相匹配、与文化强市建设需求相符合的公共文化投入机制,确保财政投入的增幅高于本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二要改革公共财政投入方式。采用政府招标、集中采购等形式,重点在提高已建设施的实际利用率上进行投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三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发挥财政在消除城乡文化建设差距中的积极作用,扶持贫困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公共文化建设。

3. 推进文化设施建设和资源整合,提升文化网络运行实效。要明确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体制和机构的功能职责,进一步界定镇(村)以上图书馆、文化馆、展览馆、博物馆、美术馆等的公益机构性质,明确镇村(街道)文化站为事业机构独立法人资格,发挥他们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特殊作用。要促进文化设施提能增效,上级图书馆、文化馆、体育中心、中心剧场要积极开展对基层相应馆(站)的业务培训,为他们提供工作指导、技术支撑和活动统筹,使各职能部门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网络内发挥积极作用。

4. 创新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机制,保障群众多层文化需求。要强化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处理好政府与社会、市场及文化单位的关系,形成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方式。要统筹安排公共文化惠民年度规划,充分发挥文化、广电服务体系和各类场馆提供公共文化产品的重要作用。要建立公共文化产品群众需求信息反馈机制和平台,引导群众参与需求表达和文化供给相关决策。要在保障公共文化均等化服务的前提下,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拓展大众文化消费市场,开发特色文化消费,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增长点。要强化公共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的导向性,做到群众评议、专家评论和市场评估相结合,形成科学评价体系。

 

主办单位: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常州市委员会
地址:常州市行政中心(龙城大道1280号)3号楼A座1楼   邮箱:mgczsw@163.com   邮编:213022   技术支持:常州风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电话:0519-85683869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苏ICP备06045106号)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