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会首页 | 发布实录
正文  
常州首部通史著作《常州史稿》出版新闻发布会实录
发布日期:2019-05-10   浏览次数:   字体:〖默认 超大

发布时间:2019年5月8日下午3点

发布地点:常州市行政中心惠风厅

发布主题:常州首部通史著作《常州史稿》出版新闻发布会实录

发布人员:李亚雄 中共常州市委党史工作委员会、常州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

                 熊月之 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原所长

                 叶舟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古代史室副主任、上海史学会理事

                 汪允普 凤凰出版社副编审

主  持  人:陈结平 常州市政府新闻办副主任、常州市政府新闻发言人

发布会主席台

发布会记者席

陈结平 常州市政府新闻办副主任、常州市政府新闻发言人

【陈结平】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出席新闻发布会。本场发布会的主题是介绍我市首部通史著作《常州史稿》编纂出版工作的情况。为了让大家了解这方面的内容,今天上午,我们很高兴地邀请到市委党史工作委员会、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李亚雄先生向大家介绍情况,同时受邀的还有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原所长熊月之先生,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古代史室副主任、上海史学会理事叶舟先生,凤凰出版社副编审汪允普先生。欢迎你们,并请你们一起回答记者朋友的提问。我是市政府新闻办副主任陈结平 。现在请李亚雄主任介绍情况。

李亚雄 中共常州市委党史工委、常州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

【李亚雄】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下午好!首先感谢大家多年来对地方志、党史工作的关心,及时地报道我们所做的工作和所取得的成果,在此表示感谢。

今天有一个好消息,发布的是常州历史上第一部通史性质的史学著作《常州史稿》正式出版。

历时6年多时间,这部书终于和大家见面并由凤凰出版社正式出版。今天发布会我想介绍四方面的内容。

一、编纂背景

常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源远流长,底蕴深厚。从已有考古成果和各类史籍看,常州拥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3200多年的文字记载历史和2560年的建邑史。自古至今,常州都是江南乃至全国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和区域中心城市。作为吴文化和长江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常州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十分突出。历史上曾出现过春秋吴文化、南朝齐梁文化、唐宋科举文化、明清学派文化、近代实业文化等诸多文化高峰;常州学派、阳湖文派、常州词派、常州画派、孟河医派等众多流派,更独树一帜、引领世风,在思想和文化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常州科第兴盛、名士辈出。常州自古十分重视历史的记载和传承,清代以前编纂过26部郡(府)志,其中《咸淳毗陵志》《永乐常州府志》《道光武进阳湖合志》都具有重要史学价值和史籍标杆意义。改革开放后,常州新修的两部市志均为精品良志。其中《常州市志(1986—2010)》还获得“中国精品志书”殊荣,为全国第四部、江苏第一部。

但是千百年来,常州却一直没有一部贯通古今、系统权威的地方通史。2012年9月,常州为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启动了由市委宣传部牵头、市社科联组织实施的“历史文化名城建设软件工程”。借助这一重要历史机遇,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将《常州通史》编纂列入常州“历史文化名城建设软件工程”重点项目之一,由市地方志办公室作为承办单位。

二、编纂过程及内容概况

《常州通史》后改名为《常州史稿》,该项目自2012年9月立项至出版,共历经立项、调研、启动、撰稿、审稿、定稿6个阶段。从2012年9月至2013年5月是立项阶段,以市委市政府正式将项目交办市地方志办公室为标志。从2013年6月至2014年1月为调研阶段,以连续走出去拜访求教为标志。从2014年2月至4月为启动阶段,以向市委领导递交《关于加快推进〈常州通史〉编撰进度的报告》和选定学术主编为标志。从2014年5月至2015年7月为撰稿阶段,以学术主编与18位撰稿人签订撰稿合约为标志。从2015年8月到2016年8月为审稿阶段,以举行第一次审稿会为标志。从2016年9月至交付出版社为定稿阶段,这一阶段,凤凰出版社全程介入,对全书进行长达一年半的“严苛把关”,并完成出版印刷工作。

