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农民种粮积极性呈逐渐下降趋势,粮食产需不平衡。近几年着重于粮食生产直接补贴所激发的种粮积极性,因生产成本急剧增长冲抵了补贴而渐趋下降。今年2月和4月两次提高稻谷和小麦的最低收购价,仅比去年每市斤提高0.03元-0.07元,而其间国际粮价涨了30%以上,两次累计稻谷最低收购价仅提高9%-10%、小麦最低收购价格提高4%-7%。粮食补贴政策重生产轻收购对国家粮食安全带来了不少问题:
1、抛荒现象抬头,粗放生产蔓延。抛荒现象主要发生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而珠三角、长三角则人多地少,大多改做多种经营。比抛荒现象更为普遍的是粗放式生产。为了减少生产成本而又能获得补贴,许多农户种粮的目的是为了自给自足,大量分散的小农耕作经营模式,导致生产效率低下,产量下降,粮食生产方式就如同“放羊”。
2、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推广难度加大。由于粮食生产补贴按耕地面积或全员计量补贴,与粮食种植和产量本身脱购,为了尽可能压缩生产成本,粮农不愿采用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和设备投入,导致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不得推广,粮食生产方式落后。
3、惜售现象抬头。由于最低收购价格低且补贴微不足道,粮农大多囤粮待价而沽,造成陈粮局部霉变。
为此,我们建议:
1、在保持现在粮食生产直补不变的基础上,加大粮食收购的补贴。在具体操作中,要克服有些省份只补国有粮食企业收购的粮食,而不补其他经营主体收购的粮食。要本着便民的原则,合理布设粮食收购网点,尽量方便农民售粮。收购的主体不限身份,不论是国有还是民营,都应享受同等待遇。
2、粮食风险基金进一步向粮食主产区和粮食生产环节倾斜。多年来,粮食主产省(区)为执行国家粮食政策和保障销区粮食供应,承担了巨大的粮食购销亏损和各项补贴支付压力,理应在粮食补贴政策中得到合理补偿。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要切实保障全国粮食安全,必须走区域化、规模化和现代化生产经营的道路。为了引导粮食生产向优势区域集中,国家对粮食风险基金的投入必须进一步向粮食主产区倾斜。
3、不断完善补贴体系,增强补贴的综合作用。粮食生产受自然气候影响较大,由于各种自然灾害具有不确定性,使得农民的种植风险无法预测和控制。同时,过度利用耕地会导致耕地肥力贫瘠、生态破坏,甚至沙漠化,最终影响粮食生产。所以,政府应考虑实行强制性的农产品保险、休耕补贴、水土保持补贴和环境保护补贴等政策。如可以设计农业特大灾害保险政策,农民只需要按每种作物缴纳一定的保险费,当实际产量低于正常产量的50%时,可以获得55%的赔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