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2日,在市行政中心惠风厅召开了常州推进新一轮十大产业链建设新闻发布会,市发改委副主任严德群代表十大产业链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向媒体介绍了相关情况。
一、关于推进新一轮十大产业链建设的背景
十大产业链建设是近几年来常州市委、市政府着力抓的一项重点工程,是我市工业经济“三位一体”转型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通过持续实施十大产业链建设,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促进制造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通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十大产业链建设取得明显成效:2016年,全市十大产业链规模以上企业完成产值4212.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比重由2013年底的29.4%提高到34.3%(3年提高了近5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贡献率达到36.7%。
近年来,国内外经济形势愈发错综复杂,机遇和挑战并存,在新旧动能交换的关键时期,我市转型升级任务依然任重道远。一方面,全球新兴技术群体迸发,新一轮产业变革深度演变,各类产业“风口”不断涌现。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向各领域渗透;纳米技术、增材制造、智能制造等先进技术突飞猛进;以基因组学、脑科学为代表的生命科学技术将引发生物技术产业的重大变革;全球气候变化助推绿色低碳发展大潮,新能源革命正在改变现有国际资源能源版图。另一方面,传统产业竞争更加激烈,也已经波及到一些新兴产业,导致部分行业技术更替加快,产能过剩严重。国家和省陆续出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制造2025等产业指导意见,明确了“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十大产业链作为我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也必须跟随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进行升级。为此,市委、市政府做出了继续深入推进新一轮的十大产业链建设、提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策部署。
二、关于新一轮十大产业链升级内容
新一轮十大产业链跟前一轮十大产业链相比,从外延与内涵上都进行了完善和提升。新一轮的产业链由之前的“三车四新三智能”升级为“五新三高两智能”。“五新”是指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核心零部件、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产业、新医药及生物技术;“三高”是指高端轨道交通装备、航空装备、节能环保;“两智”是指智能制造装备和智能电网。新十大产业链新增了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节能环保两个产业;原太阳能光伏扩展为新能源产业,原碳材料扩展为新材料产业;在原新医药产业的基础上,增加了生物农业和生物制造相关产业,剔除医药中间体及部分低端化学药;剔除了原汽车及零部件、智能电网、农机和工程机械等部分低端产品,进一步推动我市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三、新一轮十大产业链发展现状及发展目标
当前,新一轮十大产业链建设推进工作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一方面,我们几个产业链牵头部门和各辖市区通过摸排梳理,建立了新的十大产业链企业库,入库企业共942家。今年1-5月,十大产业链列统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940.9亿元,同比增长14.6%,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对全市规上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42.2%。另一方面,编制、下发了《常州市2017年十大产业链重点项目投资计划》,排出120个重点产业链项目,总投资达1236亿元。今年 1-5月,十大产业链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46.4亿元,完成今年计划的45.8%,高出正常时序进度4.1个百分比;其中73个新建项目中已有56个正式开工,开工率达到76.7%。
我们的目标是,到2020年:
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十大产业链总产值超过6500亿元,年均增长在12%左右,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0%左右,成为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到2020年,十大产业链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销售收入比重达到3%;十大产业链高新技术企业占十大产业链企业比重达60%左右,新建省级以上创新平台40家,培育“隐形冠军”企业达100家,建成一批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和技术创新联盟,培育壮大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
质量效益进一步提高:十大产业链工业增加值率力争达到25%;十大产业链企业销售利润率力争为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的1.3倍;力争境内外上市企业及新三板挂牌企业达到100家以上。
四、关于新一轮十大产业链建设的主要任务
为了更好的推进“升级版”产业链建设,下一步,我们将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做强做优。充分发挥创新驱动作用,支持企业加大创新投入,筛选百家产业链重点企业,“一企一策”重点培养和增强企业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开展多形式的兼并重组,加快培育资本规模大、产业竞争力强、辐射带动能力明显的大企业集团;鼓励企业加大上市步伐,拓宽直接融资手段,让实体经济插上资本的翅膀。
二是打造全方位、立体式产业链生态链。总体上仍然按照“建链、补链、强链”的要求,首先,围绕“重大项目提升年”活动,在加快现有项目推进的基础上,继续提升项目招引水平,围绕十大产业链发展方向和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项目招引;其次,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制造与服务的系统集成和融合发展,促进生产型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业转变;第三,加强产业链生态建设,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和各产业链间的融合发展,建立良性互动、协同发展、具有区域综合竞争力的产业链生态系统。
三是因企施策、因产施策,分产业分地区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我们提出“培育一批、发展一批、提升一批”的工作思路。对于石墨烯碳材料、航空装备等这类虽然还处于幼稚期但未来发展潜力巨大的产业,我们将从资金、人才、市场拓展等方面予以重点培育和引导,更加强调的是“建链”;对于智能电网、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医药及生物技术、节能环保产业等在我市有一定基础且前景广阔的产业类别,我们将集中各类资源促进其加快发展,更加强调的是“补链”;对于智能制造装备、轨道交通产业、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核心零部件、新材料等发展已经较为充分的产业,我们将基于各辖市、区的产业发展基础和特色,引导其加快提升,更加强调的是“强链”。
四是推进产业链集聚。优化以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园区为基地的产业链空间布局,推进高端环节产品集聚、集约、集中发展,发展“特色化、集聚化、高端化、创新化”产业集群。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