在编著过程中,《常州史稿》始终坚持“专家主持、专家撰写、专家评审”全面以史学专家为参与主体的成书原则。在推进环节上,坚持依托专家、依靠专家。在调研、撰稿、审稿等阶段,专门拜访和邀请了茅家琦、王家范、汤志钧、承载、钱杭、范金民、薛锋、薛焕炳、邵志强、张戬炜等专家学者,尽可能集中了国内和本土的各方专家。在撰稿人选上,做到专业契合、专长对口。远古部分由常州博物馆专家主笔,先秦、南北朝、隋唐宋元和明清部分则邀请各朝代史专家主笔,现代部分由常州文史部门、市委市政府研究室原任和现任领导主笔。在运作机制上,实行撰审分开、赛马选人。项目组由学术主编、学术顾问和编撰人员组成。力邀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上海史学会会长熊月之担任学术主编。学术顾问由国内知名专家组成。撰稿人则广发“英雄帖”公开竞标。终审验收由“申名软件工程”省级专家组成员担纲。同时建立“量、质、进度综合考评机制”,全程透明管理。

《常州史稿》定位为一部学术性通史著作,由市地方志办公室编撰,市委书记汪泉作序。全书共分古代、近代、现代3卷,计112万字,附珍贵历史图照232幅。全书以现行的行政建置常州市为基本地域范围,以历史的常州为记述范围,时间跨度从史前文明一直贯通至2010年,系统叙述了常州地区文明产生、演变、发展的历史,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市政、生活等各个领域,全面系统、古今贯通、观点精准、史料丰富。全书对城市历史的基本轨迹、成因和规律等进行了敏锐的洞悉、独到的观察及学术的呈现。

三、主要价值

总的来看,《常州史稿》内容系统、体例完备、结构严谨、史料详实、文字精炼、地域特色突出。作为一项开创性文化工程,《常州史稿》第一次将常州的历史从史前文明一直贯通至2010年;第一次将常州历史的记述范围从政治、文化等主要方面拓展到经济、社会、市政、生活等更宽领域;第一次从学术角度总体梳理和概括了常州城市发展的基本脉络与规律;它填补了千百年来常州的史学空白,实现了常州通史类著作的“从无到有零的突破”,具有重要的开创意义。

具体而言,《常州史稿》的编纂出版,从地方修史实践来看,成功实现了一系列难能可贵的摸索和突破:

1、从史学角度看,它首次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学术等综合视角,对常州历史的基本脉络进行了学术性梳理,比较立体地呈现了常州城市发展的历史全貌。

2、从史学站位看,它首次把常州历史作为中国历史大图景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来看待,把常州历史放到了中国历史长河,突破了地域史偏于内视的束缚。

3、从史料运用看,它运用了正史、文集和基础性社会经济资料等大量一手新资料,实现了史料的新拓展,同时也带动了常州基础史料的深入挖掘、整理等基础性工作。

4、从历史评价看,它对常州历史上的重要时代、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都进行了深化和拓展研究。

5、从社会影响看,它大大开拓了常州史研究的范围和领域,形成了常州史研究新的社会氛围,大大增强了史学界对常州地域史研究的关注,搭建了一个“支持当下、影响长远”的研究团队和平台。

四、为何《常州通史》最终定名为《常州史稿》

《常州通史》在最后出版时,调整了书名。这个项目在立项和编纂的全过程中一直称为“通史”。书名的调整,是在最后的出版阶段。

为什么要改?我们主要出于以下两方面考虑:

一是更严谨的学问态度。这部通史,我们尽管集聚了一大批史学专家,最终成果也达到了预定的学术和质量要求,但作为编著者,我们清醒认识到,史学是一个严谨的学问。史学著作所有的观点,都要建立在扎实、充分、全面的史料基础之上。而科学严谨的史学工作,需要相当长时间的资料准备,需要先做若干年艰苦、细致、寂寞的资料长编等基础工作,需要展开一定范围、层次和专题性的学术讨论与观点争鸣,需要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全面系统的收集、梳理、消化。

由于时间时度要求,这部通史只给了短短5年多时间,在短短5年多时间里,要拿出一部完全成熟的通史是困难的和不现实的。目前的《常州通史》,从史料的收集、整理、研究,到文稿的撰写、修改都同时交由作者在短时间内完成。尽管所有参与者都作了百倍努力,对每一史料、每一观点都作了最细致、用心的求证。但资料收集占据的时间多,用于研究的时间就少,遗漏和遗憾也就不可避免地会增多。写史是细工慢活,从对学问的高度尊重和恭敬,我们选择了更为严谨的保留态度。

