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档日期:2024年3月8日
 
专题首页 最新动态 推进落实 政策文件及解读 互动交流 成果展示
 
常有众扶:编好兜底保障“经纬网”
发布日期: 2023-07-28   字号:〖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近年来,常州市构建了衔接有序、政社互补、兜底有力的社会大救助体系,全力擦亮“常有众扶”民生名片,交出了群众满意的“幸福答卷”。
  兜住底:雪中送炭,“救”到紧要处
  “我常常和同乡讲,常州真是个好地方。政府真是好,用真心关心所有在这座城市打拼的人。这样的城市,能留住人!”大病初愈后,丹阳籍常州媳妇秦兰(化名)一个劲地夸赞常州的“急难型”临时救助政策。
  去年10月,她因暴发性心肌炎到医院抢救,即将出院时,被无力承担的高额医药费难住了。见媳妇愁眉深锁,婆婆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向新北区奔牛社区民政工作人员求助。早在2022年5月,常州市就出台相关规定,首次明确“急难型”临时救助不受户籍限制,并进一步扩大了临时救助范围,提高了临时救助标准,对已参加常州市基本医疗保险的低收入人口,医疗目录内的医疗费用救助额度可达个人实际自付部分的40%—60%。
  对照规定,秦兰很快获得了最高标准1.2万元的“急难型”临时救助金。与此同时,奔牛镇行政审批局社会救助站召集镇政府8个部门与救助对象家属举行社会救助联席会,形成了一套对当事人及家属的救助最大化方案,困扰秦兰的难题基本得到解决。
  “近年来,不时有一些群众因病、因残导致家庭生活水平急转直下。面对这种情况,临时救助就要充分发挥兜底作用,给困难群众雪中送炭,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钱旭健介绍,近年来,常州市以解决城乡居民各类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基本生活困难为目标,持续规范临时救助资金管理,扩大临时救助保障范围,不断用好用活临时救助资金,有效提升了综合救助效能。
  2022年3月,疫情期间,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扶持帮助受本轮疫情影响较重企业及困难群众的若干政策》,在未达到价格补贴启动条件的情况下,为困难对象增发一次性物价补贴共1588.3万元,惠及困难群众7.9万余人(户)。当年8月,为1.75万名低保对象和特困人员发放一次性生活补贴175万元。
  兜准底:智慧救助,“助”在心坎上
  2022年底,因母亲突发疾病生活无法自理,市民小邵辞去工作,在家照顾母亲。在街道的帮助下,小邵登录市智慧大救助管理服务平台,反映了他面临的困境。平台通过“智能研判”功能,初步分析出小邵的家庭情况符合支出型贫困临时救助、慈善助医和就业援助三项救助政策,并将信息推送给了对应部门的工作人员。随后,小邵领取到2笔救助金共约3500元。
  市智慧大救助管理服务平台是2020年市民政局牵头全市救助职能部门共同打造的。社会救助,贵在精准。困难群众情况千差万别,需求各有不同,社会救助不能只满足于“撒胡椒面”,常州市创新形成了一体化集成、智能化研判、网格化联动、社会化动员、制度化运行的“五化”智慧救助体系,实施分类化、差异化救助。
  平台成立后,常州市将救助服务向移动端延伸,实现救助事项“就近办、网上办、掌上办”。依托该平台整合各类救助业务,建立了包括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临时救助以及各政府部门、群团组织等专项救助在内的综合性业务系统,14个救助部门的32项救助业务都可在线申请办理。同时,该平台实时对接申请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系统、历史救助资源数据库,打通数据链条,实现了救助方式的智能筛选研判,提高了社会救助的覆盖面和精准度。
  “根据法律规定,社会救助是以救助对象主动申请为前提的。但部分困难群众因自身健康状况、不了解政策等原因,没有申请救助,可能成为‘沉默的少数’”。为发挥社区联系、服务困难群众的神经末梢作用,市民政局联合市委政法委,将全市1.3万名网格员以社会救助辅导员的身份纳入救助体系,实现了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转变。钱旭健说,市智慧大救助管理服务平台实时联通网格化社会治理平台,对接医保系统,对易返贫户、易致贫户、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户等困难群体进行动态监测和预警,并将信息按照对应网格推送至网格员手机。该机制运行2年多来,累计向网格员推送困难群众动态监测信息30000多条,网格员随后摸排梳理,帮助救助对象申请救助,畅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
  兜好底:幸福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
  张革是一位大龄孤独症患者的母亲,也是省、市精协主席。她的孩子洋洋(化名)今年21岁,从培智学校毕业后,因不具备辅助性就业能力在家“宅”了一年多,一直郁郁寡欢。直到2021年11月,江苏省首个成年孤独症青年自主生活和就业支持项目——“星工坊”在新北区成立,洋洋开始了上午学习、下午工作的“充实”生活,脸上的笑容才多起来。看着开心的儿子,张革心中的阴霾终于散去。
  这些年来,社会各界对孤独症群体的关心、爱护、包容和接纳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在大部分城市,救助范围并不包括17周岁以后的群体。对此,常州市勇于先行先试,大胆实践探索。市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刘洪俊说,近年来,常州市从早期诊断发现、抢救性康复干预、融合教育到职业培训、就业、托养等各个环节,推动构建多环节相互衔接的孤独症全生命周期服务支持体系。
  钟楼区天爱儿童康复中心是全国第一家服务心智障碍人群的职业艺术教育中心。对中轻度心智障碍青年,该中心提供生活、就业赋能培训,帮助他们获得参与辅助性和自主性就业岗位的技能,逐渐融入社会。“3年前,在中心培训的乐乐和心心两位青年,在学会了相应的专业技能后,到一家蛋糕店做起了点心师。他们虽然要听指令干活,但手脚勤快,很讨人喜欢。家长看孩子越来越像健全人,那个高兴劲,就别提了。”校长杨建军说起曾经的学员,满脸欣慰。
  近年来,常州市秉持“幸福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的信念,对残疾人,困境和留守儿童,高龄、失能、独居(留守)老年人等重点群体,主动担当、积极作为,逐步构建全方位、全覆盖的关爱帮扶体系。在保障和改善残疾人民生方面,建立残工委牵头、31个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并率先在全省推进构建全生命周期的残疾预防体系,开展孤独症早期筛查干预,为3万名儿童开展早期残疾筛查、诊断、评估、随访等工作,为1600名残疾儿童提供康复服务。连续八年与常州电视台开展“蓝动常州”关爱孤独症主题活动。成立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常有众扶”助残专项基金,开展47个助残项目,为2000余名残疾人提供各类助残服务。全市已建成省级示范性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26个,今年还将建6个,预计今年全年实施服务项目近400个,开展困境儿童文体娱乐、心理疏导、法治教育和家庭教育等关爱服务2000场,服务2万人次。打造“德康驿站”服务品牌,全市建成标准化服务站点20个,实现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全覆盖。
  临时救助,为困难群众雪中送炭;智慧救助,“助”在老百姓的心坎上;聚焦重点群体,幸福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常州市以一项项暖心政策为经纬线,织密社会保障网,为困难群众托起了稳稳的幸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