二是更为开放的学术精神。史学研究是一项开创性工作。它需要更多的探索精神、更开阔的胸襟视野、更高的历史站位、更丰富的滋养积淀、更纯熟的专业素质,它要给公众广泛关切的问题以答案,给疑惑不解的问题以观点。“史学”不遗余力地揭示历史真相,而“史学”又永远只在揭示真相的路上。

对常州这样一个“内涵底蕴非常丰富,而史料文献又十分欠缺;文化影响十分深远,而剖因解密又相当不足”的城市,写好一部经得起时间检验的通史是极具挑战性的。

相比《通史》,我们认为《史稿》的定位,有着更大的宽容度和包容性。它给“现在的作者”一种笃实;给“未来的作者”一种空间;给“现在的读者”一份理解;给“未来的读者”一份尊重。所以,在最后出版时刻,我们主动将百万字的“通史”成果改称为《史稿》,无论是评审专家,还是主管领导;无论书稿作者,还是周围同道,都给予了一致的肯定和点赞。

我们认为,《常州史稿》最终改名,本身就是一种史学态度,一种境界和一种精神。

【陈结平】

谢谢李亚雄主任的详细介绍,现在进入问答环节。

中新社记者现场提问

【中新社记者】

熊月之副会长您好,您是《常州史稿》的学术主编,您认为编纂这样一本地方通史的学术价值体现在哪里呢?

熊月之 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国史学会副会长

【熊月之】

各位媒体朋友,各位同仁,大家下午好!我非常荣幸能够参与到《常州通史》这项有价值的工程中。参加这项工程是我们学习的过程,研究的过程。

编纂《常州通史》的目标是对常州历史发展脉络进行一次系统梳理,对常州历史进行全面、系统、概括性的介绍,比较立体地呈现了常州城市发展的历史全貌。

研究一个地方的历史,研究区域文化,常有三难,即边界难分、数据难全、性质难定。这是因为,区域文化在内涵上是本来就是广义的文化,既包括观念形态的文化,也包括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内容,其边界本来就模糊,数据本来就阙如,性质本来就见仁见智,主观成分很大,更而何况像“常州地区”这样的研究对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范围本不一样。但是,如果在较长时段、从比较角度来看,还是可以进行讨论与分析的。我们在编纂《常州通史》时,认为在两千多年的秋月春风、潮涨潮落中,常州地区形成了鲜明的地域人文特点,概括起来,约有以下六端,即崇文、务实、经世、博取、创新、谦慎。这六个部分相互关联,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崇文是整体精神风貌,崇文的基础是物质生活相对丰裕,精神生活相对充实,民性安顺,社会稳定。务实、经世、博取、创新、谦慎等,在一定程度上,是崇文特点的表现或结果。务实是经世的精神实质,经世是务实精神在治国安民方面的外现。务实义广,经世义狭,务实为体,经世为用,但经世与社会关联度高,盖务实可以是个人独立风格,与人与世无涉,但经世必然与他人、与社会发生关联。不断追求美好的经世,与时俱进的经世,必然是与外部世界发生广泛联系的经世,必然是不断革新的经世,因此,必然是广泛博取、持续创新的精神。至于谦慎,则是务实精神最博大高妙的体现,是博取、创新的精神基础,也是敬畏神明、正确理解个人与社会、理解生也有涯与知也无涯辩证关系之后的精神自觉,是为人处世高明博雅态度的集中体现。

我认为,如果将上述的六个文化特点,放到较大的江南范围(包括杭州、嘉兴、湖州、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南京在内),将时段限制在明清时期,从比较的角度去看,则特色还是能够看得出来的。以作为崇文指标之一的文化名人而论,南京、杭州、苏州所出政治人物远比常州为多,而常州所出学人则比其他各府都多。换句话说,明清江南各府都很崇文,但常州在江南各府中更为突出。

随着波音时代、高铁时代、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类移动速度不断加快,活动半径不断加大,信息传递不断提速,地球越来越呈现扁平化,较小范围内的区域差异越来越淡薄化。但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区域人文的传统总是或多或少、或强或弱、或明或暗地影响着本区域人群的行为方式、伦理道德、价值观念与审美情趣。正因为如此,不同地域、不同城市的群体,才会显示出其与众不同的特有风采。上述崇文、务实、经世、博取、创新、谦慎等人文特点,正随着时代的变化,凝聚为新的精神动力,滋润、激励常州人民在加快建设“强富美高”(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常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英勇奋斗!

现代快报记者现场提问

【现代快报记者】

叶舟副主任您好,我们了解到,《常州史稿》采用的是“专家撰写、专家评审”的成书思路,您能否向我们介绍一下有关情况。另外,这本书在撰写过程中遇到过哪些困难,编撰组是如何一一克服的?

叶舟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古代史室副主任、上海史学会理事

【叶舟】

《常州通史》自从确定编纂思路之后,便实行“专家主持、专家撰写、专家评审”的成书思路。学术主编由“申名工程”省级专家组集体推荐产生,最后确定由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原所长熊月之先生担任,撰稿人则通过公正公开竞标遴选。撰稿人基本上做到了“三兼顾”:兼顾国内专家与本土专家、院校学者与地方学者、史学专家和实际工作者,其中古代、近代卷优先选聘具有常州史前期研究基础的专家,现代卷则专门挑选政府部门中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同志。各位作者都作了比较细致的前期工作,部分章节几易其稿,力争做到精益求精。

同时,我们还邀请了一批专家为整部书把关,这批专家中有承载、钱杭、茅家琦、范金民、夏维中、马俊亚、施建中、万灵等来自北京、上海、南京各个高校的学者,本地文史专家则有薛锋、邵志强、张戬炜、薛焕炳等,此外还专门邀请了一批亲历者,如王荫槐、李饮水等。可以说,尽可能集中了国内和本地的各方专家。有这些专家把关和监督,基本保证了全书的质量。

历史文化研究,尤其是区域文化史研究,是一个需要细致考察、体悟了解,分析辨析、整合出新的“精细项目”,所以常州史的研究,对于各位作者其实也是永无止境的提高过程。各位作者要从各自不同角度深入如此丰富的领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并用生动的语言形象地描述出来,确实是个不小的挑战。本书是否已经达到了预期效果,恐怕谁也不敢轻易保证。真正能说的,也许只能是大家确乎已经尽责、尽力和尽心了。书出众人手,材经各自用,文秉多重笔,学术观点、见识和思考也均有所差异,全书行文,自然难免驳杂。虽经专家、统稿人、作者不断努力,恐仍有所遗憾,希望常州市民和海内外专家指正。

第二个问题,尽管历史上常州尽管有十多部存世的重要府州县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也编纂有大量的新修地方志,地方文史研究也有一定基础,但编纂地方志和编纂地方史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地方文史研究和编纂一部通史也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工作。常州史研究之前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可资利用的前期成果较少,也给我们的编纂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一是整体上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叙述介绍的多,研究分析的少;二是文献上缺乏全面的收集和整理,对于史料使用方面存在着以讹传讹,人云亦云的现象;三是研究领域上存在大量的空白,之前的研究侧重于政治、文化,人物研究集中于少数著名人物,缺乏经济、社会、生活等诸方面的研究,尤其缺乏对普通人和日常生活的研究。所以通史作者基本是需要一边搜资料,一边梳理;一边抓研究,一边撰稿,又由于时间较紧,压力非常大,这是一个大挑战。

所以课题启动后,我们就希望能够借这一个编纂《常州通史》的机会,推动常州历史和地方研究上一个台阶,为以后更深入、更全面的研究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我们编纂团队力争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充分收集、整理文献史料,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做到每条引文都有出处,无征不信。同时收集史料不以本次编纂为目的,而应该努力做到全面、彻底,所以在编纂过程中,我们还同时完成了《江苏艺文志常州卷》的修订工作。此外,我们还特别重视搜集散落在民间的珍贵资料,有些还进行了实地调查和走访,很多资料文献是首次公布于世。二是认真学习前人、同行的研究,尤其是相关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虚心向有关方面的专家求教,大胆吸收各种有益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同时,我们还想通过《常州史稿》的编纂工作,尽量融合国内外的研究资源,搭建一个研究常州地方文化的平台,通过群体优势的发挥,来改变目前地方文化研究布局分散,各自为战的局面。三是尽量努力把常州历史研究放在整个江南文化、中华文化发展的线索脉络中,不仅仅停留在回答是什么,更要多努力回答为什么,努力从长时段、大视野回答常州历史上的疑难问题。

本次《常州史稿》的编纂工作已经告一段落,我希望这只是常州历史文化研究的一个起点,希望所有有志于常州历史研究的学者聚集在一起,拿出更多更优秀的成果奉献给学术界,奉献给常州市民。

常州晚报记者现场提问

【常州晚报记者】

汪允普副编审您好,作为国家出版部门的代表,您是如何评价《常州史稿》的呢?

汪允普 凤凰出版社副编审

【汪允普】

市委书记汪泉在《序言》中回顾常州的辉煌历史提到了8个字:大浪淘沙,岁月洗涤。其实,这不仅适用于常州地域文化的演变,也是对我们这部百余万言书稿的最好概括。

市委党史工委主任李亚雄在《编著记》中说从2012年9月“市委市政府交办项目,到百万字通史文稿飘着墨香摆上桌台,前后经历整整五年半时间”,2016年9月之前的辛苦我没有经历,但之后的艰辛我却深有体会。记得去年12月10日,下厂付印前,在北上的列车中还在与同事最后一次交流小标题的改动,审阅九、十两编的电子清样。而在之前的三年时间里,规范行文,商讨观点,核查史实,每一个校次,作者、编者、审读专家,大家都拼尽全力,睁大眼睛,尽可能的扫除差错,3卷14编的厚重书稿也就日渐的清新耐读。

感谢常州市和凤凰社各位领导给了我们最大的信任与包容,能让我们在超出预算的时间里对书稿进行一遍遍的打磨修改,以“绣花”的态度剔除各种细微的编校差错,改出了一部地方文化通史的经典之作。

鲁迅先生有言,“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我想,我们这部书稿有以当之。

我们社对江苏地方文化素来用力甚勤,也颇有一些成绩,九十年代以来先后出版了《江苏地方文献丛书》、江苏学人专集,其中《赵翼全集》2010年荣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现在又在承担省级重点“江苏文脉与整理工程”、国家级重大项目《江南通志》(12卷本)。地方史著,则出版有10卷本的《江苏通史》和3卷本的《泰州通史》。对于江南名城常州的乡邦文献,我们理当尽心尽力。

中吴网记者现场提问

【中吴网记者】

李亚雄主任您好,为发挥史志资政、育人作用,扩大《常州史稿》的影响,《常州史稿》在宣传发行上有哪些设想和打算?

【李亚雄】

当前,常州正在推进“三个明星城市”建设,这就需要凝聚全市人民齐心协力、共同奋斗的力量。《常州史稿》出版,给了一个面向全体市民开展城市历史教育、城市精神教育的重要载体,给了一个激发全市人民热爱家乡、建设常州热情的重要契机。为发挥《常州史稿》资政育人作用,扩大《史稿》的社会影响力,在宣传发行上,我们初步提出这样5项打算:

1.在《常州日报》上连载。经与常州日报社初步协商,决定从5月中旬开始,精选《史稿》的部分章节,以专栏的形式,在《常州日报》上进行为期2个月的连载。

2.举办专题报告会、读书会。组织和邀请《常州史稿》的部分撰稿专家,以报告会、读书会形式,宣讲常州历史;同时,组织常州文史专家举行读书会,主动把研究成果服务社会。

3.开展史志“六进”活动,特别将支持中小学校乡土读本教材建设。结合前期出版的《常州市志》,开展史、志同步进校园活动,向我市中小学校集中赠书。

4.细致做好发行工作,尽可能扩大发行面,让更多的读者能看到书。

【陈结平】

媒体朋友需要了解更多详细内容可在发布会后联系党史工委、宣传部的新闻发布处。首部通史著作《常州史稿》编纂出版是我市历史文化进程中的一件喜事,必将起到资政、教化、存史的作用和传承文化,服务当代,也会更好地宣传常州,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希望我们媒体朋友宣传好本次发布会的内容,为种好幸福树,建好明星城,以优异的成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今天的发布会就到这里,谢谢大家,再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